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位导向政策、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格局——来自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斯丽娟 曹昊煜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66,共20页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政策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创新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区位导向政策通过强化创新集聚和生产网络中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内和城市间知识溢出,进而实现政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和创新环境是影响本地效应的关键经济特征,城市区位可达性、研发人员密度和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创新协作、产业技术能力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知识溢出的基础性条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化提供了政策性解释,并为区域知识溢出基础性条件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格局 区位导向政策 创新型城市建设 知识溢出 专利引用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区位导向政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4
2
作者 苏红键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明确了经济特区政策、欠发达地区支持政策、交通与通道建设三大类区位导向政策的基础逻辑,分类总结了典型区位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第一,区位导向政策对特定地区发展具有... 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明确了经济特区政策、欠发达地区支持政策、交通与通道建设三大类区位导向政策的基础逻辑,分类总结了典型区位导向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第一,区位导向政策对特定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区位导向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区位导向政策与地区发展基础的匹配,决定了政策实施效果。第三,区位导向政策的效果评价以双重差分法为主,需要加强投入产出分析和比较制度分析。第四,区位导向政策存在明显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五,区位导向政策影响资源空间配置,是其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核心机制。由此,区位导向政策设计需要匹配地区发展基础、适应地区人口发展特征、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域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城乡区域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的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国建 胡玉梅 许东彦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4,共22页
如何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中国制造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视角探讨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制定逻辑和实施效果,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制定效率、增进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性... 如何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中国制造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视角探讨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制定逻辑和实施效果,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制定效率、增进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性。文章基于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创新性地测算了地方政府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并考察了其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地方政府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整体上显著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成熟期企业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地区。机制分析发现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通过抑制市场竞争、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企业退出和影响企业成长等渠道降低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却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地方政府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但却有效提高了微观层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就业和税收,宏观层面城市生产总值和利税总额。文章对于新发展阶段更好地评估区位导向性政策制定效果、进一步优化区位导向性政策设计、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偏好 全要素生产率 地方政府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能够促进城市数字创新吗? 被引量:1
4
作者 雷丽萍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6,共11页
增强城市数字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探讨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对城市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 增强城市数字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探讨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对城市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创新,该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良好市场发展水平、高级行政区划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创新网络嵌入在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对城市数字创新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规制政策则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拓展分析发现,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通过数字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数字经济增长。据此,应建立健全对数字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与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持续优化完善数字规制政策管理体系,以稳步提升城市数字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 数字创新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 创新网络 数字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政策与高质量就业--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郑思齐 宋志达 +1 位作者 孙伟增 吴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171,188,共16页
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中国最典型的区位导向政策——开发区政策对本地区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效果、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开发区设立带来的就业冲击能够显著降低本地区的就业不匹配程度;以教育年... 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中国最典型的区位导向政策——开发区政策对本地区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效果、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开发区设立带来的就业冲击能够显著降低本地区的就业不匹配程度;以教育年限计算,设立开发区能够使本区县的就业匹配程度显著提高19%。第二,开发区设立对于女性就业者、年轻职工和高学历劳动力就业匹配质量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第三,开发区政策能够通过扩大就业市场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专业技能需求以及增加职位晋升机会等途径提高本地区的就业匹配度,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结合上述研究发现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就业现状,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加大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积极推动以“数字经济+新基建”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等方式来提高就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开发区政策 就业匹配 就业质量 规模效应 产业结构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最新进展及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9
6
作者 曹清峰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43,共8页
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雄安新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通过总结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现实应用,发现其具有应用灵活、实施区域不完全按照现有行政区划、政策目标多元化等新特征。从理论上看,集聚外部性、劳动力市... 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雄安新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通过总结国外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现实应用,发现其具有应用灵活、实施区域不完全按照现有行政区划、政策目标多元化等新特征。从理论上看,集聚外部性、劳动力市场摩擦与空间关联效应的存在为区位导向性政策提供了理论合理性,但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因素制约。在实证评估中,现有研究主要利用基于微观大数据的拟自然方法估计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因果效应,但现实中其具体效果差异很大,同一政策的效应在不同区位与时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雄安新区建设中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雄安新区 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劳动者工资提升效应研究:来自开发区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修岩 周君婷 李昊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5,共10页
以开发区为典型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载体。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9年CHFS五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编码及空间匹配方法构建综合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模型(DID)考察开发区设立对... 以开发区为典型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载体。基于中国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11—2019年CHFS五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编码及空间匹配方法构建综合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模型(DID)考察开发区设立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建立何种开发区更为有效,建在何处更能实现产城融合,以及对何种劳动力市场影响更大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劳动者工资性收入,这一结论也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政策差异看,高新区和距离城区较远的开发区更有利于政策效应发挥;从区域差异看,开发区设立有利于提升紧凑型城市和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的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从劳动力市场差异看,开发区对男性、农村户籍、居住在城镇地区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应更大。拓展性分析表明,以管委会为圆心,开发区工资提升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边界为10 km。因此,坚持以提质增效为引领,依托城市紧凑式空间布局,打造连接城乡发展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开发区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互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开发区设立 工资性收入 地理衰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罗玉明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4,共9页
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研发策略有着关键影响。基于2003—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研发策略有着关键影响。基于2003—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会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通过营造创新环境与增加政府补助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在资源禀赋短缺省区市、高等级城市、中西部地区与国有企业层面更为显著。据此,提出加大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支持力度、深化企业可持续技术创新服务、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政策建议,以助推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引导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区位导向政策 持续性技术创新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政策下广西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9
9
作者 邓学龙 曹世武 王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25,共6页
基于2003-2020年人口与经济面板数据,采用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重心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系统分析广西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剖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广西人口与经济空间... 基于2003-2020年人口与经济面板数据,采用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重心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系统分析广西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剖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广西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广西各市内部人口地理集中度不高,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各市人口与人口、经济与经济之间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其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模式,且各市经济之间属于竞争型空间关系,不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同时,广西全区人口和经济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与经济 地理集中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溢出 区位导向政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政策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6
10
作者 曾皓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共11页
本文以2016—202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政策显著促进企业数... 本文以2016—202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政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效应”和“研发创新效应”两条渠道来实现;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所在地区域财政资源更丰富、区域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区政策与其他区位导向性政策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并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赋能、结构变迁与企业数字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环 牛子恒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9,共14页
本文基于2015—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9年设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简称“数字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创新视角考察这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整体上减少了企业数... 本文基于2015—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9年设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简称“数字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创新视角考察这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整体上减少了企业数字专利申请总量,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数字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但上述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创新质量较低、政府补贴较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以及低效率的“僵尸企业”样本中;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并不会显著影响发明型数字专利申请量,且会引导创新结构向发明型数字专利偏移,表明试验区企业数字专利减少的原因在于创新结构的跃迁。拓展分析表明,数字创新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应用价值与市场价值,但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甚微,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索洛悖论”开始显现。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微观层面数字经济创新效应的研究范畴,也为政府数字创新政策的“红包”精准落袋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数字创新 创新结构 新“索洛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基于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胜 谭文静 陈秀英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128,共18页
在产业分工深化背景下,服务外包的兴起为企业创新过程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但目前关于城市服务外包政策实施如何影响示范城市企业创新绩效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据此,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一... 在产业分工深化背景下,服务外包的兴起为企业创新过程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但目前关于城市服务外包政策实施如何影响示范城市企业创新绩效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据此,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评估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试点地区企业的创新绩效。机制检验表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加企业开发支出、助力以资本替代劳动和降低企业营业成本,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立对具有年轻高管团队的企业、位于东部地区示范城市的企业、具有低融资约束度的企业、处在开发性创新阶段的企业和高供应商(客户)集中度的企业而言,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服务经济转型的情境下,识别基于区位导向性的服务外包政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促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企业创新 多时点DID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位导向型政策是否降低了城乡消费不平等?——基于国家级新区设立的准实验研究
13
作者 梁渊博 李辉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国家级新区这一区位导向型政策能否降低城乡间消费不平等、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兼顾,是一个有待回答的经验问题。利用2010年以来在中国各地区陆续建立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区位导向型政策对降低城乡消费差距... 国家级新区这一区位导向型政策能否降低城乡间消费不平等、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兼顾,是一个有待回答的经验问题。利用2010年以来在中国各地区陆续建立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区位导向型政策对降低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城乡消费不平等的程度,且这一结果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可得性;而国家级新区对农村公共服务可得性的影响未见统计上的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导向政策 国家级新区 城乡消费不平等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何以推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以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的准自然实验为例
14
作者 南士敬 王敏娜 +1 位作者 汪金伟 成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5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作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政策工具,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厘清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对完善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体系,进而以点带面推动地区绿色经济... 作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关键政策工具,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厘清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对完善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体系,进而以点带面推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2016年开始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手工整理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名单和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这一代表性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显著促进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且该结论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安慰剂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排除异常值干扰、考虑预期因素、增加控制变量和考虑空间相关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加强环境规制推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从地理区位来看,绿色园区显著推动了东、中部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而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从园区数量来看,绿色园区创建数量越多,其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从城市发展特征来看,在高人力资本、高财力支持和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城市,绿色园区对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强。该研究为完善绿色区位导向性政策体系、助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区位导向政策 绿色经济 绿色工业园区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的创新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欣泽 朱欢 赵秋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于2009年开始大幅推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设立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开发区从数量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于2009年开始大幅推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设立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开发区从数量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15年城市层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增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能显著提升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且对具有创新比较优势城市的创新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的创新提升效应主要由城市企业的税负下降(“政策效应”)、产业集聚度上升(“集聚效应”)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效应”)来实现,而不是城市内部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选择效应”)的结果。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能够助力城市产生高水平集聚、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为我国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 城市创新 区位导向政策 集聚效应 创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绿色转型与空气污染治理:异地迁移还是就地创新
16
作者 曹友斌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7,共11页
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开发区绿色转型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绿色转型有效降低了当地空气污染程度,促使当地污染企业通过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来规避环境规制,... 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开发区绿色转型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绿色转型有效降低了当地空气污染程度,促使当地污染企业通过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来规避环境规制,并未增加当地的绿色专利数量,表明异地迁移效应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就地创新效应并未凸显。进一步分析显示,开发区绿色转型未同步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水平,体现出开发区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的。上述结论为理解开发区绿色转型的实践效果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绿色转型 空气污染 污染转移 区位导向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贵 赵勇冠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70,共18页
国家级新区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利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条件下稳健的双重差分模型,基于我国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 国家级新区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利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条件下稳健的双重差分模型,基于我国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与未设立国家级新区时的情形相比,国家级新区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累计增幅,并且提升力度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强趋势,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持续的正向影响。国家级新区在设立初期对周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但在长期尚未产生稳定、持续的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自“吸引外商投资”机制和“培育市场主体”机制,而“发展科技服务业”机制的效果尚不显著。建议国家级新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改革,多措并举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 区位导向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与市场共促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机理及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慧娟 沈体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71,共12页
设立国家级新区是国家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过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地方政府致力于国家级新区建设,希望通过配置经济资源吸引企业和居民入驻,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以点带面对周边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设立国家级新区是国家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过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地方政府致力于国家级新区建设,希望通过配置经济资源吸引企业和居民入驻,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以点带面对周边经济产生溢出效应。然而,这种偏向型的制度供给是否会促进城市增长和规模扩张,是否有利于达成协调区域发展的目标,还有待探索。文章构建了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用以刻画国家力量通过治理体制变革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逻辑。通过考察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其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并检验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大国经济背景下协调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国家级新区建设,新的增长中心正在兴起,并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而资本快速向新区集聚是国家级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机制;通过在国土空间内加强偏向性的制度供给,使得不平衡式的竞争竞赛转向协调联动式的合作共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区位导向政策 官员配置 空间溢出效应 政府与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开发区研究热点与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志斌 周麟 沈体雁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0,共6页
作为改革开放的创造性成果,开发区不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载体,也是兼具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大国大样本准自然实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15年以来,国内开发区研究的高刊文频率和高引用关注度等特征... 作为改革开放的创造性成果,开发区不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载体,也是兼具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大国大样本准自然实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15年以来,国内开发区研究的高刊文频率和高引用关注度等特征表明该领域已然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开发区发展要素与理论研究、土地利用研究、转型升级与发展管理研究、空间互动研究以及政策效应研究等5个研究热点,系统梳理国内开发区建设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对促进国内开发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开发区政策效应 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