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发愤著书说”在中国古典史剧创作中的实现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孙书磊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6-139,共4页
-
基金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03CB065)
-
文摘
受中国传统诗学发愤著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历史剧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抒发作者科场蹭蹬、知己难遇、去位巷处的忧愤之情。情感支配创作心态,进而表现为历史剧创作中题材选择的现实写照性与主旨表达的自喻性、补偿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不仅展示了历史剧作品所描写的既往历史,也反映了文人剧作者身处其中的当代史以及文人剧作者个人的命运史。
-
关键词
中国古典史剧
发愤著书说
现实写照
自喻
补偿
-
Keyword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cal dramas
writing from anger
realistic portraiture
personal comparison
compensation
-
分类号
I207.3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司馬迁的“发憤著书说”及其历史发展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陈子谦
-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
文摘
“发愤著书”而成为一说,并不是司马迁或后人凭主观好恶杜撰出来的。两千多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总是不断地加深着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发展和丰富着它的内容。我们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形成了一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可惜的是:多年来还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今天,我们看看这一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考察一下它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这对我们批判继承古典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是不无裨益的。
-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
历史发展
文艺创作
理论
作品
屈原
文学创作
古典文论
发展社会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李卓吾和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著书说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王先霈
-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
文摘
明代那些重视小说的人,他们抬高小说地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将小说方之于史书。《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就有不少著名文人先后不约而同地拿它与《史记》相比并。较早的是见于李开先《词谑》中的记载:“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崖、陈后岡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接着,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提到,“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谓奄有丘明、太史之长。”清代平步青在所撰《霞外捃屑》里说,袁中郎谓案头不可少之书有十余种,其中包括《史记》和《水浒传》。李卓吾也有类似的说法。据周暉《金陵琐事》和梁维枢《玉剑尊闻》,李卓吾曾把《水浒传》和《史记》等书同列为宇宙內五大部文章。上述几种说法用词颇多雷同,显示出来的眼光却并不一致。唐顺之。
-
关键词
李卓吾
水浒传
小说理论
发愤著书说
小说家
司马迁
史记
小说创作
作品内容
创作态度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小说“发愤”论对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范道济
-
机构
黄冈师专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6-131,共6页
-
文摘
小说“发愤”论是在诗学“发愤著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二者所涉及的对象不同,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情感内涵及表现维度上更存在根本性差异。小说“发愤”论对诗学“发愤著书”传统的继承带有反叛的意味和挑战的姿态。
-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诗学理论
小说创作
创作主体
司马迁
温柔敦厚
传统美学思想
《金瓶梅》
怨而不怒
发愤以抒情
-
分类号
I054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评虚静说
- 5
-
-
作者
郎宝如
-
机构
内蒙古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4期75-81,共7页
-
文摘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即虚静说和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对立面的虚静说,在某种意义上,又给发愤著书说以重要的补充,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批评界出现一种偏颇,似乎认为文学距离社会生活愈远就愈好,不少论者甚至把虚静视为文学创作至关重要的前题,而完全无视其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消极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对虚静说评价的准确性。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虚静说发展的源流。
-
关键词
虚静说
发愤著书说
文学创作
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
司马迁
社会生活
准确性
批评家
代表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穷而后工”说
- 6
-
-
作者
肖力生
陈学海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1-66,共6页
-
文摘
绝美的风景,常在险峰。动人的故事,往往都是悲剧。尼采说,一切文学,吾爱以血者。这是就文学作品而言,有血有泪的悲剧最能动人心弦。从作家方面看,则伟大的作家,大都拔出于苦难不幸之中。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语道破此中奥秘:“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至宋欧阳修则更为明白地提出“穷者而后工”之说。漫漫中国文学史,多少文人辛酸泪!
-
关键词
穷而后工
欧阳修
司马迁
《离骚》
形式主义文风
《史记》
《诗经》
《史记·屈原列传》
柳宗元
“发愤著书”说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施闰章的唯物主义诗学观─—《施愚山集》读后
被引量:3
- 7
-
-
作者
贾文昭
-
机构
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3期55-61,共7页
-
文摘
论施闰章的唯物主义诗学观─—《施愚山集》读后贾文昭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皖南宣城人。出身清寒,幼年孤贫。于顺治六年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官终翰林院诗读。他精研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居身俭朴,为官清...
-
关键词
唯物主义
诗学观
施愚山
施闰章
诗歌创作
生活阅历
江山之助
发愤著书说
穷而后工说
诗序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以理制情范式的思维锁定──汉代情理美学观阐解
被引量:2
- 8
-
-
作者
黄南珊
-
机构
湖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2-65,共4页
-
-
关键词
以理制情
情感表现
美学观
《毛诗序》
司马迁
《乐记》
发愤著书说
审美形式化
情感论
《礼记·乐记》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