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秆炭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周佳慧 张昆 +1 位作者 谢志坚 王斌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5,共8页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和N_(100)B处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05和0.13个单位。与N_(100)相比,N_(100)B处理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全氮、NO_(3)^(-)、NH_(4)^(+)、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5.13%、3.47%、11.7%、14.91%、60.89%、30.75%,还使土壤C/N、C/P、C/K、N/P、N/K化学计量比提升1.88%、2.10%、2.84%、3.62%、5.41%,并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97%。综上,稻秆炭还田有利于改善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高效利用南方红壤双季稻区稻秆资源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炭 红壤双季稻田 生态化学计量学 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秦晓波 李玉娥 +5 位作者 万运帆 廖育林 范美蓉 高清竹 刘硕 马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6-224,共9页
稻田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强度受多种田间管理的影响,以往对各种措施间的交互效应研究较少。为此,该研究利用改进的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连续4个生长季的湖南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观测,旨在分析耕作和稻草还田2种措... 稻田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强度受多种田间管理的影响,以往对各种措施间的交互效应研究较少。为此,该研究利用改进的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连续4个生长季的湖南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观测,旨在分析耕作和稻草还田2种措施的交互效应并探寻多措施联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途径。试验设4个处理:翻耕(CWS,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out straw residue)、免耕(NWS,no till without straw residue)、免耕高茬还田(HN,no till with high stubble straw residue)和翻耕高茬还田(HC,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high stubble straw residue)。结果表明,耕作和稻草还田2种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但对氧化亚氮交互效应不显著。2种措施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多生长季平均而言,各处理甲烷排放顺序为HC>HN>CWS>NWS(HC显著高于HN,HN和CWS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顺序为CWS>HN>HC>NWS(HN和CWS差异不显著),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顺序为HC>CWS>HN>NWS(HN显著低于HC和CWS,P<0.05)。可见,"免耕高茬还田"模式能抵消翻耕处理的高温室气体排放,并能比NWS处理提高水稻产量,显著减缓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保护性耕作和农田碳库提升的需求下,该模式应被予以高度重视。该研究可为中国双季稻主产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秸秆 双季稻田 免耕 高茬还 交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添加对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秦晓波 李玉娥 +8 位作者 Wang Hong 李健陵 万运帆 李勇 廖育林 范美蓉 朱江敏 高清竹 刘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6-234,234+233,共9页
中国农田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巨大挑战。为研究生物质炭农田施用的生态效应,探讨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开展了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连续两年野外观测。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 中国农田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巨大挑战。为研究生物质炭农田施用的生态效应,探讨华南双季稻田碳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开展了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连续两年野外观测。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当地农民习惯(CK,化肥,无稻草还田),3个不同用量生物质炭添加处理,即BC1(5 t/hm2)、BC2(10 t/hm2)和BC3(20 t/hm2),和2个稻草还田处理(直接还田和稻草+腐熟剂还田)。结果表明,相比当地农民习惯和稻草还田处理生物质炭添加有效抑制了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平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当量49.87%),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强作物的碳氮养分吸收能力,稳定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3.54%),降低了稻田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52.13%)。4个生长季平均而言,相比CK、RS和RI,生物质炭3个处理分别降低稻田100a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当量27.53%,58.65%和63.43%(P<0.05),分别增产3.21%,5.11%和2.29%(P>0.05),进而分别降低100a尺度上GHGI 30.57%,61.00%和64.82%(P<0.05),综合而言,BC3具有较好的减排增产潜力。相关矩阵和主成分分析可视化表达了在生物炭添加影响下,稻田碳排放强度与水稻生长参数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生物质炭添加影响着水稻产量、收获指数、土壤有机质、总碳和植株吸氮量等环境变量的分布。通过多元决策回归树分析,发现可通过水稻收获指数(>0.5)定量判别其碳排放强度。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田间管理,适量生物质炭回田(20 t/hm2)利用是增强土壤固碳、稳定水稻产量、降低稻田碳排放强度和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可行途径。该研究可为中国秸秆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主成分分析 土壤 双季稻田 碳排放强度 生物质炭 回归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7 位作者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汪柯 孙玉桃 程凯凯 孙耿 潘孝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559-6569,共11页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重要的指标,不同作物类型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重要的指标,不同作物类型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应用Biolog-GN技术开展黑麦草-双季稻(Ry)、紫云英-双季稻(Mv)、油菜-双季稻(Ra)和马铃薯-双季稻(Po)种植模式条件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成熟期,与CK处理相比,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稻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Po处理AWCD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y和CK处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成熟期,Po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均为最高,其次为Ry、Mv和Ra处理,CK处理最低;晚稻成熟期,各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o>Ra>Mv>Ry>CK。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物质,不同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提高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冬季覆盖作物 双季稻田 根际土壤 群落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4 位作者 帅细强 汤文光 林叶春 汤海涛 杨光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1-1489,共9页
研究双季稻收获后填闲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在其生长季节内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作物生产及合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季免耕直播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以及翻耕移栽油菜和冬... 研究双季稻收获后填闲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在其生长季节内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作物生产及合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季免耕直播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以及翻耕移栽油菜和冬闲的双季稻田中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作物生长期,CH4、N2O平均排放通量和总排放量均表现为翻耕移栽油菜>免耕直播黑麦草>免耕直播油菜>免耕直播紫云英>冬闲。不同冬季作物稻田CH4和N2O总排放量与对照(冬闲)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翻耕移栽油菜的双季稻田中CH4和N2O排放量最高,分别达2.989 g/m2和0.719 g/m2。翻耕移栽油菜稻田的CH4和N2 O温室效应总和也最大,为2893.92 kg CO2/hm2;免耕直播黑麦草和免耕直播油菜处理次之,而免耕直播紫云英处理最低。种植不同冬季作物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冬季作物 CH4 N2O 排放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典型双季稻田氨挥发对施氮量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朱坚 石丽红 +2 位作者 田发祥 霍莲杰 纪雄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9-1138,共10页
选择湖南典型双季稻田为对象,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的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水平(早稻150 kg/hm2、晚稻180 kg/hm2)下,早稻氨挥发损失氮量占施氮量的39.8%,... 选择湖南典型双季稻田为对象,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的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水平(早稻150 kg/hm2、晚稻180 kg/hm2)下,早稻氨挥发损失氮量占施氮量的39.8%,晚稻则达46.9%,双季稻平均氨挥发损失率达43.7%。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的NH+4-N浓度和pH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氨挥发是该区域稻田氮素损失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施氮量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培肥模式下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收益评估 被引量:24
7
作者 胡志华 李大明 +6 位作者 徐小林 余喜初 柳开楼 叶会财 周利军 胡惠文 黄庆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本研究基于1981年开展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系统碳固定与净碳汇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为实现农业低碳、高值、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所选取的有机... 本研究基于1981年开展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系统碳固定与净碳汇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为实现农业低碳、高值、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所选取的有机肥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1);早稻施用两倍绿肥紫云英30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2);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和猪粪15 t·hm-2,晚稻不施有机肥(M3);早稻施用绿肥紫云英15 t·hm-2+晚稻施用猪粪15 t·hm-2和冬季稻草覆盖4 500 kg·hm-2(M4);长期施用化肥(NPK)等5个处理。每5年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测定每年的早晚季水稻产量与生物量,用于估算系统收益与碳收支(5年平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为30.88%~96.52%,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M4处理增产作用最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稻田土壤固碳能力,且有机肥用量增加系统土壤固碳能力增强,M2、M3、M4处理土壤固碳量显著高于M1、NPK和CK处理;稻田植株固碳量也显著提高(P<0.05),M4和M3最高,双季稻植株固碳量为6.76~8.83 t(C)·hm^(-2)·a^(-1)。长期施用有机肥下稻田系统净碳汇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M1、M2、M3、M4、NPK)系统净碳汇增加1.43~3.93 t(C)·hm^(-2)·a^(-1),系统碳汇效应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施肥年限由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碳排放量保持不变,系统净碳汇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系统固碳量上,其变化趋势与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化肥投入,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显著增加(P<0.05),并以M4处理最高,达25 683.7$·hm^(-2)·a^(-1)。综上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双季稻田碳汇效应与经济效益(P<0.05),绿肥紫云英与猪粪和秸秆配施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单施绿肥紫云英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有机培肥模式 产量 固碳量 碳汇效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双季稻田不同施肥下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菊梅 李冬初 +2 位作者 徐明岗 申华平 秦道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0-1613,共4页
在红壤双季稻田上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了施用等氮量化肥(尿素)、有机肥(猪粪)及化肥有机肥(有机氮无机氮各占一半)配施下氨挥发及其田间表面水NH4+-N含量、温度和pH动态变化,研究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有... 在红壤双季稻田上采用密闭气室法测定了施用等氮量化肥(尿素)、有机肥(猪粪)及化肥有机肥(有机氮无机氮各占一半)配施下氨挥发及其田间表面水NH4+-N含量、温度和pH动态变化,研究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有机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施用尿素的早稻和晚稻氨挥发损失率分别达41.4%和39.9%,单施有机肥的分别为0.3%和0.9%,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分别为19.6%和8.9%。施肥后,短期内田面水NH4+-N含量和pH均显著上升,其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化肥 有机肥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原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2 位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朱德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量施肥条件下稻草不同原位还田方式(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2年(4季)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 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量施肥条件下稻草不同原位还田方式(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2年(4季)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碳素、碱解氮、速效氮和缓效钾含量。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总量以稻草还田处理大于稻草不还田和稻草烧灰还田,其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土壤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原位还 双季稻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和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姜利红 谢桂先 +3 位作者 刘强 荣湘民 向秀媛 李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WF)、不施氮肥(WN)、单施化肥(CF)、猪粪替代20%氮肥(ZF)、猪粪堆肥替代20%氮肥(DF)、沼渣沼液替代20%氮肥(ZYF)6种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的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微生物量氮... 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WF)、不施氮肥(WN)、单施化肥(CF)、猪粪替代20%氮肥(ZF)、猪粪堆肥替代20%氮肥(DF)、沼渣沼液替代20%氮肥(ZYF)6种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的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双季稻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但处理间存在差异,以DF效果最好;连续耕作4年后,DF处理的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SMBC、SMBN含量分别比CF的提高了67.94%、50.30%、55.51%、17.96%和50.17%;DF的土壤磷酸酶、脲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比CF的提高了18.19%、7.85%、73.47%和105.00%;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CF的提高了15.17%、58.40%、71.98%。综合分析,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和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SMBC和SMBN的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尤其是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是扩大土壤碳库、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土壤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唐海明 石丽红 +6 位作者 文丽 程凯凯 李超 龙泽东 肖志武 李微艳 郭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2-499,共8页
土壤有机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肥力指标,土壤氮矿化及其微生物数量易受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根际土壤氮矿化及其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施... 土壤有机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肥力指标,土壤氮矿化及其微生物数量易受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根际土壤氮矿化及其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单独施用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无肥对照(CK)]下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氮素矿化、硝化和氨化速率、氮循环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土壤氮转化与理化特性、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OM处理根际土壤有机碳、总氮、碱解氮、硝态氮、氨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RF、MF和CK处理。OM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比CK处理增加24.1%。OM处理根际土壤有氧氮矿化率、厌氧氮矿化率和氨化速率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P<0.05);MF处理根际土壤硝化速率为最高,显著高于RF、OM和CK处理(P<0.05)。OM处理根际土壤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RF、OM和CK处理(P<0.05);RF处理根际土壤固氮菌数量显著高于MF、OM和CK处理(P<0.05)。RF和OM处理早稻、晚稻产量分别比MF处理增加10.6%、13.4%和10.4%、7.1%。根际土壤有氧氮矿化率、厌氧氮矿化率、硝化速率与土壤pH、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氨态氮、无机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采取30%有机肥措施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矿化及其微生物数量,培肥稻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田 根际 土壤氮矿化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5 位作者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胡赛晶 王跃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2-197,共6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和p 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早稻产量以60%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97.67%和95.01%;晚稻产量以秸秆还田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103.64%和93.9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993**,0.971**,0.950**,0.950**),与土壤速效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0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培肥土壤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国勤 罗晓燕 刘彬彬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4,9,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双季稻"和不同的"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相比,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冬种大麦模式的降低幅度最大...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双季稻"和不同的"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相比,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冬种大麦模式的降低幅度最大;所有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但冬种豌豆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综合全部指标来看,稻田冬季种植蚕豆模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种 双季稻田 土壤容重 土壤肥力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中低产双季稻田硫肥施用效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玉桃 董春华 +3 位作者 聂军 鲁艳红 唐友云 廖育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81-1688,共8页
为探明湖南缺硫和潜在缺硫中低产水稻土硫肥施用下水稻生理生产效应,2017-2018年在长沙县干杉乡和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网室分别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硫肥处理相比较,盆栽试验施硫处理的稻谷增产1.5%~11.6%,田... 为探明湖南缺硫和潜在缺硫中低产水稻土硫肥施用下水稻生理生产效应,2017-2018年在长沙县干杉乡和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网室分别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硫肥处理相比较,盆栽试验施硫处理的稻谷增产1.5%~11.6%,田间试验稻谷增产0.0%~9.9%,其中,水稻增产效果表现为:河沙泥>黄泥,早稻>晚稻;当硫肥施用量为15、45和75 kg·hm^-2时,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分别依次提高1.0%、2.0%和2.7%,有效穗数依次增加,地上部硫素吸收总量逐步增加,由-0.58 kg·hm^-2增至2.30 kg·hm^-2,生产效率依次下降,硫肥利用率均低于5%,其中,以施硫45 kg·hm^-2处理稍高,施硫45~75 kg·hm^-2有利于土壤硫素的平衡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缺硫或潜在缺硫 中低产双季稻田 硫肥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土壤硒时空分布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志辉 葛旦之 熊远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6-39,共4页
对培肥14年的稻田土壤硒的测定结果表明,耕层有效硒的年变化与Eh值年变化相似,呈周期性交替。有效硒含量顺序为:冬种期>早稻期>晚稻期。土壤全硒随稻田剖面的加深而减少。稻田水耕熟化可使耕层全硒积累和有效硒含量提高,水耕淋溶... 对培肥14年的稻田土壤硒的测定结果表明,耕层有效硒的年变化与Eh值年变化相似,呈周期性交替。有效硒含量顺序为:冬种期>早稻期>晚稻期。土壤全硒随稻田剖面的加深而减少。稻田水耕熟化可使耕层全硒积累和有效硒含量提高,水耕淋溶作用使耕层硒下移并在B层淀积,B层的有效硒也高于A层。不同耕作方式稻田的全硒和有效硒的剖面分布规律大体相同,其差别在于淋溶强的硒分异较大,淋溶弱的硒分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年变化 剖面分布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渠不同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银飞 邓国强 +3 位作者 陈先茂 才硕 时红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总体上表现为白莲>茭白>香根草;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生植物对沟渠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生态沟渠 水生植物 氮、磷污染物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酸中和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丽红 孙梅 +5 位作者 唐海明 龙泽东 孙耿 文丽 李超 罗尊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5,共7页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不同耕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酸缓冲性能的变化特征,依托长期(36 a)施肥模式稻田(无肥(CK)、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田0~...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不同耕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酸缓冲性能的变化特征,依托长期(36 a)施肥模式稻田(无肥(CK)、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酸中和容量(ANC)、酸缓冲容量(ABC)、酸瞬时缓冲容量(IAC)、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土壤酸缓冲性能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MF、RF和OM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ANC、ABC和IAC,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OM>RF>MF>CK。与CK处理相比,OM处理稻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ANC和ABC分别增加36.78%,33.18%,18.67%,17.84%,IAC分别增加15.22%,14.02%。稻田0~10 cm和10~20 cm,MF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OM、RF和CK处理,M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加48.15%,51.09%;OM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RF、MF和CK处理,OM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加204.73%,161.94%。各施肥处理稻田0~10 cm土壤ANC、ABC、IAC、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壤ANC、ABC、IA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电导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ANC、ABC、IAC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长期采取秸秆还田、30%有机肥配施化肥措施是增强南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酸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长期施肥 土壤酸化 土壤酸缓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种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卫民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5-1111,共7页
优化南方双季稻田复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趋于完善。通过3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冬季休闲-双季稻"和"冬季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水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优劣,探讨不同复种模式对双... 优化南方双季稻田复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趋于完善。通过3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冬季休闲-双季稻"和"冬季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水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优劣,探讨不同复种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作物-双季稻"的复种模式比冬季休闲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优越,在农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净化空气、水分保持功能价值方面都有明显优势。(2)"冬季作物-双季稻"复种模式的服务总价值均大于冬季休闲复种模式,其中冬季种植蚕豆模式(F处理)的服务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不同冬季作物 生态服务功能 复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谷林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伟 陈明 +7 位作者 肖国滨 李亚贞 肖小军 吴艳 雷媛元 刘小三 黄天宝 叶川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19,共5页
针对江西稻-稻-油三熟制油菜栽培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该区域应用的双季稻田谷林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即控制油-稻共生期、控制机收水稻留茬高度、控制油菜播种前后田间水分、防治草害和病虫害、简化施肥。
关键词 双季稻田 谷林套播油菜 3控2防1简化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田不同肥料连续配施效应试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修冲 徐培智 +1 位作者 姚建武 曾秋朋 《广东农业科学》 CSCD 1994年第5期26-27,共2页
双季稻田水稻连续10年不施肥,平均年亩产稻谷456kg,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不配施磷、钾肥稻谷产量不稳定,平均每年土壤速效磷(P)下降0.34~0.48mg/kg,速效钾(K)下降0.9~1.6mg/kg... 双季稻田水稻连续10年不施肥,平均年亩产稻谷456kg,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不配施磷、钾肥稻谷产量不稳定,平均每年土壤速效磷(P)下降0.34~0.48mg/kg,速效钾(K)下降0.9~1.6mg/kg。配施氮磷钾化肥平均年亩产稻谷700kg,土壤有机质无明显变化,全氮含量增加0.16g/kg,土壤磷素投入及产出基本平衡,土壤速效磷及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氮磷钾与猪粪配施平均年亩产稻谷803kg,土壤肥力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稻田 施肥 配施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