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廉冬 马珍璐 +2 位作者 马亚团 张小燕 张跃进 《耕作与栽培》 2022年第6期46-50,68,共6页
为提高猪苓产量与质量,优化猪苓栽培体系,本研究通过设计不同栽培密度、蜜环菌、营养元素、木棒处理栽培措施,评价猪苓产量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猪苓采收年限应不低于三年,最佳种植密度为300 g/窝,蜜环菌用量以2 250 g/窝为宜;ZnSO... 为提高猪苓产量与质量,优化猪苓栽培体系,本研究通过设计不同栽培密度、蜜环菌、营养元素、木棒处理栽培措施,评价猪苓产量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猪苓采收年限应不低于三年,最佳种植密度为300 g/窝,蜜环菌用量以2 250 g/窝为宜;ZnSO_(4)·7 H_(2)O添加量以15 g/窝为宜;CuSO_(4)·5 H_(2)O添加量以10 g/窝为宜,KH_(2)PO_(4)添加量以10 g/窝为宜;采用0.1%KH_(2)PO_(4)浸泡木棒的栽培措施有利于猪苓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半野生栽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富得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5期58-59,共2页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主治肿胀满腹急痛。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区,
关键词 猪苓菌核 半野生栽培 技术 多孔菌科 供应市场 野生猪苓 中药材 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区半野生栽培猪苓
3
作者 曾泽彬 《农家科技》 2012年第2期19-19,共1页
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 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市场前景一路看好。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栽培猎苓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猪苓 半野生栽培 林区 多孔菌科 供应市场 抗癌作用 野生资源 供求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谭自春 陶长友 《中国食用菌》 2005年第1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猪苓 采挖 菌核 栽培技术 有性繁殖 半野生栽培 组织分离 自然资源 野生 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栽培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雷兆德 《食用菌》 2004年第2期38-38,共1页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以地下菌核入药.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种颜色,生长过程是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既是商品药材,亦可繁殖,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猪苓是一种生长期长,生活方式较特殊的菌类.它...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以地下菌核入药.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种颜色,生长过程是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既是商品药材,亦可繁殖,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猪苓是一种生长期长,生活方式较特殊的菌类.它的第1个生长周期(从孢子发芽到形成灰苓)靠自身分解并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扭结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原营养源脱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类药材 猪苓 栽培技术 半野生栽培 纯菌种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育苗与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士芳 王令军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4年第4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五味子 育苗 栽培技术 建园 半野生栽培 采种 种子处理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IAb水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苏军 陈睿 +3 位作者 姚玉仙 陈子强 宋亚娜 李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00-1506,共7页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但转基因作物是否对农田生态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CryIAb基因抗虫水稻"Mfb"连续2年在传统栽培和半野生条件下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但转基因作物是否对农田生态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CryIAb基因抗虫水稻"Mfb"连续2年在传统栽培和半野生条件下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转CryIAb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种类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与栽培方式有关,半野生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显著高于传统稻田,但相同栽培条件下,转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频度和密度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无显著差异。半野生稻田物种丰富度(Sr)指数明显大于传统稻田;相同栽培条件下,相同生长时期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对稻田杂草群落丰富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稻田杂草群落优势度(D)、均匀度(J)以及多样性(H)各处理、各生长时期内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相同栽培方式相同生长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的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转CryIAb基因抗虫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CryIAb基因水稻 半野生栽培 杂草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说南芡及其开发 被引量:3
8
作者 鲍忠洲 严龙 《长江蔬菜》 2001年第B08期30-31,共2页
芡实(Euzyale ferox Salisb)有“南芡”(苏芡)和“北芡”(刺芡、野芡)两个变种,前者原产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栽培,后者野生,半野生栽培。本文仅对苏州“南芡”的历史和展望提出粗浅看法,以推动“南芡”的开发。
关键词 南芡 开发 半野生栽培 人工栽培 苏州市 江苏省 芡实 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园地生态调控技术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建敏 鲍雨林 +3 位作者 金国强 朱敏华 颜丽菊 程卫斌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1,共2页
杨梅是目前大宗农作物中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果树,同时具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功能。由于杨梅具有诸多优点,政府重视,加上高效益拉动,该产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杨梅大多为半野生栽培,因生态环境好,病虫害都由天敌控,
关键词 杨梅 技术试验 生态调控 园地 投入产出比 半野生栽培 绿化荒山 保持水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