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药代动力学在兽医药理学领域的应用
1
作者 刘羽 陈苏蒙 +4 位作者 吴琴尧 温泽宇 蒙锦燕 张福成 曹兴元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发现、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血浆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测定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或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但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发现、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以血浆生物样本中的药物测定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或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但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难以完全解释部分兽药在一些特定靶组织的疗效,出现药动学/药效学不相关的现象。细胞药代动力学将定量药理学精细至细胞层面,研究药物在细胞尺度的动态过程,以期为今后兽药的开发、评估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本文对当前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进展及在兽医药理学领域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动力学 细胞动力学 细胞模型 研究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
2
作者 董玉姝 杨春静 +6 位作者 金银华 刘屹 徐荣天 佟咸利 李建平 朱晓珍 刘建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77-1381,共5页
目的研究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由结肠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选定靶平面后,行CT灌注扫描。根据CT灌注参数,绘制靶平面肿瘤组织ROI及靶血管(肿瘤供血动脉)的时间-密度曲... 目的研究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在直肠癌CT灌注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由结肠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选定靶平面后,行CT灌注扫描。根据CT灌注参数,绘制靶平面肿瘤组织ROI及靶血管(肿瘤供血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计算公式推导肿瘤内血浆隔室容积百分比(fP)、组织间隙隔室容积百分比(fI)、表观血流量(F)及表面通透性(PS)。结果 36例直肠癌的fP值为(17.3±7.4)%,fI值为(34.3±11.6)%,F值为(141.0±47.8)ml/(min·100g),PS值为(43.2±18.8)ml/(min·100g)。结论药代动力学开放式双室模型为定量评价直肠肿瘤组织内微循环的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开放性模型 结直肠肿瘤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复方片剂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7
3
作者 简龙海 李丽敏 +4 位作者 丁黎 沈建平 卞晓洁 张银娣 吴如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格列本脲的HPLC ESI MS测定法 ,研究志愿者口服格列本脲与二甲双胍的复方片剂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 人血浆样品中格列本脲的测定方法 :血浆样品以 1mol·L- 1的盐酸酸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 ,进行HPLC ESI MS分...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格列本脲的HPLC ESI MS测定法 ,研究志愿者口服格列本脲与二甲双胍的复方片剂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 人血浆样品中格列本脲的测定方法 :血浆样品以 1mol·L- 1的盐酸酸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 ,进行HPLC ESI MS分析 ,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dp 5μm ,4 6mmID× 2 5cm ) ,流动相为甲醇 -10mmol·L- 1醋酸铵水溶液 (78∶2 2 ,V/V) ,检测方式为SIM方式 ,检测离子为m/z 492 1(格列本脲 )、m /z 444 1(内标 )。 2 0名健康志愿者交叉口服供试片和参比片 ,剂量均为格列本脲 2 5mg和盐酸二甲双胍 50 0mg。 结果 在 0 3 10~ 413 μg·L- 1范围内格列本脲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格列本脲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T1/2 分别为(5 4± 0 8)h、(5 9± 1 0 )h ,Cmax 分别为 (14 6± 2 2 ) μg·L- 1、(12 3± 16) μg·L- 1,Tmax分别为 (2 7± 0 9)h、(3 0±0 7)h ,AUC0~ 3 6 分别为 (73 0± 14 0 ) μg·h·L- 1、(63 2± 117)μg·h·L- 1;二甲双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T1/2 分别为(3 0± 0 6)h、(3 0± 0 4)h ,Cmax分别为 (1 61± 0 3 2 )mg·L- 1、(1 62± 0 3 3 )mg·L- 1,Tmax分别为 (1 8± 0 2 )h、(1 7± 0 4)h ,AUC0~ 15 分别为 (7 3 7± 1 3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本脲 二甲 LC-ESI-MS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双唑钠的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付良青 黄丰 +4 位作者 郭军华 高洪志 梁月琴 李杰 吴德政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 对一类新药肿瘤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 (CMNa)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CMNa在体内的蓄积性作一评价。方法  6个单剂量组有 2 4名肿瘤病人 ,5名肿瘤病人受试者参与多剂量研究 ;采... 目的 对一类新药肿瘤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 (CMNa)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CMNa在体内的蓄积性作一评价。方法  6个单剂量组有 2 4名肿瘤病人 ,5名肿瘤病人受试者参与多剂量研究 ;采用高效液相 二极管阵列色谱法测定肿瘤放疗增敏剂CMNa及其代谢产物甲硝唑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 ,用 3P97软件对各单剂量组和多剂量组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拟合 ,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6个单剂量组和多剂量组的CMNa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经拟合均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 ,4 0 0 ,5 0 0 ,6 0 0 ,70 0 ,80 0和 90 0mg·m- 2 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 2 β为 0 .76~ 2 .6 2h ,cmax为 13.31~ 4 3.90mg·L- 1,AUC为 8.6 8~ 2 9.94mg·h·L- 1,且单剂量组的cmax及AUC与剂量成正比。 70 0mg·m- 2 单次给药和连续 9次给药的多剂量组的肿瘤病人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几乎相吻合 ,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值和排泄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MNa在肿瘤病人体内分布和消除均很快 ,一定间隔服用不会在病人体内蓄积 ,是一个较安全的放射增敏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唑钠 动力学 色谱法 高压液相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输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咏磊 张洁 +3 位作者 张马忠 宋琳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 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 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 例,≥65岁(Ⅰ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速度60ml/h,<65岁(Ⅱ组)者... 目的 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 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 例,≥65岁(Ⅰ组)病人静脉输注丙泊酚速度60ml/h,<65岁(Ⅱ组)者输注速度75ml/h,抽取动脉血 分析药物血浆浓度,用四种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丙泊酚血浆浓度,计算样本加权残差(WR)、绝对值 加权残差(absWR)。结果 Schuttler模型在Ⅰ组病人,中位数加权残差(MDWR)显著小于其他三种 参数(P<0.01),对所有病人输注期间预测浓度 实测浓度的拟合程度最好(P<0.01)。结论 仅 Schuttler药代动力学模型适合用于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期间和停止输注后的药物浓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输注 丙泊酚 动力学模型 选择 血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何华 张雪 +1 位作者 王玉浩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布、消除等方面综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特征,对当前用于该类药物PK研究的靶点介导药物处置(TMDD)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药物与靶点作用的4类应用(免疫毒性治疗、靶细胞消除、改变细胞功能和靶向给药)分别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P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动力学 效学 模型 靶向给 抗体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洁 张银娣 +2 位作者 胡刚 卓海通 沈建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0-923,共4页
目的:研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受试制剂)和普通片(参比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男性志愿者随机自身交叉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单剂量两制剂各服用1000mg,多剂量受试制剂服用1000mg×1次... 目的:研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受试制剂)和普通片(参比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男性志愿者随机自身交叉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单剂量两制剂各服用1000mg,多剂量受试制剂服用1000mg×1次/天,参比制剂服用500mg×2次/天。血浆中二甲双胍浓度使用HPLC-UV法测定。采用二房室模型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单剂量口服后二甲双胍的Cmax分别为(1.61±0.37)μg/ml和(2.47±0.74)μg/ml;Tmax分别为(3.1±0.6)h和(1.5±0.7)h;T1/2分别为(5.1±1.9)h和(2.7±0.3)h;AUC0→t分别为(11.08±2.88)h·μg/ml和(12.03±2.63)h·μg/ml;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F为(92.6±14.7)%。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多剂量口服后二甲双胍的Cmax分别为(1.60±0.25)mg/ml和(1.57±0.40)μg/ml;Tmax分别为(3.2±0.4)h和(1.1±0.5)h;T1/2分别为(5.5±3.1)h和(3.0±0.6)h;AUCss分别为(13.24±3.08)h·μg/ml和(6.99±1.50)h·μg/ml。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5.3±17.5)%。结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且具有缓释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 缓释 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体内甘氨双唑钠及代谢产物甲硝唑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及排泄率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付良青 郭军华 +3 位作者 高洪志 孙成春 梁月琴 吴德政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 研究甘氨双唑钠 (CMNa)的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 ,以评价CMNa的蓄积性。方法  5名肿瘤病人 ,单次或每隔 1d连续 9次静脉滴注 70 0mg·m- 2 的CMNa液 ,分别在单次和第 9次静滴后设定时间点采血 ,用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 目的 研究甘氨双唑钠 (CMNa)的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 ,以评价CMNa的蓄积性。方法  5名肿瘤病人 ,单次或每隔 1d连续 9次静脉滴注 70 0mg·m- 2 的CMNa液 ,分别在单次和第 9次静滴后设定时间点采血 ,用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紫外法测定受试病人全血CMNa及其代谢产物甲硝唑浓度 ,对CMNa的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进行了拟合 ,并对单剂量和多剂量的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尿排泄率进行比较。结果 CMNa在病人体内分布及消除都很快 ,单剂量和多剂量静滴CMNa后血药浓度值和各药代动力学参数非常相近 ,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甘氨双唑钠不会在肿瘤病人体内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甘氨唑钠 谢产物 甲硝唑 单剂量 多剂量 动力学 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束云 李连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5-1408,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动力学 动力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昭毅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8-922,共5页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发等。本文就近些年来PK/PD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动力学 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会青 王永利 +2 位作者 绳晶伟 王海燕 许彦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钙通道阻断剂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的药代动力学。方法Beagle犬18只,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单次股静脉注射1.5、3.0和6.0 mg.kg-1的盐酸双苯氟嗪溶液,后肢股静脉分时取血,处理,反相高效液相法(RP-HPLC)测定血... 目的研究新型钙通道阻断剂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的药代动力学。方法Beagle犬18只,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单次股静脉注射1.5、3.0和6.0 mg.kg-1的盐酸双苯氟嗪溶液,后肢股静脉分时取血,处理,反相高效液相法(RP-HPLC)测定血浆中盐酸双苯氟嗪的浓度,应用3P97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所建立测定方法的特异性、最低检测限、最低定量限、提取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及稳定性均符合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的要求。单次静脉注射后,盐酸双苯氟嗪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开放二房室模型,低、中、高3个剂量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β分别为24.7、24.2和29.6 h;AUC分别为0.44、1.12和2.86 g.min.L-1;Vc分别为1.30、1.22和1.28 L.kg-1;CL分别为3.4×10-3、2.7×10-3和2.1×10-3L.kg-1.min-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P-HPLC法能够满足盐酸双苯氟嗪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静脉注射盐酸双苯氟嗪在犬体内消除过程属于两相消除,AUC与剂量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氟嗪 动力学 钙通道拮抗剂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BEAGLE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应用动态及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融合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文君 阮邹荣 相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9-305,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动力学/动力学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的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潮 许羚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8期891-897,共7页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 目的:评价非房室模型终末段半衰期(t1/2z)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为t1/2z算法优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个体间变异(CV,CV=15%,25%,35%)下,用静注二室房室模型参数进行数据模拟,分别获得1000个受试者完整时间与浓度(C-T)曲线数据,再按样本量(N,N=15,25,35,45)用Bootstrap方法抽样1000次,最后获得12个数据集,用4种方法(5点法,4点法,6点法,全点法)计算每个数据集消除相不同点时的t1/2z,其结果的均值与真值(静注二室模型的消除半衰期)比较作为准确度,其标准差大小作为稳定性。结果:当C-T曲线消除相有4个点时,5点法计算值最准确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当消除相3点时,4点法计算值准确度最高且较为稳定,而6点法最为稳定;消除相2点时,4种方法准确度稳定性皆低。结论:消除相有效浓度点应至少3点,5点法和4点法计算t1/2z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段半衰期 非房室模型参数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琰 马鹏程 +4 位作者 司倩 肖媛媛 任欣怡 柳晓泉 陈渊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建立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PPK),评价奈必洛尔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显著影响因素。收集25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试验,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5 mg后,以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用非... 建立中国健康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PPK),评价奈必洛尔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显著影响因素。收集25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试验,志愿者口服奈必洛尔5 mg后,以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建立奈必洛尔PPK模型,并用自举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奈必洛尔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可用二房室模型描述,个体间变异符合乘法模型。奈必洛尔中央室分布容积及清除率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84×103L和7.68×102L/h。体重、舒张压、血尿素氮和代谢表型均对奈必洛尔的PPK参数有显著影响。自举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所建立的PPK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奈必洛尔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显著的原因,为奈必洛尔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药代动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必洛尔 群体动力学 中国健康志愿者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洋 肖蓉 +4 位作者 杨兰兰 徐昆龙 李栋 何梦恒 史崇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84,共3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研究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用19周龄海蓝蛋鸡为研究对象,角黄素以0.96mg/kg体重单剂量经口服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点分10次采集鸡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清中角黄素的质量浓度,用3p... 本试验旨在利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研究角黄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用19周龄海蓝蛋鸡为研究对象,角黄素以0.96mg/kg体重单剂量经口服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点分10次采集鸡静脉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血清中角黄素的质量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显示,鸡单剂量口服角黄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max)=10 h,C_(max)=0.362μg/mL,t_(1/2)=19.263,AUC_(0-t)=9.379μg/mL·h,AUC_(0-∞)=19.251μg/mL·h,MRT_(0-t)=27.964 h,MRT_(0-∞)=118.054h。上述研究表明,角黄素经口服后在鸡体内达峰快,在组织器官中分布广泛,但滞留时间很长,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房室模型 统计矩原理 角黄素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牛志广 臧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4,共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简要阐述了PBPK模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BPK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其在致癌风险评估、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健康风险评估应用中的受限因素,提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受限因素,从而进一步推进该模型在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学 毒理学 生理动力学模型 建模过程 致癌风险 混合物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双-O-甲基四氢呋喃愈创木素B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17
作者 徐春蕾 刘史佳 +3 位作者 居文政 陈勇 张芳 李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66-1769,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双-O-甲基四氢呋喃愈创木素B(DiB)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PLC-ESI-MS)联用的分析方法,并用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SD大鼠6只,单剂量静脉注射(10mg.kg-1)DiB,以三白草酮为内标,用H...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双-O-甲基四氢呋喃愈创木素B(DiB)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PLC-ESI-MS)联用的分析方法,并用于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SD大鼠6只,单剂量静脉注射(10mg.kg-1)DiB,以三白草酮为内标,用HPLC-MS法测定给药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DiB的血药浓度在0.025~5.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0.025 mg.L-1,提取回收率≥91.1%,日间、日内RSD≤10.0%。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DiB 10 mg.kg-1后,主要动力学参数AUC(0-t)、T12β、CL、V1分别为:(11.44±2.44)mg.h.L-1、(3.73±1.30)h、(0.65±0.14)L.h-1.kg-1、(3.36±3.19)L.kg-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DiB的血药浓度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甲基四氢呋喃愈创木素B HPLC-MS 动力学 浓度 大鼠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药物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牛喜英 吴敬敬 +3 位作者 葛广波 徐少贤 王顺钦 杨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3-1000,共8页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数,利用PBPK模型预测候选药物在动物和人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并结合体外代谢实验,可提前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阶段,PBPK模型有助于预测不同参照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种族)的差异,尤其是对儿童给药剂量及采样时间的预测。目前,PBPK模型的输入参数多为群体均值,难以达到服务个体的目的。在个体化需求前提下,要求模型的输入参数更能反映个体特征,且导入更加符合实际生理条件的时间参数。本文综述了PBPK模型的原理和特征,及其在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开发阶段、临床开发阶段、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化用药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PBPK软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生理动力学模型 物发现 物相互作用 个体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良沫 符祥俊 +3 位作者 钟莉莉 王和芳 吴琼诗 肖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014-1022,共9页
目的: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成人患者(n=77)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信息,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 目的: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内科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成人患者(n=77)的临床资料和用药信息,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的建模方法建立该人群的万古霉素PPK模型并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建模型为二室模型,最终模型公式为:清除率CL=6.84×(BW/70)^(0.75)×(CLCR/116)^(0.895)×exp(η_(1)),中央室分布容积V_(1)=20.5×(BW/70)×exp(η_(2)),室间转运速率Q=15.2×(BW/70)^(0.75)×exp(η_(3)),外周室分布容积V_(2)=50×(BW/70)×exp(η_(4)),(BW为体质量,CLCR为肌酐清除率)。采用拟合优度图和模型预测诊断图以及非参数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26个相同入组条件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论:建立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万古霉素PPK模型,有助于实现该人群万古霉素的个体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万古霉素 群体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丙戊酸钠在中国癫疒间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金 陈顺 +2 位作者 谢新芳 游春华 高守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建立中国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促进个体化合理给药。方法收集69例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应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n=101,选择比例型残差模型表示),考... 目的建立中国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促进个体化合理给药。方法收集69例癫疒间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应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n=101,选择比例型残差模型表示),考察协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合并用药等)对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分布容积(Vd)与清除率(CL)的影响。通过自举法对最终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n=500)。结果群体药代动力学最终模型为:TvKa=2.38,V=TvV,CL=TvCL·exp(ηCL)。自举500次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稳健率100%,得到的参数平均值、中位数均与模型参数结果一致,说明模型比较稳定;年龄、性别、体质量、合并用药等变量无法引入最终模型中。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与基础模型一致,可为临床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群体动力学模型 PHOENIX NLME 癫疒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