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煤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家俊 汪帆 马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3,67,共5页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烟煤的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分别建立了预测发热量、挥发分和灰分的校正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7、0.9034和0.9789;全交互效验均方残差(RMSECV)分别为:156.36、0.35和1.36;预测范...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烟煤的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分别建立了预测发热量、挥发分和灰分的校正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7、0.9034和0.9789;全交互效验均方残差(RMSECV)分别为:156.36、0.35和1.36;预测范围分别为:4000~6500 Cal/g、13%~16%、18%~40%.通过对模型进行成对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条件下,其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对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该法应用于快速分析煤质,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算法 傅里变换红外反射光谱 煤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对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的影响及其消除 被引量:1
2
作者 何运兵 纪红兵 +1 位作者 徐建昌 王乐夫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6,共6页
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催化氧化时,水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催化剂上其它物种峰的识别,并对催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文中比较了浓硫酸、无水CaC l2和无水CuSO4、硅胶及5A分子筛对... 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催化氧化时,水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催化剂上其它物种峰的识别,并对催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文中比较了浓硫酸、无水CaC l2和无水CuSO4、硅胶及5A分子筛对物料中水分的脱除效果,并考察了抽真空对原位池中气相水分脱除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和所选干燥剂对物料中水分的脱除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水分影响的消除越容易;5A分子筛的脱水效果最佳,并对催化氧化反应有一定的改善,而其它几种的脱除效果均不理想;此外可通过抽真空的方法来消除或降低气相中水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水分 脱水 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钾基复合氧化物上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原位DRIFTS研究
3
作者 曾铁强 查凯文 +3 位作者 王晨宇 张征湃 宋磊 缪长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4-1711,共8页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Mo改性提升了苯乙烯的选择性。催化剂经改性后促进了碳酸盐物种的形成,Fe-K-Ce催化剂形成了更多桥联碳酸盐物种,Fe-K-Ce-Mo催化剂增加了双齿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在高温下分解进行CO_(2)脱附并释放活性位点,乙苯会吸附在这些位点上脱氢生成苯乙烯和H2,H2与CO_(2)进行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此外,引入CO_(2)后缩短了催化剂的活化诱导期,提高了苯乙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脱氢 苯乙烯 二氧化碳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土壤光谱特征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明洋 朱兆龙 +2 位作者 李好好 冯程龙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28,共8页
为了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土壤中官能团的定量分析,通过比较3种不同傅里叶变换技术下土壤特征吸收峰的差异,来选取最佳的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的相关研究。采用透射(T-FTIR)、衰减全反射(ATR-FTIR)和漫反射(DR-FTIR)3种... 为了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土壤中官能团的定量分析,通过比较3种不同傅里叶变换技术下土壤特征吸收峰的差异,来选取最佳的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的相关研究。采用透射(T-FTIR)、衰减全反射(ATR-FTIR)和漫反射(DR-FTIR)3种光谱技术分别对有机物(苯甲酸、硬脂酸)和土壤(辽东栎)进行了分析。并将辽东栎和草地土壤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T-FTIR和DR-FTIR对混合土样进行光谱测定,用于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物样品在3种光谱技术中均出现特征吸收峰,苯甲酸在1600~1400 cm^(-1)出现苯环C=C骨架特征峰,硬脂酸在2900~2800 cm^(-1)显现甲基的特征峰。有机物中羧酸-COOH内羰基-C=O在1720~1680 cm^(-1)出现伸缩振动吸收峰,羟基-OH分别在1430~1410 cm^(-1),940~930 cm^(-1)附近出现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有机物在T-FTIR技术中需要用溴化钾(KBr)对其稀释。(2)辽东栎土壤样品在T-FTIR和DR-FTIR技术测试中发现,其土壤谱图中有较多有效特征吸收峰,土壤样品在T-FTIR技术中也需要用KBr进行稀释并使样品均匀的分布在锭片中;而ATR-FTIR技术测试中仅出现个别有效特征吸收峰,不利于对土壤谱图鉴别与进一步分析。(3)辽东栎和草地土壤样品按不同比例混合的测试结果表明:T-FTIR和DR-FTIR技术测试中质量分数与峰面积比呈正相关,线性拟合分别为R 2=0.70和R 2=0.88。土壤在3种不同红外技术中,DR-FTIR光谱具有较好的土壤特征吸收峰,对土壤样品可以不用KBr稀释。测试步骤简单易操作,可用于土壤样品定量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变换红外 透射光谱 衰减全反射光谱 反射光谱 土壤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漫反射FTIR研究Fe改性的Cu-Mn/ZrO_2催化剂上CO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润 魏伟 +1 位作者 董庆年 孙予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3-1096,共4页
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Fe改性的Cu-Mn/ZrO_2催化剂的CO吸附行为。通过测定单组元及其不同组合催化剂的CO吸附以及催化剂的CO-TPD-IR特征、不同温度C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了Fe助剂对催化剂上CO吸附行为的影... 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研究了Fe改性的Cu-Mn/ZrO_2催化剂的CO吸附行为。通过测定单组元及其不同组合催化剂的CO吸附以及催化剂的CO-TPD-IR特征、不同温度C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了Fe助剂对催化剂上CO吸附行为的影响,发现Fe通过提高铜的分散度,改变铜的化学环境,影响催化剂上CO线式吸附的特征,而且形成CO桥式吸附中心,从而提供了低碳醇合成的催化剂表面,并探讨了催化剂上CO吸附形式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n/ZrO2 催化剂 氧化铬 铁助剂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一氧化碳 吸附行为 桥式吸附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i_2O_2CO_3/CdSe量子点光催化氧化NO及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旸 于姗 +4 位作者 郑凯文 陈维维 董兴安 董帆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32,共8页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酸氧铋(N-Bi_2O_2CO_3,N-BOC)/硒化镉量子点(CdSeQDs)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光催化降解室内空气污染物一氧化氮(NO)。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N-BOC光催化剂在保持原有纳米片结...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酸氧铋(N-Bi_2O_2CO_3,N-BOC)/硒化镉量子点(CdSeQDs)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光催化降解室内空气污染物一氧化氮(NO)。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N-BOC光催化剂在保持原有纳米片结构和形貌的基础上成功负载了CdSeQDs。光催化氧化NO实验结果显示CdSeQDs的引入可显著提高N-BOC的NO去除率,并且二次毒副产物NO2生成率大幅度降低至1%,表明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极强的毒副产物抑制特性。固体紫外漫反射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测试表明CdSe QDs拓宽并提升了N-BOC的光响应范围和能力,并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效率。通过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DRIFTS)分析,发现在N-BOC/CdSe QDs光催化氧化NO反应过程中没有NO2信号产生,仅观测到NO3-相关信号。机理分析表明超氧自由基(O2-)和光生空穴(h+)是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活性物种,实现了对NO到NO3-的彻底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氧铋 硒化镉量子点 光催化 一氧化氮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DRIFTS在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张兴华 王宽岭 +1 位作者 王学海 李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0-589,共10页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位DRIFTS技术可遴选出影响催化剂SCR活性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NH3和N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方式、物种间的活化转化、中间体及(副)产物的生消过程等,这对针对性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高活性催化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射红外傅里变换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过渡金属催化剂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劲松 李红军 +5 位作者 梁菁菁 王志飞 刘巍 侯俭秋 赵吉寿 高树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5-657,661,共4页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近红外光谱(NIR)对烟草灰分(ash)、总挥发酸(TVA)和总挥发碱(TVB)建立校正模型。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12、0.96220和0.98050;均方预测残差(RMSECV)分别为0.41227...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近红外光谱(NIR)对烟草灰分(ash)、总挥发酸(TVA)和总挥发碱(TVB)建立校正模型。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12、0.96220和0.98050;均方预测残差(RMSECV)分别为0.41227、0.00688和0.09790;预测范围分别为1.74~31.31、0.0570~0.2336和0.042~1.136;通过对模型进行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大于0.05的条件下,其预测结果与行业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灰分 总挥发酸 总挥发碱 傅里变换近红外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分析、光谱测量
9
《中国光学》 EI CAS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O433.1 2002010080用光腔衰荡测定腔镜及镜片的反射率=Reflectivitymeasurement of cavity mirrors and reflective mir-rors by 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刊,中]/赵宏太,柳晓军,王谨,曹俊文,赵志。
关键词 光谱分析 光谱 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光谱研究 反射红外光谱 反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定 小波变换方法 红外偏振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在α-Al_2O_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冰烨 朱彤 +2 位作者 唐孝炎 丁杰 李宏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12-1917,共6页
使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原位反应器研究了273~333K下甲醛与α-Al2O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结果表明,甲醛在α-Al2O3颗粒物表面生成产物主要为甲酸盐、二氧亚甲基以及少量多聚甲醛和吸附态甲醛,甲酸盐是由中间产物二氧... 使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原位反应器研究了273~333K下甲醛与α-Al2O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结果表明,甲醛在α-Al2O3颗粒物表面生成产物主要为甲酸盐、二氧亚甲基以及少量多聚甲醛和吸附态甲醛,甲酸盐是由中间产物二氧亚甲基进一步氧化生成的.在293K下,甲醛在α-Al2O3颗粒物表面的反应级数为0.81±0.05,以样品池几何面积计算的初始摄取系数γ0GEO为(2.3±0.5)×10-5,以颗粒物BET面积计算的初始摄取系数γ0BET为(9.4±1.7)×10-9,表观活化能为33.5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Α-AL2O3 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drifts)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HZSM-5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学涛 胡海鹏 +5 位作者 张兴宇 苏晓昕 杨晓东 张乾蔚 史瑞华 梁彦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6029-6036,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u负载量为20%的Cu/HZSM-5中低温脱硝效果最佳,288℃达到最大为96.89%,200~400℃温度范围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Cu物种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未改变HZSM-5晶体结构。Cu/HZSM-520%催化剂具备丰富酸性位、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NH3-SCR反应过程中只存在E-R机理,L酸性位在低温脱硝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HZSM-5 NH3-SCR 低温 脱硝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SZ-13柴油机SCR催化剂水热老化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魏铼 姚栋伟 +3 位作者 吴锋 刘彪 李杏文 何华定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1-537,共7页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以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技术对样品进行微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8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分子筛骨架结构垮塌,NH_3吸附活性位数目急剧下降,催化剂大幅度失活;而7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布朗斯特(Br?nsted)酸性位减少,并发生孤立的Cu^(2+)位置迁移以及铜氧化物(CuO_x)生成等现象,使得催化剂SCR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水热 老化 原位反射傅里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和NO_2在高岭石表面的反应和协同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静 朱洪飞 +3 位作者 何静 蔺尾燕 祝婕 邓文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 高岭石是一种含铝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大气中常见的气体在其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揭示大气环境中化学反应过程。文章采用自行搭建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光谱(DRIFTS)检测系统,考察了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对照SO_2和NO_2分别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过程,以及SO_2和NO_2协同反应效应。实验结果表明,SO_2与高岭石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均较弱,仅在干态下检测到亚硫酸盐物种,并且存在较大的CO_2的红外吸收峰。NO_2在干态和湿态条件下均检出了硝酸盐物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硝酸盐的生成。在SO_2和NO_2共同与高岭石反应的过程中,发现四氧化二氮(N_2O_4)取代了亚硝酸盐成为反应的中间体,同时亚硫酸盐被氧化为硫酸盐。SO_2和NO_2在高岭石颗粒物表面的反应中相互影响,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射红外傅里光谱(drifts) SO2 NO2 高岭石颗粒物 非均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稻谷胶稠度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明雅 赵紫薇 +4 位作者 杜京霖 周旭 潘丹杰 张玥 孟祥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6-943,共8页
为探索快速准确检测稻谷胶稠度的方法,本研究通过近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NIRDRS)和傅里叶变换中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FTIRD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107个稻谷样品的胶稠度快速测定红外模型,而后利用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 ... 为探索快速准确检测稻谷胶稠度的方法,本研究通过近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NIRDRS)和傅里叶变换中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FTIRDR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107个稻谷样品的胶稠度快速测定红外模型,而后利用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 PLS)及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胶稠度测定分析通用模型。结果表明,DRIFTS原始光谱经7点平滑预处理和BiPLS优化,得到最佳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R2)、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预测均方差(RMSEP)及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 965 81、4. 79、4. 73及2. 66。最佳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模型是经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BiPLS优化后建立的,其R2、RMSECV、RMSEP及RPD分别为0. 964 58、4. 35、3. 68及3. 42。10组外部验证性试验中NIRDRS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 93%,FTIRDRS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 60%,表明两种方法均对稻谷胶稠度含量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良好的预测效果,均有替代传统国标法测定稻谷胶稠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反射光谱 傅里变换中红外反射红外光谱 胶稠度 偏最小二乘法 稻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碳空位多孔碳电催化还原脱氯邻二氯乙烷性能研究
15
作者 马航帆 李新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7-574,共8页
寻求经济、高性能的碳基材料对于电催化还原脱氯很有吸引力,然而由于掺杂剂或边缘效应与固有拓扑缺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拓扑缺陷对催化活性的贡献目前研究较少.利用两步活化法成功构建了富含碳空位的疏水分级多孔碳材料(Vc-GC),考察... 寻求经济、高性能的碳基材料对于电催化还原脱氯很有吸引力,然而由于掺杂剂或边缘效应与固有拓扑缺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拓扑缺陷对催化活性的贡献目前研究较少.利用两步活化法成功构建了富含碳空位的疏水分级多孔碳材料(Vc-GC),考察了其对邻二氯乙烷(DCE)的电催化还原脱氯性能,同时结合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分析了碳空位对材料催化活性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碳空位能有效调节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子云分布,增强材料对DCE的化学吸附作用,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且电子云重排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进而促进电催化活性.其中Vc-GC的乙烯产率是低缺陷石墨碳(GC)和氧化活性炭(oAC)的1.4倍和3.6倍.同时,碳空位的存在能显著提高产物中乙烯的选择性,引入碳空位后,乙烯产率为氯乙烯产率的325.1倍,相比于oAC和GC分别提高了14倍和1.7倍.碳空位修饰显著提升了碳材料电催化活性,拓扑缺陷工程拓宽了进一步提高碳材料环境净化和能源转化性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还原脱氯 碳空位 原位反射傅里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