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6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凯伦藻高效溶藻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 SE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玉芳 吴在兴 +4 位作者 袁涌铨 贺立燕 曹西华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6-904,共9页
微生物防控法以其生态调控功能和环境友好特征成为赤潮治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方法。从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藻际微生物中筛选出一株高效溶藻菌,研究了其对短凯伦藻的溶藻特性、溶藻作用方式及机制。经16S rDNA鉴定,该溶藻菌属于假... 微生物防控法以其生态调控功能和环境友好特征成为赤潮治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方法。从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藻际微生物中筛选出一株高效溶藻菌,研究了其对短凯伦藻的溶藻特性、溶藻作用方式及机制。经16S rDNA鉴定,该溶藻菌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akiensis SE3。结果表明,菌株SE3的溶藻效果不受细菌生长阶段的影响,主要受细菌数量的影响,当细菌密度为1.2×107 cells/mL时,在6 h即能达到100%的溶藻率。基于扫描与透射电镜等研究发现,菌株SE3主要以与藻细胞直接接触的作用方式溶藻,菌株SE3首先破坏短凯伦藻膜结构,侵入藻细胞内部,导致藻细胞的死亡。上述研究结果为利用藻际细菌防控赤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治理 微生物方法 溶藻细菌 假交替单胞菌 溶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棘胸蛙脾脏的病理损伤
2
作者 任思宇 吴春艳 +1 位作者 刘震坤 杨延辉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1232,共12页
为探索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下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脾脏的病理损伤,本研究采用浓度为1×10^(7) CFU·mL^(-1)的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重悬液,以每尾0.2 mL的剂量腹腔注射感染体质量为(130... 为探索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胁迫下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脾脏的病理损伤,本研究采用浓度为1×10^(7) CFU·mL^(-1)的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重悬液,以每尾0.2 mL的剂量腹腔注射感染体质量为(130±20)g的健康棘胸蛙,复制败血症模型,分别在2 h、4 h、8 h、12 h、16 h、24 h、32 h、40 h、48 h、60 h、72 h、96 h(4 d)、120 h(5 d)、144 h(6 d)、168 h(7 d)时观察脾的临床表现,并采样开展动态病理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的棘胸蛙精神萎靡,应激反应减弱,脾体指数逐步升高,在40 h~5 d期间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动态病理观察显示:随着病程发展,白髓淋巴细胞、网状细胞逐渐坏死减少,单个的黑色素巨噬细胞增加,被膜与被膜下的组织不同程度地变性坏死。在48~72 h期间,白髓内细胞成分严重坏死,网状细胞脱落肿大,白髓面积显著缩小至消失,血管壁及周围网状纤维断裂明显,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elano-macrophage centres, MMCs)全部裂解消失。在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致死性败血症胁迫下,棘胸蛙脾组织崩解,细胞成分坏死,损害了机体免疫应答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嗜水气单胞菌 致死性败血症 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盐单胞菌生产依克多因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3
作者 张悦 刘昊 +6 位作者 刘玮 余君雄 肖扬 郇晶伟 颜诚旭 庄英萍 王泽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建立了延长盐单胞菌(Halomonas elongata DSM 2581T)高效合成依克多因的高密度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与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系统考察了合成培养基营养组分对H.elongata DSM 2581T发酵代谢的影响。优化结... 建立了延长盐单胞菌(Halomonas elongata DSM 2581T)高效合成依克多因的高密度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与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系统考察了合成培养基营养组分对H.elongata DSM 2581T发酵代谢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3 g/L柠檬酸钠,3 g/L氯化铵,80 g/L氯化钠的培养基组分能够显著促进H.elongata DSM 2581T菌体的生长和产物合成。根据H.elongata DSM 2581T在5 L发酵罐中优化后的培养基条件下的生长代谢情况,建立了葡萄糖连续流加和pH反馈控制(氨水)的补料方式进行H.elongata DSM 2581T高密度发酵工艺,实施了将对数生长期发酵液中氯化钠质量浓度从80 g/L提高到130 g/L的快速盐梯度冲击策略,发酵13 h后OD600最高达到169.3,依克多因产量和合成速率分别达到20 g/L和1.54 g/(L·h)。这项研究为实现依克多因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盐单胞菌 合成培养基 高细胞密度培养 依克多因 盐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致病性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感染后脾的超微病理损伤
4
作者 任思宇 吴春艳 +2 位作者 刘震坤 杨延辉 李新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了解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SZW-003菌株的全基因组学特征,明确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超微病理损伤,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提取SZW-003菌株全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后测序,组装后进行注释分析,结... 【目的】了解棘胸蛙源嗜水气单胞菌SZW-003菌株的全基因组学特征,明确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超微病理损伤,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提取SZW-003菌株全基因组DNA构建文库后测序,组装后进行注释分析,结合动态超微病理观察感染后棘胸蛙脾脏的损伤。【结果】SZW-003菌株具备β溶血特性,全基因组总长度为4925442 bp,GC含量为60.64%,编码基因数量为4473个,预测有388个毒力基因。感染后棘胸蛙脾内网状细胞最早发生损伤,也是最早发现吞噬有病原菌的细胞类型;在感染胁迫下,网状细胞大量脱落转化为巨噬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随着病程发展,网状细胞肿胀裂解,脾窦内皮细胞大量坏死,细胞碎片与异形红细胞分布其中,残存的巨噬细胞内可见病原菌。【结论】SZW-003菌株是一株强毒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可导致脾组织结构裂解,细胞成分坏死,引起网状细胞向巨噬细胞与黑色素巨噬细胞转化,造成严重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嗜水气单胞菌 全基因组 超微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维氏气单胞菌自拟中药复方设计及其防治效果研究
5
作者 乔卿梅 程茂高 +3 位作者 郭国军 郑影 赵世坤 苏瑞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9-104,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出对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具有强抑菌作用的部分中药及其最佳配伍组合,探讨自拟中药复方对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牛津杯法对32味中药进行抑菌效果初选,选择对维氏气单胞菌极度敏感中药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 试验旨在筛选出对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具有强抑菌作用的部分中药及其最佳配伍组合,探讨自拟中药复方对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牛津杯法对32味中药进行抑菌效果初选,选择对维氏气单胞菌极度敏感中药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取抑菌效果最好的5味中药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配伍组合。之后在最佳组合中加入补益正气中药,设计新的自拟中药复方。选择体重为(65.0±5.0)g的锦鲤140尾,暂养7 d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1 g/kg剂量组、5 g/kg剂量组、10 g/kg剂量组、20 g/kg剂量组和40 g/kg剂量组。第8天进行攻毒,除空白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外,其他组注射维氏气单胞菌菌液。试验期间空白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其他剂量组投喂相应剂量的含药饲料,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地骨皮、马齿苋、大黄等19味中药对维氏气单胞菌表现极度敏感,抑杀效果较好的是五倍子、黄芩、五味子、乌梅、地榆等5味中药,优化的最佳配伍组合及剂量配比为地榆∶黄芩∶五味子∶五倍子∶乌梅=4∶3∶4∶1∶2。攻毒后的7 d内,感染对照组锦鲤死亡11尾,死亡率为55%;1 g/kg剂量组死亡2尾,死亡率为10%,保护率为81.8%;5 g/kg剂量组死亡3尾,死亡率为15%,保护率为72.7%;10 g/kg剂量组、20 g/kg剂量组和40 g/kg剂量组试验锦鲤在整个攻毒期间均无死亡现象,保护率均达到100.0%。研究表明,不同添加量自拟中药复方对锦鲤维氏气单胞菌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添加量为10、20、40 g/kg时可减轻锦鲤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的临床症状,缩短发病时长,对锦鲤维氏气单胞菌病的保护率达到100.0%,以20 g/kg添加量为最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抑菌 中药复方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源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超 吕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9,共7页
为明确重庆市万州区某养殖场鲤苗种死亡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和cpn60基因检测、系统进化分析、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药敏特性。结果显示,从... 为明确重庆市万州区某养殖场鲤苗种死亡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细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和cpn60基因检测、系统进化分析、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药敏特性。结果显示,从患病鲤苗种的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WZ2302),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两端钝圆,整体呈杆状;菌落表面光滑、颜色为浅黄色半透明;有运动性,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过氧化氢酶、吲哚试验呈阳性,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蔗糖、七叶苷、阿拉伯糖、甘露醇、水杨苷;16S rDNA和cpn60基因序列与豚鼠气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和98%;回归试验攻毒组与临床病例表现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等13种药物敏感;对环丙沙星、链霉素和麦迪霉素敏感性较差,对青霉素、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和头孢哌酮存在耐药性。综上,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某养殖场鲤鱼苗种死亡的病原菌是豚鼠气单胞菌,可选用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 16S rDNA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小鼠PND发生的影响
7
作者 谢小娟 张爽 +3 位作者 柏效治 郝雪琴 吴瑶瑶 郑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0,共8页
目的 探讨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能否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ND)的发生。方法 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LPS-Pg处理组(P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信号蛋白(... 目的 探讨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g)能否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ND)的发生。方法 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LPS-Pg处理组(P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信号蛋白(TLR4、NF-κB p65、NLRP3、TNF-α)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F-κB p65在细胞核内外的表达变化。动物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手术组(S组)、Pg感染组(P组)、Pg感染+手术组(PS组)、TLR4抑制剂组(T组)、Pg感染+手术+TLR4抑制剂组(PST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应用水迷宫测试观察Pg感染对小鼠术后认知行为的影响,应用组织免疫化学实验观察Pg感染对小鼠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组的TLR4、NLRP3、TNF-α表达量明显增高(均P<0.05),NF-κB在核内的表达量增加(P<0.05)、核外表达量减少(P<0.0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P组NF-κB表达量增多且向核内转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在术前训练阶段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其逃避潜伏期与平均游泳速度均处于相近水平(均P>0.05)。术后测试阶段的结果显示,相较于C组,S组和PS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更短,穿越平台的次数也较少(均P<0.05)。与PS组比较,PST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较长,且穿越平台的次数也较多(均P<0.05)。对海马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提示PS组中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C组和PST组,这些阳性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变短,且小胶质细胞呈现激活状态。结论 Pg感染诱发小鼠围手术期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增强,引起小鼠PND的发生,可能与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神经炎症 TLR4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端非催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吴婷 朱艳冰 +4 位作者 李鹤宾 陈艳红 洪涛 姜泽东 倪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64,共9页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包含糖苷水解酶催化结构域的κ-卡拉胶酶截短体GH(缺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样结构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研究κ-卡拉胶酶WT和GH的酶学性质,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酶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及其截短体GH进行体外表达,WT和GH的分子质量分别为44.0 kDa和35.0 kDa,均能专一性地酶解κ-卡拉胶底物。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Ig样结构域不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值和κ-卡拉胶酶解产物的组成,但降低了酶的热稳定性、强酸(pH 4.0)和强碱(pH 11.0)稳定性、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酶的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Ig样结构域截短后,κ-卡拉胶酶与κ-卡拉胶四糖底物的相互作用增强,酶结构的刚性增强,κ-卡拉胶酶F1、F3和F5指状区环状结构柔性降低,F2和F6指状区β片层结构柔性升高,这些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截短体GH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非催化Ig样结构域与酶性质的构效关系,可为该酶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交替单胞菌 κ-卡拉胶酶 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 酶学性质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龈上皮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淑峥 丛馨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龈上皮组织是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菌侵袭破坏牙龈上皮组织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牙周炎致病菌通过一系列毒力因子,破坏...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是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龈上皮组织是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菌侵袭破坏牙龈上皮组织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牙周炎致病菌通过一系列毒力因子,破坏牙龈上皮组织,侵入深层组织,并引发炎症反应。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本文将从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龈上皮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先天免疫 上皮屏障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单胞菌L6对盐碱胁迫下棉花促生特性及发酵优化研究
10
作者 郭珂妤 张凯 +7 位作者 杨柳 张志东 朱静 易鸳鸯 葛春辉 唐光木 徐万里 顾美英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52,共14页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盐单胞菌(Halomonassp.)L6在盐碱胁迫下对棉花生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同时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L6浸种显著促进了棉花的生长,使其发芽率、茎长和鲜质量分别提高了21.88%、15.11%和23...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盐单胞菌(Halomonassp.)L6在盐碱胁迫下对棉花生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同时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L6浸种显著促进了棉花的生长,使其发芽率、茎长和鲜质量分别提高了21.88%、15.11%和23.35%(P<0.05);降低了盐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13.61%(P<0.05),脯氨酸含量升高10.12%(P<0.05),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升高13.04%(P<0.05);改善了盐碱土壤生态环境,其根际土壤电导率降低了7.69%,有机质含量提高了5.82%;Biolog生态板表明L6浸种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了14.40%(P<0.05),并增强了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为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活性,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菌株L6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摇瓶水平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L6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3.61g/L,牛肉浸粉17.94g/L,MgSO48.41g/L;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7.0、2%NaCl、温度28℃、接种量2%、转速160r/min、装液量50mL/500mL三角瓶,培养时间14h。在此配方下发酵液活菌数达2.5×10^(10)cfu/mL,较原始配方活菌数显著提高了56.25%(P<0.05)。盆栽试验表明优化后的菌悬液浸种较未优化处理棉花发芽率、茎长、根长和鲜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85.71%、12.60%、39.53%和33.33%(P<0.05),说明菌株优化对棉花生长有显著影响。盐单胞菌L6可作为一株高效微生物资源,在微生物菌剂产业化生产和新疆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 盐碱胁迫 棉花 促生作用 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虾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口服后对对虾体内弧菌的影响
11
作者 朱娜 王秀华 +3 位作者 张红芳 李婷 王平 张雪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为探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微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对分离自对虾育苗池的一株编号为2021041402-14的细菌(简称“02HN”)进行了抗菌测试,分析其对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 为探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微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对分离自对虾育苗池的一株编号为2021041402-14的细菌(简称“02HN”)进行了抗菌测试,分析其对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等6株虾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浸泡感染测试了菌株02H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物毒性,采用16S rRNA、gyrB-rpoD串联基因序列比对法及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并将该菌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评价该菌对对虾体内弧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02HN对欧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坎贝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32×10~4、2.32×10~3、2.32×10~6、2.32×10~6、2.32×10~3、2.32×10~6 CFU/mL;采用02HN浓度为1×10~7 CFU/mL以下的菌液浸泡凡纳滨对虾,生物毒性不明显;分子鉴定显示,该菌与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及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flavipulchra)最为接近,为一株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对虾摄食菌含量分别为1×10~5、1×10~7cells/g的饵料后,其存活及生长无显著性变化,但能显著降低对虾肝胰腺中的弧菌数量(P<0.05)。研究表明,菌株02HN在对虾养殖中具有开发应用潜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细菌性病原的生物防控提供生物材料及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假交替单胞菌 拮抗菌 对虾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2)Se纳米颗粒通过清除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食管癌恶性进展
12
作者 赵亚莉 李佳怡 +6 位作者 谷变利 陈攀 张理 张小漫 杨平娟 石林林 高社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 目的探讨Ag_(2)Se纳米颗粒清除食管癌胞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有效性,并研究清除P.gingivalis后对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Ag_(2)Se纳米颗粒,通过荧光染色分析和菌落形成实验,评估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P.gingivalis感染的小鼠食管癌皮下荷瘤模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并监测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清除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后对小鼠食管癌恶性进展的影响。通过评估小鼠肝肾功能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以评估Ag_(2)Se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Ag_(2)Se为直径50 nm左右的均匀分散球形纳米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_(2)Se纳米颗粒能降低P.gingivalis的活力和克隆增殖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体内实验结果证实,经Ag_(2)Se纳米颗粒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丰度降低、恶性增殖能力得到抑制(P<0.01)。治疗期间小鼠的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未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g_(2)Se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Ag_(2)Se纳米颗粒对P.gingivalis具有显著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在体内可有效清除胞内P.gingivalis,抑制食管癌的恶性进展,为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纳米材料 酸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酪醇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大口黑鲈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13
作者 罗天麻 赵先先 +3 位作者 何叶 陈佳琪 陈江凤 王艺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6,共7页
为探究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HT)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大口黑鲈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口黑鲈随机分别为空白对照组、HT对照组、细菌感染组和HT预防组,HT对照组和预防组连续3 d腹腔注射HT液,第5天时细菌感染组和HT预防组腹腔注射嗜... 为探究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HT)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大口黑鲈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口黑鲈随机分别为空白对照组、HT对照组、细菌感染组和HT预防组,HT对照组和预防组连续3 d腹腔注射HT液,第5天时细菌感染组和HT预防组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液,空白对照组和HT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于注射后24 h、48 h、72 h和96 h时采集头肾,光学显微镜观察头肾组织病变,荧光定量PCR检测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和HT对照组头肾细胞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细菌感染组24 h时后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如细胞肿大、细胞膜融合、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破裂和溶解等;HT预防组头肾病变比细菌感染组明显减轻,细胞结构较完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抗氧化基因CAT、GSH-Px和SOD转录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升高(P<0.01),而HT预防组CAT和GSH-Px转录极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但SOD基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菌感染组免疫相关基因TLR3、IL-18、LZM、IL-6、TRAF6和MyD88的转录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HT预防组TLR3、IL-18和MyD88基因转录极显著低于细菌感染组(P<0.01),LZM和IL-6基因转录极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TRAF6基因转录前期显著上调(P<0.01)而后期显著下调(P<0.01)。研究结果表明,HT能缓解嗜水气单胞菌对大口黑鲈头肾造成的病理损伤,可能是通过提高大口黑鲈头肾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酪醇 嗜水气单胞菌 大口黑鲈 头肾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HIF-1α增加线粒体自噬活性抑制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
14
作者 程月月 郭苒 +8 位作者 张鹤骞 吴晓爽 康永安 祁春晖 杨静怡 刘其伟 赵迪 高社干 齐义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0-476,共7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抑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未感染对照和Pg感染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抑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未感染对照和Pg感染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处理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等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激活或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自噬变化,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SLC39A14和IREB2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RSL3诱导的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铁死亡发生伴随线粒体自噬活性降低,Pg单独感染ESCC细胞增强了线粒体自噬活性,Pg感染和RSL3的共同处理逆转了RSL3对线粒体自噬的抑制作用及RSL3诱导的ESCC细胞铁死亡发生,以Mdivi-1抑制线粒体自噬阻断了Pg的上述抗铁死亡作用。在KYSE30细胞和KYSE70细胞中抑制HIF-1α下调了SLC39A14和IREB2 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了线粒体自噬发生,而激活HIF-1α则产生了相反作用。结论Pg通过激活HIF-1α增加线粒体自噬活性并抑制食管鳞癌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牙龈卟啉单胞菌 线粒体自噬 HIF-1Α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非编码RNA的功能研究
15
作者 王嘉璐 蔡彤璇 +4 位作者 陈甜梦 李娜 刘瑶瑶 赵宝华 刘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了探究原核生物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中非编码RNA(sRNA)的功能,以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ATCC 7966菌株为实验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预测得到非编码RNA,构建了sRNA基因缺失突变体(△sRNA),并对△... 为了探究原核生物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中非编码RNA(sRNA)的功能,以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ATCC 7966菌株为实验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预测得到非编码RNA,构建了sRNA基因缺失突变体(△sRNA),并对△sRNA的生理特性和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sRNA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生长状况、运动能力和溶血现象基本一致,且在高渗环境下2种菌株受到的抑制程度相同;同野生型菌株相比,△sRNA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且△sRNA菌株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度增强;sRNA基因的缺失导致A.hydrophila的致病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转录组测序 非编码RNA 基因敲除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表型转换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别梦瑶 周婕妤 +1 位作者 吴亚菲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6,共9页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最重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不仅能侵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其调节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还能促进其增殖、迁移、钙化等表型转换,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梳理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揭示牙周炎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表型转换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防治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管平滑肌细胞 心血管疾病 表型转换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好氧反硝化聚磷气单胞菌D8的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17
作者 刘爽 袁野 +3 位作者 周佳 赵帅 赵雷真 屈建航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2,共6页
分离筛选高效好氧反硝化聚磷细菌,探究氮代谢途径,优化最佳脱氮除磷条件,为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提供菌种资源及技术参考。基于BTB鉴别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高效反硝化聚磷细菌,结合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系... 分离筛选高效好氧反硝化聚磷细菌,探究氮代谢途径,优化最佳脱氮除磷条件,为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提供菌种资源及技术参考。基于BTB鉴别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高效反硝化聚磷细菌,结合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完成种属鉴定;通过中间代谢产物检测和氮平衡分析探究脱氮途径;单因素实验法优化菌株的脱氮除磷条件。分离筛选到高效反硝化聚磷细菌D8,鉴定为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在富氮富磷培养基中24 h时PO_(4)^(3-)-P、NO_(3)^(-)-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100%、92.24%和87.20%;菌株D8具有氨同化、硝酸盐还原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三种复合氮代谢途径;最佳脱氮除磷条件为Na Ac为碳源、C/N为9、p H 7.0~9.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聚磷菌 脱氮 除磷 脱氮途径 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达气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致肝胆管结石患者血流感染1例
18
作者 郝小康 杜恬恬 +4 位作者 刘欣 陈辉辉 黎萌 周娟 徐世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4-466,共3页
急性胆道感染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多与胆石症共同存在,严重时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危及生命[1]。气单胞菌属于革兰阴性菌,普遍存在水生环境和食品中,是一种重要的水生、人畜共患病新发病原菌[2... 急性胆道感染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多与胆石症共同存在,严重时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危及生命[1]。气单胞菌属于革兰阴性菌,普遍存在水生环境和食品中,是一种重要的水生、人畜共患病新发病原菌[2]。目前已知有36个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简达气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研制
19
作者 盛冬 任旭 +6 位作者 李菲 黄璐熹 刘喻晓 于庆华 周维佳 叶仕根 郭志新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7-464,共8页
为预防大菱鲆疖疮病,用体积分数0.05%、0.10%、0.20%、0.30%和0.40%的甲醛灭活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检测其安全性,制备灭活疫苗。随后将体质量(95.5±9.7)g的健康大菱鲆分为4组,每组30尾,分别腹腔注射此灭活疫苗(疫苗组)、等体积生... 为预防大菱鲆疖疮病,用体积分数0.05%、0.10%、0.20%、0.30%和0.40%的甲醛灭活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检测其安全性,制备灭活疫苗。随后将体质量(95.5±9.7)g的健康大菱鲆分为4组,每组30尾,分别腹腔注射此灭活疫苗(疫苗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壳寡糖和灭活疫苗+壳寡糖,免疫14 d后均注射109 cfu/mL的杀鲑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检测大菱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肉和肝脏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TLR2、TLR7、MyD88)的表达,测定免疫后大菱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14 d后疫苗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基因MyD88、TLR2、TLR7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壳寡糖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时间先增后减,14 d时达到峰值;对照组、疫苗组、壳寡糖组、疫苗+壳寡糖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0%、100%、88.89%和88.89%。本试验制备的大菱鲆用杀鲑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菱鲆疖疮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疖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疾病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多糖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20
作者 刘妍 唐玖玖 +5 位作者 罗雪莲 吴远通 李金霞 张孟琴 张俊波 印双红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2期17-20,共4页
为了研究黄精多糖对源自鱼类的耐药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能,开展了体外与体内的抑菌实验,采用黄精多糖作为实验试剂。通过琼脂平板打孔、试管二倍系列稀释法以及平板菌落计数测定抑菌圈的直径、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 为了研究黄精多糖对源自鱼类的耐药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能,开展了体外与体内的抑菌实验,采用黄精多糖作为实验试剂。通过琼脂平板打孔、试管二倍系列稀释法以及平板菌落计数测定抑菌圈的直径、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构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鲤鱼的模型,并引入黄精多糖进行干预治疗,检测鲤鱼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及存活率情况。结果显示:黄精多糖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640 mg/mL。与感染组相比,预防组及高剂量治疗组的AKP活性显著上升(P<0.05);而低剂量治疗组与感染组间的SOD活性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CAT活性保持稳定,未见明显波动。此外,预防组与低剂量组的鲤鱼成活率相对较高。表明黄精多糖展现出对嗜水气单胞菌一定程度的抑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嗜水气单胞菌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