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北地区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
1
作者 杨凤丽 宓盛 +2 位作者 姚军华 陈丽萍 朱亚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通过田间调查、灯诱、性诱等技术手段对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系统监测,分析了锈病、茭白褐斑病、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的发生规律。监测结果显示,锈病夏茭发生期为4月下旬-6月,秋茭为8... 通过田间调查、灯诱、性诱等技术手段对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系统监测,分析了锈病、茭白褐斑病、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的发生规律。监测结果显示,锈病夏茭发生期为4月下旬-6月,秋茭为8月中旬-10月中下旬;茭白褐斑病夏茭发生期为4月下旬-6月,秋茭发生期为7月底-10月下旬;二化螟发生期为4月上旬-10月下旬;长绿飞虱发生期为4月下旬-10月中下旬。根据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防控策略,明确了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措施,实现茭白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为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茭白 病虫害 发生规律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谷喷灌双季饲草作物系数与土壤蒸发研究
2
作者 徐冰 李想 +2 位作者 张紫森 任杰 李泽坤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究作物指标与作物系数、土壤蒸发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拉萨河谷喷灌蒸散发计算精度,制定适时适量的双季饲草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微型蒸渗仪实测蒸散量与PM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比值实测作物系数对PM法修正的单作物系... 【目的】探究作物指标与作物系数、土壤蒸发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拉萨河谷喷灌蒸散发计算精度,制定适时适量的双季饲草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微型蒸渗仪实测蒸散量与PM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比值实测作物系数对PM法修正的单作物系数进行评价,分析误差水平及原因;基于自制株间土壤蒸发仪,获得株间土壤蒸发(E)与蒸散量(ET)的分摊比例(E/ET),建立实测Kc及E/ET与LAI、SPAD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FAO-56推荐单作物系数修正法,对拉萨河谷小黑麦、燕麦单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小黑麦和燕麦初始生长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0.45和0.94,1.22和1.16,0.49和0.31。小黑麦全生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的44.8%,苗期-越冬期、越冬-返青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刈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分别为93.4%、94.8%、61.8%、22.2%和13.8%;燕麦苗期-分蘖期、分蘖-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刈割期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分别为98.9%、79.1%、31.7%和16.8%。土壤蒸发在双季饲草种植过程中占蒸散量比例超过44%,减少土壤蒸发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较大。【结论】双季饲草实测作物系数、土壤蒸发占蒸散量比例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显著相关且呈线性或非线性函数关系。在单作物系数法基础上增加作物指标可以修正双季饲草蒸散的计算精度,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使作物指标能直接模拟该地区作物土壤蒸发、间接模拟蒸散发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喷灌 双季饲草 作物系数 土壤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安县双季玉米免耕富硒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潘静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7期179-183,共5页
在都安县实行双季玉米免耕富硒高效栽培是山区旱粮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技术充分利用当地喀斯特山区自然气候与富硒土壤资源条件,围绕富硒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特点,以玉米优质高产和两熟增收为目标,有效破解该县人多地少、粮作低效与农... 在都安县实行双季玉米免耕富硒高效栽培是山区旱粮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技术充分利用当地喀斯特山区自然气候与富硒土壤资源条件,围绕富硒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特点,以玉米优质高产和两熟增收为目标,有效破解该县人多地少、粮作低效与农民低收的困局。本文作者从都安县大石山区气温与降水条件、播期安排、良种选择、栽植密度、施肥灌水、适期喷硒、绿色植保、熟期收获等方面介绍双季玉米免耕富硒高效栽培技术经验,以期为指导山区农民高效种田增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玉米 免耕 富硒 栽培技术 都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双季优质稻—秋冬番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韦志勇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罗城县大石山区推广早稻—晚稻—秋冬番茄三季栽培是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该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农田资源条件,发展多熟农业生产,不仅保障粮食供给安全,而且带动农民致富。本文作者从双季稻与秋冬番茄播期茬口安排、良种选择、适... 罗城县大石山区推广早稻—晚稻—秋冬番茄三季栽培是农田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该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农田资源条件,发展多熟农业生产,不仅保障粮食供给安全,而且带动农民致富。本文作者从双季稻与秋冬番茄播期茬口安排、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培育壮苗、移栽定植、科学施肥、湿润灌溉、病虫害综防与成熟收获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双季优质稻—秋冬番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指导山区农民种田增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优质稻 秋冬番茄 三熟栽培 罗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连接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性能研究
5
作者 王丽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87-2992,共6页
研究哌嗪连接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I_(n)(n=14,16)]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按20:0,19:1,18:2,17:3,16:4,15:5和0:20的摩尔比复配效果。测试了I_(n)/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γ_(CMC))、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其他表面性能参数(Γ_(... 研究哌嗪连接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I_(n)(n=14,16)]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按20:0,19:1,18:2,17:3,16:4,15:5和0:20的摩尔比复配效果。测试了I_(n)/SDS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γ_(CMC))、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其他表面性能参数(Γ_(max),A_(min),π_(CMC)和pC_(20)),以及I_(n)/SD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结果表明,I_(n)/SDS复配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复配体系比单一组分拥有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更强的乳化能力以及更好的润湿性能。当n(I_(16)):n(SDS)=17:3时,CMC值最小为4.376×10^(-5) 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嗪连接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 复配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高粱采后贮藏品质差异分析
6
作者 刘玉兵 曹春信 刘新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3015-3020,共6页
收集了16份高粱种质资源,采用双季种植方式,贮藏1年后检测高粱籽粒成分含量的差异。贮藏1年后主季、再生季的高粱籽粒中总酚、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单宁、粗纤维、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直链淀粉及花青素等成分含量均有差... 收集了16份高粱种质资源,采用双季种植方式,贮藏1年后检测高粱籽粒成分含量的差异。贮藏1年后主季、再生季的高粱籽粒中总酚、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单宁、粗纤维、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直链淀粉及花青素等成分含量均有差异。通过对品质进行分析,发现在贮藏1年后,双季高粱有些品种中的部分品质指标含量会降低,说明这些品种贮藏时间不宜过长;而有些品种的品质指标含量则会有所增加,说明延长贮藏时间有利于这些品种品质指标含量的积累,适合作为酿酒原料、饲料的品种。本研究为高粱籽粒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对今后酿酒高粱品种的选育及酿酒原料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高粱 采后贮藏 品质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何虎 吴建富 +5 位作者 曾研华 胡凯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1-820,共10页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早稻机收稻草切碎全量还田后晚稻氮肥运筹试验,探索该条件下晚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方法】以超级晚稻品种淦鑫688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氮(N)水平(0、120、180、240 kg/hm2)基蘖穗肥比例为5∶2∶3,并在180 kg/hm2水平下增设稻草不还田对照处理和稻草全量还田下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处理(5∶0∶5、5∶1∶4、5∶2∶3、5∶3∶2、5∶4∶1、5∶5∶0)。旨在分析不同处理间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在180 kg/hm2以下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则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结实率则显著下降,施氮处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因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所以稻草全量还田产量极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增幅8.83%。稻草全量还田同一施氮水平下,施氮比例为5∶2∶3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有效穗数随分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稻草全量还田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其氮素总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显著提高,且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全量还田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极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草全量还田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穗肥施氮比例降低,其氮素总积累量、中期的积累量和比率下降,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的吸收率也随之降低,但前期的氮素积累量和比率则升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随着穗肥比例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施氮比例为5∶2∶3处理处理最高,不施穗肥处理最低。各施氮比例处理中,穗肥的施氮量与氮素的总积累量、中期积累量、氮肥的表观利用率、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稻草全量还田后配施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晚稻产量,本试验以配施N 180 kg/hm2产量最高;在施纯N 240 kg/hm2以内,施氮越多,氮素积累量越多,相应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越大。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2∶3的施氮比例水稻产量,氮肥农学、生理利用率均为最高,此结果可作为双季稻区稻草全量还田后的推荐施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全量还田 双季晚稻 氮肥运筹 产量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曾研华 范呈根 +5 位作者 吴建富 曾勇军 周春火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在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基础上设稻草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共6个处理,除空白对照外,所有处理养分投入量相等。于2015年在早稻移栽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地上部植株样,分析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N、P、K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转运比例,并计算N、P、K养分利用效率。【结果】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比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2.9%~6.4%,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幅高达23.8%~26.0%,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无论是施肥区处理,还是无肥区处理,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植株中K含量及N、P、K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而N、P含量在生育后期较高,N、P、K积累量以施肥区处理大于相应的无肥区处理;稻草还田提高水稻N、P、K养分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且N、K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显著增加K的收获指数;稻草还田还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茎鞘中N、P、K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转移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叶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稻草还田配施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可以调节N、P、K养分的积累和转运,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稻草还田可替代化肥氮肥(N)29.5%、磷肥(P_2O_5)4.0%和钾肥(K_2O)50.0%。综合考虑,稻草还田相比稻草烧灰还田而言是南方稻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稻草还田 稻草烧灰还田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建明 庞英华 +4 位作者 张珏锋 朱徐燕 黄锡志 冯帆 朱建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为了明确双季茭白(秋茭)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4种灌溉处理方式,即处理Ⅰ:分蘖前中期、分蘖后期、孕茭期和采收期的水位分别为4~5,1~2,8~9和1~2 cm;处理Ⅱ:4~5,4~5,14~15和4~5 cm;处... 为了明确双季茭白(秋茭)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4种灌溉处理方式,即处理Ⅰ:分蘖前中期、分蘖后期、孕茭期和采收期的水位分别为4~5,1~2,8~9和1~2 cm;处理Ⅱ:4~5,4~5,14~15和4~5 cm;处理Ⅲ:8~9,4~5,14~15和4~5 cm;处理Ⅳ(对照):14~15,8~9,19~20和8~9 cm,比较研究了这4种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Ⅰ,Ⅱ和Ⅲ的株高明显低于处理Ⅳ,分蘖数则明显多于处理Ⅳ,前3个处理间的株高、分蘖数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间的壳茭重、净茭重差异不显著,但3个节水灌溉处理的净茭长度和宽度明显较大。处理Ⅱ和Ⅲ的产量比处理Ⅳ分别增加0.79%和3.87%,处理Ⅰ的产量略低于处理Ⅳ。本研究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处理Ⅳ)相比,在茭白植株分蘖期、孕茭期和采收期分别减少30%~50%的灌溉水量,可以明显降低茭白植株的株高,增加分蘖数与茭白产量。据此,提出的双季茭白(秋茭)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并可节水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茭白 灌溉方式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郑景生 林文雄 +2 位作者 李义珍 姜照伟 卓传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 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 ,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 ,超过施N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 ,群体生长率下降 ,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 ,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 2 5~ 30 0kg 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 ,头季稻产量达 1 0 91 3~ 1 1 30 0万kg hm2 ,再生季稻产量达 75 6 5~ 7878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施氮水平 双季氮素 吸收效应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段侧链含有脂肪族双季铵盐的聚氨酯的表面性质及抗菌性能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建斌 李洁华 +1 位作者 马晨 谭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0-763,共4页
研究所合成的硬段侧链含有双季铵盐的系列聚氨酯的表面性能和抗菌性能。通过水接触角、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双季铵盐聚氨酯的表面性质,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了材料的抗菌性能。水接触角研究发现,双季铵盐聚氨酯并没如单季铵盐聚氨酯... 研究所合成的硬段侧链含有双季铵盐的系列聚氨酯的表面性能和抗菌性能。通过水接触角、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双季铵盐聚氨酯的表面性质,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了材料的抗菌性能。水接触角研究发现,双季铵盐聚氨酯并没如单季铵盐聚氨酯那样在水相中发生链反转。XPS研究发现,季铵盐能够向表面迁移,表面季铵盐的含量与材料本体的微相分离结构有关。对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色葡萄球菌),平板计数法研究发现含有较大量的双季铵盐的材料(30C8PU,50C8PU)表面形成的细菌数从普通聚氨酯(PEU)表面的35000多个降为100多个。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则从40000多个降为20000多个。说明材料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菌效果良好,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铵盐 聚氨酯 抗菌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段侧链含有双季铵盐的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建斌 李杰 +2 位作者 李洁华 谭鸿 钟银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5,共5页
为了解决单铵盐抗菌聚氨酯存在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抗菌性能差、扩链剂用量大的问题,合成了硬段侧链含有双季铵盐的系列聚氨酯。用GPC和核磁共振研究了材料的分子量和结构,表明双季铵盐扩链剂成功引入了聚氨酯主链。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 为了解决单铵盐抗菌聚氨酯存在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抗菌性能差、扩链剂用量大的问题,合成了硬段侧链含有双季铵盐的系列聚氨酯。用GPC和核磁共振研究了材料的分子量和结构,表明双季铵盐扩链剂成功引入了聚氨酯主链。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差热分析(DSC)研究了材料的本体微相分离结构。发现,随着双季铵盐含量的增大,材料的软段和硬段之间的氢键结合增加,微相分离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铵盐 聚氨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季铵盐抑砂防膨剂性能评价及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冯浦涌 王贵 +2 位作者 胡红福 荣新明 王春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7,共5页
针对疏松砂岩储层酸化后速敏增强、易出砂等问题,研制出了一种以聚醚胺、季铵化试剂、AMDMDAAC共聚物等为原料,具备抑砂、防膨、缩膨功能的新型双季铵盐抑砂防膨剂。通过室内实验,对所研制的新型双季铵盐抑砂防膨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在此... 针对疏松砂岩储层酸化后速敏增强、易出砂等问题,研制出了一种以聚醚胺、季铵化试剂、AMDMDAAC共聚物等为原料,具备抑砂、防膨、缩膨功能的新型双季铵盐抑砂防膨剂。通过室内实验,对所研制的新型双季铵盐抑砂防膨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作用机理探讨,结果表明该新型抑砂防膨剂与酸液配伍性良好,其抑砂、抗冲刷、防膨、缩膨等性能明显高于市场同类产品,可作为酸化添加剂在疏松砂岩酸化解堵作业中使用,也可单独作为抑砂防膨剂在油井转注、水井试注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砂防膨剂 双季铵盐 防膨率 缩膨率 抑砂 红外光谱 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 被引量:12
14
作者 龚丽芳 倪人捷 +1 位作者 黄煜 姚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4,83,共4页
为提高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利用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研究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在感应静电仪上测试添加了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涤纶织物的感应静电压,研究其作为涤纶织物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能,探讨双季... 为提高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利用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研究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在感应静电仪上测试添加了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涤纶织物的感应静电压,研究其作为涤纶织物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能,探讨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浓度,整理时的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等条件对涤纶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二溴化N,N-二(十八烷基二甲基)-3-氧杂-1,5-戊二铵(6型)作为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剂,在其质量浓度为1.5 g/L,焙烘温度110℃,焙烘时间150 s时,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抗静电性 涤纶织物 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干旱胁迫下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关贤交 彭春瑞 +6 位作者 陈先茂 陈金 邱才飞 钱银飞 邵彩虹 邓国强 谢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2,共6页
针对丘陵双季稻区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导致养分供应受阻、水稻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干旱条件下5种养分管理措施(即T1:增施钾肥+喷清水;T2:叶面喷施0.2%Zn SO4;T3:增施钾肥+叶面喷施肥0.2%Zn SO4;T4:提高后期施N比例+喷清... 针对丘陵双季稻区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导致养分供应受阻、水稻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干旱条件下5种养分管理措施(即T1:增施钾肥+喷清水;T2:叶面喷施0.2%Zn SO4;T3:增施钾肥+叶面喷施肥0.2%Zn SO4;T4:提高后期施N比例+喷清水;CK:常规施肥+喷清水)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干旱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T3>T1>T2>T4>CK。T3在分蘖期干旱胁迫下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能力,提升苗峰值和有效分蘖数,最高分蘖数比CK高7.26%,并显著提高拔节期和齐穗期的叶片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以及根系活力,同时还显著增加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单株干物重,改善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增幅分别在2.19%~25.22%,从而显著提高双季晚稻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最终使双季晚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T3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10.07 t·hm^(-2),分别比T1、T2、T4及CK高6.34%、7.70%、14.17%和2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干旱胁迫 养分管理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油田水介质中双季铵盐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金营 郑家燊 魏慧芳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8,共3页
为了改善甲硝唑的水溶性及其表面活性 ,以甲硝唑为母体 ,以二氯乙醚为联接剂 ,合成了一种含杂环的双季铵盐类化合物 (MBQA) ,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光谱表征 ;同时 ,利用静态失重法、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其在模拟... 为了改善甲硝唑的水溶性及其表面活性 ,以甲硝唑为母体 ,以二氯乙醚为联接剂 ,合成了一种含杂环的双季铵盐类化合物 (MBQA) ,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光谱表征 ;同时 ,利用静态失重法、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其在模拟油田水中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MBQA易溶于水 ;在模拟油田水介质中对碳钢具有非常显著的缓蚀效果 ;且在研究的实验温度范围 (30~ 70℃ )内 ,缓蚀效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铵盐 缓蚀性能 甲硝唑 水溶性 表面活性 分子结构 模拟油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银飞 邱才飞 +6 位作者 邵彩虹 陈先茂 关贤交 陈金 谢江 邓国强 彭春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9,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超级稻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株高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均以拔节孕穗期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最重,早稻株高下降4.53%~11.1%,晚稻下降3.09%~10.04%,且水分亏缺程度越重,株高下降越多,而生育后期影响较小。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叶、穗、根及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浅水灌溉对照,且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积累量越少,根冠比也表现为相同规律。但土壤水分亏缺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茎鞘的发育,产生补偿作用,但作用较小。双季超级稻所有土壤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对照浅水充分灌溉,早稻产量为对照的58.73%~99.42%,晚稻产量为对照的55.15%~96.74%。各生育期的双季稻产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水分亏缺的加剧而下降严重。双季超级稻产量受水分亏缺影响敏感程度排序:早稻为拔节孕穗期>有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无效分蘖期>乳熟期,晚稻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有效分蘖期>乳熟期>无效分蘖期。水分亏缺对双季超级稻有效分蘖期的穗数和拔节孕穗期的穗粒数影响程度最大,可引起大幅减产。无效分蘖期和乳熟期受水分亏缺影响减产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土壤水分亏缺 生育时期 敏感程度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北地区双季鲜食玉米种植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军 李洪涛 +3 位作者 许瀚元 迟铭 华国栋 徐大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7期38-40,共3页
为探索鲜食玉米多熟制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根据江苏淮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研究了不同品种搭配处理对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前季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种植模式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北地... 为探索鲜食玉米多熟制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根据江苏淮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研究了不同品种搭配处理对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前季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种植模式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北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可以实现一年双季鲜食玉米栽培新模式;双色鲜蜜/连甜糯209的双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早春设施大棚育苗移栽、双膜直播和地膜直播3种栽培方式的鲜食玉米均可在6月15日左右收获,对夏茬无影响;双季鲜食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鲜食玉米/水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栽培 鲜食玉米 新模式 品种搭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铵基邻苯二甲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云丽 冯云晓 +3 位作者 王莉 徐伏 董志明 党冰洋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采用N,N-二甲基乙醇胺与邻苯二甲酰氯反应得到二(二甲基胺基乙基)邻苯二甲酸酯(Ⅰ),然后Ⅰ再分别与正溴代十四烷和正溴代十六烷反应,经处理后得到邻苯二甲酸酯基Gemini表面活性剂SHZ14(双十四代邻苯二甲酸酯双子表面活性剂)和SHZ16(双... 采用N,N-二甲基乙醇胺与邻苯二甲酰氯反应得到二(二甲基胺基乙基)邻苯二甲酸酯(Ⅰ),然后Ⅰ再分别与正溴代十四烷和正溴代十六烷反应,经处理后得到邻苯二甲酸酯基Gemini表面活性剂SHZ14(双十四代邻苯二甲酸酯双子表面活性剂)和SHZ16(双十六代邻苯二甲酸酯双子表面活性剂),两步反应的总收率分别为46.1%和49.7%。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和电导法分别测定了SHZ14和SHZ16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并考察了其增溶性、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和Krafft点,发现均优于传统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并且SHZ16的表面活性要稍好于SHZ14,说明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要优于传统表面活性剂性能,同时碳原子个数增加,表面活性也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双季铵基 邻苯二甲酸酯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型双季铵盐油田污水杀菌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荣华 刘超文 +2 位作者 温馨 佟拉嘎 戚传松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9,共4页
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和对二氯苄为反应物,分别以乙腈和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A-B-A型双季铵盐杀菌剂。通过对产物熔点、热性能和红外吸收性能、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分析,证明了2种方法均可制备高产率、高纯度的同一产物。对比分析了... 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和对二氯苄为反应物,分别以乙腈和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A-B-A型双季铵盐杀菌剂。通过对产物熔点、热性能和红外吸收性能、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分析,证明了2种方法均可制备高产率、高纯度的同一产物。对比分析了2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产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通过测试产物水溶液表面张力求得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17mol/L。与油田通用杀菌剂1227进行了杀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该杀菌剂稳定性好,制备简单,便于储存运输,相同浓度条件下杀菌能力优于1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铵盐 杀菌剂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