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越 张海威 +1 位作者 章海兵 罗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6-860,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 目的·研究新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突变体的激酶活性。方法·分别对RIPK3中的4个氨基酸(Q84WDF87)进行突变,并将这些突变体与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pseudokinase,MLKL)共同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型RIPK3突变体S232位点自磷酸化的情况及其对MLKL S345位点磷酸化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观察RIPK3与MLKL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非还原裂解法检测MLKL的寡聚化情况。结果·RIPK3ΔQ84、RIPK3ΔW85和RIPK3ΔD86的激酶活性显著降低,RIPK3Q84A/RIPK3Q84E、RIPK3W85Y和RIPK3D86A/RIPK3D86Y的激酶活性无明显改变;RIPK3W85A的自磷酸化减少,但不影响MLKL的磷酸化与寡聚化。结论·Q84、W85与D86是调节RIPK3激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RIPK3W85A的激酶活性减弱,但其对MLKL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假激酶 激酶活性 程序性细胞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新帅 华钰赟 +1 位作者 陈云 孟国梁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4期297-302,共6页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通过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途径或钙/钙调素...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通过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途径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介导坏死性凋亡,进而调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心脏、脑、肝脏、肾脏等损伤和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化合物可抑制RIPK3或者坏死性凋亡,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RIPK3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坏死性凋亡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勇 李伟宏 +3 位作者 程志鹏 王斌 王思珩 王毓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94,共7页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RIPK1通过激活特定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RIPK1通过与胱天蛋白酶-8(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8,caspase-8)作用促进凋亡,或与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作用促进坏死性凋亡的发生。RIPK1作为上游信号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其支架功能和激酶活性可以调节癌症进展,也可以启动机体适应性免疫,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还能产生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其双重作用在调节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反应方面都有所展现,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控制癌症进展。该文从RIPK1的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功能,特别是其在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功能,为癌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坏死性凋亡 坏死复合物 癌症 免疫反应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通过上调整合素β3促进骨关节炎相关病变 被引量:3
4
作者 程锦 蒋艳芳 +4 位作者 段小宁 傅欣 张继英 胡晓青 敖英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慢性致残性关节疾患,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程序性坏死在多种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是程序性坏死进程的关键调控...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慢性致残性关节疾患,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程序性坏死在多种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是程序性坏死进程的关键调控因子。有研究显示,RIP3在人与鼠骨关节炎退变软骨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提示程序性坏死的发生,但RIP3在软骨中的具体病生理角色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对过表达RIP3前后的软骨细胞转录物组进行测序分析,探索RIP3在骨关节炎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RNA测序结果显示,RIP3的过表达诱发软骨细胞中244个基因表达上调,277个表达下调。通过进一步构建基因间共表达作用网络,筛选出16个候选靶基因在mRNA水平进行验证,证实RIP3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5(phosphoinositide-3-kinase,regulatory subunit 5,Pik3r5)、整合素β3(integrin subunit beta 3,Itgb3)及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2亚型(MYB proto-oncogene like 2,Mybl2)的表达上调作用最为显著。CCK-8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利用siRNA沉默Itgb3的表达可显著抑制RIP3诱发的软骨细胞活力下降及程序性坏死,同时也抑制了RIP3对软骨细胞中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mp1、Mmp13与Il6的表达上调作用,以及其对合成代谢相关基因Acan、Col2a1与Sox9的下调作用。本研究证实,RIP3通过上调软骨细胞中Itgb3的表达诱发软骨细胞坏死与软骨基质代谢紊乱,并最终导致软骨退变,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程序性坏死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整合素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凯 耿慧武 +5 位作者 姬强 朱克超 卢晨 夏杰 刘晓颖 于在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织中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20%食管鳞癌癌旁组织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其TNM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结论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对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调控人结肠癌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海玉 张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0-726,741,共8页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在人结肠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E3泛素连接酶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partit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Trim16)对其作用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建立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模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其对凋亡、坏死细胞数目的影响。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RIPK1在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表达。构建稳定表达Flag标记的RIPK1的HT-29细胞株,采用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应用NiNTA pulldown试验检测筛选出的E3泛素连接酶对RIPK1泛素化的调控。结果 TNFα能够成功诱导HT-29细胞程序性坏死。HT-29细胞在TNFα和半胱天蛋白酶抑制剂z-VAD处理后,表现出RIPK1、RIPK3、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伴随着炎性因子白介素1α(IL1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Flag标记的pulldown试验结合质谱检测发现一个与RIPK1有相互作用的E3泛素连接酶Trim16,体外实验表明Trim16可以增强RIPK1的泛素化程度,其可能调节RIPK1在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结论 RIPK1在TNFα和z-VAD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程序性坏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Trim16对此过程可能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 人结肠癌细胞 程序性坏死 E3泛素连接酶 三重结构域包含蛋白16(Trim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小希 邹文 +1 位作者 孟刘坤 宋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表达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18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1)和非ISR组(n=137)。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RIPK1表达水平。结果PCI术后,两组RIPK1表达水平均降低,非ISR组低于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SR组PCI术前、术后RIPK1降低程度(△RIPK1)高于I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RIPK1诊断IS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8、78.43%、84.67%,其诊断效能高于术前RIPK1和△RIPK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BG)、血管病变支数、术后RIPK1和血管病变长度,均为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IPK1与ISR呈线性关系。结论RIPK1与ACS患者PCI后1年内ISR有关,其高表达水平提示PCI术后1年内发生ISR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夏思颖 杨亚楠 +2 位作者 闫香珍 章海兵 罗礼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6-600,共5页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提取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的牙龈组织,Western blot检测RIP1蛋白的表达。在RIP1条件性基因敲除(RIP1^(-/-))小鼠和C57野生型小鼠上颌第二磨牙...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提取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的牙龈组织,Western blot检测RIP1蛋白的表达。在RIP1条件性基因敲除(RIP1^(-/-))小鼠和C57野生型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建立牙周炎模型,用Micro-CT扫描成像分析对比两组小鼠实验侧牙槽骨丧失量。提取2组小鼠对照侧及实验侧牙龈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RIP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建立牙周炎模型后,RIP1^(-/-)小鼠牙槽骨丧失量增加(P<0.01),牙龈组织中多个促炎和抗炎因子表达改变(P<0.05)。结论:RIP1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通过吸附miR-124-3p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转移 被引量:10
9
作者 夏立军 衣服新 +1 位作者 翟旭 张洺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9-615,共7页
目的探究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通过海绵吸附微小RNA-124-3p(miR-124-3p)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按照LipofectamineTM 3000试剂说明书将circHIPK3短发夹RNA(sh-circHIPK3)、pcDNA3.1-circHIPK3、mi... 目的探究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通过海绵吸附微小RNA-124-3p(miR-124-3p)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按照LipofectamineTM 3000试剂说明书将circHIPK3短发夹RNA(sh-circHIPK3)、pcDNA3.1-circHIPK3、miR-124-3p模拟物(miR-124-3p mimics)和pcDNA3.1-WEE1转染T98G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HIPK3和miR-124-3p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T98G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TM法检测T98G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24-3p与circHIPK3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WEE1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WEE1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此外,circHIPK3和WEE1竞争性结合miR-124-3p后,采用CCK-8法检测T98G细胞增殖,TranswellTM检测T98G细胞侵袭。结果circHIPK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敲减circHIPK3抑制T98G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并抑制其EM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证实miR-124-3p是circHIPK3的靶基因,WEE1是miR-124-3p的靶基因;同时过表达miR-124-3p与circHIPK3或WEE1,或共转染sh-circHIPK3和pcDNA3.1-WEE1可恢复过表达miR-124-3p对T98G细胞增殖、侵袭和EMT的抑制作用。结论circRNA-HIPK3与WEE1海绵吸附miR-124-3p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 miR-124-3p 神经胶质瘤 细胞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调节阀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杨 赵晓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67-1073,共7页
综述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s)蛋白结构和RIP3调控细胞凋亡与坏死机制的研究进展.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3,RIP3)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家族包含一类高度保守的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RIP家... 综述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s)蛋白结构和RIP3调控细胞凋亡与坏死机制的研究进展.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3,RIP3)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家族包含一类高度保守的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RIP家族激酶作为细胞应激传感分子,在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存活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发现,RIP3参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细胞程序化坏死的生物学过程.认识RIP3调控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与坏死不同死亡途径转换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 凋亡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介导坏死样凋亡参与心脑血管损伤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1
作者 彭姣阳 田静 +1 位作者 罗秀菊 彭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坏死样凋亡是一种胱天蛋白酶非依赖性调节性细胞坏死方式,在心肌梗死、脑卒中、药源性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损伤相关性心脑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是一种参与调节细胞坏死样凋亡的关键蛋白之一。RIPK... 坏死样凋亡是一种胱天蛋白酶非依赖性调节性细胞坏死方式,在心肌梗死、脑卒中、药源性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损伤相关性心脑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是一种参与调节细胞坏死样凋亡的关键蛋白之一。RIPK1介导细胞坏死样凋亡参与(1)心肌损伤,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和药源性心肌毒性等;(2)脑损伤,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血管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靶向抑制RIPK1能减少坏死样凋亡,对心脑血管损伤产生保护作用,表明RIPK1可能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潜在的靶点。目前已有多种类型RIPK1抑制剂,包括靶向RIPK1的D-天冬氨酸-高氨酸-甘氨酸残基中苯丙氨酸向内旋转从而与N端发生相互作用的活性构象的Ⅰ型,靶向RIPK1的D-天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残基中苯丙氨酸朝外的非活性构象的ATP竞争性Ⅱ型和结合激酶结构域的疏水变构口袋的Ⅲ型,它们通过不同的靶点和机制抑制RIPK1的激酶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RIPK1依赖的坏死样凋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同时总结了RIPK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A和蛋白激酶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2X_3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娜 陆一 +2 位作者 樊娟 邓小明 马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对分离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ATP受体P2X3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给予外源性ATP诱导出瞬时型内向电流,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的方法观察P2X3和P2X2/3受体特异性阻断剂T...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对分离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ATP受体P2X3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给予外源性ATP诱导出瞬时型内向电流,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的方法观察P2X3和P2X2/3受体特异性阻断剂TNP-ATP对这一电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观察PKA和PKC激动剂对ATP诱导的瞬时型内向电流的调节作用。结果在分离培养的DRG神经元上,ATP诱导的瞬时型电流可以被TNP-ATP抑制,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剂量(IC50)为(21.7±7.6)nmol/L。PKA激动剂forskolin(1μmol/L)和PKC激动剂PMA(1μmol/L)均可以快速、可逆地抑制ATP诱导的瞬时型电流。结论在大鼠分离培养的DRG神经元,PKA和PKC可能通过磷酸化调节抑制P2X3受体的功能,从而抑制ATP诱导的瞬时型内向电流,提示蛋白激酶对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可能参与痛觉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P2X3受体 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C 腺苷三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楚楚 王三南 +3 位作者 付凯 赵醒醒 杨祖铭 冯宗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 3)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新生儿科收治的36例败血症患儿纳入败血症组,36例同期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RIP 3水平,免疫比浊法...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 3)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新生儿科收治的36例败血症患儿纳入败血症组,36例同期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RIP 3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间及败血症患儿治疗前后的RIP 3、CRP、PLT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三项指标对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败血症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之间RIP 3、CRP和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治疗前RIP 3、CRP水平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IP 3≥15.91 ng/mL、CRP>8 mg/L、PLT<100×109/L时,三项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7.8%、58.3%和13.9%,特异度分别为91.7%、91.7%和88.9%;RIP 3、CRP和PLT联合诊断时,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1%、97.2%和93.9%。结论血浆RIP3表达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相关,RIP3、CRP及PLT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调控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于志瑞 牛莎莎 +2 位作者 张嘉美 邓光存 吴晓玲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因其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RIP3在细胞自噬的发展和调控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RIP3可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同时与多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因其参与细胞自噬的调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RIP3在细胞自噬的发展和调控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RIP3可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同时与多种自噬所必须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包括GNAI3/RGSI9、P62和TFEB等,从而其在自噬启动、自噬体形成和自噬溶酶体成熟等多个阶段发挥正向或负向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RIP3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及相关疾病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细胞自噬 自噬启动 自噬体 自噬溶酶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心肌缺氧再灌注损伤介导的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体活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柳 余鹏 +7 位作者 邹芳 蔡霞 黄艳婷 施星 时曼莹 张勤 江艳娟 赖晓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7-933,共7页
目的:评价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介导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活化在二甲双胍后处理保护心肌缺氧再灌注(H/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进行麻醉,开胸直接取心脏,将心脏悬挂在Langendoff灌注装置上建... 目的:评价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介导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体活化在二甲双胍后处理保护心肌缺氧再灌注(H/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进行麻醉,开胸直接取心脏,将心脏悬挂在Langendoff灌注装置上建立离体心肌缺氧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n=16):持续灌注组、缺氧再灌注组(H/R组)、二甲双胍后处理组(MET组)、二甲双胍后处理+AMPK抑制剂(CC)组(MET+CC组)。各组进行相应处理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ELIS法测定心肌组织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肌组织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发生;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AMPK、AMPK、NLRP3、活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IL-1β和GAPD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持续灌注组比较,H/R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大(P<0.05),LDH、CK-MB水平增加(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H/R组比较,MET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LDH、CK-MB水平降低(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磷酸化AMPK/AMPK比值显著增加(P<0.05),而NLRP3、活化caspase-1和IL-1β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MET组比较,MET+CC组抑制AMPK激活后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大(P<0.05),LDH和CK-M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磷酸化AMPK/AMPK比值降低(P<0.05),而NLRP3、活化caspase-1和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心肌内NLRP3炎症体活化,从而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氧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心肌缺氧再灌注损伤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NOD样受体蛋白3 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的表达
16
作者 孙青 王超 +4 位作者 闫斌 史晓虎 石玥 屈岭 梁晓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9-805,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次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年龄、体重匹配的雄性... 目的初步探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次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年龄、体重匹配的雄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监测血糖、体重变化,成模后12周应用电子Von Frey仪测定机械痛阈值,处死取坐骨神经进行坚牢蓝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XNIP、NLRP3、半胱天冬酶-1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18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模型坐骨神经中TXNIP蛋白表达为3.78±0.08,较正常对照组0.99±0.06显著增加(t=26.980,P<0.0001);与正常对照组(0.97±0.05)相比,糖尿病组NLRP3蛋白表达(2.44±0.16)明显升高(t=8.885,P<0.0001);糖尿病组活化的半胱天冬酶-1蛋白表达为4.45±0.19,正常对照组为1.08±0.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00,P<0.0001)。糖尿病组IL-1β蛋白表达为4.50±0.16,较正常对照组1.19±0.08显著增加(t=18.630,P<0.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清中IL-1β[(110.50±8.80)pg/ml比(17.97±3.18)pg/ml,t=9.892,P<0.0001]、IL-18[(591.70±8.78)pg/ml比(160.70±8.33)pg/ml,t=35.620,P<0.0001]均分泌增多。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XNIP表达增加、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以及下游炎症反应有关,该通路可成为DPN治疗的新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坐骨神经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中新型FLT3受体相互作用凝集素的生物学活性分析
17
作者 段秀梅 王银萍 +1 位作者 毕丽荣 田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从黄芪中提取、纯化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受体相互作用凝集素(FRIL),分析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黄芪水浸粗提物,用BCA蛋白测定法测定FRIL含量,糖抑制红细胞凝集实验鉴定FRIL与糖结合的生化特性;培养... 目的:从黄芪中提取、纯化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受体相互作用凝集素(FRIL),分析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黄芪水浸粗提物,用BCA蛋白测定法测定FRIL含量,糖抑制红细胞凝集实验鉴定FRIL与糖结合的生化特性;培养Raji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0及40mg·L^-1FRIL组;培养FLT3受体高表达细胞株HL-60细胞,分别设置对照组和2.5、5.0、10.0、20.0、40.0mg·L^-1 FRIL组;流式细胞术和MTT法分别检测FRIL对Raji细胞和HL-60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从黄芪中分离得到含有4个亚基的凝集素FRIL达到27mg;FRIL主要与α-D-甘露糖有很高的亲和性,证实FRIL能与糖专一性结合具有凝集素活性;40mg·L^-1 FRIL组Raji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20 mg·L^-1 FRIL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5.0-40.0mg·L^-1FRIL组HL-60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增加(P〈0.05)。结论:成功从黄芪中分离得到具有凝集素活性的FRIL蛋白,对表达FLT3受体的细胞具有刺激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FLT3受体相互作用凝集素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TaPK3A的克隆与抗纹枯病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苏强 荣玮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58-1165,共8页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小麦防御反应分子基础,发掘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系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RLK)基因TaPK...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小麦防御反应分子基础,发掘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系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RLK)基因TaPK3A,并对其表达特性及抗纹枯病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TaPK3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983 bp,编码660个氨基酸组成的类受体蛋白激酶。TaPK3A在抗纹枯病小麦品系 CI12633中的表达受禾谷丝核菌的诱导而显著上调;TaPK3A在根、茎、叶、穗中都有表达,以叶中的表达量最高;TaPK3A的表达受植物激素水杨酸诱导最为显著。利用大麦条形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抗纹枯病小麦CI12633中TaPK3A的转录水平,再接种禾谷丝核菌 WK207 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 TaPK3A转录量下降的CI12633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著降低,说明TaPK3A是小麦防御纹枯病反应所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蛋白激酶TaPK3A 小麦纹枯病 抗病反应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蛋白GIT2通过与Smad3相互作用调节其转录活性
19
作者 何东方 陈慧 +3 位作者 詹轶群 王建 于淼 杨晓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0-667,共8页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s 2,GIT2)是一种信号支架蛋白,可募集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化及胞内信...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s 2,GIT2)是一种信号支架蛋白,可募集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整合素介导的细胞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化及胞内信号传递等生物学过程.采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TGF-β1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Smad3是GIT2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内、外源免疫共沉淀实验均证实,GIT2与Smad3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报告基因实验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IT2增加Smad3的转录活性并增强TGF-β1诱导的Smad3的磷酸化.研究还发现,Git2-/-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Smad3磷酸化受到抑制,其骨形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低于Git2+/+小鼠.本研究表明,GIT2通过与Smad3的相互作用调节其转录活性并活化TGF-β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GIT2) 转录因子Smad3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蛋白质-蛋白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调控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一鹏 周晓飞 +5 位作者 王剑 藏春光 张悦盼 辛雪 朱春丽 付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002-2008,共7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NIP1)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CGGA和TCGA数据库确定TNIP1在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用特定的siRNA敲低了N33细胞中的TNIP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NIP1)调控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CGGA和TCGA数据库确定TNIP1在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用特定的siRNA敲低了N33细胞中的TNIP1表达,并分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免疫沉淀分析TNIP1与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相互作用及其对TRAF6的泛素化影响。分别将空载体、oe-TNIP1或si-TNIP1转染的U87细胞注射到裸鼠的大脑中,并通过BLI方法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TNIP1表达与IDH野生型神经胶质瘤的较高恶性等级和较差的预后有关,但与IDH突变型神经胶质瘤无关。TNIP1敲低显著减弱了N3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TNIP1与TRAF6相互作用,并且可以诱导TRAF6蛋白的去泛素化以激活NF-κB。与空载体的异种移植物相比,oe-TNIP1的异种移植物显示出加速肿瘤进展,而si-TNIP1的异种移植物则相反。结论TNIP1可以诱导TRAF6蛋白的去泛素化以激活NF-κB,进而促进IDH野生型胶质瘤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 核因子ΚB TNF受体相关因子6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