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充分开发渔业中估计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一种近似方法
1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Pella-Tomlinson模型的预测结果低3%。用本文方法只需计算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即可获得MSY的近似值,因此本方法可作为对常规评估模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渔获量年相对增长率 最大可持续产量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产量和最适捕捞力量估算及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意见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国凤 《现代渔业信息》 2003年第2期11-12,10,共3页
本文根据1990-2000年水产统计资料和实地广泛收集闽东渔场定置网、拖网(含对拖、单拖)、流刺网和钓等四种作业的大量样本船,以各类样本船的平均功率计算闽东历年四种作业的总功率。应用数学模式估算出闽东渔场四种作业类型最大持续产量(... 本文根据1990-2000年水产统计资料和实地广泛收集闽东渔场定置网、拖网(含对拖、单拖)、流刺网和钓等四种作业的大量样本船,以各类样本船的平均功率计算闽东历年四种作业的总功率。应用数学模式估算出闽东渔场四种作业类型最大持续产量(Msy)和最适捕捞力量(fmsy),并提出闽东渔场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渔场 渔业资源 可持续产量 最适捕捞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刺鲳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尹元一 章丽娟 +3 位作者 廖东昇 李璐 谢文锋 冯波 《渔业研究》 2023年第4期365-371,共7页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量组成的40.52%和53.14%。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47402.96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MSY为36739.93 t,非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MSY为29198.74 t。双拖400 kW以上、单拖100~200 kW、刺网50 kW以下等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捕捞努力量投入过度,其他的则未发生过度捕捞,资源利用总体处于安全水平。综合推断总可捕量可设定为2.8×104~3.2×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放流影响下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最大可持续产量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春蕙 刘琦 王迎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9-1224,共6页
当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时,加强资源增殖放流以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对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增殖放流的实施会对基于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估的结果产生影响。基于2001~2015年间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 当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时,加强资源增殖放流以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对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增殖放流的实施会对基于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估的结果产生影响。基于2001~2015年间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渔业数据,采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及取得MSY时所需捕捞努力量(EMSY)和原存生物量(B_(MSY))进行了评估,并与传统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年增殖放流量约在3×10^(6)~95×10^(6)尾之间时,三疣梭子蟹年产量逐渐增加,MSY在14.2×10^(4)t和14.6×10^(4)t之间,EMSY基本在15×10^(4)吨位左右。增殖放流量增加,其对应的MSY也越高,能承受的EMSY也越高(从15×10^(4)~15.4×10^(4)吨位之间),相反B_(MSY)则减小(从188.4×10^(4)t降至186.6×10^(4)t)。与传统的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相比,增殖剩余产量模型由于考虑了增殖放流生物量的因素,得到了MSY和EMSY有所增加,而B_(MSY)有所下降的结论。研究结果有望为该研究海域三疣梭子蟹可持续地捕捞、放流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三疣梭子蟹 增殖放流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部凤鲚资源量及最大可持续产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洪波 周轩 王淼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4期245-251,共7页
为研究杭州湾北部凤鲚(Coilia mystus)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于2016—2019年每年的5—10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立6个凤鲚张网监测点,每月大潮时对这几个监测点进行取样,共采集到样品5250尾。按照10 mm的组间距进行样品体长分组,获得了各体... 为研究杭州湾北部凤鲚(Coilia mystus)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于2016—2019年每年的5—10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立6个凤鲚张网监测点,每月大潮时对这几个监测点进行取样,共采集到样品5250尾。按照10 mm的组间距进行样品体长分组,获得了各体长组频率分布数据。根据体长组频率分布数据,利用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得到杭州湾北部凤鲚的年平均资源量为723.8 t,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46.5 t。凤鲚的渐近体长L∞=246.75 mm,生长参数K=1.3,自然死亡系数M=1.89,总死亡系数Z=3.04(r^(2)=0.9854),开发率E=0.378。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北部凤鲚资源处于合理利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凤鲚 资源量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县域水稻产量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楚 黄晶 +8 位作者 申哲 李继文 韩天富 艾栋 颜俊 孙耿 陈金 柳开楼 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0-99,共10页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 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和科学培肥。该研究基于县域研究尺度,选取了中国东北的方正县、长江中游的宁乡市和长江中下游的进贤县,分析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并探讨不同区域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肥力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稻作模式不同,宁乡市的两季水稻产量(9414.89 kg/hm^(2))显著(P<0.05)高于方正县的一季稻产量(8224.31 kg/hm^(2))和进贤县的晚稻季产量(5691.38 kg/hm^(2)),但方正县的水稻相对产量均值(89.88%)显著(P<0.05)高于宁乡市(73.84%)和进贤县(65.67%),且方正县的可持续产量指数也相对较高(0.86),显示出该县域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依据相对产量划分的低、中、高产水平的分析表明,高产水平下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的土壤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较高。不同县域影响相对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不同,方正县、宁乡市、进贤县水稻可持续产量指数变化的关键肥力因素分别是土壤有效磷(贡献度为8.68%)、碱解氮(贡献度为12.92%)、有机质(贡献度为15.37%)。在后续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方正县重点关注土壤有效磷的管理,宁乡市和进贤县则应注重提升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水稻 产量 典型县域 可持续产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 被引量:18
7
作者 梁仁君 林振山 任晓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海洋渔业资源二次非线性捕捞的动力模式,研究了渔业资源生物量(资源量)增长与增长率和捕捞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与其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与捕捞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在相同的资源生物量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越大,所要求的资源生物量增长率就要越大.为了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捕捞强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采用合理的捕捞策略,我们才可以得到持续的最大产量,才能避免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枯竭.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渔业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非线性动力模式 捕捞策略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差分模型与剩余产量模型的应用比较--以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1 位作者 黄梓荣 许友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结果显示,时滞差分模型比Schaefer模型的评估效果要好。时滞差分模型评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中值为22 490 t,80%置信区间为21 756~23 408 t;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的MSY中值为27 520 t,80%的置信区间为26 116~28 959 t。生物学参考点的结果表明目标群体在1985年以前资源状态较好;1985年~2005年的20年里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005年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管理。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给出了更为有效且保守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产量模型 时滞差分模型 长鳍金枪鱼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黑土有机碳、全氮及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秀芝 高洪军 +3 位作者 彭畅 李强 朱平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3-1481,共9页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75 kg/hm^2,NPK),常量有机肥(有机肥 30 t/hm^2,折纯 N150 kg/hm^2、P2O5 135 kg/hm^2、K2O 45 kg/hm^2,m^2),常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2NPK),高量有机肥(有机肥 60t/hm^2,M4),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4NPK)。测定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结果]玉米籽粒产量以 M4NPK 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 9637 kg/hm^2,其次是 m^2NPK 处理,平均产量为 9422 kg/hm^2,CK 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 3551 kg/hm^2,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前 10 年试验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基础地力,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对化肥的依赖,m^2 与 M4 处理的籽粒产量与 NPK 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之后至2017 年,单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较 NPK 处理平均提高 3.8%。拟合方程表明,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在培肥 30 年后,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开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低,平均为 19.3%,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SYI 为 0.58,达到稳定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肥年限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逐步变大,且在 10 年后出现显著差异,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以M4NPK 和 M4 处理最高;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 = 0.826**),土壤有机碳每升高 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 0.086 g/kg。施用有机肥,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长期有机培肥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贡献。[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提高产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化肥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为 0.35~0.47 g/kg,全氮含量增加 46.3%~84.2%,玉米产量稳定系数(SYI = 0.58)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可减少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黑土区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肥料贡献率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产量可持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养分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演变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新旺 陈亚恒 +2 位作者 王树涛 许皞 门明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562,共8页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通过河北雄县壤质土13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养分耗竭试验,探讨土壤自身养分生产力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土壤N、P、K、Zn、Mn、B元素对于小麦的支撑产量分别为2 553、3 918、5 668、6 571、6 871和7 353 k...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通过河北雄县壤质土13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养分耗竭试验,探讨土壤自身养分生产力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土壤N、P、K、Zn、Mn、B元素对于小麦的支撑产量分别为2 553、3 918、5 668、6 571、6 871和7 353 kg hm-2,对玉米的支撑产量分别为2 280、4 576、6 875、8 788、9 465和9 188 kg hm-2。六种养分的土壤自身循环平衡能力在小麦上依次为N<P<K<Zn<Mn<B,在玉米上为N<P<K<Zn<B<Mn。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指数显示,养分不均衡施用处理均低于全肥处理,尤其以N0和P0处理的产量可持续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生产力 支撑产量 产量可持续指数 一年两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当前困境探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樊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8,共11页
1987年,随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问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传播开来。追根溯源,18世纪的森林可持续产量理念、20世纪的资源保护思想以及在对其反思基础上产生的土地伦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二战后高速开展的工业... 1987年,随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问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传播开来。追根溯源,18世纪的森林可持续产量理念、20世纪的资源保护思想以及在对其反思基础上产生的土地伦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二战后高速开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引发学界以及国际社会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进而直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问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和推广的同时,其固有的理论缺陷以及难以消除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使其在解决具体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时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当借鉴生态中心主义的基本准则,追求人类内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生态正义,最终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宜居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产量 资源保护 生态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殖放流的定栖性种类剩余产量模型及其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7,共10页
为应对渔业资源的日益衰退,增殖放流成为了目前补充资源、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增殖放流实施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特征是学者们普遍关心,却又无法使用传统剩余产量模型有效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 为应对渔业资源的日益衰退,增殖放流成为了目前补充资源、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增殖放流实施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特征是学者们普遍关心,却又无法使用传统剩余产量模型有效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增殖放流情况下的剩余产量模型(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对模型的影响。该模型的形式与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相似,但加入了描述增殖群体增长特征的参数—有效增殖率,以此来表示增殖放流的群体对产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合理的增殖放流可以起到增加最大可持续产量的效果,使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能够得到合理的最大可持续产量等关键指标的估算结果。与无增殖放流情况相比,在增殖放流影响下,海域原存资源(海域原本存在的群体)达到最大可持续产量时所需的生物量较小,而可承受的捕捞努力量则有所增加。增殖剩余产量模型所反映的原存群体和增殖群体之间会产生抑制作用。在该作用影响下,不同增殖放流和捕捞策略会对模型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将增殖放流纳入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过程,提高了增殖放流影响下最大可持续产量评估的准确性,可用于诸如海洋牧场等边界较清晰的海域内增殖定栖性种类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剩余产量 最大可持续产量 有效增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大黄鱼和带鱼产量的长期变化及资源评估: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立华 严小军 +7 位作者 王健鑫 许永久 周永东 钱卫国 徐纪晓 吴丽航 杨丽萍 姜淇俊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63-69,共7页
东海大黄鱼、带鱼的产量在中国近海占较大比重,由于缺乏连续的统计数据,这些经济鱼种的产量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评估,给该鱼种的渔业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风险。本文根据浙江省1950-1993年近40年的大黄鱼和带鱼渔获产量、渔船数量、鱼类价... 东海大黄鱼、带鱼的产量在中国近海占较大比重,由于缺乏连续的统计数据,这些经济鱼种的产量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评估,给该鱼种的渔业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风险。本文根据浙江省1950-1993年近40年的大黄鱼和带鱼渔获产量、渔船数量、鱼类价格等统计资料,构建了2种经济鱼种(大黄鱼、带鱼)的评估模型,量化了这些鱼种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最大经济利润MEP(maximum economic profit),分析了1993年以前致使经济鱼种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近40年间两大经济鱼种的动态变化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历史上的渔业资源变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也可为当下渔业资源修复和渔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带鱼 最大可持续产量 最大经济利润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大陆架虾类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9
14
作者 卢占晖 薛利建 +2 位作者 张龙 徐开达 张亚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2,共8页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虾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MSY)。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虾类季度平均资源密度为203.5 kg/km2。根据季节分布,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区域分布,南部海域最高,中部最低。调查海域虾类的现存资源量约为10.6×104t,MSY约为22.2×104t,与2008年调查海域虾类渔获量比较,表明该海域虾类资源总体利用略显不足,尚有一定潜力。在主要经济虾类的现存资源量与MSY中,以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最高;与历史资料相比,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等的资源量明显减少,而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等经济虾类较低的种类资源量有所上升,这说明东海大陆架海域虾类资源组成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资源量 扫海面积法 最大可持续产量 东海大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Y与MSY的经济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光纪 《福建水产》 2004年第1期38-42,75,共6页
本文针对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渔业资源开放系统MEY小于MSY时 ,才能达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点 ,用静态分析、时间价值分析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并以蛛网模型的混沌现象说明渔业资源开放系统中 ,混沌导致渔业厂商的共同活动并非收敛... 本文针对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渔业资源开放系统MEY小于MSY时 ,才能达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点 ,用静态分析、时间价值分析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并以蛛网模型的混沌现象说明渔业资源开放系统中 ,混沌导致渔业厂商的共同活动并非收敛于理想的MEY或M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经济产量 最大可持续产量 MEY MSY 经济学 比较分析 渔业资源 静态分析 蛛网混沌 时间价值 渔业资源开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缺乏资源评估方法在渔业资源养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扬 耿喆 +1 位作者 朱江峰 戴小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1-639,共9页
全球范围内多数鱼种缺乏足够的数据以支撑完整的资源评估,随着近年来数据缺乏资源评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很多数据缺乏渔业能被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参考以往研究,概述了3类数据缺乏方法的研究进展:基于渔获量数据缺乏方法、基于体长... 全球范围内多数鱼种缺乏足够的数据以支撑完整的资源评估,随着近年来数据缺乏资源评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很多数据缺乏渔业能被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参考以往研究,概述了3类数据缺乏方法的研究进展:基于渔获量数据缺乏方法、基于体长数据缺乏方法以及适用于多鱼种情形的数据缺乏方法,并对各个模型的结构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如何在资源养护中合理应用模型结果提出决策建议,并阐明在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除了加强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还可以增加管理策略评价(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MSE)和捕捞控制规则(harvest control rules,HCRs)环节,以提高渔业资源养护措施的容错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缺乏 资源评估 渔业资源养护 可持续产量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自治Gilpin-Ayala收获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海叶 窦家维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69-173,共5页
研究了由Gilpin-Ayala模型描述的种群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首先研究在周期环境下的Gilpin-Ayala种群系统的收获问题,研究了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及稳定性,并利用关于微分系统的极值原理和一些分析技巧,获得了最优控制策略及最优收益的确切... 研究了由Gilpin-Ayala模型描述的种群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首先研究在周期环境下的Gilpin-Ayala种群系统的收获问题,研究了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及稳定性,并利用关于微分系统的极值原理和一些分析技巧,获得了最优控制策略及最优收益的确切表达式.其次研究了一类非自治Gilpin-Ayala收获系统在给定时间范围内的最大收益问题,对于不同的初值条件,获得了最优收获策略,以保证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获得最大的收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pin-Ayala收获系统 周期解 优化控制策略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 被引量:2
18
作者 《云南农业》 2022年第5期10-12,共3页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农...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农场 三农工作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态学原理 食品安全 资源匹配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部:2025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19
《北方牧业》 2022年第4期18-18,共1页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一批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市场主体 高效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态学原理 食品安全 《指导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生态农场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20
作者 王虎 宁玉会 《河北农业》 2023年第12期29-30,共2页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在全国建设一批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出高效的生态农场,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培育生态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探索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市场主体 高效生态农业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学原理 食品安全 绿色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