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位导向政策、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格局——来自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斯丽娟 曹昊煜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66,共20页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政策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创新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区位导向政策通过强化创新集聚和生产网络中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内和城市间知识溢出,进而实现政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和创新环境是影响本地效应的关键经济特征,城市区位可达性、研发人员密度和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创新协作、产业技术能力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知识溢出的基础性条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化提供了政策性解释,并为区域知识溢出基础性条件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格局 区位导向政策 型城市建设 知识溢出 专利引用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发投入强度、结构与区域创新格局演进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丽娜 施晓敏 +1 位作者 张惠东 谢靖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8,F0003,共6页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需求日益凸显,不断重塑区域创新格局。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规模与结构双维空间相对差异视角切入,探究研发投入强度与结构变化对区...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需求日益凸显,不断重塑区域创新格局。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规模与结构双维空间相对差异视角切入,探究研发投入强度与结构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进而把握创新格局演进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研发投入强度、结构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分区域看,研发投入强度、结构变化对东部、西部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不同于其对中部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区域应全面认识研发投入强度及其结构的动态演化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提升区域科技政策的精准性、靶向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投入强度 研发投入结构 区域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空间新格局下重塑中国经济布局的方向与途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久文 邢晓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2-1901,共10页
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分析了区域空间新格局的细分特点、区域空间新格局重塑中国经济布局的方向和实现途径等。区域空间新格局分别以4大区域、带状经济区、重点城市群、都市圈集群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 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分析了区域空间新格局的细分特点、区域空间新格局重塑中国经济布局的方向和实现途径等。区域空间新格局分别以4大区域、带状经济区、重点城市群、都市圈集群和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呈现出空间的板块化、骨架化、网络化、支点化和单元化特点。中国经济布局的方向主要包括缩小板块空间差距和促进区域重组、骨架空间的统筹与国土规划、网络空间联通和贸易自由、要素空间布局和产业协同、城乡空间联动与功能定位,可以通过发展板块重组和区域分化、生态功能和后方建设、陆海统筹和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和产业安全、特殊地区和城乡融合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空间格局 经济布局 板块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经验数据 被引量:4
4
作者 温璐迪 郭淑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6,共11页
数字化驱动新一轮创新提速的同时,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在刻画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纳入数字化调节机制的区域创新收敛模型,利用2013—2021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发... 数字化驱动新一轮创新提速的同时,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在刻画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纳入数字化调节机制的区域创新收敛模型,利用2013—2021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数字化建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呈收敛趋势,数字化提升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格局收敛进程,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中国南北方地区创新水平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南方地区内部创新收敛进程快于北方地区,而数字化对北方地区创新收敛进程的影响效果更明显;(4)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双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化水平达到0.154的门槛值时,其对区域创新收敛进程才具有显著加速效应。科学研判数字化对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可为促进数字红利共享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区域格局 条件Β收敛 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大后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曦辉 李松花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2,共9页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以来,时隔近40年,在党的十九大中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以来,时隔近40年,在党的十九大中首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我们需要正视区域间、次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增长极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并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出为契机,形成平衡充分的区域发展模式。要按市场机制配置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实现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协同发展,各区域间互为核心、互为边缘,最终实现全国乃至国际区域间的经济平衡和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不充分 资源配置方式 区域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区域发展新格局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倩肖 李佳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7,共9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供给和需求两端处于结构性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将重心转移到服务国内需要上,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供给和需求两端处于结构性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将重心转移到服务国内需要上,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韧性,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地、开放地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须全局地、系统地、开放地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地畅通和优化"双循环",构建区域平衡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区域发展格局 平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耀彬 郑维伟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共1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注重公平—注重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注重公平为重心、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辩证逻辑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注重公平—注重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注重公平为重心、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辩证逻辑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稳健、开放、活力、公平”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为此,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聚焦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战略选择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重塑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基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48
8
作者 孙晋云 白俊红 王钺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70,共12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深入分析数字经济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深入分析数字经济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区域创新存在收敛趋势,即区域创新格局趋于均衡;数字经济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创新差距,改善区域创新格局的非均衡状态。上述结论在更换不同权重矩阵、替换不同度量指标、考虑滞后效应以及剔除异常样本点后依然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影响研发要素流动,改善区域创新格局非均衡状态,并促进区域均衡创新格局的形成。本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经济改革,优化区域创新格局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格局 研发要素流动 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机制——基于“动力—效率—质量”三元体系的演化经济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郑维伟 瞿茜 +1 位作者 刘耀彬 汪元盛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2,共19页
构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理论框架,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力-效率-质量”三元体系演化经济分析视角,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竞争力偏离、非期望EBM和熵权TOPSIS评估中国区域发展动力、效率和质量的历史水平,并采用... 构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理论框架,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力-效率-质量”三元体系演化经济分析视角,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竞争力偏离、非期望EBM和熵权TOPSIS评估中国区域发展动力、效率和质量的历史水平,并采用耦合协调度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从时空视域探讨其协同演变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动力-效率-质量”三元体系呈现“良性共振耦合、极度协调耦合”的发展态势,并存在相互作用的误差修正机制,且具有明显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在演化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本文突破传统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藩篱,从区域发展“动力-效率-质量”三元体系、区域内与区域间两个层面、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以及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系统构建了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R-DEQ”理论框架,为加快形成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特别是做大做强“内循环”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格局 演化经济学 耦合协调度 PVECM “R-DEQ”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调控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第四届改革论坛综述
10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2008年11月9日,由改革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改革论坛在重庆圆满举行。来自高校、党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院系负责人,有关研究机构负责人,宣传文化系统的理论工作者,出版界、期刊界同行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qu... 2008年11月9日,由改革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改革论坛在重庆圆满举行。来自高校、党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院系负责人,有关研究机构负责人,宣传文化系统的理论工作者,出版界、期刊界同行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针对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王佳宁编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宏观调控政策 区域经济格局 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开放 论坛 产业园区 杂志社 区域经济支撑 理论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25
11
作者 安树伟 肖金成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5-53,共9页
区域发展新空间是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推进国家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区域,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梯次性、层次性和多维性五个特征。保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拓展区域... 区域发展新空间是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推进国家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区域,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梯次性、层次性和多维性五个特征。保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区域经济空间接力规律的客观存在与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基本构想是,轴带引领,构建"三纵-四横-一沿边"的空间格局;城市群支撑,形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形态;陆海统筹,全方位拓展潜在发展新空间;梯次推进,形成"第一代空间-发展新空间-潜在发展新空间"的接力机制。为此,必须培育经济集聚、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群区耦合、"承上启下"等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过滤理论:一个区域创新理论的述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建辉 赖琳琳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社会过滤理论作为区域创新理论的重要分支,可以从社会过滤的概念内涵、构成与测度,社会过滤影响区域创新的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溯源与述评。已有的创新理论多侧重于创新现象表征的描述,缺乏对地方社会条件的关注,而... 社会过滤理论作为区域创新理论的重要分支,可以从社会过滤的概念内涵、构成与测度,社会过滤影响区域创新的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溯源与述评。已有的创新理论多侧重于创新现象表征的描述,缺乏对地方社会条件的关注,而地区社会条件恰是构建成熟创新系统的前提。社会过滤理论强调经济活动的根植性,指出创新活动会受到地方社会、文化及制度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的社会过滤条件不仅影响地区创新的产生,也决定成果转化的效率。因此,社会过滤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揭示了区域创新格局迥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过滤 区域 知识溢出 区域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新空间及其现实驱动:观察远郊工业区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德起 钟顺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47,共15页
空间组织结构优化促进空间效率提升。产城关联模式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微观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远郊工业区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形成"边缘城市"的潜在新空间。然而,近年来的刚性空间组织结构安排,远郊工业区内部... 空间组织结构优化促进空间效率提升。产城关联模式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微观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远郊工业区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形成"边缘城市"的潜在新空间。然而,近年来的刚性空间组织结构安排,远郊工业区内部生产功能的空间垄断导致的"功能残缺",破坏了边缘城市形成机理,制约了空间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进而成为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应把产城融合作为推进远郊工业区空间组织结构柔性化的总体方向,进行园区存量空间治理,实现工业区内部功能的空间整合重组,使其更好地适应快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组织结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空间 产城融合 区域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战略视野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白静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5,共12页
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交通系统建设、物流发展、区域创新、对外开放五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 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交通系统建设、物流发展、区域创新、对外开放五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进行比较,得出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协同性。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应找寻"创新驱动与产业引领"型路径,构建"开放支撑与物流强化"型路径,实施"人才集聚与市场优化"型路径,发力"重点突破与市际联合"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战略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 被引量:91
15
作者 张日新 谷卓桐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3,共10页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国内战略规划以及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国内外湾区经济研究相关成果为基础,梳理国内学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文献,从内涵解读、发展轨迹、构建意义、优劣势条件、模式与策略探索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国内战略规划以及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国内外湾区经济研究相关成果为基础,梳理国内学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文献,从内涵解读、发展轨迹、构建意义、优劣势条件、模式与策略探索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当前研究呈现多学科、单内容的特点,存在诸如对研究主体缺乏共识、偏重宏观经济层面、缺少内在规律性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的问题,今后对于湾区内微观主体、经济发展机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是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 区域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湾区经济表征及其开放机理发凡 被引量:55
16
作者 马忠新 伍凤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96,共9页
通过对五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状的梳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湾区及其内部城市的对外开放度,结果表明,湾区经济是根据海湾的天然地理特点而自然形成的;全国和五大湾区内部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均以湾区为核心向内地辐射呈梯度分布... 通过对五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状的梳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湾区及其内部城市的对外开放度,结果表明,湾区经济是根据海湾的天然地理特点而自然形成的;全国和五大湾区内部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均以湾区为核心向内地辐射呈梯度分布,五大湾区综合开放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环珠江口湾区、环长江口湾区、环渤海湾湾区、海峡西岸湾区、环北部湾湾区。基于湾区的特点对"引力"模型理论进行拓展,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文化包容度、经济增长速度及基础设施便利性等因素决定了湾区经济的梯度开放格局。选用二维集群标准误差回归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速度、文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基础设施便利性、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显著性依次减弱。为此,应提升"湾区经济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好湾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文化包容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区经济 对外开放度 区域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进轨迹、绩效评估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被引量:48
17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7,共13页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园区低碳循环绿色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合推进污染防控,积极践行绿色生态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区域经济格局 长江中游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及其未来方略 被引量:8
18
作者 叶南客 黄南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4,共12页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创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在国内的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在与部分全球城市群的比较上还有较大的差...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创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在国内的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在与部分全球城市群的比较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等制约性瓶颈。对此,长三角城市群应立足高起点,从世界级城市群的地位攀升、国内城市群的增长引领以及区域内的资源再整合战略出发,通过区域空间规划、产业要素布局、环境污染共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区域经济格局 长江经济带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十三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在云南召开
19
作者 柳阳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62,共1页
2020年9月19—20日,第23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新格局”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研究院)、云南省经济学会承办,中国人民大学... 2020年9月19—20日,第23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新格局”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研究院)、云南省经济学会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战线杂志社、经济地理杂志社、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等参与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云南大学 区域经济格局 经济学 云南省昆明市 高质量发展 优势互补 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