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区域农业生态的影响评估
1
作者 王涛 邱浩 全建平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0期140-142,共3页
文章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区域农业生态的影响,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促进农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文章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区域农业生态的影响,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揭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促进农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对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区域农业生态 土壤质量 水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侯春堂 李瑞敏 +2 位作者 冯翠娥 张静 高业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0,共5页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要以关键带的地质环境演化和对农业的影响来划分并确定调查的时段和重点 ,深部以编为主 ,浅部以验证调查为主 ;总体上为网度...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要以关键带的地质环境演化和对农业的影响来划分并确定调查的时段和重点 ,深部以编为主 ,浅部以验证调查为主 ;总体上为网度控制 ,灰度界线 ,其工作精度由下部至上部逐步提高。以河北平原为例 ,划分了 4个层段 :地表层段 ,为调查重点 ,作为综合成果的主体 ;全新统上段和全新统层段 ,分别以洛阳铲和浅钻验证调查为主 ;第四系层段 ,开发已有资料 ,以编为主。综合性调查成果的主图及图例表反映调查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条件 ,镶图及辅表反映调查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工程区划等 ,剖面图辅助揭示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河北平原 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 地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区域农业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刘丹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组成及建立GIS的步骤,探讨了GIS在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农业生态 管理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瑞玲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科学地评价贵州的农业生态环境 ,可以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对贵州各个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系统研究 ,对贵州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客观评价 ,从定量角度对各区农业生... 科学地评价贵州的农业生态环境 ,可以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对贵州各个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系统研究 ,对贵州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客观评价 ,从定量角度对各区农业生态环境加以探讨 ;并对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 模糊综合评价 贵州 西部大开发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军 史建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研究确立了适合山东不同区域发展的生态农业主导产业,并提出符合各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主攻方向。
关键词 区域生态农业 主导产业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农业经济模糊聚类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珉 黄景文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以南宁华侨投资区为例 ,根据生产结构、资料来源选取 6个指标 ,进行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聚类分析 ,对得到的 3种经济类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论证 ,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应采取的相应管理措施。
关键词 区域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模糊聚类 区域分布 生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余万军 吴次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6-472,共7页
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生态足迹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10年平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生态足迹承载... 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生态足迹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10年平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生态足迹承载力只有热量承载力的19.25%、蛋白质承载力的33.46%、脂肪承载力的30.18%;期间贵阳市平均能源足迹占平均总足迹的68.69%,化石能源过度消费严重影响了土地生态足迹承载力.与贵阳市实际人口相比,热量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蛋白质承载力、脂肪承载力及生态足迹承载力不足以承载贵阳市当前人口,土地处于超载状态.对两种方法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农业生态区域法进行预测,制定上限指标,以生态足迹法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目标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进行监测、修正的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战略决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农业生态区域 土地承载力 比较研究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及应用——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姜佰文 杜晓坤 曹立群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年第1期62-67,共6页
以东北农业大学市校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为依托,结合尚志市的地域特点和主导农业产业结构优势,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尚志市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经过3年的实践摸索,已总结形成一套符合实... 以东北农业大学市校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为依托,结合尚志市的地域特点和主导农业产业结构优势,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尚志市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经过3年的实践摸索,已总结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模式——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其应用效果显著,对我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合作共建 循环经济 区域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灰色局势决策
9
作者 李锋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甘肃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区域自然生态资源条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确定了各区域及区域内不同地区农业系统发展的方向、重点及农业内部各业发展的优先序次。
关键词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 灰色局势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探讨——以天津市宝坻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343,345,共2页
探讨了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涵义、选择依据、类型;介绍了天津市宝坻区农业生态模式的创立与推广情况。
关键词 区域生态农业模式 选择 应用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天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忠秀 周忠学 李晶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12-115,120,共5页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006~2007年有所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关天地区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天水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上升最快,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区次之,西安、铜川市上升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处于波动增长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协调度 协调等级 关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雍县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雯珊 《农技服务》 2018年第1期111-113,共3页
为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不同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分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对纳雍县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技术方案、实施内容进行阐述,总结了项目建设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 为在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不同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分类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对纳雍县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技术方案、实施内容进行阐述,总结了项目建设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了项目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 项目建设 效益 发展前景 纳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坑内小流域区域生态农业效益分析
13
作者 叶松清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2年第6期17-18,共2页
以南靖县坑内小流域作为单元区域,通过对区域调查,总结出林、果、竹、草综合治理后的区域生态农业成果,根据SD139—85水利经济计算规范分析了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此区域有较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可操作性,是值得推广的区域生... 以南靖县坑内小流域作为单元区域,通过对区域调查,总结出林、果、竹、草综合治理后的区域生态农业成果,根据SD139—85水利经济计算规范分析了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此区域有较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可操作性,是值得推广的区域生态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内小流域 区域生态农业 效益分析 农业模式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分配及其经济效率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玉梅 游良志 刘凤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异于目前农业科研投资分配方法的新思路,即按照农业生态区划(AEZ)进行农业科研投资,并从经济效率角度探讨了科研投资的区域配置最优方案,为农业科研投资的分配决策提供参考。利用1990—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各个区... 本文提出一种异于目前农业科研投资分配方法的新思路,即按照农业生态区划(AEZ)进行农业科研投资,并从经济效率角度探讨了科研投资的区域配置最优方案,为农业科研投资的分配决策提供参考。利用1990—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各个区域的科研投资边际收益和构建了数学规划模型,模拟了各个区域的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优分配方案。研究发现:农业科研投资的边际收益高,但区域差别明显,调整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分配结构,增加边际收益高的华中区和华北区的科研投资,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科研投资收益和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平均每1元科研投资的收益比原来增加1~2.5元,促进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投资 区域配置 经济增长 农业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区域法的运城市冬小麦生产潜力估算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15
作者 徐伟 杨文彪 +4 位作者 祁泽伟 刘凯凯 高志强 林文 薛建福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477-483,共7页
为明确运城市冬小麦的产量潜力,研究主要通过农业生态区域模型对运城市1997—2016年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估算,根据生产潜力的衰减机制以及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情况,估算了气候生产潜力,并对该地区相关气象因子与... 为明确运城市冬小麦的产量潜力,研究主要通过农业生态区域模型对运城市1997—2016年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估算,根据生产潜力的衰减机制以及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情况,估算了气候生产潜力,并对该地区相关气象因子与冬小麦生产潜力的相互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市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79.40~90.36、8.14~9.08、5.20~6.63 t/hm^(2);年日照时数、日均温度、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最低温度极显著影响冬小麦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降雨量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1997—2016年间运城市冬小麦生产潜力有下降趋势,其中,气候生产潜力有显著下降趋势。综合来看,在日照时数较长、降雨量和空气湿度较大、且无极端高温出现的年份,冬小麦生产潜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产潜力 农业生态区域模型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刘丽媛 李广 +2 位作者 谈燕 张建喜 张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5 m^(3)/hm^(2)),于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展开田间试验。【结果】青贮玉米生育期的形态变化趋势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W_(2)灌水处理下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最大,存在显著差异(P<0.05),产量最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15.65、20.05、20.52 t/hm^(2)。W_(1)~W_(4)的SPAD含量均值为W_(2)(43.17)>W_(3)(41.86)>W_(4)(40.33)>W_(1)(38.57)。W_(2)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31%、2.84%、4.6%且与其他灌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NUF、NUE、NAR氮素利用效率最高,W_(2)与其他处理相比NUF提高了0.169、0.2、0.242 kg/hm^(2);NAR提高了0.03、0.04、0.05 kg/hm^(2);NUE提高了0.009、0.012、0.013 kg/hm^(2)。【结论】节水10%可提高作物的生长于发育、氮素利用效率,适应的灌溉水分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从而提高青贮玉米的生长速度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青贮玉米 氮肥偏生产力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农业生态区域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湖北省中稻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俊英 黄进良 +1 位作者 王立辉 李晓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0-504,共5页
以湖北1990年~2006年的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GIS和空间插值技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计算了湖北省中稻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湖北省中稻光温生产潜力为1... 以湖北1990年~2006年的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GIS和空间插值技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计算了湖北省中稻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湖北省中稻光温生产潜力为17933~20159(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361~14363(kg/hm^2),光温生产潜力开发度为31%~48%,气候生产潜力开发度为43%~85%,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度差别较大.湖北省中稻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可通过合理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提高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插值 农业生态区域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粮食光温潜力分析——以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为例
18
作者 李启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965-2966,共2页
在分析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态区域法对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光温潜力进行测算,计算出粮食作物高产的理论上限,将其与粮食作物的现实产量进行比较,并提出提高耕地粮食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粮食光温潜力 农业生态区域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