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续鹏 马京华 +3 位作者 杜谨宏 刘妍 张皓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GD)进口、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出口进行CPM平行取样,并分析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P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FPM,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质量浓度分别是FPM的5.30、4.19、9.13倍,WFGD和WESP对CPM的去除率分别为8.3%~45.3%和30.9%~45.0%。其中SO_(4)^(2-)是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比例分别为42.8%、60.5%和42.6%。WFGD和WESP对水溶性离子也具有协同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28.10%~63.50%和78.96%。因此,建议未来强化固定源CPM排放管控,考虑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稀释冷凝法 可凝结颗粒物(cpm) 湿法脱硫(WFGD) 湿式电除尘(WE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烟囱排口可凝结颗粒物气-粒转化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彤 李建军 +3 位作者 刘伟民 杨柳 陈雄波 盛重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4-562,共9页
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实行,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烟气治理难点.本文通过烟雾箱系统,系统考察了烟气组分以及相对湿度、紫外线强度等环境因素对SO_(2)、NO_(2)和NH_(3)转化为硫酸根离子(SO_(4)^(2−))和硝酸根离子(NO_(3)^(−))过... 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实行,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烟气治理难点.本文通过烟雾箱系统,系统考察了烟气组分以及相对湿度、紫外线强度等环境因素对SO_(2)、NO_(2)和NH_(3)转化为硫酸根离子(SO_(4)^(2−))和硝酸根离子(NO_(3)^(−))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H_(3)是体系中SO_(4)^(2−)和NO_(3)^(−)浓度增长的重要因素,SO_(2)和NO_(2)可以共同促进SO_(4)^(2−)和NO_(3)^(−)浓度增长.②通过对萃取液中和滤膜上颗粒物的微观分析发现,NH_(3)在颗粒物成核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颗粒物中主要元素为N和S,硫酸盐和硝酸盐是颗粒物主要成分.③相对湿度对SO_(4)^(2−)和NO_(3)^(−)的生成有促进作用,高湿条件下SO_(2)^(-)NH_(3)-NO_(2)体系中SO_(4)^(2−)增长率最高为104%,NO_(3)^(−)增长率最高为333%.④在不同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下,各反应体系生成的SO_(4)^(2−)与NO_(3)^(−)浓度均随紫外线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光化学氧化对硝酸盐生成的影响大于对硫酸盐的影响.研究显示,烟气组分、相对湿度和紫外线强度等因素都会对可凝结颗粒物气-粒转化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可凝结颗粒物 硫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淋塔内可吸入颗粒物的脱除与凝结增长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凡凤仙 杨林军 +1 位作者 袁竹林 胡晓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08-2713,共6页
The efficiency of removing inhalable particles in a conventional spray scrubber was examined by the theory of wetting dust removal,and condensation growth properties of inhalable particles in the supersaturated vapor ... The efficiency of removing inhalable particles in a conventional spray scrubber was examined by the theory of wetting dust removal,and condensation growth properties of inhalable particles in the supersaturated vapor environm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condensation growth dynamic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inhalable particles is only 16% for the conventional spray scrubber,and vapor condensation is able to cause the submicron particles to grow rapidly into big dusty droplets in very short time.For case with vapor saturation of 1.3 and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105 cm-3,the fine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0.5 μm can shoot to around 0.8 μm in 50 ms.The final diameters of condensation droplets are little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particle diameter,but depend mainly on initial vapor saturation and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final droplet diameter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saturation degree of vapor,while it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of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These results could be used a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vapor heterogeneous condensation to promote condensation growth and effective removal of inhalable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淋塔 可吸入颗粒物 过饱和蒸汽 凝结增长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和泰 黄治军 +2 位作者 华伟 石志鹏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3,共6页
为探究国内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中污染物控制装备(APCDs)对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的影响规律,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EPA Method 202A方法对机组湿法脱硫系统(WFGD)前后和湿式电除尘器(WESP)后的烟气进行平行取样。通过样品分析得到了该燃... 为探究国内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中污染物控制装备(APCDs)对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的影响规律,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EPA Method 202A方法对机组湿法脱硫系统(WFGD)前后和湿式电除尘器(WESP)后的烟气进行平行取样。通过样品分析得到了该燃煤电厂CPM在烟道不同位置处的质量浓度以及成分组成,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研究了CPM在APCDs中的迁移转变过程以及电厂现有APCDs对CPM的协同脱除效果。结果表明:ESP后的烟气中CPM含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WFGD入口、WFGD出口和WESP出口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07、12.71和7.72 mg/Nm^(3);在总颗粒物(TPM)中占比分别为61.83%、53.34%和76.06%。随着烟气流动,CPM中无机部分占比逐渐下降,从WFGD入口的69.38%下降至WESP出口的54.40%。CPM无机部分中主要以SO_(4)^(2-)、NO_(3)^(-)、Cl^(-)等酸根阴离子为主,SO_(4)^(2-)质量浓度占比始终最高。WFGD和WESP对CPM的脱除效率分别为47.20%和39.26%。WFGD+WESP对CPM的联合脱除效率为67.93%。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站CPM排放规律和控制方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超低排放 可凝结颗粒物 排放特性 无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SO_(3)和可凝结颗粒物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祁建民 孙和泰 +2 位作者 黄治军 石志鹏 段伦博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77,共6页
为获得燃煤电厂SO_(3)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的迁移排放特性,对国内多家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烟气中SO_(3)和CPM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有4家电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对SO_(3)总生成量的贡献率在42.01%~52.08%之间,湿法烟气脱硫装... 为获得燃煤电厂SO_(3)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的迁移排放特性,对国内多家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烟气中SO_(3)和CPM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有4家电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系统对SO_(3)总生成量的贡献率在42.01%~52.08%之间,湿法烟气脱硫装置(WFGD)对SO_(3)的脱除效率在51.20%~65.20%之间,湿式电除尘器(WESP)对SO_(3)的脱除效率在77.25%~79.27%之间;从排放烟气看,配备WESP的超低排放改造电厂均能有效脱除SO_(3),总脱除效率达到94.28%以上;此外,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CPM有一定脱除作用,其中,WFGD对CPM的脱除效率在34.64%~47.20%之间,WESP对CPM的脱除效率在36.20%~39.26%之间;CPM主要由SO42–、Cl–和NO3–等酸根离子组成,CPM无机成分中的NH4+和SO42–分别来自烟气中的NH3和SO_(3),其质量浓度与烟气中NH3和SO_(3)的质量浓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超低排放 SO_(3) 可凝结颗粒物 排放特性 脱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源排气中可凝结颗粒物排放与测试探讨 被引量:37
6
作者 裴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2,共4页
阐述了可凝结颗粒物的定义及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并就可凝结颗粒物的量级及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可凝结颗粒物应为被忽略的固定源颗粒状污染物,揭示出我国现存颗粒物采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关键词 固定源 可凝结颗粒物 微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低温除尘器和海水脱硫可凝结颗粒物有机组分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晓敏 王乐乐 +8 位作者 黄见勋 黄荣廷 许积庄 孔凡海 谢建南 李津津 杨林军 张发捷 何川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3-269,共7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可加重雾霾的形成,近期受到广泛关注。测试了2个煤种条件下,燃煤超低排放机组烟气系统沿程总CPM及有机CPM浓度,分析有机CPM中含量前10的有机组分占比。结果表明,针对煤种1和煤种2,烟囱入口处总CPM排放质量浓度分别... 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可加重雾霾的形成,近期受到广泛关注。测试了2个煤种条件下,燃煤超低排放机组烟气系统沿程总CPM及有机CPM浓度,分析有机CPM中含量前10的有机组分占比。结果表明,针对煤种1和煤种2,烟囱入口处总CPM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4.2和5.6 mg/m3,超低排放污染控制设施对CPM的总脱除效率分别为97.21%和98.18%;低低温电除尘(LLTESP)、海水脱硫(SWFGD)、湿式电除尘(WESP)对有机CPM平均脱除效率分别为71.82%、56.36%和76.61%;低低温电除尘对有机CPM中酯类、烃类和其他有机组分均有较好的脱除效果;海水脱硫对烃类脱除效果更好,而湿式电除尘对酯类有机物去除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超低排放机组 可凝结颗粒物 有机组分 排放特征 低低温除尘器 海水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凝结颗粒物排放对北京市PM_(2.5)污染的影响估计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虹霖 宋国君 +3 位作者 姜艺婧 姜晓群 李辰 时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01-6312,共12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时PM_(2.5)/PM10显著上升,二次污染特征明显,且有逐年加剧趋势.而当前被视为主要前体物的SO_(2)和NO_(2)排放量和环境浓度逐年下降,且环境浓度与PM_(2.5)/PM10和PM_(2.5)积累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估算北京市燃气采暖源的CPM排放量对环境空气中PM_(2.5)含量的贡献至少与NOx相当,且PM_(2.5)污染高发的静稳高湿气象极易导致CPM集聚转化,推测当前监测管理中忽视的CPM是影响北京市PM_(2.5)继续削减的原因,建议制定法规对CPM排放予以控制,筛选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水蒸气余热回收和雾霾治理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可凝结颗粒物 排放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污染源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监测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源正 刘通浩 +5 位作者 刘安林 邓建国 王东滨 敬红 蒋靖坤 李庆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33,共13页
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的推进,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工业烟气防治的关键污染物。CPM在烟道高温环境中为气态物质,排入大气环境后快速凝结成颗粒态物质,对其进行准确测量是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挑战之一。通过研究分析CPM在烟气和烟羽中演... 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的推进,可凝结颗粒物(CPM)成为工业烟气防治的关键污染物。CPM在烟道高温环境中为气态物质,排入大气环境后快速凝结成颗粒态物质,对其进行准确测量是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挑战之一。通过研究分析CPM在烟气和烟羽中演化特征与监测技术现状,阐明CPM的概念、形成机制与排放特征,阐释已有的工业烟气CPM采集与分析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超低排放烟气中CPM的在线监测和质控技术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凝结颗粒物 白色烟羽 烟气监测技术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机组环保设备对可凝结颗粒物协同脱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发捷 何川 +7 位作者 谢建南 刘晓敏 许积庄 黄见勋 黄荣廷 杨林军 王乐乐 孔凡海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3-149,共7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燃煤机组烟气排放的总颗粒物中有较大占比。为分析燃煤电站环保设备对CPM的脱除效果,对某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现有低低温电除尘、海水脱硫和湿式电除尘环保设备进、出口的CPM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机组300 MW高负荷和... 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燃煤机组烟气排放的总颗粒物中有较大占比。为分析燃煤电站环保设备对CPM的脱除效果,对某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现有低低温电除尘、海水脱硫和湿式电除尘环保设备进、出口的CPM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机组300 MW高负荷和150 MW低负荷条件下,上述3个环保设备能够有效脱除CPM,总CPM整体脱除率分别为97.2%和97.6%,对应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5.58 mg/m^(3)和5.55 mg/m^(3);干式电除尘和湿式电除尘对无机CPM的脱除效率大于对有机CPM的脱除效率;海水脱硫整体对CPM脱除作用显著,但会将海水中大量存在的Cl-离子和Na+离子带入烟气中形成一部分新的CPM,下游的湿式电除尘则能够将这些新生成的CPM脱除,最终保证了CPM的低浓度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超低排放 可凝结颗粒物 协同脱除 环保设备 海水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测试方法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越 汪涛 +2 位作者 王家伟 张永生 潘伟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燃煤电厂总颗粒物(TPM)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在滴管炉上使用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结合美国环保署202方法的改进方法来研究可凝结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可凝结颗粒物改进采样方法的结果达... 燃煤电厂总颗粒物(TPM)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在滴管炉上使用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结合美国环保署202方法的改进方法来研究可凝结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可凝结颗粒物改进采样方法的结果达到美国环保署202方法结果的81%以上。可凝结颗粒物主要包含有机和无机两部分。其中有机组分由烷烃/烯烃,含氧有机物以及芳香烃三部分组成,无机组分中硫向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最为显著,造成无机中硫酸根的含量最高。对于可凝结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异相凝结对整个粒径段颗粒物都有影响,而均相凝结主要对细颗粒物有影响。可凝结颗粒物中汞浓度为2~4 ng/m³,主要形态是HgCl_(2)和HgBr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凝结颗粒物 粒径分布 均质凝结 异质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检测方法、排放特征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洋 周欣 +3 位作者 程俊峰 董长青 王玉山 刘英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15-4524,共10页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分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过去,人们对CPM的关注较少,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危害。本文综述了CPM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撞击冷凝法和稀... 燃煤电厂排放的颗粒物分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过去,人们对CPM的关注较少,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具有危害。本文综述了CPM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撞击冷凝法和稀释冷凝法,开发在线及小型便携设备是CPM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了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CPM占燃煤电厂排放总颗粒物的比重较高,经超低排放改造后,CPM占比进一步提升,各燃煤电厂排放的CPM的组分差异较大。根据CPM的特性,未来对CPM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冷凝、吸附、湿式电除尘等。最后基于当前CPM的研究现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对燃煤电厂等固定污染源排放的CPM的检测标准并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建立源排放清单,对新建、处于环境敏感地带以及排烟带有明显“有色烟羽”现象的燃煤电厂,合理管控其CPM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可凝结颗粒物 可过滤颗粒物 排放浓度 颗粒污染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湿颗粒的动态碰撞行为及能量耗散机制
13
作者 张若琛 王家瑞 +1 位作者 王斯民 张早校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18-3726,共9页
微细颗粒不仅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还会携带可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肺部,危害人体健康。异质凝结技术作为最有前景的除尘技术之一,通过在颗粒表面形成液膜有效提高了气固分离效率。然而,目前对微米级湿颗粒的碰撞和聚并机制尚未完全明... 微细颗粒不仅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还会携带可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肺部,危害人体健康。异质凝结技术作为最有前景的除尘技术之一,通过在颗粒表面形成液膜有效提高了气固分离效率。然而,目前对微米级湿颗粒的碰撞和聚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针对微米级可凝结湿颗粒,基于Fluent软件构建了耦合两相流动、连续表面张力模型和重叠网格的模型,研究微米级湿颗粒碰撞过程中颗粒和液桥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分析表面张力系数、液膜厚度和碰撞前相对速度对颗粒碰撞行为的影响,总结了碰撞过程颗粒动力学变化规律及能量耗散情况,为改善湿颗粒的聚合效果和提升除尘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湿颗粒在法向碰撞中遵循液膜变形、反弹和聚并或分离的运动模式。同时,减小液膜表面张力系数、减小液膜厚度、提高碰撞前相对速度都会使液桥高度增加。在动能耗散方面,压差阻力和表面张力引起的能量损失是主导因素,而黏性阻力的能量损失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可凝结颗粒物 碰撞 数值模拟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烟气可凝结颗粒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斌 杨柳 +3 位作者 李军状 王康慧 麻丁仁 盛重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3,共5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指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在采样位置处为气态、离开烟道后在环境状况下降温数秒内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一类颗粒物。采取过滤-捕集-烘干称重的方式测定固定源的颗粒物浓度,无法对气态CPM进行有效捕集而逃脱监测,导致固定...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指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在采样位置处为气态、离开烟道后在环境状况下降温数秒内凝结为液态或固态的一类颗粒物。采取过滤-捕集-烘干称重的方式测定固定源的颗粒物浓度,无法对气态CPM进行有效捕集而逃脱监测,导致固定污染源排放清单不完善。为了减少固定污染源CPM的排放,并准确地评估固定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CPM测试方法、排放特征及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使得CPM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从CPM问题的由来、其测试方法问题及采样装置的改进等方面入手,总结多种固定污染源CPM的量级和成分谱,描述燃煤电厂CPM排放特征及转化机理,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凝结颗粒物 固定污染源 排放特征 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燃烧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及Hg元素在其表面凝结沉积机制
15
作者 张柳 贾里 +4 位作者 王彦霖 王碧茹 乔晓磊 金燕 向军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5,共8页
基于污泥作为低热值燃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通过热重分析仪得到原污泥、酸洗污泥和脱挥发分污泥的燃烧特性与动力学特性,研究其燃烧后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颗粒物成分及Hg在其表面的凝结沉积机... 基于污泥作为低热值燃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通过热重分析仪得到原污泥、酸洗污泥和脱挥发分污泥的燃烧特性与动力学特性,研究其燃烧后颗粒物的排放特性,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颗粒物成分及Hg在其表面的凝结沉积机制。结果表明:污水污泥(SS)燃烧生成的亚微米颗粒物(PM_(1))的主要成分是K、Cl、P、S和Fe,生成的超微米颗粒物(PM_(1~10))的主要成分是Si、Al、Fe和Ca;酸洗处理可降低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量,脱挥发分处理可降低超微米颗粒物的排放量;对于SS样品,Hg元素在自由分子区域表现出d_(p)^(0)和d_(p)^(-1)的关系,分别对应均相成核机制和扩散机制;在连续介质区域表现出d_(p)^(-1)的关系,为表面反应控制机制;对于SS-A样品,Hg在连续介质区域表现出d_(p)^(-2)的关系,为扩散机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燃烧 颗粒物 燃烧动力学 HG 凝结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污染源排放可凝结颗粒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龙 朱法华 +3 位作者 段玖祥 李军状 杨柳 张文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091-5102,共12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烟道环境下为气相,释放到大气环境中快速形成粒径<2.5μm的细颗粒物。长期以来,研究者对CPM的关注较少,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针对可过滤颗粒物(FPM)。许多国家未对CPM进行测试,导致了颗粒物排放水平的低估... 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烟道环境下为气相,释放到大气环境中快速形成粒径<2.5μm的细颗粒物。长期以来,研究者对CPM的关注较少,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针对可过滤颗粒物(FPM)。许多国家未对CPM进行测试,导致了颗粒物排放水平的低估和排放清单的不完整。已有研究表明,大多固定污染源CPM的排放浓度不低于FPM,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目前,人们对CPM的认知依然较少。针对此情况,在有限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CPM的形成机理、测试方法、排放水平、理化特性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对CPM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CPM主要形成于“异相冷凝”和“均相成核”两种机理,测试方法主要有“冲击冷凝法”和“稀释冷凝法”。研究表明,CPM的排放受燃料含硫量、排烟温度、污染物控制设施及运行工况等影响,其中排烟温度影响最大。颗粒态CPM的形态为球形多孔表面结构。大多固定污染源排放的CPM主要成分为无机组分,其中主要金属元素为K、Na、Ca,主要水溶性离子为SO4^2-、NO3^-、Cl^-、NH4^+。CPM在常规颗粒物控制设施中的脱除效果差于FPM。目前,CPM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未来CPM研究的重点应在测试方法的改进、不同固定污染源排放CPM的特性及CPM的控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凝结颗粒物 形成机理 排放水平 测试方法 化学组分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凝结颗粒物组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春艳 申进朝 +3 位作者 谭金峰 周伟峰 李淑红 刘桓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8-1073,共6页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固定源排放可凝结颗粒物监测方法:干冲击瓶法》(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3个垃圾焚烧发电厂(A、B和C)排放的可过滤颗粒物(F...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固定源排放可凝结颗粒物监测方法:干冲击瓶法》(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3个垃圾焚烧发电厂(A、B和C)排放的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A、B、C排放的总颗粒物(TPM)质量浓度分别为(28.93±9.40)、(31.20±11.74)、(25.43±7.95)mg/m^(3),其中CPM分别占TPM的97%、87%和98%。CPM以无机组分为主,主要水溶性离子为SO、NH_(4)^(+)、NO_(3)^(-)和Cl^(-)。三厂元素分析结果差别较大,与烟气治理设施运行水平和垃圾组分有关,但均含有较高浓度的Zn、Al、Fe、Ba、Mn、Cu和一定量的Hg。对各因子年排放总量的统计结果表明,若不包括固定源排放的CPM,各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中颗粒物排放量大大偏低,且CPM中重金属年排放总量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过滤颗粒物 可凝结颗粒物 颗粒物 垃圾焚烧发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对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争博 徐航 +4 位作者 谢一鸣 施倩玮 林文浩 应洪仓 楼振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3-457,共5页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监测方法,对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可过滤颗粒物(FPM)及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FPM的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为2.51 mg/m^(3),CPM的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为4.85 mg/m^(3)... 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监测方法,对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可过滤颗粒物(FPM)及可凝结颗粒物(CPM)排放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FPM的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为2.51 mg/m^(3),CPM的排放质量浓度均值为4.85 mg/m^(3),较超低排放改造前分别下降了88%和77%。比较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中3种较为常见的除尘方式,发现低低温电除尘与湿电除尘联用的方式对CPM协同脱除的效果最佳。此外,通过对CPM质量来源的分析,发现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排放的CPM中有机组分占比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改造 可过滤颗粒物 可凝结颗粒物 低低温电除尘 湿式电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陶瓷企业可凝结颗粒物组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春艳 申进朝 +3 位作者 周伟峰 张静 张喜凤 刘桓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9-1284,1290,共7页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测试了中国豫北地区3家建筑陶瓷企业(记为A、B、C厂)窑炉烟气中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结果表明,建...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测试了中国豫北地区3家建筑陶瓷企业(记为A、B、C厂)窑炉烟气中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结果表明,建筑陶瓷企业窑炉烟气中总颗粒物(TPM)排放水平差别很大,A、B、C 3厂分别为(12.12±3.23)、(105.04±93.31)、(91.89±43.13)mg/m^(3),主要组分是CPM,分别占TPM的75%、97%和72%。CPM以无机组分为主。CPM中水溶性离子是重要组分,主要离子组分为SO _(4)^(2-),其次是Na^(+)、NO_(3)^(-)、Mg^(2+)、Cl^(-),最后是F-、Ca^(2+)、K^(+)、NH_(4)^(+)。浓度较高的元素有Zn、Al、Ba、Fe、Ni、Se、Mn、Cu、Cr、Ti、As等,极有必要开展CPM及其中重金属监测和总量控制以保障地区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过滤颗粒物 可凝结颗粒物 颗粒物 建筑陶瓷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源可凝结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组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春艳 周伟峰 +3 位作者 申进朝 张静 张喜凤 刘桓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76,205,共7页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正常稳定运行的燃煤电厂、燃煤供热锅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陶瓷厂、焦化厂、石化厂等涉气... 参考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Method 202和中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正常稳定运行的燃煤电厂、燃煤供热锅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陶瓷厂、焦化厂、石化厂等涉气重点行业企业排放的固定源可凝结颗粒物(CPM)及其中的金属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企业废气CPM中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排放水平不同,主要与燃烧源、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废气治理设施的CPM治理效果等因素有关。CPM中Zn、Al是主要金属组分,多数企业Fe、Ba占比也较高。燃煤电厂中As、Pb,燃煤供热锅炉中Pb、Cr、As,石化厂中Hg、Pb,建筑陶瓷厂中Cr,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焦化厂中As,分别是CPM中值得关注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源 可凝结颗粒物 金属元素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