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变化密度的自适应空间聚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亚军 张坤龙 杨晓科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4年第8期58-63,69,共7页
针对DBSCAN算法无法处理变化密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化密度的自适应空间聚类方法。采用密度变化率来识别不同密度的簇之间的边界,且运行时自动调整参数的值。将密度定义为一个点到其第k个最近邻居的距离,若一个点的邻居的密度与该点... 针对DBSCAN算法无法处理变化密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化密度的自适应空间聚类方法。采用密度变化率来识别不同密度的簇之间的边界,且运行时自动调整参数的值。将密度定义为一个点到其第k个最近邻居的距离,若一个点的邻居的密度与该点密度的变化率小于用户给定阈值,则为相似邻居。定义核点为最邻近邻居中至少有k个是相似邻居的点,在此基础上应用DBSCAN算法进行广度优先搜索,将密度相似并且距离可达的核点及其最邻近邻居标记为同一个簇。在判断相似邻居时,根据已加入的核点的平均密度和密度变化率自动调整参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发现任意形状、大小和密度的簇,消除孤立点,且通过自适应机制更容易设置合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变化密度 k最近邻 聚类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变化密度可增产
2
作者 李梅 朱冬梅 刘志刚 《河北农业》 2005年第11期11-11,共1页
一、变化密度增产原理 1、充分利用阳光。任何蔬菜为了充分利用阳光,都有一个最适的叶面系数,这个最适的叶面积系数维持的时间越长,蔬菜的产量就越高。变化密植就是增加作物前期密度,使叶面积指数在前期就趋向合理,在中期或偏后期... 一、变化密度增产原理 1、充分利用阳光。任何蔬菜为了充分利用阳光,都有一个最适的叶面系数,这个最适的叶面积系数维持的时间越长,蔬菜的产量就越高。变化密植就是增加作物前期密度,使叶面积指数在前期就趋向合理,在中期或偏后期,群体结构明显过大时疏株,使蔬菜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最适叶面积系数,增加早期产量和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密度变化 增产效果 阳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毛管中水密度变化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密度变化的启示
3
作者 李超 程东会 +4 位作者 马成龙 乔晓英 黄梦楠 王一式 杨银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0-448,共9页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 土壤水的密度存在较大的变化范围,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来全面描述这种变化规律。本文利用微米直径的石英管模拟多孔介质的孔隙系统,采用质量-体积法测量了直径在50~530μm之间的8个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的密度。结果表明:当石英管直径小于75μm时,水的密度大于体相水的密度,最高密度为1.19 g/cm^(3);而直径为100~250μm时,水的密度略小于体相水,最低为0.98 g/cm^(3)。水密度随石英管径而变化的规律可以用类似纳兰-琼斯势的经验公式来表达。研究表明:能使水密度增大或减小的水化作用、水-固界面作用、毛细作用或空化机制均不能解释石英管中出现的水密度变化。分析认为,毛管中的复杂的水动力学和流变学,特别是管嘴的剪切增稠及其逆过程可能是不同直径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的物理机制。该机制不同于解释土壤水密度变化的传统理论,为土壤水密度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如果把石英管中水密度变化规律与基于多孔介质毛管束概念的土壤含水率模型结合,可以预测不同含水率土壤中水的密度。进一步的研究应该从流变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剪切速率与黏度和黏度与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构建毛管水和土壤水密度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直径石英管 密度 密度 剪切增稠 土壤水密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密度变化三维反演的遗传算法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玄松柏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刘杰 李辉 刘少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40,共5页
利用重复重力数据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地下异常体密度变化,通过模拟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反演了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前后地下岩体密度变化。考虑到蓄水引起地下岩体密度变化的几种可能情况,应用4种先验密度差来拟合该地区200... 利用重复重力数据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地下异常体密度变化,通过模拟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反演了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前后地下岩体密度变化。考虑到蓄水引起地下岩体密度变化的几种可能情况,应用4种先验密度差来拟合该地区2003年4—7月重复重力数据扣除水荷载引起的重力变化后的剩余重力变化,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数据 遗传算法 密度变化 反演 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桤柏混交林密度变化规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何东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44-150,共7页
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桤柏混交林密度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传统模型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适用于桤柏混交林密度变化规律描述,且优于传统模型。
关键词 桤柏混交林 人工神经网络 密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带及其邻区1999—2008年地壳物质密度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玄松柏 谈洪波 +2 位作者 冯建林 申重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20,共5页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西带中南部之间物质迁出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密度变化 反演 山西断陷盆地带 物质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后地壳密度动态变化三维反演 被引量:4
7
作者 玄松柏 申重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0,共7页
利用滇西实验场1994—1996年6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得到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运用块体生长模式和遗传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地下物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丽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南部区域地下... 利用滇西实验场1994—1996年6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得到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运用块体生长模式和遗传反演方法反演了该区地下物质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丽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南部区域地下物质密度动态演化过程;近震中区地震前后密度变化趋势为减小-加速减小-减速减小-发震-增大-加速增大;震源区南部地震前后密度变化经历了相对稳定-增大-减小-加速减小-发震-增大的过程,证实了震前存在扩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地震 重复重力测量 密度变化 三维反演 扩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及其构造运动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许才军 董立祥 +2 位作者 施闯 李延兴 胡新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 ;进一步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率场及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 .GPS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现以 (3— 1 2mm/a)± 3 .4mm/a速度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或东南方向运动 ;唐山—河间—磁县是一个压缩活动边界 ,大同—太原则是一拉张活动边界 ,呈略带右旋的拉张运动 ;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邢台地区是高剪应变率地区 ;张家口—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济南地区是高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地区 ,地壳积累能量高 ,且渤海湾地区处于面膨胀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 ,那里可能存在与地震危险性有关的应变能积累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能密度变化 地震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期女性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戴金彪 张素珍 +4 位作者 陈文鹤 陈佩杰 赵刚 梁娟 何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5,共4页
目的:分析9~16岁女性骨密度(BMD)值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广西省桂林市和广东省广州市714名青春发育期女性(9~16岁) ,采用跟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BMD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对骨密度有影响的生活因素。结果:青春期女性BMD 12... 目的:分析9~16岁女性骨密度(BMD)值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广西省桂林市和广东省广州市714名青春发育期女性(9~16岁) ,采用跟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BMD ,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对骨密度有影响的生活因素。结果:青春期女性BMD 12岁较9岁高4 4 % ,14岁较12岁高6 . 0 % ,16岁较14岁高2 5 % ;户外活动时间超过6小时/周的女性BMD值高于不足6小时/周者(P <0 . 0 5 ) ;摄入牛奶量≥1杯/天(2 0 0ml/杯)的女性BMD值高于摄入不足1杯/天者(P <0 .0 5 ) ;月经初潮早的女性BMD值比月经初潮晚的女性高(P <0 . 0 5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青春期女性BMD有影响的因素为月经来潮年限、体重和牛奶摄入量。结论:12~14岁是青春期女性BMD的快速增长期,青春期女性身高增长与BMD增长不同步;月经初潮晚于平均年龄的女性BMD值低;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对青春期女性BMD积累有一定作用;维持适宜的体重和一定量牛奶的摄入有利于提高青春期女性BMD和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密度 身高 体重 月经初潮 运动 青春期女性 密度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超声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姜志林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共4页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建立了影响杉木自疏的海拔、坡位及林分平均胸径与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胸径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存在极显著影响 ,坡位与林分平均胸径的交互作用对自疏存在显著...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建立了影响杉木自疏的海拔、坡位及林分平均胸径与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胸径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存在极显著影响 ,坡位与林分平均胸径的交互作用对自疏存在显著影响 .运用遗传算法优化了模型参数 ,在检验模型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分析了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随坡位及林分平均胸径变化的内在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密度变化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与强震复发间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1
作者 祝爱玉 张东宁 +1 位作者 蒋长胜 黎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6-927,共22页
以最新的川滇地区深部构造成像为基础,以构造应力场、GPS观测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约束,建立了川滇地区的3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讨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带的错动速率、由地震波速度计算... 以最新的川滇地区深部构造成像为基础,以构造应力场、GPS观测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约束,建立了川滇地区的3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讨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区内主要活动断裂带的错动速率、由地震波速度计算出来的各地块的介质弹性参数以及岩石、介质蠕变性质差异对川滇地区地壳现今构造运动的影响。模拟计算出研究区域内各主要活动地块和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并探讨了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与强震复发间隔的关系,对模拟结果和地质观测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及文中研究区域内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和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区内主要活动断裂现今滑动速率、各Ⅱ级活动块体运动性质和地壳内应变能积累速率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应变能密度变化 强震复发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巢林 洪滔 +3 位作者 林卓 林勇明 洪伟 吴承祯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区域群体密度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随龄级的增加而降低,幼龄群体密度较大,群体密度变...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区域群体密度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随龄级的增加而降低,幼龄群体密度较大,群体密度变化呈倒"J"型。群体密度动态变化指数V″pi=0.005%,群体增长的潜力有限,趋近于稳定型;存活密度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群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1-4龄级阶段骤降,而后缓慢上升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生存分析证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表现出前期锐减、中后期平稳减少直至衰退的变化规律;谱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除受基波影响外,还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小周期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区域群体 密度变化 种群分析 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申重阳 朱思林 +5 位作者 甘家思 徐菊生 刘序俨 林继华 王志鹏 郭逢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2期50-55,共6页
利用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资料,通过地震与重力3维联合反演所分离的不同层面间的重力异常信息,采用基于单层位理论和球近似条件下的简便公式,解算并分析研究不同壳层间的密度变化分布图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不同... 利用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资料,通过地震与重力3维联合反演所分离的不同层面间的重力异常信息,采用基于单层位理论和球近似条件下的简便公式,解算并分析研究不同壳层间的密度变化分布图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圈层的密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变化 分布特征 地壳内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探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申重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2,共6页
为整体解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提出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导出了由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一般严格公式。
关键词 地壳变形 密度变化 耦合运动 重力时间变化 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密度变化对潜艇运动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风雷 刘常波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1-13,共3页
海水密度变化对潜艇的运动状态有较大影响,分析海水密度变化后潜艇的受力情况,建立潜艇空间运动仿真模型,仿真比较海水密度增大和减小时,潜艇的运动状态。由仿真结果分析得出海水密度增大或减小对潜艇运动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 潜艇 密度变化 运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电雾滴蒸发过程中雾滴的粒径及粒子数密度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琳 孟凡腾 +3 位作者 王鹏 张立强 董勇 马春元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70-3374,共5页
为研究蒸发对荷电雾滴粒径与粒子数密度的影响,以电称低压冲击器(electrical low pressure impactor,ELPI)作为测试仪器,通过实验的方法系统测试了荷电与未荷电雾滴蒸发过程中PM10雾滴的粒径及粒子数密度变化。结果表明,无论雾滴荷电还... 为研究蒸发对荷电雾滴粒径与粒子数密度的影响,以电称低压冲击器(electrical low pressure impactor,ELPI)作为测试仪器,通过实验的方法系统测试了荷电与未荷电雾滴蒸发过程中PM10雾滴的粒径及粒子数密度变化。结果表明,无论雾滴荷电还是未荷电,水量不变、不同雾化气压下产生的雾滴经过蒸发段后以中值粒径(D50)0.2μm以下的颗粒为主,其粒子数密度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处雾滴中值粒径为0.07μm;随着雾化气压的升高,未荷电时测点处的雾滴总粒子数密度逐渐增加,荷电后测点处的雾滴总粒子数密度先增加后减小;雾滴荷电后经过同样的蒸发过程,各级粒径对应的颗粒粒子数密度均明显减少,仅为未荷电时对应粒子数密度的2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荷电 雾滴蒸发 雾化气压 PM10 粒子数密度变化 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超群 纪树荣 +2 位作者 张庆民 杜良杰 任宪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段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段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分为假手术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处死动物。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脊髓损伤组血C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则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损伤6周时,股骨近端、远端骨密度(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损伤12周时,除股骨近端、远端外,中段BM D也明显降低(P<0.05)。L5BMD在SCI6周和SCI1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骨代谢已发生明显改变,骨量出现明显丢失,12周时骨代谢稍有改善,但股骨骨量丢失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代谢 密度变化 12周 股骨近端 对照组 碱性磷酸酶 SD大鼠 损伤模型 横断脊髓 脊髓拟伤 持续存在 骨量丢失 BMD SCI 完全性 横断法 显著性 制作 手术 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指骨密度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楠 周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密度变化 早期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后 手指 慢性炎症 多关节炎 关节软骨 病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随华 耿秀琴 周艳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94-1895,共2页
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原醛症)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该疾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原醛症可以引起低血钾、高血钠以及低血钙,进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响骨代谢。本次研究调查原醛症(包括醛固酮... 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原醛症)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该疾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原醛症可以引起低血钾、高血钠以及低血钙,进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响骨代谢。本次研究调查原醛症(包括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治疗前后,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密度变化 治疗前后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2009~2013年地下物质密度变化及其地壳运动含义
20
作者 韩美涛 玄松柏 +2 位作者 张永奇 曹建平 郑增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8-1120,1135,共4页
基于华北地区2009~2013年半年尺度重力复测资料,利用扣除半年和年周期获得的重力年变率反演计算华北地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结果显示,华北地区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的山西地区和渤海湾盆地为负变化,中间地带的华北平原表现为正变化,揭... 基于华北地区2009~2013年半年尺度重力复测资料,利用扣除半年和年周期获得的重力年变率反演计算华北地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结果显示,华北地区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的山西地区和渤海湾盆地为负变化,中间地带的华北平原表现为正变化,揭示了华北平原中下地壳因两侧膨胀和岩石圈热物质上涌而使物质处于压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变化 趋势拟合 重力变化 密度变化 反演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