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Ultra View两步法检测17例睾丸原发性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形态、...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Ultra View两步法检测17例睾丸原发性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Sanger法检测EZH2 641位点酪氨酸(Y641)突变。结果 11例肿瘤细胞类似中心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类似免疫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具有间变亚型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显示1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 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non-GCB)型,3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GCB)型;其中15例肿瘤细胞核强阳性表达EZH2蛋白,2例约70%肿瘤细胞核中等强度表达EZH2蛋白;未检测到EZH2 Y641点突变。随访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EZH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睾丸原发性DLBCL属于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绝大部分为non-GCB型;EZH2蛋白在睾丸原发性DLBCL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EZH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EZH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20例为中心母细胞型,4例为免疫母细胞型,6例为中间型细胞组成,3例为间变亚型。免疫表型上,25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non-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non-GCB)型,8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GCB)型。全部病例均过表达EZH2蛋白,但不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DLBCL中EZH2蛋白表达无差异,28例80%~100%肿瘤细胞呈EZH2蛋白强阳性,5例50%~79%肿瘤细胞呈EZH2蛋白中等程度~强阳性。24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2.5个月,其中Non-GCB型和GCB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和25个月,EZH2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EZH2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过表达,提示将来可能用EZH2抑制剂治疗这种高度恶性DLBCL。展开更多
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Ⅳ期。规律行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TOP)方案共化疗6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omplele response,CR),遂停止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Ultra View两步法检测17例睾丸原发性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Sanger法检测EZH2 641位点酪氨酸(Y641)突变。结果 11例肿瘤细胞类似中心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类似免疫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具有间变亚型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显示1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 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non-GCB)型,3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GCB)型;其中15例肿瘤细胞核强阳性表达EZH2蛋白,2例约70%肿瘤细胞核中等强度表达EZH2蛋白;未检测到EZH2 Y641点突变。随访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EZH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睾丸原发性DLBCL属于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绝大部分为non-GCB型;EZH2蛋白在睾丸原发性DLBCL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文摘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EZH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3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20例为中心母细胞型,4例为免疫母细胞型,6例为中间型细胞组成,3例为间变亚型。免疫表型上,25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non-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non-GCB)型,8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GCB)型。全部病例均过表达EZH2蛋白,但不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DLBCL中EZH2蛋白表达无差异,28例80%~100%肿瘤细胞呈EZH2蛋白强阳性,5例50%~79%肿瘤细胞呈EZH2蛋白中等程度~强阳性。24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2.5个月,其中Non-GCB型和GCB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和25个月,EZH2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EZH2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DLBCL中过表达,提示将来可能用EZH2抑制剂治疗这种高度恶性DLBCL。
文摘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Ⅳ期。规律行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TOP)方案共化疗6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omplele response,CR),遂停止治疗。
文摘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
文摘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文摘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