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的SAS程序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保华 董向丽 +3 位作者 孙显明 赵川德 才秀华 孙立宁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69-274,共6页
基于Bliss概率单位法,编写了用于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的SAS程序(LD50-SAS)。该程序直接应用原始试验数据,调用SAS系统提供的内部函数,计算LD50及其置信区间,免去了查几率值表、权重系数表等繁琐过程。经验证:该程序效率高、计算速度快... 基于Bliss概率单位法,编写了用于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的SAS程序(LD50-SAS)。该程序直接应用原始试验数据,调用SAS系统提供的内部函数,计算LD50及其置信区间,免去了查几率值表、权重系数表等繁琐过程。经验证:该程序效率高、计算速度快、结果精确可靠,是计算LD50及相关参数的可靠程序。程序以文本形式保存和运行,代码透明度高,易于检查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S程序 致死量(ld50) 检查 保存 经验 验证 直接 调用 计算速度 程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楝素腹腔注射对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先福 张树方 +3 位作者 齐守军 史夏云 李娟 杨瑞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4年第3期12-13,共2页
用寇氏 (k rber)法测定了川楝素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LD50 )。取 90只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 (2 5± 2 )g。以 10 %丙二醇生理盐水为溶媒 ,按序贯法测出川楝素腹腔注射小鼠 10 0 %致死率 ;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组间剂量比... 用寇氏 (k rber)法测定了川楝素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LD50 )。取 90只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 (2 5± 2 )g。以 10 %丙二醇生理盐水为溶媒 ,按序贯法测出川楝素腹腔注射小鼠 10 0 %致死率 ;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组间剂量比设定为 1 2 ,染毒测定其LD50 。结果川楝素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 为 13 84mg/kg ,95 %可信限为 12 46~ 15 3 7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素 腹腔注射 小白鼠 致死量 ld50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注射剂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3
作者 郭慧琳 贺奋义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1年第4期55-56,共2页
用体重18~22g的昆明小白鼠70只,♀♂各半,采用改良寇氏法腹腔注射昆明小白鼠测定复方注射剂的LD_(50),结果LD_(50)为5260.17mg/kg。LD_(50)的95%平均可信限为5 382.7±650.95,根据中药毒性分级标准可以确定为实际无毒。
关键词 复方注射剂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嘴茶半数致死量及病理学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李菊 胡炜彦 +1 位作者 王欣 张荣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B05期79-80,86,共3页
观察了云南广泛使用的雀嘴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病理变化,为雀嘴茶使用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以一定浓度不同体积的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毒性反应程度、及死亡情况等指标,并及时对小白鼠进行病... 观察了云南广泛使用的雀嘴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病理变化,为雀嘴茶使用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以一定浓度不同体积的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毒性反应程度、及死亡情况等指标,并及时对小白鼠进行病理切片观察,以获得初步毒性、病理资料。结果显示雀嘴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9g/kg,说明市售用于保健作用的雀嘴茶有一定的毒性,病理切片也说明其对胃肠道、心、肝、脑等多个脏器都有一定的病理损伤,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慎重使用,甚至是禁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小鼠 致死量ld50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生物工程发酵茶的LD_(50)测定和微核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林新坚 吴胜 +1 位作者 郑力 陈济琛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28,共1页
本文结果表明LD50 为 76 79% ,95 %可信限为15 5 7~ 18 13g/kg ,毒性分级为无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分别为 2 3‰ ,1 9‰和 1 5‰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 ,可认为灵芝发酵茶在人正常饮用量下对人体安全 ,也没有致突作用。
关键词 灵芝 灵芝发酵荷 致死量 微核 小鼠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暹罗斗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宁 黄海 +2 位作者 张希 魏赟 巫火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2期11289-11292,共4页
[目的]探讨暹罗斗鱼的发病原因和病害防治方法。[方法]对暹罗斗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测序对其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菌株DY001为暹罗斗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菌。经鉴定,确定菌株DY001为嗜水... [目的]探讨暹罗斗鱼的发病原因和病害防治方法。[方法]对暹罗斗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测序对其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菌株DY001为暹罗斗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菌。经鉴定,确定菌株DY0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原菌对暹罗斗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0.04×106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阿奇霉素、奥复星、氟哌酸、复方新诺明、菌必治、甲氧苄啶和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暹罗斗鱼发病的病原菌,而药敏试验结果将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斗鱼 嗜水气单胞菌 致死量(ld50)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毒热清及其微乳制剂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棋文 李剑勇 +5 位作者 牛建荣 周旭正 张继瑜 魏小娟 杨亚军 赵兴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912-15914,共3页
[目的]为评价炎毒热清(AEE)及其微乳制剂(AEE-ME)的安全性和抑菌活性。[方法]用灌胃法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杯碟法研究抑菌作用。[结果]AEE经小鼠口服LD50为10.937 g/kg,95%... [目的]为评价炎毒热清(AEE)及其微乳制剂(AEE-ME)的安全性和抑菌活性。[方法]用灌胃法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杯碟法研究抑菌作用。[结果]AEE经小鼠口服LD50为10.937 g/kg,95%可信区间为9.309-12.850 g/kg;AEE-ME经小鼠口服LD50为5.357 g/kg,95%可信区间为4.388-6.566 g/kg。AEE对猪大肠杆菌O149、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白痢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分别为10.00、20.00、20.00、10.00 mg/ml;AEE-ME对上述4种菌的MIC依次为5.00、10.00、5.00、5.00 mg/ml,对绿脓杆菌的MIC为20.00 mg/ml。[结论]AEE属实际无毒性物质,AEE-ME为低毒性物质,二者均有抑菌活性且AEE-ME抑菌作用强于A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毒热清 微乳 致死量(ld50)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常用水产药物对大鳞副泥鳅苗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7
8
作者 戴瑜来 王宇希 +5 位作者 潘彬斌 黄辉 姚桂桂 戴杨鑫 许宝青 林启存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07,共4页
以规格(1.53±0.32)g重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苗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了硫酸铜、聚维酮碘、敌百虫、甲醛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23、0.55、0.40 mg/L... 以规格(1.53±0.32)g重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苗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进行了硫酸铜、聚维酮碘、敌百虫、甲醛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23、0.55、0.40 mg/L,安全浓度为0.03 mg/L;聚维酮碘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429.58、396.36、388.47 mg/L,安全浓度为101.23 mg/L;敌百虫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6.72、7.94、4.80 mg/L,安全浓度为0.54 mg/L;甲醛24、48、96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0.00、96.59、45.45 mg/L,安全浓度为22.35 mg/L。结论:硫酸铜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远低于常用浓度,应禁用;敌百虫的安全浓度处于常用浓度范围内,但使用时需控制使用剂量;聚维酮碘和甲醛可按常规浓度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苗种 水产药物 急性毒性 致死量(LC50)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不同毒力基因型志贺菌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郗宁 韩俭 吴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检测2007年兰州市分离的不同毒力基因型志贺菌株致病力情况,探讨毒力基因型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选用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志贺菌,以腹腔注射为感染途径,测定其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7株不同毒力基因型(分别为virA+ipaH+... 目的检测2007年兰州市分离的不同毒力基因型志贺菌株致病力情况,探讨毒力基因型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选用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志贺菌,以腹腔注射为感染途径,测定其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7株不同毒力基因型(分别为virA+ipaH+setlA、virA+ial+ipaH+setlA+setlB+sen、virA+setlA、virA+ial+ipaH+setlA+sen、virA+ipaH+setlA+sen、virA+ipaH+setlA+setlB、virA+ial+ipaH+setlA+setlB)志贺菌LD50分别为:1.422×109cfu/mL、6.653×107cfu/mL、6.653×108cfu/mL、1.422×109cfu/mL、1.422×109cfu/mL、6.653×108cfu/mL、3.062×109cfu/mL;结果表明,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志贺菌之间存在致病力差异,其中以基因组合为virA+ial+ipaH+setlA+setlB+sen的福氏志贺菌Ⅳ菌株的LD50最小,致病力最强。结论志贺菌的毒力基因型与致病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 毒力基因型 致病力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W-1对花鲈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慧 唐学玺 +2 位作者 陈吉祥 张培玉 蔡恒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9,共4页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5个/mL,针刺后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个/mL;该病原菌为一条件致病菌,创伤感染是主要的致病途径;常温多次传代、15℃、-20℃和-80℃等不同保存条件下W-1菌株的致病力均很强,但常温多次传代保存的菌株致病力比其他3种方法保存的菌株致病力稍差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苗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人工感染 致死浓度(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睾酮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轶 施瀚超 +2 位作者 刘文文 代佳和 徐昆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153,共3页
为初步了解甲基睾酮的安全性,用昆明种(系)小鼠进行甲基睾酮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定绝对致死量(LD100)为4 500.0 mg/kg,最大耐受剂量(LD0)为1 499.7 mg/kg;测定甲基睾酮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 879.7 mg/kg,LD50的... 为初步了解甲基睾酮的安全性,用昆明种(系)小鼠进行甲基睾酮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定绝对致死量(LD100)为4 500.0 mg/kg,最大耐受剂量(LD0)为1 499.7 mg/kg;测定甲基睾酮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 879.7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2 522.3~3 287.6 mg/kg。根据外源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甲基睾酮对昆明种小鼠有低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睾酮 小鼠 急性毒性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砂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烈彬 汪鋆植 +4 位作者 石新兰 王雅琴 邹坤 段朝鸿 邓高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39-1840,共2页
关键词 紫金砂 没药烷吉酮 急性毒性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鱼对几种环境因子及污染物的耐受极限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秀娟 卢伙胜 廖春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92-94,共3页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是全世界现存动物中与脊椎动物关系最近的一类非脊椎动物,被称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营养丰富,干品蛋白质含量约达70%左右,还含有较高的磷和碘,脂肪含量低,具...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是全世界现存动物中与脊椎动物关系最近的一类非脊椎动物,被称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营养丰富,干品蛋白质含量约达70%左右,还含有较高的磷和碘,脂肪含量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文昌鱼的研究涉及生态、繁殖发育、进化等各个领域;对于文昌鱼对某些环境因子的耐受性也有研究,但研究的条件仅限于某一温度范围。笔者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性成熟的文昌鱼对亚硝酸态氮、Cu^2+、Zn^2+、Cd^2+以及盐度的耐受性,为文昌鱼的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环境因子 污染物 耐受极限 致死浓度(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色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洁 王华伟 +3 位作者 康肖梦 沈秀 施培基 徐文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9-705,725,共8页
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实验中使用上下法主试验,腹腔注射给予ICR雌雄小鼠不同剂量的桑色素(230、280、330、390、450、530、630 mg/kg),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存活动物观察14 d,计算半数致死... 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实验中使用上下法主试验,腹腔注射给予ICR雌雄小鼠不同剂量的桑色素(230、280、330、390、450、530、630 mg/kg),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存活动物观察14 d,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期结束后,通过体重、外周血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来衡量桑色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发现,高剂量桑色素对小鼠有一定的急性毒性,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为463.24 mg/kg,并且毒性强弱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桑色素 急性毒性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口服五氯柳胺混悬剂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吉丽 司鸿飞 +3 位作者 李冰 程富胜 周绪正 张继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0-341,共2页
通过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对五氯柳胺混悬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预试验采用递增法确定给药的剂量范围、正式试验分组以及组距等。正式试验按照简化寇氏法进行,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体征变化,统计死亡率,记录死亡时间,计算五氯柳胺混悬... 通过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对五氯柳胺混悬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预试验采用递增法确定给药的剂量范围、正式试验分组以及组距等。正式试验按照简化寇氏法进行,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体征变化,统计死亡率,记录死亡时间,计算五氯柳胺混悬剂的半致死剂量(LD50)以及95%的可信限。结果表明,小鼠口服五氯柳胺混悬剂的LD50值为1.679 g/kg,95%的置信区间为1.4391.947 g/kg,按照化学物毒性分级可得:五氯柳胺混悬剂为低毒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柳胺混悬剂 小鼠 急性毒性试验 致死剂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敌百虫与毒死蜱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毒力
16
作者 王友定 吴永虎 陈克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试验结果表明 :毒死蜱和敌百虫以 2 0∶2 0的比例混配 ,对稻纵卷叶螟半致死剂量 (LD50 )最小 ,共毒系数最大 ,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 敌百虫 稻纵卷叶螟 毒死蜱 毒力 致死剂量 共毒系数 增效作用 联合 比对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动物脑膜炎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慧 王蒙蒙 +5 位作者 李傲寒 高静雯 高健鹏 张华雷 张莉 齐亚银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39,共6页
为了构建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实验室保存的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进行复苏,用寇氏法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以LD50剂量、1/2 LD50的剂量、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选择2、4... 为了构建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实验室保存的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进行复苏,用寇氏法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以LD50剂量、1/2 LD50的剂量、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选择2、4、8、12、24、36、48、60、72、84 h共10个时间点,无菌取其脑部、内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粪肠球菌的LD50为7.59×10^8CFU;感染小鼠后,其致死率1/2 LD50剂量组为3.7%,小于2/3 LD50剂量组的13.0%;1/2 LD50剂量组脑组织开始出现病理变化是在感染后12 h,晚于2/3 LD50剂量组(6 h),病理变化与后者相比较轻。结果表明,选择以2/3 LD50剂量为小鼠感染模型的最佳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导致脑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致死量(ld50) 感染模型 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的介孔纳米硅材料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席晨 王周华 +1 位作者 梁金强 黄芝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44-1448,共5页
目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silicananoparticles,MSN)是一种新型、潜在的药物纳米载体。为探索其可能存在的毒性,本研究采用小鼠进行急性毒性研究,分析毒性与材料粒径的关系。方法使用上下法主试验,经静脉注射途径将3种... 目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silicananoparticles,MSN)是一种新型、潜在的药物纳米载体。为探索其可能存在的毒性,本研究采用小鼠进行急性毒性研究,分析毒性与材料粒径的关系。方法使用上下法主试验,经静脉注射途径将3种不同粒径(80、200、1000nm)及二氧化硅粉(20nm)分别给予小鼠,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存活动物观察14d,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期结束后,取血进行血生化检测,并对其进行大体解剖,摘取心、肝、脾、肺、肾和大脑,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制片及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MSNs对小鼠有明显的急性毒性,20、80、200、1000nm给予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范围分别为:(26.3~32.8)、(100~125)、(304.7~381)、(80~100)mg·kg^-1;即毒性大小为20nm〉1000nm〉80nm〉200nm。结论MSNs会对小鼠造成急性毒性,并且毒性强弱与其粒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粒径 小鼠 静脉注射 急性 毒性 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舒 黎江 +5 位作者 徐腾 谢业扬 雷坤 王邦杰 陆专灵 韦友传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66-2572,共7页
【目的】明确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生物常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测定该病原菌对黄... 【目的】明确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微生物常规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病原菌,测定该病原菌对黄喉拟水龟的半致死剂量(LD50),并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肺气肿病黄喉拟水龟的肺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命名为GXNN1),其生理生化特性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完全一致;经腹腔人工注射感染,黄喉拟水龟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腹腔内有少量血水,肠壁充血,肺脏充血膨胀;菌株GXNN1对黄喉拟水龟的LD50为0.63×103CFU/g。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9.4%~99.9%,从基于16S rDNA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也发现,菌株GXNN1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支。综合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致病菌(菌株GXNN1)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XNN1对先锋必和舒普深敏感,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15种药物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引起黄喉拟水龟肺气肿病的主要病原菌,LD50为0.63×103CFU/g,生产中可使用舒普深和先锋必等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肺气肿病 肺炎克雷伯氏菌 致死剂量(ld50)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生化药敏鉴定
20
作者 阚宏玉 苗亮 +6 位作者 杜杨 李明云 巩晓琳 李文雅 孙振南 石海瑞 张立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6-1486,共11页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名贵洄游性鱼类,由于高密度养殖等因素导致病害频发。2021年7月强台风“烟花”过境后浙江省宁海县养殖香鱼暴发体表溃烂病,死亡严重。病鱼皮肤、肌肉溃烂并伴有周围皮肤充血。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病鱼患处...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名贵洄游性鱼类,由于高密度养殖等因素导致病害频发。2021年7月强台风“烟花”过境后浙江省宁海县养殖香鱼暴发体表溃烂病,死亡严重。病鱼皮肤、肌肉溃烂并伴有周围皮肤充血。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病鱼患处肌纤维断裂,周围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鳃丝和鳃小片中红细胞增多;肝细胞核呈空泡,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边集;脾脏内红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白细胞聚集;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从患病香鱼肠中分离到一株菌(编号NH21),其菌落低突、边缘光滑表面湿润,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短杆状、端圆。经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NH2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该菌株对健康香鱼进行回归感染后,人工感染香鱼呈现与本次体表溃烂病香鱼相似的症状,经计算NH21菌株对香鱼的半致死剂量(LD_(50))为2.51×10^(7) CFU/mL。25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显示NH21菌株对阿奇霉素、头孢氨苄、新生霉素、多黏菌素B、头孢西丁、呋喃唑酮6种抗生素敏感。从NH21菌株中检出了毒力基因9个、耐药基因8个。综合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类志贺邻单胞菌NH21菌株是本次宁海县香鱼体表溃烂病的病原菌,研究结果为香鱼出现类似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类志贺邻单胞菌 回归感染 致死剂量(ld50)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