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细胞检测的单细胞分离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权伟 关一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9,83,共5页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流控芯片为核心,设计了识别640个喷嘴轮廓并定位喷嘴号的图像算法,将单细胞图像送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检测轮廓清晰、形状合适的单个细胞。然后,微流控芯片上的加热电阻通过解码数据通电,利用热发泡喷墨打印原理将单个细胞瞬间喷射到指定位点,将识别到的单细胞连续打印。实验结果表明:CHO-K1单细胞检测平均精度可以达到94.03%,单克隆存活率可以达到87.18%。与有限稀释法(单细胞率提高70.42%,单克隆率提高66.68%)相比,该方法的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 微流控芯片 热发泡喷墨打印 有限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单细胞分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中国马铃薯》 2004年第4期193-197,共5页
以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1号”的无菌苗、子叶以及已建立的细胞悬浮培养系为材料,分别用酶解法和过滤细胞悬浮培养系的物理方法进行了马铃薯单细胞分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酶解时,果胶酶浓度为0.20%~0.25%,解离4h获得的单细胞产量最... 以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1号”的无菌苗、子叶以及已建立的细胞悬浮培养系为材料,分别用酶解法和过滤细胞悬浮培养系的物理方法进行了马铃薯单细胞分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酶解时,果胶酶浓度为0.20%~0.25%,解离4h获得的单细胞产量最高,且单细胞分裂频率可达16%以上;另外,酶解愈伤组织分离单细胞,比酶解子叶和叶片效果更好。而在用细胞悬浮培养物进行单细胞分离研究时,发现瓶壁法是一种最好的细胞悬浮液继代方法,可直接获得90%的单细胞频率,且细胞形状圆、胞质浓厚。采用过滤法分离单细胞,可得到98%的单细胞频率;3层细胞筛过滤法可有效提高所得单细胞的植板率。总体比较,过滤细胞悬浮培养物的物理操作方法获得的单细胞比酶解法获得的单细胞分裂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单细胞分离 酶解法 过滤法 单细胞分裂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分离及单细胞PCR技术在淋巴结生发中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文涛 许良中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60-463,共4页
目的 探讨从组织切片中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单细胞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淋巴结生发中心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对Ki6 7和CD3阳性细胞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单个细胞聚合酶链反应 (PCR) ,免疫球蛋白家族特异性Ⅴ基... 目的 探讨从组织切片中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单细胞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淋巴结生发中心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对Ki6 7和CD3阳性细胞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单个细胞聚合酶链反应 (PCR) ,免疫球蛋白家族特异性Ⅴ基因引物分别针对重链引导区、轻链κ和λ框架区Ⅰ。结果  2例Ki6 7(+ )细胞的扩增效率分别为 18.7%和 5 0 .0 % ,而 40个CD3(+ )的T细胞中均未出现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说明单细胞分离和单细胞PCR具有较好的扩增效率和特异性。结论 证实了从组织切片上进行单个细胞分离和PCR在方法学上的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 聚合酶链反应 淋巴结系统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分离方法及仪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彩虹 易定容 +1 位作者 金福江 叶一青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0-153,共14页
如何从复杂异质且数量众多的细胞背景中分离出具有某种特征的纯净细胞实验样本,是长期困扰生命科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者的难题。纯净无损高特异性的细胞分离方法对解析生命过程、研究病理机制、确定治疗方案、分析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作... 如何从复杂异质且数量众多的细胞背景中分离出具有某种特征的纯净细胞实验样本,是长期困扰生命科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者的难题。纯净无损高特异性的细胞分离方法对解析生命过程、研究病理机制、确定治疗方案、分析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单细胞分离方法及分离仪器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微流体、激光显微切割、显微操作4种方法。首先,阐述方法的工作原理和部分理论模型。其次,分析几种典型仪器的结构、研究进展及主要性能参数。最后,讨论各种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展望单细胞分离仪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方法 荧光激活细胞分选 微流体技术 激光显微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坤 闫畅 田新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相关成果日益增多,但微生物单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对于系统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遗传进化等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使用的或正在研发的膜扩散培养法、微流控分选、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单细胞拉曼分选、光镊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单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及其在微生物单细胞分离和培养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展望了这些单细胞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单细胞分离 未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投射神经元的单细胞分离与测序
6
作者 谢雯 周晓娟 +4 位作者 雷婉莹 张慧 高艳 王以政 张春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特异性投射神经元转录组测序的单细胞分离方法。方法:用逆行示踪腺相关病毒(AAV)特异性标记成年小鼠丘脑底核(STN)投射至丘脑前核(ANT)的神经元,通过梯度离心将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利用显微操纵器逐个吸取被荧光标... 目的:开发一种适用于特异性投射神经元转录组测序的单细胞分离方法。方法:用逆行示踪腺相关病毒(AAV)特异性标记成年小鼠丘脑底核(STN)投射至丘脑前核(ANT)的神经元,通过梯度离心将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利用显微操纵器逐个吸取被荧光标记的神经元,运用Smart-seq2构建基因文库并进行质检和测序。结果:利用该方案成功分离到STN投射至ANT神经元;所构建的cDNA文库质量满足测序要求;通过测序结果比对,在目标神经元内检测到病毒表达的荧光蛋白基因。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转录组测序的单细胞分离方法,可高效、高质量分离特异性投射神经元,为未来在靶细胞数目稀少的组织样本中进行转录组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 投射神经元 单细胞测序 丘脑底核 丘脑前核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分离及其培养方法
7
作者 邓永键 蒋强 +4 位作者 于莉娜 王红霞 胡纯婷 刘超 丁彦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2-806,共5页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在火焰上轻烤拉伸后的毛细管,与无菌塑料管连接建立口控毛细管单细胞分离装置。分离单个SW480细胞无血清培养筛选出克隆球,CD133、CK7荧光标记鉴定;消...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在火焰上轻烤拉伸后的毛细管,与无菌塑料管连接建立口控毛细管单细胞分离装置。分离单个SW480细胞无血清培养筛选出克隆球,CD133、CK7荧光标记鉴定;消化克隆球吸取单个肿瘤干细胞并移至石蜡油封闭的微滴及96孔板中培养对比观察。结果 SW480细胞克隆形成率约为1.04%,其CD133表达强CK7表达弱;口控毛细管单细胞分离装置分离单个肿瘤干细胞的有效率可高达98.99%;单个肿瘤干细胞在微滴中培养与在96孔板中培养的比较:在分裂时间点上,前两次分裂时间相差无几(P>0.05),在微滴中培养的细胞后续分裂需时较长;在持续扩增的数量上,微滴培养为11.5%(22/192)而96孔板为9.2%(17/18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个SW480细胞无血清培养可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口控单细胞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分离单个肿瘤干细胞,石蜡油封闭微滴培养法和96孔板培养法均能够有效扩增单个肿瘤干细胞。但石蜡油封闭微滴培养法操作灵活、观察便捷、环境稳定,可作为培养单个肿瘤干细胞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单细胞分离 微滴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晓丽 吴凌娟 鄢仁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同一组织中的细胞往往具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然而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异质性.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是进行单细胞测序的前提,该技术可用于揭示单细胞基因组结构差异,同时在肿瘤研究、发育生物学、微... 同一组织中的细胞往往具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然而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异质性.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是进行单细胞测序的前提,该技术可用于揭示单细胞基因组结构差异,同时在肿瘤研究、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热点之一.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难点在于单细胞的分离和全基因组的扩增.本文介绍了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中常用的单细胞分离技术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并对各技术间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着重讨论该技术在肿瘤研究、发育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技术 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 比较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毛囊发育中的应用
9
作者 叶娜 张晓兰 +3 位作者 包鹏甲 王兴东 阎萍 潘和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5-256,共12页
毛囊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呈周期性生长的微型器官,其形态发生始于胚胎期,由表皮上皮、间质真皮及特殊衍生物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诱导形成。出生后个体的毛囊开始进行周期性循环,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毛囊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呈周期性生长的微型器官,其形态发生始于胚胎期,由表皮上皮、间质真皮及特殊衍生物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诱导形成。出生后个体的毛囊开始进行周期性循环,包括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e,scRNA-seq)是一种新的测序方法,通过制备单细胞悬液或细胞群,利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来识别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主要用于分析细胞间遗传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更好地了解单个细胞在微环境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可以揭示复杂和稀有细胞群体以及基因之间的调节关系,跟踪不同细胞谱系在发育过程中的轨迹。本文就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毛囊发育调控研究中的应用展开叙述,以期为揭示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单细胞分离技术 毛囊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流产组织冰冻切片中胚胎成分的分离检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艮平 李彩霞 +4 位作者 郝建文 胡兰 万立华 韩俊平 杨帆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81,共3页
目的:建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与低体积扩增技术联用,进行冰冻切片上胚胎与母体成分DNA的分离检验技术。方法:制备早期流产组织冰冻切片,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胚胎绒毛细胞,设置10,20,30个细胞数目梯度,比较各组胚胎成分DNA的STR分型... 目的:建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与低体积扩增技术联用,进行冰冻切片上胚胎与母体成分DNA的分离检验技术。方法:制备早期流产组织冰冻切片,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胚胎绒毛细胞,设置10,20,30个细胞数目梯度,比较各组胚胎成分DNA的STR分型的检出率、等位基因丢失率和非特异性扩增情况。最后进行实际样本应用。结果:捕获10个胚胎绒毛细胞即可获得Identifier试剂完整的STR分型。冰冻切片捕获30个细胞数目组的检出率较高,等位基因丢失率和非特异性扩增率较低。结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联用低体积扩增技术可应用于胚胎与母体成分DNA的精确分离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流产绒毛 冰冻切片 单细胞分离检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碱性染液对显微捕获联合低体积扩增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典 万立华 +3 位作者 胡兰 李彩霞 韩俊萍 郝建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9-591,共3页
目的:比较3种碱性染液对显微捕获联合低体积扩增(Lowvolu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VPCR)技术的影响,为细胞分离检验中细胞核标记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微捕获联合LVPCR中,用苏木素、龙胆紫、亚甲基蓝3种染液对口腔上皮细胞进... 目的:比较3种碱性染液对显微捕获联合低体积扩增(Lowvolu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VPCR)技术的影响,为细胞分离检验中细胞核标记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微捕获联合LVPCR中,用苏木素、龙胆紫、亚甲基蓝3种染液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标识。参照龙胆紫染色法,比较0.5、1、2、5、8μl苏木素染液及2、5、8、10、15μl亚甲基蓝染液的染色效果,优化染色条件;并比较优化后的细胞核标识效果。显微操作仪捕获3种染液染色后的细胞进行DNA检验,比较检测结果;并捕获染色10、30、60 min口腔上皮细胞,比较染色时间对DNA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100μl口腔上皮细胞悬液加入2μl苏木素、0.5μl龙胆紫或5μl亚甲基蓝染液,细胞核均着色明显,与胞浆对比清晰。5个细胞的分离检验结果示有效分型率分别为90%、100%、66.7%,成功分型率为20%、100%、11.1%;龙胆紫、苏木素染色时间(≤60 min)对DNA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而亚甲基蓝染色时间延长导致等位基因丢失等现象加重,影响检测结果。结论:3种染液均可清晰标识细胞核;而龙胆紫染液对LVPCR技术抑制最弱,为三者中较优的细胞核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碱性染料 低体积扩增 显微捕获单细胞分离检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