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我报告的肿瘤化疗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祎涵 沈南平 +3 位作者 孙霁雯 何梦雪 阮海珊 赵康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某儿童医院肿瘤化疗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儿童报告版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评估FN的相关症状...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某儿童医院肿瘤化疗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儿童报告版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评估FN的相关症状,分析其F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正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最终进入预测模型的因子为性别、癌症类型、中央静脉导管类型、化疗预计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均值以及手脚无力评分均值,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经内部验证,得到的一致性系数(C-index)为0.773[95%CI(0.710,0.836)],Hosmer-Lemeshow检验P=0.759。K-S检验显示列线图预测的FN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的FN概率间一致性较好。结论预测模型将协助医护人员早期、无创、经济、便捷的对肿瘤化疗患儿进行FN发生风险的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自我报告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传统病原检测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白血病患儿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康磊 郭芳 +1 位作者 白新凤 徐梅先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合并FN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灶分为A组(血流感染组)和B组(肺部...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合并FN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灶分为A组(血流感染组)和B组(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mNGS与传统病原检测(TPD)的效能。结果共纳入56例患儿,男27例、女29例,中位年龄4.0(2.0~7.8)岁。A组39例,ALL28例、AML11例;B组17例,ALL10例、AML7例。A组和B组最常见的病原均为曲霉菌、念珠菌和鲍曼不动杆菌。mNGS与TPD检测阳性率的一致性较差(Kappa=0.039);mNGS检测阳性率(80.4%)明显高于TPD(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mNGS对曲霉菌(35.9%对12.8%)、念珠菌(28.2%对10.3%)和鲍曼不动杆菌(28.2%对7.7%)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TPD;B组mNGS对曲霉菌(41.2%对5.9%)的检测阳性率高于T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可检测罕见病原,且对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始抗感染治疗失败的白血病合并FN患儿,最常见致病原为曲霉菌、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作为TPD的互补手段,mNGS对常见病原检测阳性率更高,对混合感染和罕见病原检测效能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 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单药治疗实体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文峰 徐云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9-511,共3页
目的分析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治疗实体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实体肿瘤肿瘤患者,分别用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为单一的经验性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 目的分析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治疗实体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实体肿瘤肿瘤患者,分别用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为单一的经验性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病原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34%和76.92%,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39±0.71)和(3.08±0.87)d。抗生素应用的时间分别为7~18d,中位时间为14和7~16d,中位时间为12d,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两组均为5~14d,中位时间为10d,病原菌清除率分别为66.67%和66.66%。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8%和7.69%。结论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作为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实体肿瘤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治疗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冬 祝彪 +4 位作者 陈姣 王春森 万纯黔 肖蓉 张晋林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 :观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6 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32例 ,采用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4 .5 g ,静脉滴注 ,每 8小时 1次 ;... 目的 :观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6 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32例 ,采用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4 .5 g ,静脉滴注 ,每 8小时 1次 ;对照组 33例 ,给予亚胺培南 0 .5 g ,静脉滴注 ,每 8小时 1次。 2组疗程均为 7~ 14 d。 结果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组治愈率为78.1% ,有效率为 90 .6 % ,细菌清除率为 94 .4 % ;亚胺培南组治愈率为 78.8% ,有效率为 87.9% ,细菌清除率为 94 .7%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中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巴坦 哌拉西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 治疗中 亚胺培南 静脉滴注 结论 显著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芬净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患者9例分析
5
作者 夏焱 余洁明 +4 位作者 方建培 黄科 周敦华 周媛莉 郭仲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55-359,共5页
目的观察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例白血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使用卡泊芬净首次剂量70mg·m-2·d-1,维持剂量50mg·m-2.d-1。其中4例合用脂质体... 目的观察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例白血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使用卡泊芬净首次剂量70mg·m-2·d-1,维持剂量50mg·m-2.d-1。其中4例合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2mg·kg-1·d-1;持续治疗15~40d;观察用药前后不同时间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胸部CT的变化。结果卡泊芬净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88.8%,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1%,联合用药的起效快,疗程短。结论卡泊芬净治疗9例患儿有效率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白血病患儿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白血病患儿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多家三甲医院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励菁菁 朱琦 +6 位作者 王椿 胡炯 陈芳源 施菊妹 郝思国 刘澎 俞夜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4,216,共7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12家三甲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12家三甲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 108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阴性(G^-)菌67株,占62.04%;革兰阳性(G^+)菌41株,占37.96%。G^-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34.26%(37株);G^+菌中葡萄球菌属最多,占全部致病菌的24.07%(26株)。所有致病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分布最多,共60株,占所有标本的55.5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9株(17.59%)、导管12株(11.11%)、血液10株(9.26%)、其他标本7株(6.48%)。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的菌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伤口标本则为产酸克雷伯杆菌,导管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而血液标本则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及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均不同程度耐药,但对磷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度可达92.9%~100%。G^-菌对部分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之外,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生素均较敏感。结论粒缺伴发热淋巴瘤患者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分布较为广泛,多药耐药情况严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仍可作为G^+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可作为G^-菌感染的用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 细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减少小鼠侵袭性肺曲霉病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荣令 周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构建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动物模型。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模型组,环磷酰胺150mg/kg于接种前4d及接种前1d腹腔注射,接种当天给予1%戊巴比妥45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1×108个/mL烟曲霉孢子悬液40μL... 目的构建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动物模型。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模型组,环磷酰胺150mg/kg于接种前4d及接种前1d腹腔注射,接种当天给予1%戊巴比妥45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1×108个/mL烟曲霉孢子悬液40μL滴鼻。B组为非免疫抑制接种对照组,除以生理盐水代替环磷酰胺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C组为免疫抑制对照组,除以生理盐水代替烟曲霉孢子悬液滴鼻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并以生理盐水代替烟曲霉孢子滴鼻,其余操作同模型组。模型建立成功的判断标准:肺病理切片见坏死灶、肺泡内出血,PAS染色见45°角分叉的分隔菌丝或孢子;组织培养烟曲霉阳性。结果肺大体观察、病理切片H-E染色及PAS染色和肺组织培养结果表明,A组10只小鼠在接种烟曲霉3d后均发生了IPA,B、C、D组小鼠均无IPA发生。结论本法可成功构建中性粒细胞减少小鼠IPA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肺曲霉病 动物模型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口服托吡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旻晖 黄伟 沈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710,共4页
托吡酯临床常用于癫痫和偏头痛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其罕见的不良反应,在中国或健康人中未见报告。本文报道了1例中国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参加托吡酯片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试验过程中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并讨论了... 托吡酯临床常用于癫痫和偏头痛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其罕见的不良反应,在中国或健康人中未见报告。本文报道了1例中国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参加托吡酯片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试验过程中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并讨论了该病例的处理及转归,以期引起对托吡酯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临床试验中健康志愿者安全性保护的关注,为特异性药物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neutropenia,IDIN)的早期诊疗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生物等效(BE)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托霉素在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成人肿瘤患者中的药动学
9
作者 Bubalo JS Munar MY +2 位作者 Cherala G 曹国英 施耀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达托霉素 肿瘤患者 药动学 发热 成人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耐药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吡肟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细菌性感染54例
10
作者 邹善华 程志祥 徐建民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头孢吡肟 血液系统恶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细菌感染 并发症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被引量:75
11
作者 史艳侠 +5 位作者 邢镨元 张俊 沈波 石远凯 姜文奇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876-882,共7页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有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乃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有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乃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癌协会 专家共识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发热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被引量:50
12
作者 史艳侠 +5 位作者 邢镨元 张俊 沈波 石远凯 姜文奇 巴一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2期86-92,共7页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发热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98-398,共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年版)》推荐针对肿瘤化疗期间FN风险发生率>20%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由于rhG-CSF半衰期短,每个化疗周期需连续使用多次,给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不便。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rhG-CSF经聚乙二醇化修饰后的长效剂型,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每个化疗周期仅需用药1次即可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国肿瘤临床》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预防应用 化疗后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23-523,共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年版)》推荐针对肿瘤化疗期间FN风险发生率>20%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由于rhG-CSF半衰期短,每个化疗周期需连续使用多次,给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不便。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rhG-CSF经聚乙二醇化修饰后的长效剂型,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每个化疗周期仅需用药1次即可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国肿瘤临床》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预防应用 化疗后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在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常乃柏 刘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是化疗后常见并发症,治疗延迟或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常导致病死率上升。本文就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性发热临床微生物学变迁、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评估、抗菌药物选择及方案优化等临床常见问题结合新... 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是化疗后常见并发症,治疗延迟或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常导致病死率上升。本文就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性发热临床微生物学变迁、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评估、抗菌药物选择及方案优化等临床常见问题结合新近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 发热 抗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16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0-190,共1页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没有临床症状,但与很多临床转归相关,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感染、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年版)》推荐肿瘤化疗期间FN风险发生率〉20%的患者,预防性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由于rh G-CSF半衰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国肿瘤临床》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预防应用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临床研究 上市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粒细胞减少1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樊念念 陈升见 胡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63-2763,共1页
患者男,22岁,因右上中腹部隐痛伴腹胀5h,于2009年2月18日就来我院就诊。就诊前未进油腻食物及其他特殊食物。既往有结石性胆囊炎史,阑尾炎切除史。查体:体温36.7℃,双结膜无黄染,右上腹腹肌轻度紧张,右季肋区胆囊点触痛,无反... 患者男,22岁,因右上中腹部隐痛伴腹胀5h,于2009年2月18日就来我院就诊。就诊前未进油腻食物及其他特殊食物。既往有结石性胆囊炎史,阑尾炎切除史。查体:体温36.7℃,双结膜无黄染,右上腹腹肌轻度紧张,右季肋区胆囊点触痛,无反跳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0.3cm×0.4cm。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6×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0.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3%,中间细胞百分比8.0%: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比重1.010,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潜血(-)。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粒细胞减少 0.9%氯化钠注射液 结石胆囊炎 淋巴细胞百分比 油腻食物 实验室检查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1
18
作者 马军 朱军 +1 位作者 徐兵河 于金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1-274,共4页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PEG-rhG-CSF于1999年由美国Amgen公司首...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PEG-rhG-CSF于1999年由美国Amgen公司首先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G-CSF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鑫炜 杨丽萍 +5 位作者 姚琼 赵洁 贺少龙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左氧氟沙星+G-CSF预防感染组和G-CSF支持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细菌感染发生率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及移植90天后存活情况。结果: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发性骨髓瘤54例,急性白血病36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POEMS综合征1例。47例接受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55例接受G-CSF支持治疗。左氧氟沙星+G-CSF组中40例(85.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3例(27.66%)明确为细菌感染。G-CSF组中44例(80.00%)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6例(29.09%)细菌感染。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46,P=0.50;χ^(2)=0.03,P=0.87)。左氧氟沙星+G-CSF组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1%(40/47),与G-CSF组的85.45%(47/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84)。左氧氟沙星+G-CSF组与G-CSF组左氧氟沙星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57%(3/35)和21.43%(6/28),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左氧氟沙星+G-CSF与G-CSF组患者住院中位时间为25 d vs 22 d,住院中位费用为78216.24元vs 80724.38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0,P=0.09;t=0.94,P=0.09)。移植后90天内,左氧氟沙星+G-CSF组有2例(4.26%)死亡,G-CSF组有1例(1.82%)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47)。结论:较G-CSF支持相比,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应用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无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预防应用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罩拔除后负压性肺水肿一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蕊 张伟 张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38,共1页
患者,男,35岁,身高170cm,体重65kg,ASAⅠ级。因肛周感染拟行肛周感染切开引流挂线术。既往体健,自诉入院前3d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8.2℃。术前ECG、凝血功能无异常,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偏高。入手术室前体温38.5℃。
关键词 负压肺水肿 拔除后 切开引流挂线术 喉罩 肛周感染 中性粒细胞 间断发热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