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各家见解探讨《伤寒论》第28条病因病机的理解分歧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实际内涵
1
作者 张康钧 黄贵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25-27,共3页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分歧点有二,其一此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是外感还是内伤,其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该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有类似病证记载的文献考究,推导论证28条主要病因...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分歧点有二,其一此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是外感还是内伤,其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该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有类似病证记载的文献考究,推导论证28条主要病因病机是劳役导致阳气外越,误用汗下伤津,饮水过多阳虚失运所致,进一步解释了原文去桂留芍的意义在于收敛阳气,同时举例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的扩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桂加茯苓白术汤 病机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不到哪里去”构式研究
2
作者 白新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57-62,共6页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分“不到哪里去”的空间位移义已经虚化,表示性状程度不超出主观认定的有限范围。“A不到哪里去”是由原型“V不到哪里去”通过隐喻映射而产生的,其中,变项成分由动词替换为形容词,常项成分则由空间位移义发展出程度义。“A不到哪里去”构式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焦点凸显功能、主观评议功能、经济减省功能、会话实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不到哪里 构式 主观量 主观小量 构式承继 语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类时体标记在汉语口语互动中的功能——以“起来”“下去”“来着”为例
3
作者 关越 郭锐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68-79,111,I0002,共14页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在口语中高频出现,在表示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其他角色,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文章基于汉语口语互动语料的真实情况,着重考察了两类类时体标记——趋向动词“起来”“下去”和助词“来着”,指出它们分别表示“起始变化”“主观增维”和“回顾过去”,旨在说明汉语类时体标记在实现时制和体态时能够反映出词汇本身的核心功能,从而构建汉语口语中时间范畴和情态、语气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联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 起来 来着 互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莉 王小燕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从形式和语义入手,根据动词的语义差异,对能带简单趋向补语"来、去"的动词进行分类,进而得出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表达的规律。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来、 对应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 被引量:7
5
作者 左双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4,共6页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和"去3"阶段以及"去4"阶段。本文认为,虽然"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不一样,但其泛化的原因却有一致性:经济原则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外在动力,隐喻和转喻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语义泛化 诱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 被引量:7
6
作者 邢福义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5,共11页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言文里,双音趋向动词充当动词后置成分现象极为罕见,未形成语法系统;在近古白话阶段,双音趋向动词系统方阵已然形成,跟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相同,只存在若干差异。从近古到现当代,"起去"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仅如此,"起去"还在往前走,这有新的用例可以证明。通过"归谬",可以突出显示,以"起来"作为基准的大前提,不能推导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双音 语法化 起来 大前提 归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言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qu...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的选择要受制于篇章话题、段落话题、空间处所以及共现词语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各约束条件彼此并不是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叙事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被引量:6
8
作者 朱京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到思维意识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的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来""过去"的引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来” “过 意象图式 认知域 思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方言中的“起去”已经语法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崔振华 《汉语学报》 2007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对湘方言中"起去"的句法分布作了细致描写:"起去"可作为一般动作动词,独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作为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趋向;还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的继续。语言事实表明,"起去"在... 本文对湘方言中"起去"的句法分布作了细致描写:"起去"可作为一般动作动词,独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作为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趋向;还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的继续。语言事实表明,"起去"在湘方言中不仅十分活跃,而且跟"起来"一样,已经完成了它的语法化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方言 趋向动词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左双菊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71-78,共8页
本文主要考察位移动词"来/去"在现代汉语里的带宾情况。考察表明,在现代汉语里,"来"的带宾用法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宾语成分多样,语义类型复杂,是一个带宾能力很强的及物性动词,而"去"的带宾用法虽然频... 本文主要考察位移动词"来/去"在现代汉语里的带宾情况。考察表明,在现代汉语里,"来"的带宾用法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宾语成分多样,语义类型复杂,是一个带宾能力很强的及物性动词,而"去"的带宾用法虽然频率较高,但宾语成分只能是体词性的,语义类型也主要是处所宾语,还只是一个有一定带宾能力的弱及物性动词。文章根据考察结果给"来/去"的宾语类型建立了一个优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宾语类型 优先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否定义构式“去你的”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7,共11页
"去你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表达形式,也是一个实体性构式,经常出现在互动性的对话语篇中。"去你的"由动宾结构在主观性和语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化成一个实体构式;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去"由行域转变成... "去你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表达形式,也是一个实体性构式,经常出现在互动性的对话语篇中。"去你的"由动宾结构在主观性和语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化成一个实体构式;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去"由行域转变成言域,使得"去你的"浮现出表示否定的构式义。"去你的"的语用功能主要有开启话轮、体现交际互动性、凸显主观情态和话语标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的” 构式 主观性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VP+去”歧义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12
作者 刘春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但这类歧义大多可以通过补充处所宾语以及选择使用不同的介词或动态助词得以分化。此外,目的义"NP+VP+去"结构还可能与兼语句同形而构成另一类歧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 歧义 方式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
13
作者 李慧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0-734,共5页
现代汉语中的"去"是一个典型的位移动词,在"去VP"结构中,这种位移通过隐喻由物理空间层面投射到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等非物理空间层面,从而造成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去"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空间隐喻 VP” 位移事件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方言表位移的“来”“去”“走”
14
作者 任淑宁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期51-56,共6页
临汾方言中,趋向动词“来”“去”“走”表位移时,主要用于“来/去/走+NP处+来/去/走”“NP_(处)+来/去/走”“来/去/走+N P_(处)”,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层次。“来/去/走+N P_(处)+来/去/走”中,N P处后的“来”“去”仍表示位移,即... 临汾方言中,趋向动词“来”“去”“走”表位移时,主要用于“来/去/走+NP处+来/去/走”“NP_(处)+来/去/走”“来/去/走+N P_(处)”,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层次。“来/去/走+N P_(处)+来/去/走”中,N P处后的“来”“去”仍表示位移,即向目标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动。它仍保留着运动趋向的意义,但是语音已经弱化,意义也发生了虚化。临汾方言中“来”和“走”趋向用法形成的外因可能是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特别是受到蒙古语族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方言 “来” “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标记“去你的”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玲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话语标记是自然口语交际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话语现象,本文拟在考察分析口语中的话语标记语"去你的",归纳其使用模式,并对其标记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你的 话语标记 标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方言的“起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宝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4,96,共9页
"起去"在大同方言中使用广泛,本文描写了其语法表现和功能,梳理了其基于位移的演化历程,并通过"起去"与"起来"的比较阐释了相关问题,在揭示"起去"独特的认知语义属性的基础上预测其在普通话这... "起去"在大同方言中使用广泛,本文描写了其语法表现和功能,梳理了其基于位移的演化历程,并通过"起去"与"起来"的比较阐释了相关问题,在揭示"起去"独特的认知语义属性的基础上预测其在普通话这个动态浮现系统中有可能从消隐走向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大同方言 再浮现 认知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阳方言“起去”简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中铃 《现代语文》 2019年第8期58-62,共5页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以资阳方言中的“起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与功能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语义角度来看,影响资阳方言“起...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起来”是个例外,没有与之相对的趋向动词。不过,在许多方言中均存在着“起去”的说法。以资阳方言中的“起去”为研究对象,从语义与功能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从语义角度来看,影响资阳方言“起去”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因素、情态因素与时间因素,而且存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从语法功能来看,“起去”能充当谓语与补语,多位于连谓结构与祈使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 语义 语法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安土话“去了”的主观大量功能及词汇化的语序动因
18
作者 胡乘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507,共13页
湖南东安土话“去了”可出现在七类不同的情境中表示主观大量,具体表现为主观上认为距离远、时间长、数量多、程度高、关系近以及加强语气。“去了”的主观大量用法,与“去”的“离开”义密切相关,离开即意味着超出固有范围和距离的增加... 湖南东安土话“去了”可出现在七类不同的情境中表示主观大量,具体表现为主观上认为距离远、时间长、数量多、程度高、关系近以及加强语气。“去了”的主观大量用法,与“去”的“离开”义密切相关,离开即意味着超出固有范围和距离的增加,而“了”是一个表提醒注意或强调的语气词,强调体现了一种语气的加强,这和“去”所表超出、增加的语义相符,这为“去了”表示主观大量提供了语义基础。“介词+处所题元+去”语序为“去了”的跨层词汇化提供了句法位置条件。语义的匹配、句法位置的紧邻、结构的重新分析使得“去”“了”最终跨层组合在一起并促成“去了”主观大量义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安土话 了” 主观大量 词汇化 语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V上去+AP”格式句法结构分析
19
作者 贾倩 《现代语文》 2021年第8期53-59,共7页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畴。按照功能范畴假设与控制理论,能够为AP不同的语义指向,以及句首NP为外围格的情况提供句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句 “上 功能范畴 控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
20
作者 权文兰 《现代语文》 2018年第6期24-28,共5页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视点(立足点)设在该(他)人物位置上,它们是叙述人要描写或强调的对象,这个视点反应了叙述人的主观性。这种按人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也有相似的特点,只是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也常常把视点设在叙述人要重点描写的处所、对象、抽象概念等,而不仅仅是"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显示出一种视点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来 立足点 人称 主观性 说话人 叙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