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机LNT再生过程中铑表面H_2还原NO_x的详细反应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庆运 马兵 +2 位作者 陈家骅 李艳宾 徐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9-353,共5页
考虑到柴油机稀燃NOx捕集技术(LNT)浓燃再生阶段会产生较多的H2,研究了H2在Rh催化剂表面还原NOx的反应.建立了Rh表面H2-NO反应体系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该模型包括6种气相组分、10种表面组分及19步基元反应,其中包括NH3及N2O等重要... 考虑到柴油机稀燃NOx捕集技术(LNT)浓燃再生阶段会产生较多的H2,研究了H2在Rh催化剂表面还原NOx的反应.建立了Rh表面H2-NO反应体系的详细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该模型包括6种气相组分、10种表面组分及19步基元反应,其中包括NH3及N2O等重要中间产物的生成反应.对该反应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并进一步对表面组分覆盖度、NO反应路径和各基元反应的敏感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H2体积分数相对较低的条件下((NO)/(H2)=1.95),150~310,℃温度内,NO还原过程中有大量N2O生成,且最终产物N2主要是通过Rh表面吸附态N2O解离生成.同时,敏感性分析表明,N2O的相关基元反应对NO还原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氮氧化物 氢气 铑催化剂 反应路径分析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煤油超声速燃烧简化化学反应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樊孝峰 王江峰 +1 位作者 赵法明 杨天鹏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7,共10页
为探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煤油燃料燃烧的化学动力学过程,综合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与路径分析方法,针对RP-3航空煤油三组分替代燃料的详细反应模型进行简化,建立一种适用于超声速燃烧流场数值模拟的新型26组分89反应简化燃烧反应模... 为探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煤油燃料燃烧的化学动力学过程,综合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与路径分析方法,针对RP-3航空煤油三组分替代燃料的详细反应模型进行简化,建立一种适用于超声速燃烧流场数值模拟的新型26组分89反应简化燃烧反应模型。采用该简化燃烧模型对RP-3航空煤油替代燃料的点火、燃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详细反应模型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校验。此外,将该简化燃烧模型与超声速燃烧流场计算方法相结合,数值分析了典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场内化学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简化燃烧反应模型在不影响数值模拟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反应组分与反应方程个数,提高了超声速复杂燃烧流场的数值模拟效率,并且能够准确获得烯烃、炔烃等重要中间燃烧产物以及小分子活性基团的空间分布规律,给出更全面的流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燃烧 RP-3航空煤油 化学反应模型 敏感性分析 反应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二甲基四氢呋喃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
3
作者 李德华 陈日新 +1 位作者 程晨 王锡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0-176,共7页
为了对2,5-二甲基四氢呋喃(DMTHF)燃烧的反应路径与反应敏感性进行研究,结合高精度电子结构计算理论和基元反应统计速率理论,建立了DMTHF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及中间产物的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四氢呋喃族燃料通用... 为了对2,5-二甲基四氢呋喃(DMTHF)燃烧的反应路径与反应敏感性进行研究,结合高精度电子结构计算理论和基元反应统计速率理论,建立了DMTHF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及中间产物的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四氢呋喃族燃料通用的高温氧化机理。该机理获得了不同温度、压力、当量比下的DMTHF层流火焰实验结果的验证。研究表明:DMTHF的氢提取反应中,2号位的氢提取占据了主导地位;裂解反应中DMTHF-MJ的氧化路径里,生成P1的反应占据主导地位。对DMTHF的路径分析表明:由于DMTHF分子环上有更多的甲基,因此反应类型会更为复杂;DMTHF燃烧反应中C3H6及自由基AC3H5之间不断消耗H和OH的反应系统对DMTHF的反应强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二甲基四氢呋喃 反应动力学 反应路径分析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混氨/二甲醚化学反应机理优化及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4
作者 尹莹 卞迁 +3 位作者 魏代君 乔彦宇 董全 程强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4期415-426,共12页
为了解决氨作为内燃机燃料所存在的点火困难和火焰传播速度慢问题,目前普遍采用高活性燃料作为助燃剂来提高氨(NH3)燃料的点火和燃烧的稳定性.二甲醚(DME)具有燃烧性能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选择二甲醚作为高活性燃料与氨混合... 为了解决氨作为内燃机燃料所存在的点火困难和火焰传播速度慢问题,目前普遍采用高活性燃料作为助燃剂来提高氨(NH3)燃料的点火和燃烧的稳定性.二甲醚(DME)具有燃烧性能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选择二甲醚作为高活性燃料与氨混合,从而为零碳燃料的稳定燃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氨和二甲醚单独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氨-二甲醚混合燃料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基于CHEMKIN PRO平台,采用现有的氨和二甲醚机理作为基础骨架机理,引进C-N反应机理以及氨和二甲醚、氨基和二甲醚产生的自由基间的交叉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Cantera结合遗传算法来调整部分较敏感反应所对应的指前因子,对机理进行改进和优化.最终所得机理包含177种组分和1151个基元反应.该机理能够很好地拟合宽范围工况下实验的滞燃期结果,对未来氨/二甲醚应用在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基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二甲醚 机理优化 敏感性分析 反应路径分析 滞燃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6/H_2混合气着火特性的实验与化学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潘伦 张英佳 黄佐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9-54,共6页
利用高压激波管实验装置测量了化学计量比下的C2H6/H2/O2/Ar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实验的温度范围为900~1 700 K,压力为1.2~16倍标准大气压.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气中C2H6的摩尔分数xc2H6>30%时,着火延迟期与温度和压力呈现出了典型的... 利用高压激波管实验装置测量了化学计量比下的C2H6/H2/O2/Ar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实验的温度范围为900~1 700 K,压力为1.2~16倍标准大气压.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气中C2H6的摩尔分数xc2H6>30%时,着火延迟期与温度和压力呈现出了典型的Arrhenius依赖性;当3%≤xC2H6<30%时,着火延迟期与温度仍呈现出Arrhenius关系,但是压力越高全局活化能越高;当xC2H6≤3%时,着火延迟期与温度和压力呈现出复杂的依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xc2H6对C2H6/H2混合气着火延迟期的影响是非线性的,NUIG Aramco Mech 1.3机理可以很好地预测出实验结果;通过化学反应路径分析和标准化的H自由基分析,可以解释着火延迟期对xC2H6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混合气 激波管 着火延迟期 化学反应路径分析 非线性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压燃发动机中燃烧化学动力学特性的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尚冉 张帆 +3 位作者 王洋 夏明涛 钟生辉 刘海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44,共9页
利用PRF70掺混燃料作为汽油表征燃料进行仿真研究,将三维计算软件CONVERGE和Chemkin结合,研究了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的主要放热反应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化学反应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中,不同反应对总放热率的贡献... 利用PRF70掺混燃料作为汽油表征燃料进行仿真研究,将三维计算软件CONVERGE和Chemkin结合,研究了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的主要放热反应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化学反应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中,不同反应对总放热率的贡献不同,由HCO+O_2CO+HO_2、CH2O+OHHCO+H2O、CH2CCH2OH+O_2CH2OH+CO+CH2O是燃料燃烧过程中对放热贡献最大的3个反应,其放出的热量远大于其他反应;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中参与夺氢反应的自由基主要有4种,分别是HO_2、OH、H、O,在不同曲轴转角处上述4种自由基参与夺氢反应的重要性不同,HO_2夺氢反应所占比例始终领先其他3种,H、O参与的夺氢反应所占比例随曲轴转角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OH参与夺氢反应所占比例减少;汽油压燃燃烧反应过程中,随着曲轴转角的变化,缸内温度升高,异辛烷发生高温裂解的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压燃 三维数值模拟 化学反应路径分析 PRF70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氧气混合气体等离子体放电动力学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郑体凯 李修乾 +2 位作者 车学科 李亮 聂万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针对绿色无毒推进剂航天器火箭发动机真空低温条件下点火困难等问题,提出通过放电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利用其活化效应改善发动机点火性能。为了研究氢、氧混合气体放电产生的活性粒子的时间演化特性,利用Bolsig+求解器计算得到不同电子... 针对绿色无毒推进剂航天器火箭发动机真空低温条件下点火困难等问题,提出通过放电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利用其活化效应改善发动机点火性能。为了研究氢、氧混合气体放电产生的活性粒子的时间演化特性,利用Bolsig+求解器计算得到不同电子碰撞反应能量损失分数随约化场强变化规律;利用ZDplaskin程序包对氢、氧混合气体放电过程进行零维仿真;研究了不同约化场强下混合气体活性粒子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约化场强下,氢、氧混合气体中各类电子碰撞反应消耗能量占比不同。约化场强较小的情况下,电子能量大部分被分子的碰撞激发所消耗;而约化场强较大的情况下,电子能量主要用于分子的离解与电离;约化场强大于100 Td时,放电过程电子浓度快速增大,更有利于活性粒子的生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等离子体放电 氢、氧混合气体 能量损失分数 粒子浓度演化 反应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添加对氨/甲烷火焰中NO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锦涛 李青 +2 位作者 纪飞宇 马柳昊 王宇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4期466-478,共13页
本文以水蒸气掺混对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中NO生成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对比了不同掺氨比、当量比下掺水对NO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NO生成敏感性以及路径分析,以明晰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纯甲烷和甲烷掺氨火焰(后简称为含氨火焰... 本文以水蒸气掺混对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中NO生成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对比了不同掺氨比、当量比下掺水对NO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NO生成敏感性以及路径分析,以明晰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纯甲烷和甲烷掺氨火焰(后简称为含氨火焰)中NO峰值浓度随着掺水比例的增大逐渐下降,且NO下降速率随着掺水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低当量比时,纯甲烷火焰中NO随掺水比的相对下降幅度远高于含氨火焰(高出2~4倍),表明掺水策略对纯甲烷火焰NO控制的有效性远高于含氨火焰.高当量比时纯甲烷火焰掺水后NO下降幅度略高于含氨火焰(高20%~110%).水掺混对氨和甲烷火焰中NO影响的主要贡献是热稀释效应,而化学效应影响占比较小.值得注意的是,纯甲烷与含氨火焰的NO生成机制显著不同,纯甲烷火焰中掺水主要通过降低火焰温度抑制热力型NO生成,在含氨火焰中则是通过抑制HNO生成以及促进NO被NH2还原的方式来使NO降低.本文相关结论可对氨气燃烧NO控制策略的优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甲烷 层流预混火焰 掺水 NO生成特性 反应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