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63
1
作者 肖烨 商丽娜 +4 位作者 黄志刚 张文广 薛振山 张仲胜 吕宪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4-1001,共8页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甸湿地(T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山地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343.11 mg/g、28.03 mg/g和4.00 mg/g,变异系数为有机碳(9.26%)〈全氮(16.52%)〈全磷(48.64%)。在0-40 cm土层内,T1、T2和T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T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山地沼泽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林丽 张法伟 +3 位作者 李以康 韩道瑞 郭小伟 曹广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7,共6页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氮储量 化学计量学特征 矮嵩草草甸 退化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10个湖泊沉水植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4
3
作者 郝贝贝 吴昊平 +2 位作者 史俏 刘贵华 邢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9-544,共6页
于2010年8月以云南高原10个湖泊进行沉水植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以期为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的元素化学计量以及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0个湖泊沉水植物的种类随营养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基本都是眼子菜科眼... 于2010年8月以云南高原10个湖泊进行沉水植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以期为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的元素化学计量以及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0个湖泊沉水植物的种类随营养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基本都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和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植物.10个湖泊沉水植物的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范围分别为170.22~373.14、0.90~9.70和0.36~4.30 mg/g;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范围分别为37.21~188.47、83.18~468.02和1.57~4.90.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10个湖泊的沉水植物氮磷比与湖泊特征和理化参数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碳氮比和碳磷比分别与水体总磷和总氮显著负相关.从单一物种来看,总碳、总氮、总磷、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的最高平均值分别出现在马来眼子菜(368.41 mg/g)、光叶眼子菜(7.60 mg/g)、蓖齿眼子菜(3.26 mg/g)、微齿眼子菜(68.93)、光叶眼子菜(224.57)和光叶眼子菜(4.82)上.综上所述,调查的云南10个高原湖泊普遍磷过剩而氮相对不足,物种多样性下降,蓖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和光叶眼子菜可能更适合作为云南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湖泊 沉水植物 化学计量学特征 富营养化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对纬度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喜霞 杜天雨 +1 位作者 魏亚伟 周永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52-3960,共9页
为研究红松叶片的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依据我国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分布特点,沿纬度梯度,选取长白山(42°27'N)、张广才岭(44°16'N)和小兴安岭(48°05'N)等3个地区的典型阔叶红松老... 为研究红松叶片的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依据我国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分布特点,沿纬度梯度,选取长白山(42°27'N)、张广才岭(44°16'N)和小兴安岭(48°05'N)等3个地区的典型阔叶红松老龄林,测定红松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表层土壤(0—15 cm)、中层土壤(15—30 cm)的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红松叶片C、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表层土壤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7.6—87.4,2.0—7.2 mg/g和0.26—0.92 mg/g;中层土壤为8.1—59.7,0.7—4.6 mg/g和0.2—0.82 mg/g;而叶片为495.5—507.4,12.7—172.5 mg/g和1.1—2.1 mg/g。2)土壤中的SOC、C/N、C/P均随纬度升高极显著增加,而叶片各元素计量特征随纬度的变化不显著。3)叶片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显著正相关,同时,叶片N与土壤C/N、P与土壤N/P显著相关。相比较而言,红松叶片N、P含量较低,这可能说明阔叶红松林土壤N、P供应不足,而叶片N/P仅为9.9,说明东北阔叶红松林N限制更加明显。本研究为阐明东北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养分供应状况和限制因素,为阔叶红松林区提高红松生产力的管理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纬度梯度 红松 阔叶红松林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食物网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德琳 林乃峰 +4 位作者 邹长新 王燕 吴丹 蔡颖 安树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81-4689,共9页
在太湖藻型湖区和草型湖区分别采集水环境和各营养级生物样品,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分析方法,检测2个湖区水环境及食物网各组分的碳、氮、磷元素含量和比例.结果显示:藻型湖区的环境样品(水样和沉积物样)具有相对较高的碳氮磷元素含量,除了... 在太湖藻型湖区和草型湖区分别采集水环境和各营养级生物样品,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分析方法,检测2个湖区水环境及食物网各组分的碳、氮、磷元素含量和比例.结果显示:藻型湖区的环境样品(水样和沉积物样)具有相对较高的碳氮磷元素含量,除了沉积物样的TOC和TN外,草、藻湖区的水样和沉积物样的碳氮磷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生物样品的碳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差异较小,高营养级物种的元素含量较低营养级物种相对恒定;藻型湖区环境样品的C:N、C:P和N:P比值较草型湖区低,两湖区间仅有沉积物的C:P和C:N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低营养级物种的碳、氮、磷元素比例变动性较高营养级物种大;草、藻湖区食物网均存在营养级间化学计量不平衡现象.上述空间差异,可能与草藻湖区所受的外界污染输入量差异有关,而高营养级生物的化学元素含量和比例较为稳定,也体现了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内稳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浅水湖泊 生态系统 空间异质性 碳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贾国梅 牛俊涛 何立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4期3566-3568,3573,共4页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偶联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湖北宜昌点军区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氮磷之...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偶联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湖北宜昌点军区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磷含量,柏树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显著大于柑橘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柑橘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菜地的全磷含量最大,其次是橘树地,柏树地最小。3种植被覆盖的土壤碳氮比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柏树地的土壤碳磷比最大,其次是橘树地,菜地的最小;土壤氮磷比是柏树地显著大于橘树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橘树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三峡库区土壤碳氮偶联反应,而氮磷之间以及碳磷之间并未发生偶联反应。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碳磷比是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碳磷比、氮磷比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全氮和全磷,表明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主要受到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碳氮比 碳磷比 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范拴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土壤 C N 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五角枫幼苗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宋沼鹏 何念鹏 侯继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4-262,共9页
不同土壤氮环境下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趋势不同,因此研究不同种源地的五角枫(Acer mono)对氮沉降的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不同种源五角枫对氮沉降的适应和响应机制,主要通过3个种源的五角枫幼苗氮添加控制实验,分析不同... 不同土壤氮环境下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趋势不同,因此研究不同种源地的五角枫(Acer mono)对氮沉降的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不同种源五角枫对氮沉降的适应和响应机制,主要通过3个种源的五角枫幼苗氮添加控制实验,分析不同种源的五角枫幼苗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干物质含量(LMDC)以及叶片N、P含量和N∶P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氮添加处理下,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NW)和山西种源五角枫幼苗(SW)的LDMC均显著低于对照,NW和SW在N4条件下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NW与北京种源的五角枫幼苗(BW)的SLA在N4条件下显著增加;SW的SLA在N2的水平下显著增加。(2)氮添加下,只有SW的P_(mass)在N1水平下显著增加,N_(mass)在N1和N3水平下表现为显著增加。说明在低氮水平下,能够促进SW对P的吸收,从而增加植物体内对P的积累。同时在低氮和中高氮条件下,能够促进SW对N的吸收,说明SW能较好的适应低氮和高氮环境,使其生存能力更强。(3)分析变异来源及各指标的相关性得出,氮添加条件下,五角枫的SLA、LDMC、P_(area)及N∶P与氮添加处理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而SLA、LDMC、N_(mass)、P_(mass)、Narea、P_(area)和N∶P对氮添加处理和种源的交互作用均未表现出相关关系,说明引起五角枫各性状主要受氮添加处理影响。(4)综合各指标的变化,氮添加条件下,NW的LDMC显著降低,SLA显著增大,同时叶N含量、叶P含量以及N∶P比较高;SW的LDMC显著降低,SLA增大,同时叶N含量、叶P含量表现为显著增大,结合叶经济谱理论分析得出,SW和NW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而BW倾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因此,不同种源的五角枫对于氮沉降的响应存在差异,并且持续的氮添加已经改变了五角枫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五角枫 化学计量学特征 叶经济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区域差异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钰 殷春雨 +3 位作者 高弋明 陈新芳 关保华 李宽意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4期16-24,共9页
为深入了解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西南高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中的差异,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于2010年—2016年的夏季(6—9月)调查了36个湖泊的沉水植物。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的碳(C)含量显著高于平原湖泊... 为深入了解沉水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西南高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湖泊中的差异,以及生态修复的影响,于2010年—2016年的夏季(6—9月)调查了36个湖泊的沉水植物。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的碳(C)含量显著高于平原湖泊,氮(N)含量显著低于平原湖泊,磷(P)含量高于平原湖泊但差异不显著;高原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的C/N和C/P的比值显著高于平原湖泊,N/P显著低于平原湖泊;在平原湖泊和高原湖泊共有的金鱼藻、苦草、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和伊乐藻中,仅有伊乐藻的N含量和金鱼藻的P含量与群落的差异性不一致。(2)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生态修复后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群落的C和P含量显著高于未修复区,N含量低于未修复区但差异不显著;修复区沉水植物群落的C/P和N/P显著低于未修复区,C/N显著高于未修复区;修复区和未修复区共有的金鱼藻、苦草、穗花狐尾藻和竹叶眼子菜的C和P含量都跟群落的差异性一致。以上结果说明,在清澈的水体中,沉水植物的C和P含量高而N含量低;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沉水植物N含量升高。因此,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这将会提高沉水植物中C和P的含量,从而有利于促进沉水植被区成为湖泊的C和P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区域差异 湖泊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对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宇 应瑶琳 +1 位作者 王雨晴 韩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4-482,共9页
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优势树种灰胡杨为研究对象,分析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沿地下水埋深梯度(GWD)的变异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灰胡杨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灰胡杨叶性状和化学计量学... 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优势树种灰胡杨为研究对象,分析灰胡杨叶性状与化学计量学特征沿地下水埋深梯度(GWD)的变异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灰胡杨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灰胡杨叶性状和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面积(LA)、叶片含水量(LWC)、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随GWD增加呈下降趋势,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组织密度(LTD)、叶碳含量(LCC)、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随GWD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C∶P、N∶P、LPC和LA变异系数较大(39.90%、36.09%、30.63%和28.22%),对GWD变化较为敏感。(2)LA与LTD和LDMC, LWC与LTD和LDMC, LNC与C∶N, LPC与LCC、N∶P和C∶P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A与N∶P和C∶P呈显著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A、LDMC、LTD、C∶P可作为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重要指标。(3)C∶N、N∶P、C∶P随GWD增加均呈上升趋势,LCC、LNC和LPC的均值(438.617 mg/g、14.991 mg/g和0.728 mg/g)均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的平均标准;灰胡杨叶片C∶N<30、N∶P>16,表明灰胡杨生长主要受P限制。(4)随GWD增加,灰胡杨以增加LCC、LTD、LDMC、C∶N、N∶P和C∶P,并降低LA、LWC、LPC和LNC的保守型策略来适应极端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胡杨 叶性状 化学计量学特征 地下水埋深 生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会彪 廖振辉 +5 位作者 唐健 彭健 柯琴 覃祚玉 赵隽宇 胡荣辉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以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广西油茶人工林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设置有机肥、纯化肥、有机-无机复合肥3种处理并以不施肥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分析不同类型肥... 以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广西油茶人工林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设置有机肥、纯化肥、有机-无机复合肥3种处理并以不施肥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分析不同类型肥料处理油茶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pH值普遍呈酸性(3.86~4.06)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9.34~13.58 g·kg^(-1),以纯化肥处理最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土壤碱解氮(66.3 mg·kg^(-1))、有效磷(4.1 mg·kg^(-1))、速效钾(66.7 mg·kg^(-1))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C∶N和C∶P,提高磷素的有效性同时还能保持氮素和磷素的相对平衡,有利于油茶的生长。纯化肥处理对C∶P和N∶P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肥料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2
作者 程瑞梅 王娜 +2 位作者 肖文发 沈雅飞 刘泽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0-136,共7页
【目的】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陆地植... 【目的】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陆地植被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表明,C、N、P是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N和P是陆地植被生长2种最重要的限制元素;土壤中的碳氮磷比值是评价土壤质量重要指标,从全球尺度研究发现,土壤中的碳氮磷比值基本为恒值;陆地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判断研究表明,N∶P比值是植物生长养分限制的敏感性指数,常被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的阈值,同时N、P含量也可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类型;气候、地理、土壤等因子是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中,C、N、P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因子,其比值在研究土壤质量评价、养分限制阈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限制性养分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孙美美 关晋宏 +2 位作者 岳军伟 李国庆 杜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208,共7页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了5个调查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的C、N、P含量较其他器官稍高,其中C含量达到511.97~538.66g/kg;5个调查区中武威地区的植物干、枝、根的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地区,分别为425.0,400.58,400.55g/kg。针叶林干中C∶N在地区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器官内差异不显著;甘南和兰州地区的针叶林各器官间C∶N差异显著;针叶林干和根中N∶P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兰州和武威地区各器官间N∶P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个调查区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上层土壤(0—30cm),而较深层次土壤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针叶林干中C、N、P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针叶林叶中仅N与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20cm)中C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针叶林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氮磷空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梁晨 殷书柏 刘吉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679-7685,共7页
为阐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非生长季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的碟形洼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 为阐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非生长季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的碟形洼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全氮、全磷和氮磷比在各样点的平均值分别呈“V”字、倒“N”字和“V”字型分布,土壤全氮、全磷与氮磷比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78.11 mg/kg、820.50 mg/kg与2.44,变异系数为全氮(51.77%)>氮磷比(36.07%)>全磷(13.65%)。在0—50 cm土层内,全氮、全磷和氮磷比总体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全氮主要集中于不同样点土壤的中上层,各样点的最高值均分布在土壤表层区域;全磷的富集深度与全氮相同,但在土壤20 cm深度各样点含量相近,后在20—50 cm深度内呈逐渐下降趋势;氮磷比在各样点的最高值与全氮和全磷分布总体一致,富集深度与两元素呈基本一致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全氮与全磷之间均呈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质的分布,植物与水文状况、季节变化和土壤温度也在养分分布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全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碟形洼地 岛状林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尖山河流域典型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洪利达 胡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0-1353,共14页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氮去除率逐级递增,磷去除率波动递增,人工湿地前端COD_(Cr)净化效应明显,末端TN、TP净化效用明显,双区并联构筑人工湿地净化效应更优,该系统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格局存在区域差异性.湿地植物碳同化效率明显受生长期和外源胁迫共同控制,土壤矿质代谢及有机质分解能力表现为旱伞草>香蒲>再力花>美人蕉.该系统内各组分氮元素变异性较大,尖山河人工湿地总体上土壤C-植物C、土壤P-植物P和土壤C/N-植物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N/P-植物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植物对C和P元素的响应更加积极.因此提高高原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关键在于了解系统营养元素限制格局及外源胁迫适应特征,该结果可为高原湖泊水体与临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推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磷 尖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叶片-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昕妮 李路 +2 位作者 常亚鹏 罗庆辉 许仲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10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雪岭云杉林土壤和叶片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干旱区的天山北坡的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7-8月,在7个采...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雪岭云杉林土壤和叶片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位于干旱区的天山北坡的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7-8月,在7个采样区采集不同土层(0~30,30~50,50~80 cm)土壤和叶片样品,测定其N、P含量及N∶P,同时测定各样地的海拔、年均气温(MAT)和年均降水量(MAP),计算R N(N叶片/N土壤)和R P(P叶片/P土壤),研究叶片N和P含量对土壤N和P含量的响应,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环境变量(海拔、MAT和MAP)对土壤、叶片N、P含量和N∶P以及R N、R P的影响。【结果】(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N、P含量及N∶P均降低。土壤P含量与海拔、MAT以及MAP的关系不明显;土壤N含量随海拔和MAP的增加而增大,随MAT的升高而降低,土壤N∶P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大,随MAT的升高而降低,与MA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叶片N含量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随MAT的升高而增大,与MAP相关性不明显;叶片N∶P随MAP的增加而增大,与海拔、MAT相关性不明显;叶片P含量与海拔、MAT以及MAP的关系不明显。(3)在0~80 cm土层,土壤N含量与叶片N含量、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土壤N∶P与叶片N∶P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4)R N与海拔呈负相关,与MAT呈正相关,与MAP相关性不明显;R P与海拔、MAT、MAP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雪岭云杉林土壤N∶P相对较低,N是主要限制元素;海拔、MAT、MAP对雪岭云杉林叶片和土壤N含量及N∶P有影响,对土壤和叶片P含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特征 叶片养分 土壤养分 雪岭云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针茅属植物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
17
作者 崔艳智 李琪 熊坤 《绿色科技》 2015年第7期1-3,共3页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比 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云飞 洪苗苗 +3 位作者 欧延升 黄政 张洋洋 汪霞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5期25-32,共8页
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壤层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探讨其与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C、N含量变异性较大,表层土... 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壤层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探讨其与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C、N含量变异性较大,表层土壤含量高于底层;土壤P含量垂直变异性较小,各土壤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C:N变化范围为7.52—18.47、均值为11.62,比较稳定,各土壤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C:P变化范围为22.86—156.76,均值为62.06,N:P变化范围1.02—9.92,均值为4.85,C:P和N:P比值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2)土壤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海拔、年降水量、干旱指数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年均气温的增加而降低;土壤P与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关系。(3)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纬度梯度上没有规律性变化。土壤C:P和N:P比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说明在青藏高原东部沿纬度分布的山地草地中土壤磷有效性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C:N比值相对稳定,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山地草地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特征 气候因子 地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物品质与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乐乐 王晓丽 +3 位作者 马源 马玉寿 王彦龙 周选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4-1460,共7页
为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物营养品质和碳氮磷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三江源区典型高寒草甸进行了不同返青休牧期的野外控制试验。在返青期(5月初—6月末)设置了放牧(CK)和4个休牧期(20 d,30 d,40 d和50 d)的处理,在牧草生长旺季(8月中... 为研究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物营养品质和碳氮磷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三江源区典型高寒草甸进行了不同返青休牧期的野外控制试验。在返青期(5月初—6月末)设置了放牧(CK)和4个休牧期(20 d,30 d,40 d和50 d)的处理,在牧草生长旺季(8月中旬)测定了植物群落的营养品质和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与放牧处理相比植物群落的粗蛋白含量在休牧30 d处理下显著增加了25.7%;而植物群落总有机碳、全磷含量以及C∶N比值在休牧50 d最高,总有机碳和全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16.26 g·kg^(-1)和2.04 g·kg^(-1)。植物群落N∶P比值和C∶P比值在休牧20 d最高;休牧率与植物群落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以及C∶N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P比值和N∶P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返青期休牧可有效地改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牧时间 营养品质 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地区土壤养分质量的影响(2002-2022年) 被引量:5
20
作者 钱甲龙 孙鹤嘉 +1 位作者 刘强 张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133,共8页
以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乌兰布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处(116°32′~118°14′E、41°35′~42°40′N,海拔1 010.0~1 939.9 m)的森林-草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8月下旬在冀蒙界河两岸以2 km... 以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乌兰布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处(116°32′~118°14′E、41°35′~42°40′N,海拔1 010.0~1 939.9 m)的森林-草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8月下旬在冀蒙界河两岸以2 km×2 km为基本网格单元进行机械布点,选取63个网格交点为取样点,按2022年植被恢复类型进行分类(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天然林(自然恢复的次生阔叶森林,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主)、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在每个取样点使用土钻法采集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每次取样以网格交点为中心,按东西走向间隔10 m设置3次重复,所取同样点3份土样风干过筛后等量混合均匀,检测土壤的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有机碳质量分数;以土壤质量指数为评价指标,以7项土壤养分指标为影响土壤质量指数的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较法,分析2002年与2022年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近20 a植被恢复对塞罕坝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储量,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均对土壤养分总量有所消耗。以樟子松人工林消耗量最大,其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与2002年森林相比分别下降了68.07%、60.87%、81.38%、25.87%,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能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的碳质量分数∶氮质量分数(w(C)∶w(N))、碳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w(C)∶w(P))明显下降)。土壤质量指数分析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比2002年均有所下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维持土壤养分质量方面效果最佳,其土壤质量指数为0.54,与2002年森林土壤养分质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乡土树种的重要性,建议制定针有对性的养分管理措施以优化植被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土壤质量指数 塞罕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