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CO_2、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刘杏认 张星 +2 位作者 张晴雯 李贵春 张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00-6711,共12页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对照)、C1(低量生物炭4.5 t hm^(-2)a^(-1))、C2(高量生物炭9.0 t hm^(-2)a^(-1))和SR(秸秆还田straw return)。结果表明:在整个轮作周期内,各处理CO_2、N_2O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0.3%—90.3%(C1)、1.0%—334.2%(C2)和0.4%—156.3%(SR)。其中,C2处理对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最大,增幅为42.9%。对N_2O而言,C2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量,但增加了CO_2和N_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C1和SR处理对N_2O累积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_2通量最主要的因素,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NO_3^--N和NH_4^+-N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值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添加生物炭对于减少氮素的气体损失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华北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可溶性碳源对华北典型农田土壤N_2O、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倪玉雪 孙卓玲 +3 位作者 尹兴 马银丽 巨晓棠 张丽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227,共6页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配施碳源葡萄糖浓度为0.5g/kg时N2O排放通量最高(NH4+组2 500μg/(kg·d),单位以N计,下同,NO-3组1 500μg/(kg·d)),4.0g/kg时N2O排放通量最低(NH4+组500μg/(kg·d),NO-3组800μg/(kg·d));葡萄糖浓度为2.0g/kg时CO2排放通量最高(NH4+组500mg/(kg·d)),0.5g/kg时CO2排放通量最低(NH4+组100mg/(kg·d))。从培养开始到结束,只添加氮源的土壤NH4+含量变化不明显,NO-3含量增至29.21mg/kg(NH4+组)和62.25mg/kg(NO-3组);而配施葡萄糖的土壤NH4+含量降为不足1mg/kg(NH4+组),NO-3含量明显减少。N2O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NH4+组),CO2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源明显减少土壤中NH4+和NO-3含量,并且促进土壤N2O、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大小与C/N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田土壤 葡萄糖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华北典型农田氮素损失分析及综合调控途径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虎 王立刚 邱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21,共8页
氮素损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模型是对氮素损失影响评价及定量化研究的有效手段。利用华北典型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氮素淋失量等田间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验证后的DNDC模... 氮素损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模型是对氮素损失影响评价及定量化研究的有效手段。利用华北典型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氮素淋失量等田间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验证后的DNDC模型对该种植模式的氮素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了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氮素淋失量、N2O排放量以及NH3挥发损失的综合调控途径。结果表明,DND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的产量、氮素淋失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壤中NO3--N和NH4+-N的残留量,说明DNDC已具备模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能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传统农业管理措施下,氮素通过淋失、N2O排放以及NH3挥发损失的量分别达到49.4 kg(N).hm-2.a-1、17.71kg(N).hm-2.a-1和144.8 kg(N).hm-2.a-1。综合考虑氮素损失途径,提出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优化管理措施,即减小当前常规施氮量到340 kg(N).hm-2.a-1,提高玉米秸秆还田率到100%,并保持灌溉量不变。相比常规管理措施,最优化管理措施氮素淋失量为14.1 kg(N).hm-2.a-1,降低71.5%,N2O排放量为14.91kg(N).hm-2.a-1,降低15.8%,NH3挥发损失量为117.2 kg(N).hm-2.a-1,降低19.1%,而对作物产量基本不造成明显影响。该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田 氮淋失 N2O排放 NH3挥发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温和施氮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胡文沛 张闯 +2 位作者 胡春胜 董文旭 王玉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1-768,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氮沉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呼吸如何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单作土壤布置了11年野外增温和施氮肥试验,包括对照(CK)、红外增温(W)...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氮沉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呼吸如何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单作土壤布置了11年野外增温和施氮肥试验,包括对照(CK)、红外增温(W)、施氮肥(N)和红外增温+施氮肥(WN)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18—2020年土壤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2018—2020年,W和WN处理使5 cm深土壤温度平均提升约2°C,使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2.4%。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冬小麦3—6月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329.06 mg∙m^(−2)∙h^(−1))显著高于11—3月休眠季(25.21 mg∙m^(−2)∙h^(−1))(P<0.05)。2018—2020年,与CK相比,W和WN处理分别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16.8%和19.3%(P<0.05),而N处理未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W和WN处理2018—2020全年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低于N和CK处理,即WN(1.65)<W(1.70)<N(1.78)<CK(1.80)。Q10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休眠季高(平均2.93),生长季低(平均1.81)。本研究表明增温降低了Q10,且Q10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有助于提升未来碳估算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红外模拟增温 施氮肥 温度敏感性 华北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在华北灌溉农田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晓龙 张玉翠 +2 位作者 石嘉丽 王妍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6-289,共14页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信息。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参数化过程,降低了计算过程的不确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华北灌溉农田中国科学... 蒸散发是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基础信息。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参数化过程,降低了计算过程的不确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华北灌溉农田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和北京师范大学馆陶试验站3个通量站点的观测数据,利用非参数化方法估算3个站点30 min和日尺度蒸散发,利用能量残差闭合修正方法修正后的通量数据为验证参考值,评价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在华北平原灌溉农田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尺度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非参数化方法在华北灌溉农田不同作物类型、不同时间尺度具有可靠和稳健的表现,估算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季节及日内变化特征,但总体上低估蒸散发;对比估算值与参考值,在日尺度上,平均偏差为-16.18~-12.88 W·m^(-2),决定系数为0.80~0.83,均方根误差为22.45~31.06 W·m^(-2), 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66~0.75;在30 min尺度上,平均偏差为-13.30~-7.68 W·m^(-2),决定系数均为0.88,均方根误差为39.22~42.15 W·m^(-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86~0.87。2)非参数化估算方法在水分供应较充足或作物生长茂盛时较严重低估潜热通量,而在较干燥或作物稀疏时轻度低估或不低估潜热通量。3)该方法对灌溉活动的响应考虑不足,可能需要在模型结构上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灌溉农田模拟精度。4)非参数化估算方法在华北灌溉农田中参数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表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地表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其中可忽略土壤热通量的影响。该研究不仅为非参数化蒸散发估算方法改进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蒸散发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参数化方法 蒸散发 华北灌溉农田 时间尺度 能量闭合修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态氮源及碳源有效性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晓丽 王琳 +4 位作者 张艺磊 张丽娟 马银丽 巨晓棠 吉艳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70-175,共6页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系统研究NO_3^--N与不同碳源组合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作为氮源和不同碳源施入土壤,除NO_3^-+纤维素,其余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_3^--N...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系统研究NO_3^--N与不同碳源组合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作为氮源和不同碳源施入土壤,除NO_3^-+纤维素,其余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_3^--N和不同碳源组合的CO_2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对照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_3^-+果胶的N_2O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1 383.42μg N·kg^(-1)·d^(-1);NO_3^-+葡萄糖的CO_2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370.13 mg C·kg^(-1)·d^(-1),CO_2累积排放量顺序为:葡萄糖>果胶>秸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土壤NO_3^--N含量与N_2O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添加纤维素可以抑制N_2O的排放,促进CO_2排放,并增加土壤中NO_3^--N含量,添加其余碳源均会促进土壤N_2O和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田土壤 硝态氮源 碳源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