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uLearning自动勾画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用于宫颈癌术后放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飞 龚筱钦 +4 位作者 余云鹏 游涛 王旭 戴春华 胡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从几何学和剂量学探讨AccuLearning(AL)建立宫颈癌术后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勾画模型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宫颈癌术后手动勾画CT数据,60例应用AL训练生成自动勾画模型,并对剩余15例进行自动勾画,同时将自... 目的从几何学和剂量学探讨AccuLearning(AL)建立宫颈癌术后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勾画模型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宫颈癌术后手动勾画CT数据,60例应用AL训练生成自动勾画模型,并对剩余15例进行自动勾画,同时将自动勾画图像上的放疗计划导入到手动勾画结构上,比较两种勾画方式的效率、戴斯相似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剂量学差异。结果自动勾画时间明显小于手动勾画(P<0.05);各结构DSC值≥0.87;肠袋和直肠的HD值在10 mm左右,其余结构小于5 mm;剂量学评估CTV(D98、V90%、V95%、Dmean、HI)、肠袋(V50)和膀胱(V5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AL形成的宫颈癌术后自动勾画模型提高了放疗效率,OARs具有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CTV仍需进一步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勾画 宫颈癌 临床靶区 危及器官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对危及器官剂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光 杨时平 +3 位作者 王献维 殷艳海 陈峰 陈泽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1178-1182,共5页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CT/MRI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在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放射剂量的差异。方法:选择局部晚期鼻咽癌31例患者,由18F-FDG-PET/CT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实验组,由CT/MRI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对照组,分别制定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CT/MRI引导鼻咽癌靶区勾画在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放射剂量的差异。方法:选择局部晚期鼻咽癌31例患者,由18F-FDG-PET/CT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实验组,由CT/MRI引导靶区勾画作为对照组,分别制定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组中大体肿瘤体积(GTV)、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PET/CT较CT/MRI勾画的原发灶体积小,T3、T4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GTV在Dmin、 Dmean、 D95,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在Dmax,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脊髓的Dmin、Dmax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42);Dmean,两组无差异。脑干、腮腺的Dmax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7);Dmin、Dmean两组无差异。视交叉、颞叶的Dmin、 Dmean、Dmax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引导靶区勾画在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同步加量的应用,在MRI显示的原发病灶靶区当中,使PET/CT浓聚区的病灶剂量较高,平均剂量及最小剂量较小。数据显示脊髓、脑干及腮腺所受剂量减少,对视交叉及颞叶无影响。未来要观察剂量变化对病灶控制及危及器官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调强放射治疗 危及器官 剂量差异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对危及器官勾画及计划优化改进的剂量学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林 周冠群 +2 位作者 胡江 祁振宇 孙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5-75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T分期和N分期下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分布特点,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危及器官勾画和放疗计划优化的改进进行初步探讨,找出能精简的或是在优化条件下可以改进的OAR,指导以后的放疗工作,使今后放疗计划的优化和实施... 【目的】研究不同T分期和N分期下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分布特点,对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危及器官勾画和放疗计划优化的改进进行初步探讨,找出能精简的或是在优化条件下可以改进的OAR,指导以后的放疗工作,使今后放疗计划的优化和实施更加合理有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期间,连续收治的148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勾画全套的OAR,并筛选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OAR,并将它们的剂量数据进行收录汇总,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比较这些OAR在不同分期下剂量的平均值,找出它们与T、N分期的关系,再统计出不同分期下剂量超量情况,归纳其特点,找出可以精简的OAR或是需要改进的优化参数。【结果】与T分期相关在特定分期绝大部分患者不超量的OAR有:眼球(T1-T4),晶体(T1-T2)。与N分期相关在特定分期绝大部分患者不超量的OAR有:声门喉(N0-N3)、声门上喉(N0-N1)、下咽缩肌(N0)、气管(N0-N1)、口腔(N0-N1)、臂丛神经(N0)。其余的OAR在各个分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结论】对于眼球、晶体这些在特定分期很容易满足剂量限制的OAR,评价放疗计划时可以不做过多关注,在优化计划时,对这些OAR可以考虑给一个相对较低的权重,以降低其它OAR的优化负担。而对于中耳、内耳这些非常容易超量的OAR,则需要改进优化条件,力求满足或尽量满足其限制剂量。对于喉、臂丛神经这些在特定分期不超量且理论上能够精简的结构,我们可以尝试性地精简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危及器官 勾画 精简 计划优化 剂量学 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的宫颈癌放射治疗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 被引量:5
4
作者 程婷婷 张子健 +4 位作者 杨馨 卢山富 钱东东 王先良 朱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8-1064,共7页
目的: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能够帮助医师高效、精确地制作放射治疗计划,可有效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和治疗的疗效。本研究提出一种同时适用于宫颈癌后装和外照射放射治疗场景下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方法,同时利用不同场景间危及器官结构的... 目的: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能够帮助医师高效、精确地制作放射治疗计划,可有效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和治疗的疗效。本研究提出一种同时适用于宫颈癌后装和外照射放射治疗场景下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方法,同时利用不同场景间危及器官结构的相似性,提高分割困难的危及器官的分割精度。方法:采用集成学习策略,将基于后装与外照射数据进行预训练得到的模型作为特征提取模块引入集成模型中,交替对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进行训练,引导模型同时学习场景内危及器官的个性化特征和场景间危及器官的共性特征。实验选择84例后装和46例外照射宫颈癌患者的CT序列数据作为本研究方法的数据来源,使用五折交叉验证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五折平均形状相似性评价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来评价模型的勾画精准度。结果:采用集成学习方法勾画的多数危及器官(后装序列数据中的直肠与膀胱、外照射序列数据中的膀胱)的DSC指标高于0.7。相比于单独的基于残差的U-net模型,本研究的方法对分割困难的危及器官(后装数据中的乙状结肠与外照射图像中的直肠)有更优的分割性能,DSC提高3%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基于单模型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多个危及器官场景的分割,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可以极大地缩短医师对危及器官勾画的时间,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危及器官 自动勾画 宫颈癌放射治疗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差U-net与先验知识协同模型自动勾画宫颈癌术后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飞 胡静 +4 位作者 龚筱钦 张开军 华晔 戴春华 游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80-1384,共5页
目的搭建残差U-net(RU)网络与先验知识协同(RPKC)自动勾画模型,评估其自动勾画宫颈癌术后患者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的准确性。方法基于48例(训练集)宫颈癌术后定位CT训练RPKC模型。以临床医师勾画的CTV及OAR为标准,采用戴斯相... 目的搭建残差U-net(RU)网络与先验知识协同(RPKC)自动勾画模型,评估其自动勾画宫颈癌术后患者临床靶区(CTV)和危及器官(OAR)的准确性。方法基于48例(训练集)宫颈癌术后定位CT训练RPKC模型。以临床医师勾画的CTV及OAR为标准,采用戴斯相似系数(DSC)和第95百分位豪斯多夫距离(HD95)评估RPKC模型与RU模型勾画另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测试集)CTV及OAR(包括肠袋、直肠、膀胱、骨盆及双侧股骨头)的准确性。结果RPKC模型自动勾画上述结构的DSC均高于RU模型,其中CTV及肠袋勾画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直肠外,RPKC模型自动勾画的HD95均低于RU模型,二者勾画CTV效果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KC模型能更准确地勾画宫颈癌术后CTV和OAR,有助于提高深度学习自动勾画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靶区 危及器官 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深度残差全卷积网络的头颈CT放疗危及器官自动勾画 被引量:17
6
作者 田娟秀 刘国才 +2 位作者 谷珊珊 顾冬冬 龚军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危及器官的准确勾画是放疗计划的关键步骤,然而头颈部放疗危及器官的精确分割挑战性很大,目前临床医生手动勾画危及器官非常繁琐、耗时且缺乏一致性。提出基于3D深度残差全卷积网络的头颈部肿瘤放疗危及器官自动分割...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危及器官的准确勾画是放疗计划的关键步骤,然而头颈部放疗危及器官的精确分割挑战性很大,目前临床医生手动勾画危及器官非常繁琐、耗时且缺乏一致性。提出基于3D深度残差全卷积网络的头颈部肿瘤放疗危及器官自动分割方法,通过改进的V-Net网络分割模型,有效地结合危及器官CT影像的深层特征和浅层特征,同时根据特别设计的端到端监督学习确定危及器官分割模型参数。为了解决小器官类分布极不平衡问题,提出利用器官位置先验约束采样区域与随机采样相结合的训练样本选择策略,同时采用Dice损失函数对网络进行训练。该策略不仅可加速训练过程,提升分割性能,而且可保证小器官的分割准确率。该方法在2015年MICCAI头颈自动分割挑战赛数据集PDDCA上验证,各器官分割的Dice系数平均值分别为:颌下骨0.945、左腮腺0.884、右腮腺0.882、脑干0.863、左颌下腺0.825、右颌下腺0.842、左视神经0.807、右视神经0.847、视交叉0.583。大多数器官的95%Hausdorff距离小于3 mm,所有器官的勾画平均距离均小于1.2 m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除脑干以外的危及器官分割中性能比其他对比方法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及器官勾画 卷积神经网络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uContour和United Imaging软件自动勾画胸部危及器官 被引量:5
7
作者 曹世鹏 王大奖 +3 位作者 王骁踊 陈天禄 沈九零 刘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15-1719,共5页
目的评价2种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自动勾画软件用于勾画胸部危及器官(OAR)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AccuContour和United Imaging软件自动勾画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部OAR,包括心脏、左肺、右肺、食管及脊髓;以勾画时间、豪斯多夫距离(HD)、形... 目的评价2种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自动勾画软件用于勾画胸部危及器官(OAR)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AccuContour和United Imaging软件自动勾画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部OAR,包括心脏、左肺、右肺、食管及脊髓;以勾画时间、豪斯多夫距离(HD)、形状相似性指数(DSC)及平均最小距离(MDA)评价勾画效果。结果United Imaging软件勾画时间明显短于AccuContour软件(P<0.05)。2种软件勾画的心脏HD、DSC及MD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cuContour软件勾画的右肺HD明显小于United Imaging(P<0.05)。2种软件勾画食管的HD、DSC及MD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nited Imaging软件勾画的左肺DSC明显大于AccuContour软件(P<0.05),MDA则明显小于AccuContour软件(P<0.05)。2种软件勾画的脊髓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cuContour3.0和United Imaging软件自动勾画胸部不同解剖结构的效果存在差异,且二者各有所长;其勾画肺部和心脏的效果均较好,勾画食管和脊髓效果均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危及器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感知的胸腔图像危及器官分割 被引量:7
8
作者 邓仕俊 汤红忠 +2 位作者 曾黎 曾淑英 张东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11,共11页
医学图像危及器官自动分割是计算机辅助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助医生高质高效完成放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胸腔CT图像对比度低,且各器官之间重叠交错、边界模糊,使得危及器官的精确分割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 医学图像危及器官自动分割是计算机辅助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助医生高质高效完成放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胸腔CT图像对比度低,且各器官之间重叠交错、边界模糊,使得危及器官的精确分割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感知的编码-解码网络模型(FA-Unet),实现胸腔CT图像危及器官的分割。针对胸腔中四类器官大小差异的问题,首先构建了输入感知模型,提取图像中各器官的多尺度特征。为了弥补编码与解码之间的语义鸿沟,在解码-编码中融入改进的inception模块。用空间金字塔卷积(ESP)与金字塔池化(PSP)模块代替传统的串行卷积运算,使得网络模型更为轻量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不足带来的过拟合问题。采用一种联合Dice系数与交叉熵的损失函数训练分割网络,可解决胸腔CT图像中类别不平衡的问题。最后,在2019年ISBI发布的Seg THOR数据集上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数据集共包括40例肺癌或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腔CT图像7 390张。实验结果表明,胸腔CT图像各器官分割的Dice系数分别为食道0.793 2、心脏0.935 9、气管0.854 9、主动脉0.889 0,Hausdorff距离分别为食道1.420 7、心脏0.212 4、气管0.627 3、主动脉0.887 0。结果表明,与同类型分割网络相比,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分割性能,尤其在小目标器官的分割上取得竞争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CT图像 危及器官分割 多尺度特征感知 FA-U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M软件自动勾画前列腺癌危及器官 被引量:3
9
作者 向雪静 罗媛媛 +2 位作者 邓宇 李镰 马晓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观察MIM软件自动勾画前列腺癌危及器官的效果,筛选最佳数据库病例数和匹配数。方法随机选取111例前列腺癌CT资料,以1例为Atlas模板、以100例建立5个数据库(n=20、40、60、80、100),其余10例为测试集;根据戴斯相似系数(DSC)、雅卡尔... 目的观察MIM软件自动勾画前列腺癌危及器官的效果,筛选最佳数据库病例数和匹配数。方法随机选取111例前列腺癌CT资料,以1例为Atlas模板、以100例建立5个数据库(n=20、40、60、80、100),其余10例为测试集;根据戴斯相似系数(DSC)、雅卡尔相似系数(JSC)、豪斯多夫距离(HD)及平均最小距离(MDA)评价MIM软件于不同匹配数(5、9)下对各数据库自动勾画危及器官的效果。结果MIM软件勾画双侧股骨头、膀胱及脊髓效果较好,勾画小肠和直肠效果一般。匹配数为5时,MIM软件勾画各数据库各危及器官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匹配数为9时,其勾画20例数据库小肠的DSC、JSC优于其他数据库(P均<0.05)。MIM软件勾画100例数据库直肠的DSC优于40例数据库(P<0.05),勾画40例数据库直肠的JSC优于100例数据库(P<0.05)。结论MIM软件自动勾画前列腺癌危及器官较好;以40例为模板数据库、选择匹配数5可提高勾画小肠和直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危及器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靶区外扩预测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自动分割的平均剂量偏差
10
作者 许六军 张玉洁 张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观察引入靶区外扩预测放射治疗(放疗)中自动分割危及器官(OAR)的平均剂量偏差的价值。方法将100例接受放疗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30)和测试集(n=70)。对训练集手动分割CT图中的靶区,之后分别对膀胱、小肠和双侧股骨头4个OA... 目的观察引入靶区外扩预测放射治疗(放疗)中自动分割危及器官(OAR)的平均剂量偏差的价值。方法将100例接受放疗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30)和测试集(n=70)。对训练集手动分割CT图中的靶区,之后分别对膀胱、小肠和双侧股骨头4个OAR进行手动和自动分割。根据自动分割的OAR设计放疗计划,得到对应的剂量分布;利用Python程序统计每个OAR与靶区外扩环重叠区域内的剂量平均值,以之作为代表剂量,用于预测测试集手动与自动分割平均剂量的差异,比较预测平均剂量与实际平均剂量的差异。再次随机将100例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各50例,重复上述过程。结果首次预测显示,测试集70例中,69例膀胱预测与实际剂量差异均<0.5 Gy,69例小肠预测与实际剂量差异均<3 Gy,全部70例双侧股骨头预测与实际剂量差异均<0.5 Gy;对于膀胱、小肠和左、右侧股骨头,预测与实际平均剂量差异的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分别为0.96、0.86、0.81和0.69。第2次预测显示,测试集50例中,46例膀胱的预测与实际剂量差异均<0.5 Gy,49例小肠的预测和实际剂量差异均<3 Gy,所有病例双侧股骨头的预测和实际剂量差异均<0.5 Gy;对于膀胱、小肠和左、右侧股骨头,预测与实际平均剂量差异的CCC分别为0.97、0.90、0.82和0.78。结论引入靶区外扩可有效预测直肠癌放疗中自动分割OAR产生的剂量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放射治疗剂量 危及器官 自动分割 剂量偏差 靶区外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M软件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锐 赵旭 +1 位作者 赵东利 张晓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8-672,共5页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精确放疗中应用MIM软件行CT-MRI图像融合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30例,利用MIM软件系统图像融合功能进行CT和MRI的图像融合,融合完成后由同...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精确放疗中应用MIM软件行CT-MRI图像融合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30例,利用MIM软件系统图像融合功能进行CT和MRI的图像融合,融合完成后由同一位放疗科医师对每例患者的CT图像及CT-MRI图像进行靶区勾画,并应用相同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制作2组不同的治疗计划,比较2组勾画间的靶区体积差异、靶区剂量学差异及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学差异。结果CT图像下勾画的GTV CT、CTV CT、PTV CT体积均大于CT-MRI融合图像下勾画的GTV CT+MRI、CTV CT+MRI、PTV CT+MRI体积(P<0.05);CT图像组计划PTV最大剂量及平均剂量均高于CT-MRI融合图像组计划PTV最大剂量及平均剂量(P<0.05);除右晶体、右视神经及右眼球外,CT图像组计划的OAR(脑干、视交叉、垂体、左视神经、左晶体、左眼球)最大剂量及平均剂量均大于CT-MRI融合图像组计划的OAR剂量(P<0.05)。结论在胶质瘤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应用MIM软件行CT-MRI图像融合技术能提高靶区勾画及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及精确性,且能有效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提高对正常组织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放射治疗 MIM软件 图像融合 危及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不同切线野照射法的正常组织剂量对比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鸿斌 吴旭东 +2 位作者 马秀梅 白永瑞 叶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41-943,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射野技术与正向调强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野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照射方法对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使用模拟模拟机(Sim)照射、常规三维照射(3D-CRT)和正向调强... 目的应用常规射野技术与正向调强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野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照射方法对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使用模拟模拟机(Sim)照射、常规三维照射(3D-CRT)和正向调强照射方法(FIMRT)进行计划设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各种计划中全肺V20、心脏V15以及患侧胸壁皮肤V105%的剂量学差异。结果FIMRT、3D-CRT和模拟Sim照射法的靶区覆盖率相似,分别为98.5%、98.3%和97.8%(P=0.41);全肺V20体积百分比依次为22.20%、16.64%和24.83%(P=0.001);心脏V15体积百分比依次为12.14%、4.68%和12.38%(P=0.001);3D-CRT计划减少肺V20和心脏V15有明显优势。皮肤V105%体积百分比依次为0.65%、8.23%和16.06%,FIMRT的优势更明显(P=0.001)。结论FIMRT方法可以显著减少皮肤受量,改善剂量均匀性,但不能减少全肺和心脏的受量。3D-CRT对保护患者肺及心脏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正向调强 三维常规治疗 危及器官 剂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郭少伟 李庆霞 +3 位作者 邱刚 房保栓 尹岳松 王东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为探索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剂量学差异,文中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D-CRT及VMAT的放疗计划剂量学数据,探索乳腺癌患者术后个体化的临床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 目的为探索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剂量学差异,文中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D-CRT及VMAT的放疗计划剂量学数据,探索乳腺癌患者术后个体化的临床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77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技术的不同分为3D-CRT组(n=54)与VMAT组(n=23)。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评价放疗临床靶区的剂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均匀度、95%的处方剂量包含的体积(V95%)、100%的处方剂量包含的体积(V100%)、110%的处方剂量包含的体积(V110%)等],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包括患侧肺平均剂量、V5、V10、V20、V30、V40,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等)。结果VMAT组V110%较3D-CRT组明显降低[(7.18±6.36)%vs(12.14±14.03)%],适形指数升高(0.66±0.09 vs 0.6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患侧肺平均剂量[(1114.34±233.71)cGy]低于3D-CRT组[(1308.42±276.49)cGy],V5、V10亦降低(P<0.05),健侧乳腺平均剂量高于3D-CRT组(P<0.05)。VMAT组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V5[(76.97±11.81)%]较3D-CRT组[(63.49±17.49)%]明显升高(P=0.028)。结论VMAT技术能有效降低患侧肺平均剂量及低剂量区的剂量,但3D-CRT技术更降低心脏低剂量区的剂量。对于存在肺部疾病的患者推荐VMAT技术,对于心脏功能异常的患者推荐3D-CRT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疗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容积旋转调强技术 危及器官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穿刺路径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底学敏 王娟 +5 位作者 张宏涛 王泽阳 张晶晶 苏晓华 于慧敏 隋爱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路径,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技术指导。方法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据转移瘤的不同位置: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穿刺植入方法,同时考虑规避危及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路径,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技术指导。方法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据转移瘤的不同位置: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穿刺植入方法,同时考虑规避危及器官,设计不同的进针路径。结果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125)I粒子植入常用穿刺方法分别为后入路即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侧入路即经肝经十二指肠法或者是后入路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前入路即经肠系膜同时采用同轴针法。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腰淋巴结转移瘤采用不同穿刺路径是可行的,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淋巴结 穿刺路径 危及器官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中放疗累及野照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晓欢 刘俊 +5 位作者 李洪选 程妍 李玥 余雯 蔡旭伟 傅小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3,共7页
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联合根治性切除术,但临床上实施这一综合性治疗策略的技术环节存在一定差异性,特别是NCRT中放疗靶区范围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联合根治性切除术,但临床上实施这一综合性治疗策略的技术环节存在一定差异性,特别是NCRT中放疗靶区范围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局部晚期食管癌NCRT采用累及野照射(involving field irradiation,IF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接受NCRT联合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所有患者的放疗靶区均为我们推荐的IFI,再分别按照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lective node irradiation,ENI)和原发灶亚临床病灶照射(subclinical lesion irradiation,SLI)两种传统靶区勾画方式对入组患者重新制订放疗计划。比较3组计划的剂量学参数以及双肺、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受照剂量差异,并分析IFI失败模式与靶区的关系。结果:共入组26例患者。IFI的靶区平均体积为(277±77)cm3,明显低于ENI和SLI(P<0.05)。剂量学分析发现,IFI能显著降低双肺受到5、20 Gy以上剂量照射的相对体积分数(V_(5)、V_(20))、双肺平均受照剂量(D_(mean))、心脏V30、心脏D_(mean)和脊髓最大受照剂量(D_(max))(P<0.05),双肺V_(20)、双肺D_(mean)、心脏D_(mean)和脊髓D_(max)较ENI分别下降27.1%、22.5%、27.4%和6.4%,较SLI分别下降24.1%、22.0%、24.8%和5.7%。经过28~69个月的随访,13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7例患者为单纯远处转移,4例患者为照射野内复发,1例患者为照射野外局部复发,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50.0%和42.3%。结论:本中心建议的IFI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肺、心脏和脊髓等器官的辐射受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新辅助放化疗 放疗靶区 危及器官 剂量学 失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CT引导下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逆向和常规计划与HR-CTV体积关系
16
作者 鲁文力 李英 +2 位作者 崔海霞 姜庆丰 黄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中,探讨逆向计划和常规计划与高危临床靶区(the 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的体积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CT图像引导下的三维腔内后装治疗患者66例,按HRCTV体积大小分为... 目的: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中,探讨逆向计划和常规计划与高危临床靶区(the 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的体积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CT图像引导下的三维腔内后装治疗患者66例,按HRCTV体积大小分为6组[~30 cm3(n=9)、~45 cm3(n=10)、~60 cm3(n=17)、~75 cm3(n=11)、~90 cm3(n=8)、>90 cm3(n=11)]。每例患者同时制定逆向计划和常规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比较2种计划方式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优劣,评估参数包括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D1 cm3、D2 cm3、Dmean、6 Gy处方剂量覆盖体积、不均匀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和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结果:(1)~75 cm3组2种计划在危及器官保护、6 Gy靶区覆盖、HI和CI值中均无差异;(2)HR-CTV体积<60 cm3时,选择逆向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3)HR-CTV体积>75 cm3,常规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但是靶区覆盖欠佳,逆向计划反之。结论:对于<60 cm3靶区,逆向计划更能保护危及器官;而>75 cm3靶区,2种计划对于保护危及器官和靶区覆盖均无明显优势,建议应用插植或者插植与腔内后装相结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三维后装治疗 逆向计划 常规计划 危及器官 最优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设置头颈前部淋巴引流保护区的剂量学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娟 陈晓慧 +2 位作者 翟瑞萍 孔芳芳 应红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92-697,共6页
背景与目的:头颈部淋巴水肿(head and neck lymphedema,HNL)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后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相关的研究和报道则较少。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预防或减... 背景与目的:头颈部淋巴水肿(head and neck lymphedema,HNL)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后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相关的研究和报道则较少。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预防或减轻NPC患者放疗后HNL的计划设计方法,研究其剂量学可行性。方法:对20例NPC患者分别设计两组计划,计划A按常规方法设计简单调强放射治疗(simplifi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sIMRT)计划,计划B在计划A的基础上使用头颈前部淋巴引流保护区设计的sIMR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受量和机器跳数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均满足临床要求,计划靶区1(planning target volume 1,PTV1)的各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计划A中PTV2的D98%、V100%(%)、V95%(%)和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均优于计划B(t=4.134、3.455、2.423和-2.410,P<0.05)。计划A中左、右腮腺Dmean和左侧腮腺V30均低于计划B(t=-2.454、-2.113和-4.651,P<0.05);但计划A的口腔Dmean和V50高于计划B(t=4.639和2.237,P<0.05);计划A的喉Dmean和V50也高于计划B(t=10.934和4.624,P<0.05)。机器跳数方面,计划B比计划A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PC患者给予头颈前部淋巴引流保护区的计划设计在剂量学上是可行的,在满足临床靶区覆盖的前提下,于头颈前部留出了低剂量(<20 Gy)照射的区域以利于淋巴回流,更好地保护了口腔、喉等可导致淋巴水肿的正常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头颈部淋巴水肿 简单调强放射治疗 危及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疗在超中央型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旭耀 王煜雯(综述) 宋勇春(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可实现不可手术超中央型肺癌(ultra-central lung cancer,UCLC)患者的靶区高剂量照射并较好保护危及器官,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探索热点。接受SBRT治疗后UCL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可实现不可手术超中央型肺癌(ultra-central lung cancer,UCLC)患者的靶区高剂量照射并较好保护危及器官,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探索热点。接受SBRT治疗后UCLC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中位生存时间和总生存率,但是由于UCLC紧邻或侵犯纵隔内重要脏器,SBRT治疗会常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本文就SBRT应用于UCLC患者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中央型肺癌 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 处方剂量 危及器官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径照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研究
19
作者 吴府容 周宪 +3 位作者 罗焱 谢悦 何亚男 罗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3-1227,共5页
目的:分析断层径照(TOMODirect,TD)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特性及其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评估TD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6例局部中晚期下咽癌患者,分别采用螺旋断层(TOMOHelica... 目的:分析断层径照(TOMODirect,TD)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特性及其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评估TD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6例局部中晚期下咽癌患者,分别采用螺旋断层(TOMOHelical,TH)和TD设计放疗计划。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2组计划的靶区包络质量、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保护、计划执行效率及TCP。结果:TD和TH治疗计划的各项指标均满足临床要求。与TH相比,TD计划中PTV1的靶区适形指数略差(P=0.009),平均剂量增大0.48%(P=0.010)。TH和TD计划中SIB和PTV2的各参数剂量差异不大,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D中除脊髓的最大剂量较TH计划增加3.64%(P=0.044),以及身体的V5 Gy和V10 Gy分别降低3.98%(P=0.002)和3.46%(P=0.002)之外,2种计划中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均差异不大,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TD比TH的机器跳数减少8.04%(P=0.000),但治疗时间却增加54.08 s(P=0.000)。TD和TH的TCP均值分别为94.74%和94.7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D可以取得与TH相接近的靶区包络质量和危及器官受量,降低了低剂量区的范围,虽治疗时间有所延长,但降低了机器跳数,且平均肿瘤控制概率接近。TD可能是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一种优选放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中晚期下咽癌 断层径照 危及器官 肿瘤控制概率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I与TMLI联合化疗在非血缘脐血移植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王钦瑶 沈建军 +5 位作者 刘磊 沈琦 吴韦炜 吴爱东 孙自敏 张红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40-1645,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全身照射(TBI)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TMLI)联合化疗的预处理方案应用于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45例患者资料,根据预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TBI组(31例)和TML... 目的对比研究全身照射(TBI)与全骨髓全淋巴照射(TMLI)联合化疗的预处理方案应用于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45例患者资料,根据预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TBI组(31例)和TMLI组(14例)。TBI由电子直线加速器实施,TMLI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实施。分析比较两组的造血重建情况、危及器官(OAR)受量及急慢性不良反应,并评估TMLI剂量爬坡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TBI组和TMLI组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50(16~29)d和16.50(12~38)d(P=0.005),42 d内累积植入率为90.32%(95%CI:88.17%~92.47%)和100%(95%CI:97.14%~102.86%)(P=0.025),TMLI组胃肠道反应较小、总体治疗时间较短。结论TMLI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或无法坚持完成TBI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且当TMLI剂量攀升至15 Gy时,不良反应仍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照射 全骨髓全淋巴照射 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 白血病 非血缘脐血移植 危及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