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1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3例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1
作者 邓永键 乔东访 +2 位作者 唐娜 赵亮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例PID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与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结果 3例PID包括慢性肉芽...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例PID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与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结果 3例PID包括慢性肉芽肿病、高IgE综合征和T细胞缺乏合并弓形虫感染,患者均经历反复性、难治性感染,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详细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后才最终确诊。结论 PID是一类发病率低、与遗传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容易被临床和病理医师忽视,早期确诊此类疾病有助于患者获得正确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 肉芽肿病 高IGE综合征 弓形虫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养血通络法论治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Th17/Treg细胞平衡的相关进展
2
作者 范淑华 丁樱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57,I0027,共6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疾病,中医把ITP归类为“紫癜”或“血证”,根据ITP病因病机,从益气养血和祛瘀通络分析探索ITP有效治疗方法,以期为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新思...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疾病,中医把ITP归类为“紫癜”或“血证”,根据ITP病因病机,从益气养血和祛瘀通络分析探索ITP有效治疗方法,以期为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新思路。探讨了Th17/Treg细胞平衡对儿童ITP疾病进程的影响,儿童ITP涉及免疫细胞平衡失调,尤其是Th17和Treg细胞的功能异常。Th17细胞通常与促炎反应相关,而Treg细胞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维持自身免疫耐受。中医通过养血通络法不仅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环境来恢复Th17/Treg细胞的平衡,促进Treg细胞功能,抑制Th17细胞活性。中医临床治疗儿童ITP通过整合益气养血和化瘀通络,全面调节体内环境,控制疾病的发展,强调对症治疗,审证求因,尤其在虚实夹杂病机时需兼顾治疗。对中医养血通络法论治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总结梳理,从Th17/Treg细胞与儿童ITP、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ITP、养血通络法与Th17/Treg细胞平衡解析中医养血通络法对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同时,总结中医药干预治疗的相关进展,为中药治疗干预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复杂作用机制解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养血通络法 TH17/TREG 细胞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董笑瀛 翟永贞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干燥综合征(SS)均为上皮组织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时常合并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针对PBC和SS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法,针对系统受累的治疗方法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本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干燥综合征(SS)均为上皮组织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时常合并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针对PBC和SS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法,针对系统受累的治疗方法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PBC和SS发病机制中已经阐明的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指出PBC和SS共同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存在两种疾病目前和未来的靶向治疗选择,从而为开发新疗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炎 干燥综合征 免疫调节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及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袁创 查旭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 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其工具变量法的思想能够避免许多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且研究方法便捷、成本低,在医学因果研究中具有先天优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复杂的青光眼疾病,具有遗传相关性,同时与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但其诊断具有迟滞性,目前仍缺乏大量推论因果关系的有力研究。本文就孟德尔随机化在POAG疾病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OAG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原发开角型青光眼 全身疾病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免疫炎症值与原发性IgA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朱静雯 吴永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3-1339,共7页
目的探究泛免疫炎症值(PIV)与原发性IgA肾病(IgA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PIV对原发性IgAN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肾穿刺... 目的探究泛免疫炎症值(PIV)与原发性IgA肾病(IgA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PIV对原发性IgAN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学特征,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PIV等相关指标。以PIV的中位数作为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PIV组(PIV≤194.81)和高PIV组(PIV>194.81),并对两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IV与原发性IgAN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有无高尿酸血症、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PLR、NLR、血尿酸、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C3)、足突融合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V与ANC、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PLR、NLR、血肌酐、血尿酸、C3及足细胞足突融合程度呈正相关,与IgG、IgA/C3、IgA/C4呈负相关;足细胞足突融合程度与PIV、ANC、总胆固醇、24 h尿蛋白/尿肌酐呈正相关,与白蛋白(ALB)、IgG、IgA、IgA/C3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ALB是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足细胞足突融合的独立保护因素,PIV是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足细胞足突融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V升高与原发性IgAN的临床症状及病理损害密切相关,ALB是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足细胞足突融合的独立保护因素,PIV是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足细胞足突融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IV可以作为临床和病理结果的辅助指标,为原发性IgAN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免疫炎症值 临床与病理 肾活检 足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6
作者 黄周轩 邵静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6,共9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张司马康 刘鹏辉 +2 位作者 许森 倪建明 陈万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根据标准入组的252例患者,按照治...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根据标准入组的252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四联(联合组)41例,单纯TACE(对照组)211例。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按1∶1进行配对后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曲线、对数秩检验、Cox回归分析或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显示,肿瘤数目及最大直径、大血管侵犯、包膜、甲胎蛋白(AFP)、天冬氨酸转氨酶、BCLC分期、Child-Pugh肝功能分期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学应答以及是否行联合治疗是生存期的保护因素。倾向性得分匹配实际匹配37对,配对后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人群OS和FPS具有显著差异。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著延长患者OS和PFS。结论TACE联合消融及靶向免疫综合治疗对比单纯TACE治疗是一种更有效的肝癌治疗方式,显著提升了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8
作者 杨振 《猪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89,共2页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养猪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疾病会损害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只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和感染几率,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猪免疫抑制性疾...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养猪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疾病会损害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只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和感染几率,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控策略 养猪生产 免疫抑制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流行趋势及防控措施
9
作者 许金环 《北方牧业》 2025年第7期29-29,共1页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免疫抑制性疾病逐渐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该病种类繁多,均会对猪群免疫功能造成威胁,导致病猪的抗病能力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对养殖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免疫抑制性疾病逐渐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该病种类繁多,均会对猪群免疫功能造成威胁,导致病猪的抗病能力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对养殖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结合流行趋势,加强疾病探究,并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疾病 防控措施 流行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静 莫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3-1618,共6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患儿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入住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146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为调... 目的:探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患儿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入住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146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天数(OR=1.010,95%CI=1.005~1.014)、是否使用抗生素(OR=1.402,95%CI=1.247~1.575)、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OR=1.231,95%CI=1.109~1.366)、是否使用丙种球蛋白(OR=0.831,95%CI=0.751~0.92)、住院费用10000~<20000元(OR=1.229,95%CI=1.078~1.402;≥20000元OR=0.83,95%CI=0.704~0.979)、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定性结果(OR=1.095,95%CI=1.008~1.18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OR=1.406,95%CI=1.261~1.568)、中性粒细胞计数(OR=0.708,95%CI=0.613~0.818)和照护者文化水平高中(OR=0.796,95%CI=0.685~0.925;大专及以上OR=0.809,95%CI=0.729~0.899)是住院过程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的影响因素众多,评估其感染风险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其感染风险,针对性分级管理预防感染,对改善PID患儿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缺陷 感染 现状调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慢性消耗性疾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雨田 王英丽 +2 位作者 王晓华 包静月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6期71-78,共8页
鹿慢性消耗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种鹿科动物渐进性致死性传染病,在北美处于失控性传播和蔓延态势,近年来在欧洲也时有发生。该病的病原因子通常情况下难以被灭活,尤其在野外几乎不可能被清除干净。因此,开发适应于各种组织样品和环... 鹿慢性消耗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种鹿科动物渐进性致死性传染病,在北美处于失控性传播和蔓延态势,近年来在欧洲也时有发生。该病的病原因子通常情况下难以被灭活,尤其在野外几乎不可能被清除干净。因此,开发适应于各种组织样品和环境样品的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技术,对于预防鹿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和蔓延非常必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鹿慢性消耗性疾病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包括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和体外扩增等检测方法,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以期为鹿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慢消耗疾病 检测方法 组织病理染色法 免疫学方法 体外扩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洁 徐俊驰 +3 位作者 强锐 刘轩妙 陈慧 胥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6-1020,共5页
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引起的各种疾病。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是一个结构类似于CD4的负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多数研究认为LAG-3可抑制CD4^(+)T和CD8^(+)T细胞活化和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活动性肺结核、慢性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引起的各种疾病。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是一个结构类似于CD4的负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多数研究认为LAG-3可抑制CD4^(+)T和CD8^(+)T细胞活化和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活动性肺结核、慢性病毒性肝炎、恶性疟疾等)发生发展中具有调节作用,并可作为有效的潜在免疫治疗靶点。本文对LAG-3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LAG-3 感染疾病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吕露露 祝万洁 +2 位作者 肖明洋 李祎珂 张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8-2233,共6页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高血压 昼夜节律 超敏C反应蛋白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β2-糖蛋白Ⅰ复合物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相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评分参数及临床指标的列线图鉴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IgG4相关唾液腺炎
14
作者 刘楚萱 左佳鑫 熊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0,共8页
目的·基于超声评分参数及临床指标,构建鉴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ὅgren′s syndrome,PSS)与免疫球蛋白G4相关唾液腺炎(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列线图并评估其性能。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 目的·基于超声评分参数及临床指标,构建鉴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ὅgren′s syndrome,PSS)与免疫球蛋白G4相关唾液腺炎(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列线图并评估其性能。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PSS患者141例和IgG4-RS患者31例。收集患者的超声评分参数,包括腮腺超声(parotid gland ultrasound,PGUS)评分、下颌下腺超声(submandibular gland ultrasound,SMGUS)评分、唾液腺超声(salivary gland ultrasound,SGUS)评分,及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抗SSB/La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IgG、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最优超声评分参数和临床指标,建立PSS和IgG4-RS的鉴别诊断列线图。通过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LASSO回归算法,共筛选出性别、年龄、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PGUS评分、SMGUS评分6个变量,根据该6个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6,具有较强的区分度。bootstrap法内部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平均绝对误差0.018,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良好吻合。DCA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超声评分参数及临床指标建立的列线图,在鉴别PSS和IgG4-RS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有望为临床鉴别诊断2种疾病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评分系统 原发干燥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G4相关唾液腺炎 鉴别诊断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F-1与CSF-1R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李丹露 宋海辰 +1 位作者 程永凤 严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1137,共7页
目的:探讨CSF-1(集落刺激因子-1)与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ITP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相... 目的:探讨CSF-1(集落刺激因子-1)与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ITP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分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中M1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M2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TGF-β)及CSF-1的含量。RT-PCR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Arg-1)及CSF-1R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CSF-1R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断CSF-1R与血小板计数、TNF-α、IL-6、IL-10、TGF-β、CSF-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血浆中IL-10、TGF-β、CSF-1的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1),TNF-α、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ITP患儿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TP患儿PBMC中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rg-1的mRN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儿PBMC中CSF-1R的基因、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SF-1R在ITP患儿PBM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计数、IL-10、CSF-1呈正相关(r=0.822、0.481、0.405)。结论:在ITP患儿血浆中CSF-1含量明显降低,在ITP患儿PBMC中CSF-1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调控巨噬细胞M1/M2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F-1/CSF-1R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巨噬细胞极化 M1/M2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晓燕 贺锐 +3 位作者 米乐园 尹姣姣 金斐斐 朱生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3162-3p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h17/Treg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扶正祛邪”治则及其在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文诗 孙家乐 王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76-2680,共5页
基于中医学正邪发病观与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相结合研究免疫性疾病,发现其核心病机为“真邪相搏”。正气是维持和调节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大免疫功能正常的体现;“邪气”则包括诱发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和因异常免疫功能而形成... 基于中医学正邪发病观与现代免疫学发病机制相结合研究免疫性疾病,发现其核心病机为“真邪相搏”。正气是维持和调节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大免疫功能正常的体现;“邪气”则包括诱发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和因异常免疫功能而形成对机体有损害的病理产物。中医药扶正祛邪切中“真邪相搏”的病机,可通过增强和(或)抑制免疫功能起到调节和稳定免疫系统的作用,在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的治疗中均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祛邪 免疫疾病 真邪相搏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缺陷疾病 感染疾病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3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分析
18
作者 张燕 陈峰 +2 位作者 施绒贤 黄玗 沈璧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2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原发性皮肤黏...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2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患者均为男性,其中2例年龄>50岁。所有患者皮损均发生于面部且有黏液池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细胞角蛋白7(CK7)、乳腺囊液蛋白15(GCDFP-15)、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CAM5.2)、GATA结合蛋白3(GATA-3)和上皮膜抗原(EM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约8%~12%阳性;而细胞角蛋白20(CK20)和癌胚抗原(CEA)均为阴性。结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是临床罕见的皮肤肿瘤,以老年男性为主,低度恶性,需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癌 原发 皮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t|肝脏免疫微环境失衡驱动肝癌恶性进展的全新机制
19
作者 张泽睿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4-484,共1页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其高复发转移特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如纳武利尤单抗(抗PD-1)和阿替利珠单抗(抗PD-L1)革新了晚期HCC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存在原发性耐药,无法获得显...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其高复发转移特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如纳武利尤单抗(抗PD-1)和阿替利珠单抗(抗PD-L1)革新了晚期HCC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存在原发性耐药,无法获得显著生存获益。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特别是以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为核心的机制,是导致ICB治疗响应低下的关键。MDSC分为单核型(M-MDSC)和多形核(PMN-MDSC)两类,其中PMN-MDSC在HCC免疫微环境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多形核 原发耐药 免疫抑制 免疫治疗 复发转移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共存时:思考与挑战
20
作者 蔡思燕 魏祎 +2 位作者 王旭 王立 张奉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822,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模队列数据和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持,临床对这些共存情况认识不足,相关证据较少,增加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了PBC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炎性肌病等常见CTD的共病情况,分析相关免疫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多学科协作,建立PBC与CTD共病队列,聚焦共病的基因背景、免疫机制及多组学研究,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靶点,并通过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胆管炎 结缔组织疾病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