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廓径线比值与男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男性PSP患者44名,对照组为同年龄段体检健康男性30名。采集胸部CT影像数据,用Mimics Medical 20.0软件完成肺与胸廓的三维重建...目的探讨胸廓径线比值与男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男性PSP患者44名,对照组为同年龄段体检健康男性30名。采集胸部CT影像数据,用Mimics Medical 20.0软件完成肺与胸廓的三维重建,计算肺高度H;在胸骨柄第1肋软骨、胸骨角、隆突、胸骨体末端、剑突末端共5个层面分别测量胸廓最大横径T(内壁左右两侧最大距离),前后径D(所在平面的胸骨与脊柱间垂直距离)。比较两组间扁平指数(flat index,FI=T/D),狭长指数(slim index,SI=H/D),上下径与横径比值(height transverse ratio,HTR=H/T)。对有显著性差异的数值进行PSP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对最大相关因素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各径线比值有显著差异。按年龄段分层比较发现,PSP发生的最大相关因素为SI5(剑突末端层面),R=0.682,R^2=0.465,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计算SI5与PSP发生的关系,发现其预测准确率为82.40%,OR值为276.49,95%可信区间是21.20~3606.67,P<0.01。结论剑突末端平面的SI是PSP发生的最大相关因素。相较胸廓扁平程度,胸廓狭长程度与PSP具有更大相关性。剑突区域胸廓前后径偏小可能是PSP致病因素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目的: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两癌发生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侧重分析不同组内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ER、PR、HER-2表达的一致性及两癌间隔时间对BPBC预后的影响结果:BPBC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的ER、PR、HER-2表达呈正相关,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较>12个月发生者远期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12个月内发生的BPBC两癌在ER、PR、HER-2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远期生存率较低,同异时性BPBC以12个月划分更能反映两癌之间的联系及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
文摘目的:分析两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v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两癌发生的间隔时间进行分组,侧重分析不同组内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ER、PR、HER-2表达的一致性及两癌间隔时间对BPBC预后的影响结果:BPBC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的ER、PR、HER-2表达呈正相关,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的BPBC双侧ER、PR、HER-2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癌间隔时间≤12个月较>12个月发生者远期生存率低,预后差结论:12个月内发生的BPBC两癌在ER、PR、HER-2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远期生存率较低,同异时性BPBC以12个月划分更能反映两癌之间的联系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