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
1
作者 杨菊 刘玥 +3 位作者 曲春娜 孙健斌 李天英 石连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类药物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同时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等以骨吸收为特点的疾病[1]。骨质疏松在临床中被认为是以骨质丧失为主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和破骨活动失衡所致[2]。2003年Marx[3]报道使用BPs后出现颌骨坏死,这一严重并发症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重视,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BPs相关性颌骨坏死(BPs-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质疏松 唑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及其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机制和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魏斌 孙国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5-448,共4页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相关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BRONJ的发生发展与一些因素密切相关,譬如双膦酸盐的效能、用药方式...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相关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BRONJ的发生发展与一些因素密切相关,譬如双膦酸盐的效能、用药方式、牙拔除和不良义齿修复等。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协会在2007年对BRONJ进行了定义、分级并颁布其治疗指南,在2009年和2014年进对其行了更新。尽管BRONJ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治疗措施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就双膦酸盐及其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机制和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颌骨坏死 发病机制 治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泽云 王衣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颌骨骨坏死 模型 动物 帕米磷二钠 地塞米松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志强 安金刚 +1 位作者 张益 贺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123处病变),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6±9.1)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91例,非肿瘤性疾病13例。2期病变43处(35.0%),3期病变80处(65.0%)。39处(31.7%)病变位于上颌骨,84处(68.3%)病变位于下颌骨。使用唑来膦酸89例(85.6%),阿仑膦酸钠10例(9.6%),帕米膦酸钠10例(9.6%),抗血管生成药物62例(59.6%)。平均药物治疗时长(34.7±25.8)月,平均停药时长(10.1±10.7)月。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去净死骨后,2期病变以局部黏骨膜瓣关闭创口,3期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血管化腓骨瓣修复、碘仿纱条填塞、带蒂颊脂垫瓣修复等关闭创口。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81.3%(100/123)病变在末次随访时实现黏膜愈合,18.7%(23/123)病变术后复发。结论 晚期MRONJ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化软硬组织修复重建以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相关性颌骨坏死 骨坏死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