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农药对蜘蛛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锐 李生才 +1 位作者 刘佳 杨怀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2,共5页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各供试浓度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各供试浓度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随着两种农药浓度升高,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672 8,腹部为r=0.800 6;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989 9,腹部为r=0.985 8)。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星豹蛛血细胞DNA损伤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48 2,腹部为r=0.970 4;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78 1,腹部为r=0.975 6)。两种农药在同一浓度下,对星豹蛛腹部血细胞微核率和DNA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头胸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阿维菌素 星豹蛛 微核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 细胞微核率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检测农药对青蛙蝌蚪及成体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21
2
作者 封少龙 孔志明 +2 位作者 王五香 王新明 彭平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7,共6页
应用青蛙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青蛙蝌蚪和成体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当吡虫啉为 2mg/L时 ,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浓度升高到 8mg/L时 ,... 应用青蛙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青蛙蝌蚪和成体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当吡虫啉为 2mg/L时 ,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浓度升高到 8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为 3 2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并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843 )。而抑食肼在浓度为 2 .5mg/L和 10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增至 40mg/L时 ,微核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吡虫啉与抑食肼各浓度组对青蛙红细胞的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都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60 ,r=0 .99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抑食肼 黑斑蛙 蝌蚪 微核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蝌蚪快速检测环境变异的两种方法——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 被引量:19
3
作者 苑宇哲 徐仕霞 +3 位作者 姚春生 刘志君 李旭东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1期74-76,80,共4页
本文介绍了应用无尾两栖类动物的蝌蚪进行环境监测的两种方法———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此两种环境检测的方法与其他环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 ,简便 ,易操作 ,适于检测现场应用 ,可大面积推广等优点。
关键词 蝌蚪 生物检测 微核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环境变异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损伤的方法及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琳娜 陈薛钗 钟儒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85-88,71,共5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检测DNA损伤的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经济、简便、快速等优点。近30年来,这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毒理、环境监测、医学诊断、营养研究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不单单能检测DNA断裂损伤,在加入断裂剂...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检测DNA损伤的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经济、简便、快速等优点。近30年来,这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毒理、环境监测、医学诊断、营养研究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不单单能检测DNA断裂损伤,在加入断裂剂或者特异性内切酶后,可以检测到DNA交联和紫外线诱导的嘧啶二聚体,氧化碱基和烷基化损伤。近些年单细胞凝胶电泳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后更是拓宽了它的应用范围,对常规和非常规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及其操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讨论了它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彗星电泳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胚胎毒性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树蕾 周莉 +4 位作者 陈辉 黄可欣 聂毓秀 鄢励 刘颖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和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SCGE)的影响因素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环节。方法 :通过对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对 Singh提出的碱性 SCGE进行适当的补充。结果 :完善了 SCGE的操作 ,获得了典型的彗星图像。结论 :在实验中避... 目的 :探讨和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SCGE)的影响因素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环节。方法 :通过对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对 Singh提出的碱性 SCGE进行适当的补充。结果 :完善了 SCGE的操作 ,获得了典型的彗星图像。结论 :在实验中避免非特异性因素的影响 ,注意实验操作细节 ,能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胚胎毒性 应用 动物实验 彗星图像 SC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其及光学图像分析(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炜 代正民 +1 位作者 罗明智 齐浩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77-879,共3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度 ,运用光学图像处理软件对彗星试验得到的参数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表明 :该方法快捷 ,灵敏度高 ,能够较好地应用于DNA损伤度的修复、细胞遗传。
关键词 彗星试验 单细胞凝胶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莉 苏美华 侯金芸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新技术。SCGE实验最初由Rydbery和Johanson(1978)提出.以后经Ostling和Johanson(...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新技术。SCGE实验最初由Rydbery和Johanson(1978)提出.以后经Ostling和Johanson(1984)及Singh(1988)等对实验条件进行改良.使其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性高、重复性好、无需放射性标记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筛选、肿瘤诊断与治疗、衰老和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以及遗传毒理学和生物监测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运动医学 细胞凋亡机制 彗星实验 DNA损伤 单细胞水平 放射性标记 遗传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电泳法检测肿瘤患者化疗后淋巴细胞DNA损伤 被引量:2
8
作者 程绍辉 马晓慧 +2 位作者 卜黎明 刘宁 孙殿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34-537,共4页
应用单细胞电泳 (SCGE)检测肿瘤患者环磷酰胺化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在标准SCGE条件下应用彗星图象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人T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彗星图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 ... 应用单细胞电泳 (SCGE)检测肿瘤患者环磷酰胺化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在标准SCGE条件下应用彗星图象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人T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彗星图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拖尾动量为 10 42± 1 98,正常人群为 1 2 6± 0 77;两者差异极显著 (P <0 .0 1)。肿瘤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的拖尾长度为 3 3 69± 7 56μm ,DNA损伤的百分比为 3 1 5± 5 46% ;正常人群T淋巴细胞的拖尾长度和DNA损伤的百分比分别为 16 2± 1 5μm和7 46± 1 15% ;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单细胞电泳可快速灵敏地检测细胞DNA损伤 ,能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流行病学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环磷酰胺 淋巴细胞 彗星图象分析系统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电泳凝胶片的保存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杰 吴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85-786,共2页
关键词 保存方法 单细胞电泳 胶片 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DNA损伤 DNA交联 高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试验检测哺乳动物细胞DNA损伤样品制备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楠 薛永来 杜道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3,共3页
彗星试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1种检测单细胞水平DNA损伤的新技术,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辐射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在碱性SCGE基础上,对哺乳动物细胞SCGE检测样品制备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使改进... 彗星试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1种检测单细胞水平DNA损伤的新技术,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辐射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在碱性SCGE基础上,对哺乳动物细胞SCGE检测样品制备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使改进后的方法更加快速简便、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HEPG2细胞 电泳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试验检测武汉市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对HepG2 DNA的损伤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爱林 吴建军 鲁文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 研究武汉市主要水源 C江、D湖、H水的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对 Hep G2 DNA的损伤。方法 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染毒 Hep G2后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亦称彗星试验 )检测 DNA损伤。结果 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诱导DNA损伤的最低浓度 ,C江、... 目的 研究武汉市主要水源 C江、D湖、H水的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对 Hep G2 DNA的损伤。方法 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染毒 Hep G2后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亦称彗星试验 )检测 DNA损伤。结果 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诱导DNA损伤的最低浓度 ,C江、D湖、H水丰水期 (8月份 )均为 1.6 7m l/ ml培养液 ,平水期 (3月份 )分别为 16 7、 16 .7、1.6 7m l/ ml培养液 ;最高浓度 (16 7m l/ ml培养液 )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诱导的 Hep G2 DNA迁移度 ,C江、D湖的丰水期均明显高于平水期 (均 P<0 .0 5 ) ;最高浓度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诱导 Hep G2 DNA损伤的强度 ,H水 >D湖和 C江 (均 P<0 .0 1)。结论 武汉市主要水源 C江、D湖、H水的氯化饮水有机提取物对 Hep G2 DNA有损伤作用 ,损伤作用的严重程度 H水 >D湖 >C江 ,丰水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氯化饮水 HEPG2细胞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两种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 被引量:6
12
作者 封少龙 孔志明 +2 位作者 王新明 王五香 彭平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0-585,共6页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尝试建立小鼠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在一...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尝试建立小鼠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DNA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各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认为小鼠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并认为细胞的DNA损伤可作为农药等化学品致突变性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吡虫啉 抑食肼 小鼠 DNA损伤 彗星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 生物标志物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辐射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检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磊 王静 +2 位作者 王艳 李韶山 江月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该文报道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应用于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检测.通过对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了在植物细胞中应用的最佳条件.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为材...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该文报道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应用于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检测.通过对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了在植物细胞中应用的最佳条件.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并结合T4 Endonu lease V的运用,显著提高了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提高彗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图像经CASP软件处理并量化,结果表明:UV-A和UV-B均能诱导发生DNA单链断裂;UV-A在一定的剂量下诱导少量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而UV-B则强烈诱导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检测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 UV—B辐射 T4核酸内切酶 嘧啶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试验在环境毒理与农药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静 万树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0-13,共4页
主要综述了彗星试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 ,并就其在农药环境毒理及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彗星试验 环境毒理 农药 遗传毒性 安全性评价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血细胞遗传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金春华 李明云 +4 位作者 刘伟成 张春丹 陈炯 史雨红 朱爱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以大弹涂鱼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外周血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1)镉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是遗传毒性而非细胞毒性,并且产生的遗传损伤存在显著(P<0.01... 以大弹涂鱼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外周血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1)镉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是遗传毒性而非细胞毒性,并且产生的遗传损伤存在显著(P<0.01或P<0.05)的剂量效应,染毒1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29.592x-10.576(r2=0.9786),y=28.417x-14.859(r2=0.9857),染毒2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32.044x-5.0235(r2=0.941),y=29.911x-9.539(r2=0.9635)。(2)DNA的损伤程度和污染胁迫之间存在着时间效应。以上结果表明,DNA损伤可作为大弹涂鱼受镉胁迫时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 DNA凝胶电泳 大弹涂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对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晓艳 蒋凤华 +3 位作者 冯丽娟 高伟 赵美丽 郑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1,共7页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L-1。结果显示,低浓度(0.08mg·L-1)的石油烃短期(<7d)内即可导致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且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石油烃浓度达0.88mg·L-1时,DNA损伤程度已非常严重。3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彗星实验是检测石油烃对海洋贝类DNA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贝类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望成为石油烃污染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栉孔扇贝 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岗 吴声敢 蔡磊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96,共18页
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 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测定遗传毒性的方法之一。彗星实验的关键点包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成分与比例,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条件等。在典型应用领域,如蚯蚓、鱼、两栖动物、鼠和人的彗星实验很难找到标准实验方案。成功的彗星实验还需关注,实验设计时必须包括阳性对照,结果表述时必须有图为证,实验方案可能因物种或细胞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实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啶虫脒和毒死蜱对捕食蜘蛛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锐 李生才 刘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56-3162,共7页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啶虫脒和毒死蜱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啶虫脒和毒死蜱供试浓度作用下,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啶虫脒和毒死蜱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啶虫脒和毒死蜱供试浓度作用下,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两种农药浓度升高,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啶虫脒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线性方程为:Y=3.192X+8.129(r=0.954),腹部为Y=3.206X+12.829(r=0.932);毒死蜱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线性方程为:Y=0.443X+6.833(r=0.993),腹部为Y=0.524X+12.214(r=0.986)。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农药供试浓度范围内,对星豹蛛头胸部和腹部受损伤细胞百分率和DNA迁移长度与对照相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浓度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两种农药对星豹蛛血细胞Ⅱ级及Ⅱ级以上损伤率与浓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啶虫脒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线性方程为:Y=6.856X+99.377(r=0.984),腹部为Y=9.039X+100.795(r=0.983);毒死蜱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线性方程为:Y=0.308X+98.315(r=0.981),腹部为Y=0.241X+100.762(r=0.966)。两种试验结果皆表明,在同种农药种同一浓度作用下,对星豹蛛腹部血细胞微核率和DNA损伤程度要明显大于头胸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毒死蜱 星豹蛛 捕食蜘蛛 微核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又名彗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薛良义 李卢 周济胜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共2页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1mg/L、0.2mg/L、0.3mg/L、0.4mg/L的硝基苯和氯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彗星细胞出现的比例也上...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1mg/L、0.2mg/L、0.3mg/L、0.4mg/L的硝基苯和氯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彗星细胞出现的比例也上升,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硝基苯 DNA损伤 氯苯 鲫鱼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损伤作用 试验结果 单链断裂 彗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和菲对缢蛏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玫 李磊 +2 位作者 沈新强 许高鹏 杨杰青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7,共7页
为研究苯并[a]芘和菲对缢蛏的毒性效应,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苯并[a]芘溶液和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菲的溶液中,采... 为研究苯并[a]芘和菲对缢蛏的毒性效应,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苯并[a]芘溶液和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菲的溶液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缢蛏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为清洁海水。结果显示,高浓度(0.45 mg·L-1)苯并[a]芘溶液和(0.45 mg·L-1)菲溶液在短期(7 d)内即可导致缢蛏血细胞显著的DNA损伤,并且随苯并芘[a]和菲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21 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中高浓度组(0.45 mg·L-1和0.15 mg·L-1)与对照组仍显著性差异。两种多环芳烃物质对缢蛏血细胞的DNA损伤作用均存在较显著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苯并芘[a]对缢蛏血细胞的DNA损伤作用要高于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a]和菲 缢蛏 细胞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