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6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典型流域旱涝演变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祎 黎云云 +4 位作者 李艳春 邓茜 樊晶晶 王雪梅 张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7,共15页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流域旱涝特征的异同,揭示气候条件对流域旱涝情况的影响,可为不同气候条件下旱涝灾害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依据。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通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及嘉陵江流域的旱涝演变...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流域旱涝特征的异同,揭示气候条件对流域旱涝情况的影响,可为不同气候条件下旱涝灾害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依据。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通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及嘉陵江流域的旱涝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流域的旱涝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但嘉陵江流域更容易发生旱涝,渭河流域的旱涝历时更长。②两流域旱涝变化过程相似,但渭河流域的旱涝突变点在累积时间尺度较短时出现得更晚,反之出现得更早,且出现显著性变化趋势的持续时间更长。③当累积时间尺度较短时,渭河流域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受大周期震荡影响较大,嘉陵江流域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受小周期震荡影响较大;渭河流域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在长时间和短时间尺度下均呈现出周期性,嘉陵江流域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只在长时间尺度下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④渭河流域北部部分地区应在春季、嘉陵江流域南部应在夏季预防洪涝灾害,渭河流域的西部和北部、嘉陵江流域的南部应在秋、冬两季重点预防旱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 SPI MANN-KENDALL检验 滑动T检验 小波分析 渭河流域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2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长周期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旱涝急转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及差异性研究
3
作者 时运佳 朱梅 +2 位作者 袁宏伟 曹秀清 刘硕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旱涝急转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与差异,以淮麦55号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开展桶栽试验,设置干旱水平(65%田持)、干旱历时(4、8、12 d)、淹涝水平(株高10 cm处)、淹涝历时(4、8、12 d),设置了总共9个不同...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旱涝急转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与差异,以淮麦55号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开展桶栽试验,设置干旱水平(65%田持)、干旱历时(4、8、12 d)、淹涝水平(株高10 cm处)、淹涝历时(4、8、12 d),设置了总共9个不同的旱涝急转处理试验组,以及1个作为参照的对照组(CK)。研究拔节至孕穗期间旱涝急转条件对冬小麦品质特性及产量输出的影响模式,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运用理想点排序法(TOPSIS)对产量表现及综合品质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在拔节孕穗期干旱12 d转淹涝12 d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最大,对株高的抑制达到40.00%以上;在受旱涝急转影响下,减产幅度最大的是干旱12 d转淹涝4、8、12 d,减产幅度均达到90.00%以上;旱涝急转下冬小麦品质受干旱和淹涝水平的影响,产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现出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3,与淀粉含量之间则表现出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6;在旱涝急转的处理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综合表现最佳的是经历4 d干旱后转为8 d淹涝的处理,而综合表现最差的是经历12 d干旱后紧接着12 d淹涝的处理。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冬小麦的品质与优化其抗旱防涝应对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2023年安徽省淮北平原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4
作者 梁晨辉 朱永华 +2 位作者 王启猛 吕海深 王怡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安徽省淮北平原6个气象站1958-2023年数据,基于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识别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内旱涝急转,将整个研究期等分为2个时期,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内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不同作物生育期内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使用安徽省淮北平原6个气象站1958-2023年数据,基于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识别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内旱涝急转,将整个研究期等分为2个时期,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内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示:①标准加权平均降水指数结合游程理论方法适用于旱涝急转的识别判断;②冬小麦各生育期旱涝急转频次和受灾风险,整体上高于夏玉米,冬小麦面临旱涝急转威胁高于夏玉米;③时空上,安徽省淮北平原旱涝急转频次、平均强度和受灾风险大部地区呈现上升趋势;④冬小麦播种-出苗、出苗-返青和返青-拔节期旱涝急转风险较高,其中播种-出苗期和返青-拔节期有恶化趋势,夏玉米在拔节-抽雄和灌浆-成熟生育期旱涝急转风险较大,且在拔节-抽雄生育期有上升趋势。将各生育期旱涝急转特征与旱涝急转对农作物影响综合考虑,需要对以下生育期及相应地区进行重点防御:冬小麦播种-出苗、返青-拔节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时期,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的蚌埠、蒙城和亳州地区,以及夏玉米灌浆-成熟期的蚌埠地区,这些时期和相应地区将面临较高的旱涝急转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淮平原 急转 生育期 夏玉米 冬小麦 游程理论 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甘肃庆阳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殷丽霞 张强 +1 位作者 曹彦超 王研峰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2022年春夏两季甘肃庆阳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利用降水观测及环流指数资料,基于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解析了2022年庆阳旱涝急转的降水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2022年庆阳市春夏两季... 2022年春夏两季甘肃庆阳降水时空差异明显,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利用降水观测及环流指数资料,基于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解析了2022年庆阳旱涝急转的降水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2022年庆阳市春夏两季降水表现出旱灾持续时间长、旱涝转变异常迅猛、极端降水突破历史极值的特点。3-6月多个县区降水偏少50%以上,7月降水骤然转为偏多41.0%,并在7月15日区域性大暴雨中最大日降雨量373.1 mm,突破历史极值,这种降水态势的急速转变是极为罕见的。(2)3-5月各县区降水量与海洋尼诺指数(ONI)指数呈明显正相关,7月与ONI呈明显负相关,拉尼娜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庆阳市春季高温少雨,夏季易出现极端降水,2022年春季拉尼娜事件开始加强,对庆阳市旱涝急转产生重要影响。(3)3月至5月中旬,北极涛动(AO)指数明显高于历史平均值,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降水整体偏少。7月中旬至8月中旬AO负相位与强盛的副高配合,促使暴雨集中出现。(4)2022年3-6月及8月,欧亚中高纬500 hPa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式,西太副高虽然强盛,但气流辐合带并不在庆阳上空。7月500 hPa转为“两脊一槽”,活跃的冷空气与强盛的水汽输送使强降水频率提升,极端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春夏两季 拉尼娜 极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生长季旱涝急转特征
6
作者 刘玉莲 康恒元 李秀芬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分析1950—2023年作物生长季松花江流域旱涝急转特征和旱涝急转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生长季旱转涝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普遍高于涝转旱,二者强度相当。5月和6月是旱涝急转多发期。1990年后旱涝急转频次、强度及风险... 分析1950—2023年作物生长季松花江流域旱涝急转特征和旱涝急转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生长季旱转涝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普遍高于涝转旱,二者强度相当。5月和6月是旱涝急转多发期。1990年后旱涝急转频次、强度及风险指数变率较大。旱转涝频次在黑河、嫩江以及吉林东南部较高,强度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大兴安岭较大。1950—2023年松花江流域旱转涝风险指数呈增加趋势,5月和6月贡献较大,尤其是5月北部和东北部及6月中部,7月贡献小。涝转旱频次在三江平原和吉林东南部较高,强度在松嫩平原中部较大。1950—2023年涝转旱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但趋势不显著。2000年后旱转涝频次和风险指数的年际变率大,1970年前后以及1995—2010年涝转旱变率大。7月涝转旱风险指数贡献大,5月北部和西部贡献大,6月、7月和9月东部贡献大。降水变率是导致旱涝急转风险指数变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 松花江流域 时空变化 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7
作者 门宝辉 李国娇 +2 位作者 吕行 伍兴涛 庞金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51-536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旱涝急转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京津冀作为我国第三大城市群及重要粮食产地,受旱涝急转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时空特征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事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文时空演变研究方法与灾害风险体系,结合... 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旱涝急转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京津冀作为我国第三大城市群及重要粮食产地,受旱涝急转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时空特征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事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文时空演变研究方法与灾害风险体系,结合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基尼系数等方法,刻画了旱涝急转事件的特征,分析了演变趋势,评估了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在历史时期多时间尺度下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受旱涝急转事件威胁增加。(2)旱涝急转事件呈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内事件热点区域由西部向东部转移。(3)旱涝急转灾害风险在石家庄市和沧州市较高,在太行-燕山山脉一带较低,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旱转涝的灾害风险高于涝转旱的灾害风险。(4)旱涝急转灾害各要素及风险分布处于比较均衡-相对均衡状态,但均存在少数人口承受异常高值的现象。研究明晰了京津冀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展规律,为旱涝急转灾害预防及风险规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转事件 京津冀 灾害风险评估 基尼系数 Mann-kedall趋势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I指数的嘉陵江流域1982-2020年旱涝急转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靖雯 姬广兴 张亚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9,共8页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北碚水文站1982-2020年月尺度径流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径流指数(SRI),采用游程理论分析嘉陵江流域的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并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标准化径流指数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嘉...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北碚水文站1982-2020年月尺度径流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径流指数(SRI),采用游程理论分析嘉陵江流域的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并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标准化径流指数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1982-2009年洪涝化趋势先减弱后增强,2010-2020年呈现短期增强趋势后又减弱.嘉陵江流域1982-2020年的1、5、6、8、11和12月份呈现不明显的干旱化减弱趋势;7、9和10月份干旱化趋势增强,2、3和4月份干旱化趋势显著减弱.北碚水文站旱涝急转事件共发生39次,旱转涝事件急转点集中在4月份,对应旱涝事件的强度也较高.旱涝急转事件近40年发生频率逐步升高,并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径流指数 嘉陵江流域 急转 Mann-Kendall检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涝急转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彦彬 程智超 +2 位作者 高世凯 王潜 王晓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探明拔节期和灌浆期旱涝急转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采用测坑试验,分别在夏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设置旱转轻涝(LF)和旱转重涝(SF)2个旱涝急转处理,以适宜水分处理(CK)为对照,测定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 为探明拔节期和灌浆期旱涝急转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采用测坑试验,分别在夏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设置旱转轻涝(LF)和旱转重涝(SF)2个旱涝急转处理,以适宜水分处理(CK)为对照,测定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以及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旱胁迫处理期间,各处理叶片的SPAD、P_(n)、T_(r)和G_(s)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旱涝急转处理过程中,P_(n)、T_(r)和G_(s)随着涝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旱涝急转结束时,P_(n)、T_(r)和G_(s)均小于CK;旱涝急转结束后,P_(n)、T_(r)和G_(s)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LF的恢复速度快于SF,C_(i)与P_(n)、T_(r)和G_(s)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拔节期旱涝急转LF和SF产量与CK相比显著降低13.60%和18.88%,灌浆期降低5.24%和10.86%;SF处理对减产的影响更显著。夏玉米在拔节期发生旱涝急转对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较大,生产上尽量避免该阶段发生旱涝急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急转 叶绿素相对含量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种旱涝指标的灵璧县67年旱涝特征分析
10
作者 魏耿 李悦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304-306,309,共4页
利用灵璧县1957—2023年的温度、降水资料,计算该地不同季节、年份的3种旱涝监测评估指标,并根据历史实际旱涝的记载,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合灵璧县地区的旱涝指标。结果表明:利用K指标和Z指标分析灵璧县的旱涝特征,其结果... 利用灵璧县1957—2023年的温度、降水资料,计算该地不同季节、年份的3种旱涝监测评估指标,并根据历史实际旱涝的记载,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合灵璧县地区的旱涝指标。结果表明:利用K指标和Z指标分析灵璧县的旱涝特征,其结果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两者均能有效衡量旱涝灾害的严重程度;灵璧县地区1957—2023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严重洪涝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3、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7、1978、2004、2019年,与实际年鉴记载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0
11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江淮梅雨 雨季 特征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夏季850hPa南风异常与东北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39
12
作者 孙力 安刚 唐晓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 80个测站 40年 ( 1 961~ 2 0 0 0年 )夏季月降水资料和同一时期北太平洋海温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等资料 ,首先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夏季 85 0hPa南风异常特征 ,然后讨论了这种异常与东北降水的关系及其物理意... 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 80个测站 40年 ( 1 961~ 2 0 0 0年 )夏季月降水资料和同一时期北太平洋海温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等资料 ,首先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夏季 85 0hPa南风异常特征 ,然后讨论了这种异常与东北降水的关系及其物理意义 ,最后给出了东北亚地区夏季南风异常的某些前兆特征。结果表明 ,东北亚地区夏季南风的强弱变化不仅与东北旱涝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对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也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 ,东北亚地区南风异常的出现还具有前冬和前春北太平洋海温和 5 0 0hPa大气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海温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前汛期严重旱涝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高波 陈乾金 任殿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9-226,共8页
利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区域18个站45年(1951~1995年)4~6月降水资料计算了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严重涝年(1954、1962、1968、1973、1975年)和严重旱年(1958、1963、1967、198... 利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区域18个站45年(1951~1995年)4~6月降水资料计算了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严重涝年(1954、1962、1968、1973、1975年)和严重旱年(1958、1963、1967、1985、1991年).分析了严重旱涝的频数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整个赤道地区的SSTA、OLR距平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旱涝年SSTA、OLR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指数 前汛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迪生 魏建苏 +3 位作者 周水华 杨会 杨凡 黎广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1-586,共6页
为了解南海与季风的相互作用,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2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8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 为了解南海与季风的相互作用,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2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8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风结束偏晚(早)是主要现象。西沙平均水温时间系列的距平值自1978年1~3月开始有上升趋势,年平均水温距平值上升趋势出现在1979年。结论:南海中北部在2月次表层水温持续编暖(冷)时,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广东出现洪涝(干旱)灾害是主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表层水温 夏季风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环状模(NAM)、东北冷涡与前汛期华南旱涝 被引量:27
15
作者 苗春生 吴志伟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3-599,共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东北冷涡、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东北冷涡、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与华南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华南降水偏多,前期2-3月份北半球环状模(NAM)偏弱;反之,东北冷涡偏弱年,华南降水偏少,前期2-3月份NAM偏强。此外,前汛期东北冷涡的强度和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的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前汛期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环状模 冷涡 前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下垫面影响的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旱涝时空分布规律
16
作者 邹艺 朱丽蓉 +2 位作者 林尤文 李旦 叶长青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 传统旱涝评估多从单一因素角度来研究,而忽略了下垫面的特性如农业用地对旱涝事件形成的影响。基于昌化江流域内20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逐日降雨数据,结合遥感提取的30 m DEM和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降水Z指数对流域内的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运用下垫面数据修正分析结果,评估流域旱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别划分流域的易旱、易涝区。结果表明:流域冬春季节干旱问题较其它季节突出,但整体上干旱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内夏秋季雨涝问题较为严重,且总体雨涝面积呈上升趋势。全年干旱易发区与秋季雨涝易发区较为集中分布于流域下游;总体昌化江流域旱涝灾害有逐年缓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下垫面修正 昌化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冬季旱涝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孔祥伟 于乐江 刘新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5-882,共8页
利用195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内3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A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西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旱涝事件平均发生频次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 利用195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内3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A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西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旱涝事件平均发生频次均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其中滇、黔、桂交界处和四川南部为降水偏多事件多发区,而渝、滇西南、黔东部及四川盆地是干旱事件多发区,特旱事件的发生概率也较高,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冬季旱涝以周期为12 a、8 a左右的低频振荡最为显著,近几年均处于负位相;冬季AO与西南地区同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AO异常偏强(弱)时,则西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区 冬季 极涛动(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4—9月大尺度南北旱涝的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立波 封国林 +1 位作者 郭利娜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的显著性t检验,表明南北旱涝年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了1951—2003年我国南北旱涝特征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研究了南北旱涝指数与冷暖事件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暖事件年对6月、6—7月以及夏季大尺度南北旱涝有影响,暖事件年有利于发生北旱南涝;而冷事件年则相反。结果还表明,冷暖事件仅是我国南北旱涝分布的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汛期 长期趋势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灾因子对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小娟 延军平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3期57-60,共4页
运用旱涝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诱灾因子对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影响。研究表明:①秦岭南北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太阳黑子处于峰年或谷年时关中与陕南地区形成旱涝灾害,且20世纪60-80年代太阳黑子数与旱涝指数呈... 运用旱涝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诱灾因子对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影响。研究表明:①秦岭南北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太阳黑子处于峰年或谷年时关中与陕南地区形成旱涝灾害,且20世纪60-80年代太阳黑子数与旱涝指数呈负相关,80年代以来呈正相关;②厄尔尼诺年与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有一致性。1957-2006年50年中,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为15次,在事件当年和次年关中、陕南地区发生旱涝灾害概率分别为:75%与50%,且间隔6年以上的两次厄尔尼诺之间,必有一次干旱年和多雨年;③太阳黑子与厄尔尼诺对关中与陕南影响既具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太阳黑子 厄尔尼诺 秦岭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地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谯季蓉 林锦瑞 章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18-25,共8页
利用近500年我国旱涝等级历史资料及新中国40多年气象资料,采用天气、气候及统计方法,计算了中线地区干旱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和汉水上游水库库区干旱分布特征、各区区域性干旱遭遇及库区供水区与北方需水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 利用近500年我国旱涝等级历史资料及新中国40多年气象资料,采用天气、气候及统计方法,计算了中线地区干旱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和汉水上游水库库区干旱分布特征、各区区域性干旱遭遇及库区供水区与北方需水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供南水北调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线地区 长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