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宁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15-23,共9页
基于系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调查和分类学研究,以及乡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应用,对分布于保护区的哺乳动物的科和种、鸟类的分布类型和生境分布、两栖和爬行动物的区系、鱼类的类型和特点作了调查分析,讨论了分布于保护... 基于系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调查和分类学研究,以及乡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应用,对分布于保护区的哺乳动物的科和种、鸟类的分布类型和生境分布、两栖和爬行动物的区系、鱼类的类型和特点作了调查分析,讨论了分布于保护区的陆生和水生动物、动物的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有98种哺乳动物分布,隶属于10个目30个科75个属,占全国哺乳动物种类数的16.14%和云南的32.23%;有145种鸟类分布,隶属于13个目36科,占全省鸟类种数的17.4%;有26种(亚种)两栖动物,有39种(亚种)爬行动物;根据不同的栖息地、水流类型、摄食习性,可将保护区的鱼类分别划分为3类、2类、3类,并介绍了该地区鱼类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的生物地理群落多样性的特点,指出了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为今后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多样性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天水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3期49-57,共9页
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空间重叠、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生态保护空缺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对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研究。整合优化后保护区总面积为50587.3282 hm^(2),比整合优化前减少300.5413 hm^(2)。调整优化... 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空间重叠、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生态保护空缺等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对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设计研究。整合优化后保护区总面积为50587.3282 hm^(2),比整合优化前减少300.5413 hm^(2)。调整优化设计后虽仍存在9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但涉及的面积大量减少,只有矿权基本上未进行调整,其他8类问题几乎全部调出了保护区。调整优化后功能区从“三区变两区”,基本上保持了保护区原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和原则,各功能区内的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集中体现在矿权问题上,占矛盾问题总面积的81.43%,其他问题面积仅690 hm^(2)。经调出措施与调入地块处理,保护区基本上保持了面积无大的减少,保护性质和保护等级未发生改变,功能区划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对保护对象的保护和对整个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优化 空间重叠 矛盾冲突问题 功能分区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任玉连 陆梅 +3 位作者 曹乾斌 李聪 冯峻 王志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115,共12页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0.05),即沟谷雨林(89.10 t/hm^2,11.94 t/hm^2)<半常绿季雨林(190.30 t/hm^2,25.34 t/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508.05 t/hm2,56.55 t/hm2),这种变化规律与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及全氮沿海拔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而土壤全氮储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凋落物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密度、pH、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被类型 有机碳储量 全氮储量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关佳洁 余奇 +2 位作者 王娟 杜凡 杨宇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9,共11页
采用样地调查、线路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共计206种,隶属于44科10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云... 采用样地调查、线路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共计206种,隶属于44科10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 IUCN红色名录植物17种, CITES附录植物143种。(2)发现新分布种长蕊木兰、水青树和逸生种喜树。(3)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属级水平上具有极强的热带性质;种级水平上具有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特征,且特有现象突出,与滇西南、滇南分布联系密切。(4)海拔510~2977 m,珍稀濒危植物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1500 m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该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为破坏,并针对所受威胁提出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系成分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林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赖庆奎 曹广侠 范自强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29-39,共11页
在我国首次运用社会林业理论与调查方法对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管理利用森林资源现状,发展社会林业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应用参与性乡村快速评估方法(PRA)及其它调查技术和方法,对区内及周边... 在我国首次运用社会林业理论与调查方法对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管理利用森林资源现状,发展社会林业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应用参与性乡村快速评估方法(PRA)及其它调查技术和方法,对区内及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社会林业现状、妇女参与、保护区现行的管理体系及周边社区的关系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高、利用方式多样,但利用率低、资源消耗严重,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少,双方关系差.引入社会林业理论,改进保护区管理方法,提高周围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将保护区管理与乡村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已迫在眉睫.结合南滚河保护区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 南滚 自然保护区 社会 林业 乡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框架法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晁增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2期85-90,共6页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运用逻辑框架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能全面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项目的针对性.文中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相关利益群体分析、问题分析...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运用逻辑框架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能全面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项目的针对性.文中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相关利益群体分析、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策略分析,阐述逻辑框架法应用于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框架法 南滚自然保护区 总体规划 问题 目标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与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光 查天伟 +1 位作者 赵国斌 肖义发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2期65-68,72,共5页
基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HJ 913-2017)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9~2018年)》规划内容共计157项,综合完成率为69.43%;②保护区管护制度的基本健全,... 基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HJ 913-2017)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9~2018年)》规划内容共计157项,综合完成率为69.43%;②保护区管护制度的基本健全,管护机构、管理体系的基本完善,管理人员编制总体已落实;③保护区项目资金投入比例达53.47%,其中:中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的80%,地方配套占总投资的20%,单位未能自筹建设经费;④保护区总体得分为78分,评估等级为“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滚 自然保护区 管理与评估 总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山深处的眷恋——记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董小旺
8
《云南林业》 2014年第6期41-43,共3页
1998年10月,耿马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耿马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董小旺被聘为该保护区团结管理站的护林员。 在保护区耿马镇团结村管护点,几万亩森林郁郁葱葱,一排排整齐的杉树高大挺拔。每当董小旺看着这些高大的树木,眼里就会露出和蔼的目... 1998年10月,耿马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耿马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董小旺被聘为该保护区团结管理站的护林员。 在保护区耿马镇团结村管护点,几万亩森林郁郁葱葱,一排排整齐的杉树高大挺拔。每当董小旺看着这些高大的树木,眼里就会露出和蔼的目光,就象看到自己的孩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护林员 南滚 耿马县 人民政府 大青山 管理站 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作者 敖门达来 张静 +2 位作者 涂玉涛 刁兆岩 程兴华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4期42-44,共3页
1997年12月,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辉河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辉河珍禽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审定,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 1997年12月,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辉河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辉河珍禽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审定,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辉河保护区”)管理局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鹤、白枕鹤、大鸨等珍禽及湿地、草原、沙地樟子松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及其珍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
10
作者 田茂兴 汤黎 玉香章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为探明当前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最新分布情况,于2023年对纳板河保护区采用7条样线和173个样方的方法对其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从外来物种的生长型、原产地、入侵等级、入侵途径、重要值和危害系数... 为探明当前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最新分布情况,于2023年对纳板河保护区采用7条样线和173个样方的方法对其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从外来物种的生长型、原产地、入侵等级、入侵途径、重要值和危害系数等几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外来入侵植物24科50属63种,其中Ⅱ级和Ⅴ级入侵植物最多,有46种来自美洲,尤其是以热带中南美洲地区的入侵植物最多,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紫茎泽兰、三叶鬼针草、小蓬草、藿香蓟和棕叶狗尾草是入侵频率最高的5种植物。在此基础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入侵物种分布的影响,提出应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宣传教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防控外来入侵植物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板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来入侵植物 分布 种类组成 入侵途径 危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分析
11
作者 杨远露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林区火情频发,直接威胁森林资源安全,严重阻碍了保护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概述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现状,梳理新形势下保护区森林防火存在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麻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现状 新形势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资源调查
12
作者 玉香章 王东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2期75-82,共8页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走访村民,初步调查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资源情况。结果表明,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共有56科146属205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5种,被子植物54科143属200种。对这些野生油...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走访村民,初步调查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资源情况。结果表明,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共有56科146属205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5种,被子植物54科143属200种。对这些野生油料植物的优势科及属、地理分布、含油部位、含油率、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保护区野生油料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板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油料植物 资源 含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廷鸿 王卓 +4 位作者 肖洋 张宁 杨传东 吴瑶 康公平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 为了解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麻阳河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踏查法对麻阳河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评价。麻阳河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47种,隶属于59科121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多孔菌科、小菇科、鹅膏科、牛肝菌科;优势属有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菇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枝瑚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大型真菌中食用菌68种,药用菌23种,食(药)用菌18种,毒菌41种。调查研究表明,麻阳河保护区有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麻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下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典 李云 +2 位作者 曹光宏 刘智杰 余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7,共6页
为了更好地摸清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状况,2022年在纳板河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法布设40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采用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旗舰物种印度野牛的活动规律。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通... 为了更好地摸清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状况,2022年在纳板河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法布设40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采用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旗舰物种印度野牛的活动规律。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9科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印度野牛和豚尾猴)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6种兽类评为易危(VU),3种评为近危(NT)。(2)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赤麂的RAI最高,其次为水鹿和野猪。(3)40个监测网格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监测到16和17种兽类,其中旗舰物种印度野牛多数活动在区内西北部且向北迁移。结果表明:纳板河保护区内濒危兽类物种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可观且分布面积大,证实保护区多年来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及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板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多样性 旗舰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喜亭 张建宇 王文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44-50,共7页
探究森林个体、群落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有利于通过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植物多样性。选择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9块乔木样方、145块灌木、草本和更新层样方植物个体大小和乔、... 探究森林个体、群落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有利于通过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植物多样性。选择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29块乔木样方、145块灌木、草本和更新层样方植物个体大小和乔、灌、草本群落特征,记录植物科属种特征并计算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参数特征,揭示该区域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乔木层主要树种是落叶松(Larix gmelinii),相对多度为62.70%,其次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灌木则以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相对多度最高,达到79.26%;草本以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相对多度最大,达到17.02%;更新层主要树种是白桦,相对多度为81.75%。(2)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乔木层平均树高为14.55 m,平均胸径为15.22 cm,平均郁闭度为0.72,平均密度为0.13株·m-2。灌木层平均树高为0.71 m,地径为1.01 cm,盖度为23.92%,密度为15.22株·m-2。草本层高度为43.02 cm,盖度为60.59%。更新层平均高度为1.76 m,平均地径为1.16 cm,平均密度为0.08株·m-2。(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木密度与植物多样性变化关系最紧密。根据以上结果提出应该从个体特征和灌木保护指标着手,协同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林分结构等林分管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南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多样性 林分群落结构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 被引量:24
16
作者 靳勇超 罗建武 +4 位作者 朱彦鹏 辛利娟 刁兆岩 陈冰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4-1429,共6页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组建以及对周边社区放牧和芦苇收割等管控力度的加强,近10 a来湿地保护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动态度指数为-0.178%),成片分布趋势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53.44%),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保护区内水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83.53%和88.50%;物种丰富度和濒危水鸟数量也呈缓慢增加趋势.构建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管护效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气候因素、水鸟生境质量以及辉河上游湿地的监测工作,并依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水鸟多样性 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国飞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6-972,共7页
为探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变化,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随海... 为探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变化,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表现有所不同,其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与海拔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则与海拔存在着极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R2=0.881 7),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研究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不同,其中最大持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棕漠土,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涵蓄降水量与有效涵蓄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棕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海拔高度与放牧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是导致研究区草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显著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台兰上游 草地土壤 持水能力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明 徐德琳 +2 位作者 游广永 曹学章 欧阳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56-61,共6页
利用地面高光谱与地上生物量的对应测定,建立草原与湿地地面光谱的生物量模型,从而进行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界定。结果表明,2000-2010年辉河草原湿地保护区的年产草量变化在2.002×10~8~6.650×10~8kg,平均为4.603×10~8 kg... 利用地面高光谱与地上生物量的对应测定,建立草原与湿地地面光谱的生物量模型,从而进行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界定。结果表明,2000-2010年辉河草原湿地保护区的年产草量变化在2.002×10~8~6.650×10~8kg,平均为4.603×10~8 kg,最高年份出现在2002年,最低年份出现在2007年,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3.3倍。饲草利用率对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有直接的影响,不同饲草利用率水平下的产草量变化特点同样也是以2002年最高,2007年最低。对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分析表明,春季4-5月的适当高温和生长旺季(6-7月)的相对低温,加之6-7月的较高降水量,对草原湿地的生态承载力有极大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生产力水平高值区明显分布在辉河河漫滩及周边地区与距离辉河较远的保护区东部。在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年份,基于初级生产力水平分级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其表现形式就是斑块密度高、占优势的级别斑块大;在干旱的年份,基于初级生产力水平分级的空间异质性降低,表现为斑块数量少、占优势级别的斑块小,呈集中连片的分布。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面积大小、饲草利用率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提高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必须针对草地面积、饲草利用率2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以促进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物量模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云南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东升 施春蕾 +3 位作者 刘峰 曹同 郭水良 宋国元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2-465,共14页
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59科157属385种3变种3亚种,包括中国大陆新记录种3种,云南新记录属2属,新记录种和亚种12种;西双版纳地区新记录科4科,新记录属12属,新记录种140... 在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59科157属385种3变种3亚种,包括中国大陆新记录种3种,云南新记录属2属,新记录种和亚种12种;西双版纳地区新记录科4科,新记录属12属,新记录种140种。同时,对优势科属种组成及生境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我国热带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热带地区 云南 纳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用地监测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晓龙 徐瑞 +2 位作者 付卓 史正涛 高书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66-275,共10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及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威胁。以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作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代表。针对在低纬度热带地区多云雾天气对光学遥感成像产生严重干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高时间、...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及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威胁。以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作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代表。针对在低纬度热带地区多云雾天气对光学遥感成像产生严重干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监测复杂地形及气候环境下的热带雨林环境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进而分析保护区人类活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时空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2000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用地:橡胶林、耕地、建筑用地)和自然地表(水体和自然林)分类识别,结果表明:1)时空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以及多云多雾天气条件下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实现基于该时间序列数据的人类活动用地较高精度识别(2000年、2004年、2010年、2015年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8.13%、86.88%、89.38%、90.63%,Kappa系数分别为0.834 0、0.817 6、0.853 3、0.871 1);2)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0年至2015年期间,自然林的面积持续减少,橡胶林、耕地及建筑的面积持续增加;3)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随地形的变化特征是:橡胶林及耕地范围在向坡度较大的地区扩张,大部分橡胶林种植在坡度为13?~24?之间,耕地也在向坡度较大的地区逐步扩张。该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监管部门及环境保护研究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监测 纳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时空数据融合 时间序列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