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
作者 路明 陈红姗 +5 位作者 韩翔 杨薇 朱翔 朱红 贺蓓 姚婉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4-578,共5页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PMMGCT)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PMM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文献。结果病例1,男性,22岁,咳嗽、呼吸困难5个月,胸部CT显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血β...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PMMGCT)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PMM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文献。结果病例1,男性,22岁,咳嗽、呼吸困难5个月,胸部CT显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升高,超声引导穿刺病理为精原细胞瘤。病例2,男性,20岁,胸痛10 d,胸部CT显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血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明显升高,CT引导穿刺病理为纵隔卵黄囊瘤。回顾文献,PMMGCT多见于青年男性,症状缺乏特异性,胸部CT可见巨大肿物多位于前纵隔,内部可见低密度囊性改变和钙化。精原细胞瘤血β-HCG升高,卵黄囊瘤血AFP明显升高。PMMGCT对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敏感,首选含铂类的联合化疗,后可辅以手术或放射治疗清除残留病灶。结论 PMMGCT临床罕见,呼吸科和放射科医师应提高认识,为患者争取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物 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纵隔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高玉平 刘强 陈以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2-70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46例PM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PMGCTs患者,男性2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9.1岁。女性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均为成熟性畸胎瘤...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PMGCT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46例PM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PMGCTs患者,男性2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9.1岁。女性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均为成熟性畸胎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患者均为男性。PMGCT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促、发热等。46例患者中,成熟性畸胎瘤34例(73.9%),精原细胞瘤4例(8.7%),卵黄囊瘤3例(6.5%),未成熟畸胎瘤2例(4.3%),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4.3%),恶性畸胎瘤1例(2.2%)。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LAP、OCT3/4、CD117、CK、CD30及LCA表达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随访发现,成熟性畸胎瘤和精原细胞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分别为100%和75%,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 PMGCTs患者性别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成熟性畸胎瘤最常见,精原细胞瘤和卵黄囊瘤为常见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类型。与非精原细胞瘤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比较,精原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可能与其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腺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初始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郑乐 贾海清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初始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收治的228例行初始治疗的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原发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初始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收治的228例行初始治疗的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总体生存率(OS)的相关因素。结果:228例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中位年龄为55岁(15~80岁),中位随访时间78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72.8%,3年OS为76.4%,5年OS为7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均与5年OS有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 3.96,95%CI 1.90~6.01)、肿瘤直径>4 cm(OR 3.58,95%CI 2.02~6.37)、淋巴结转移(OR 1.85,95%CI 1.28~3.00)是影响初始治疗后5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肿瘤直径和腹股沟淋巴结状态是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初始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若手术治疗后发现淋巴结转移或肿瘤直径较大等高危因素,建议术后补充放化疗,以改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外阴恶性肿瘤 初始治疗 危险因素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英丽 朱笕青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05-807,共3页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来源于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在亚洲及我国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2%~25%,多发于青少年女性和儿童。
关键词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保留生育功能 治疗 原始生殖细胞 卵巢恶性肿瘤 青少年女 cell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7kip1和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玉平 江基尧 刘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kip1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和Ki-67的表达,计算Ki-67增殖指数(Ki-67 LI)。结果...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kip1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和Ki-67的表达,计算Ki-67增殖指数(Ki-67 LI)。结果 28例原发性CNSGCTs中,17例(60.7%)p27kip1高表达,其中成熟性畸胎瘤5例,生殖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各1例;11例(39.3%)p27kip1低表达,其中生殖细胞瘤8例,未成熟性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绒毛膜癌各1例。13例(46.4%)Ki-67 LI>50%,9例(32.1%)Ki-67 LI为25%~50%,6例(21.4%)Ki-67 LI<25%。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表达和Ki-67 LI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p27kip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预后和复发以及Ki-67 L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27kip1在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发性CNSGCTs中呈现低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G1→S的调控点而参与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 畸胎瘤 P27KIP1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7例CT及MRI诊断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孟颖 梁宇霆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0-804,共5页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较为少见,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2%~3%[1],包括卵黄囊瘤、胚胎性癌、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2]。既往文献[3 4]报道多为...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较为少见,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2%~3%[1],包括卵黄囊瘤、胚胎性癌、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2]。既往文献[3 4]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临床诊疗相关,影像表现方面的总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诊断的经验及误诊的教训,提高对此类卵巢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细胞 卵黄囊瘤 未成熟畸胎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表现 个案报道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源性肿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7
作者 钟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79-80,86,共3页
1975年至1992年我院收治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源性肿瘤9例,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10.34%。混合成分中,多为内胚窦瘤、其次为无性细胞瘤及绒癌,以两种成分的混合型多见。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首次彻底手术与正确分期... 1975年至1992年我院收治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源性肿瘤9例,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10.34%。混合成分中,多为内胚窦瘤、其次为无性细胞瘤及绒癌,以两种成分的混合型多见。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首次彻底手术与正确分期及联合应用含铂类的化疗,可改善卵巢混合型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提示生殖细胞瘤为原始生殖细胞起源 被引量:8
8
作者 Fukushima S Yamashita S +2 位作者 Kobayashi H 蔡珊珊 王行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8-688,共1页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iGCTs)是日本14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常见脑肿瘤。WHO分类承认了iGCTs的数个亚型,传统将这些亚型分为纯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最近详尽的基因组研究显示MAPK和(或)P13K通路的基因突变在iGCTs中很...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iGCTs)是日本14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常见脑肿瘤。WHO分类承认了iGCTs的数个亚型,传统将这些亚型分为纯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最近详尽的基因组研究显示MAPK和(或)P13K通路的基因突变在iGCTs中很常见,然而,不同亚型的发生,为何经常表现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 全基因组 甲基化分析 细胞起源 原发 WHO分类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患者生存预测的列线图 被引量:3
9
作者 郑祖强 吴中杰 +3 位作者 胡奕 张雁飞 丁聪毅 邹昕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PMGCT)是一种相对罕见且偶尔会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纵隔肿瘤。目前对PMGCT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 special survival,DSS)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大数据分析亦相对较...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PMGCT)是一种相对罕见且偶尔会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纵隔肿瘤。目前对PMGCT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 special survival,DSS)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大数据分析亦相对较少,DSS预后模型也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PMGCT DSS的预后相关因素,并构建简便、有效、可对PMGCT患者DSS预后情况进行预测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提取的1975年-2019年共347例PM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估计DSS。执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个体化列线图预测PMGCT患者的3年、5年、8年DSS。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PMGCT患者的3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84.6%、83.6%、83.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型、手术与否、年龄、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情况及肿瘤分期6项因素可影响PMGCT的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型、手术与否、年龄、肿瘤大小是PMGC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这些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4,3年、5年、8年生存时间的校正曲线以及DCA曲线,三者结果提示本研究的列线图评估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PMGCT中组织学分型为精原细胞瘤的患者比非精原细胞瘤患者预后更佳,年龄>40岁、肿瘤大小≥15 cm且未进行过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不佳。列线图模型可以对PMGCT患者的DSS进行准确直观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生殖细胞 预后因素 SEER数据库 疾病特异生存期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在原发性和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诊断中的表达
10
作者 Santagata S Ligon K L +1 位作者 Hornick J L 张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细胞转录因子 生殖细胞肿瘤 肿瘤诊断 胚胎 转移 原发 细胞生长 精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晶 梁奕 梁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CNS 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CNS GC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CNS 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CNS GC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部位:例1鞍区第三脑室,例2左侧基底节区,例3松果体区。镜检:例1瘤细胞呈腺管状结构,软骨样基质呈片状分布,内见钙化;例2瘤细胞密集增生,围绕血管形成乳头状结构,胞质丰富,透明状,可见大片坏死及出血,核分裂象可见;例3于3个低倍镜视野中分别显示少数原始神经管成分。免疫表型:例1中PLAP、CD117生殖细胞均(+),PCK腺上皮(+),EMA部分腺上皮(+);例2中PCK(+),CD30、α-FP生殖细胞均(+),S-100蛋白(点+);例3中NSE和S-100蛋白原始神经上皮均(+),PCK腺上皮(+),GFAP及EMA均部分(+)。结论原发性CNS GCT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且男性比例高;及时诊断、早期进行适当的干预,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40例的CT表现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丽 谢传淼 +2 位作者 崔春艳 刘立志 樊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6-790,共5页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轮廓,边缘,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于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无远处转移。【结果】40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肿瘤的最大径为5~16 cm;24例畸胎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CT平扫20例可见脂肪密度影和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强化,4例呈均匀水样密度,肿瘤壁薄均匀,见弧线状钙化,增强扫描未见强化。16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分别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11/16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5/16例),13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稍高于水密度的低密度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呈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分别有6例、6例、10例和3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侵犯心包、胸膜、临近大血管和出现肺转移。【结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CT征象为好发于前纵隔,肿瘤体积较大,畸胎瘤多数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CT容易诊断。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均匀密度和均匀强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可侵犯心包、胸膜和临近大血管,并出现其他器官转移;诊断应当与胸腺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计算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肝细胞癌伴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6
13
作者 俞花 朱珍 +5 位作者 陆新元 董辉 赵骞 冼志红 丛文铭 吴孟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暴露于对多器官均具有致癌作用的致癌因素.或先后接触不...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暴露于对多器官均具有致癌作用的致癌因素.或先后接触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都可能导致MPM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恶性肿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胸腺生殖细胞瘤1例
14
作者 王颖博 童健 张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48-2248,共1页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前纵隔肿物4个月余”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因斗殴伤及胸部导致胸闷、气促,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肿物,未行诊治。
关键词 生殖细胞 原发 胸腺 纵隔肿物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建方式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随访研究
15
作者 流小舟 黎承军 +1 位作者 施鑫 周光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4,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恶性肿瘤 瘤段切除后的重建方式 功能评价 生存和保肢 复发和转移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原发恶性肿瘤 被引量:71
16
作者 王成峰 邵永孚 +1 位作者 张海增 兰忠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58~1997年收治的2011例MPMNs的构成比、发病年龄、性别比、间隔时间、好发部位。结果 :MPMNs所占构成比为2.0%;平均发病年龄为50.7岁;高发年龄为50~59... 目的 :探讨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58~1997年收治的2011例MPMNs的构成比、发病年龄、性别比、间隔时间、好发部位。结果 :MPMNs所占构成比为2.0%;平均发病年龄为50.7岁;高发年龄为50~59岁 ,占31.1%。性别比(男:女)为1:1.3。结论 :恶性肿瘤病例中 ,MPMNs的发生频度似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多的倾向。MPMNs的发病年龄在逐渐增大。MPMNs例数女性多于男性 ,但男性例数增加较快 ,使男女性例数逐渐接近。MPMNs的第一和第二原发癌间隔时间随时间推移在延长 ,但第一和二 ,二和三 ,三和四 ,四和五原发癌的时间间隔则逐渐缩短。MPMNs的好发器官为同一器官 ,成对器官和同系统的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恶性肿瘤 构成比 同时 异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放疗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恶性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戴刚毅 张波 +6 位作者 何朗 杨雪梅 严沁 徐毅 张盛 熊伟杰 侯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4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疗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恶性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放疗的对照组51例、接受TACE联合放疗的TACE组39例。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疗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恶性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放疗的对照组51例、接受TACE联合放疗的TACE组39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新生指标、凋亡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新生指标、凋亡分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ACE组血清中肿瘤标志物AFP、AFu、CGT、CEA、CA19-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中血管新生指标HGF、VEGF、MMP-9、EGFR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中凋亡分子Bax、Caspase-4、Caspase10的水平高于对照组,Bcl-2、Survivin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在放疗基础上加入TACE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肿瘤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大肝癌 TACE 放疗 肿瘤标志物 恶性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肿瘤586例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申翼 景华 +7 位作者 李德闽 常春林 李忠东 胡小南 董国华 罗立国 钱建军 许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06-407,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60年 6月至2 0 0 3年 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 5 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 :胸腺瘤 2 77例 ,畸胎瘤 111例 ,神经源性肿瘤 99例 ,胸骨后甲状腺肿 2 9例 ,...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60年 6月至2 0 0 3年 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 5 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 :胸腺瘤 2 77例 ,畸胎瘤 111例 ,神经源性肿瘤 99例 ,胸骨后甲状腺肿 2 9例 ,其他肿瘤 79例 ;纵隔肿瘤完全切除 5 3 4例 ,开胸探查肿瘤活检 5 2例 ;术后死亡 15例。结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 ,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肿瘤 外科治疗 CT检查 鉴别诊断 围手术期 胸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斌 翟梅娟 +3 位作者 刘红胜 仇玲玲 孙丽君 徐锦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2例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及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原发性恶性肿瘤22例(类癌19例,腺癌3例),类癌表达内分泌标记阳性,腺癌表达上皮性标记而内分泌标记阴性...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2例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及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原发性恶性肿瘤22例(类癌19例,腺癌3例),类癌表达内分泌标记阳性,腺癌表达上皮性标记而内分泌标记阴性。结论:阑尾原发性恶性肿瘤少见,临床术前表现为炎症,多由术后病理检查偶尔发现,免疫组化有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肿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回顾研究 原发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浩 陈克能 +7 位作者 梁震 熊宏超 康晓征 戴亮 闫万璞 杨永波 杨合利 秦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56-460,共5页
目的:总结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前瞻性数据库。分析纵隔肿瘤数据库中以根治切除为目的患者的远期生存。结果:本组常见肿瘤依次为胸腺上皮肿瘤95例(50%),... 目的:总结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前瞻性数据库。分析纵隔肿瘤数据库中以根治切除为目的患者的远期生存。结果:本组常见肿瘤依次为胸腺上皮肿瘤95例(50%),神经源性肿瘤26例(13.7%),纵隔生殖细胞肿瘤26例(13.7%)。全组患者行R0切除者179例(94.2%),R2切除者8例(4.2%),单纯探查者3例(1.6%),术后30d内死亡2例。胸腺上皮肿瘤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2.7%和85.7%。根据Masaoka-Koga分期,Ⅰ、Ⅱ、Ⅲ和Ⅳ期胸腺上皮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1%、90%和37.5%。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Koga分期是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后独立预后因素。A+AB+B1型与B2+B3型胸腺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与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纵隔肿瘤多为良性,完整切除后均长期生存。结论:纵隔肿瘤组织学复杂,根据其来源、性质、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治疗。虽然本组患者生存良好,但单一医生组很难做到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因此,对纵隔肿瘤尤其是胸腺上皮肿瘤亟需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的前瞻性研究,以找到合理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肿瘤 胸腺上皮肿瘤 手术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