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思想史再发掘——兼析《资本论》结构发生的秘密 被引量:14
1
作者 许光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9,共11页
值此《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之际,应从历史高度探索《资本论》结构发生奥秘,总结推广《资本论》理论遗产,藉以弘扬"中华事的科学"。研究表明,劳动二重性客观逻辑的发掘确立《资本论》结构形式变迁的"客观标准"... 值此《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之际,应从历史高度探索《资本论》结构发生奥秘,总结推广《资本论》理论遗产,藉以弘扬"中华事的科学"。研究表明,劳动二重性客观逻辑的发掘确立《资本论》结构形式变迁的"客观标准",打破了既有的"劳动二重性思想史"认识,将"理论"转译为"生成规定",并将思考的触角延伸到文本背后——历史和批判。这要求将《资本论》创作过程看作一"巨型的"史书,从马克思真实记录中梳理结构的源起、成型和中间隐藏的逻辑嬗变,具象出批判与建构之"完美统一(规定)"。劳动二重性的发生学结构——特殊和一般、"个别"上升到"一般"、发生的批判的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性质,亦即所谓的第Ⅰ结构、第Ⅱ结构、第Ⅲ结构和第Ⅳ结构,乃是构成了《资本论》创作的直接结构形式、总和结构形式、一般结构形式和历史辩证法的形式。理解高点锁定在"第Ⅳ结构"。由于艺术再现主客观批判的工作统一,真正回答了"什么是生产关系"问题,首章《商品》逻辑始终代表着历史唯物主义作品的最高水准,完结《资本论》结构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劳动二重性 历史 结构 发生 批判 辩证法 思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如何推动劳动幸福程度的持续提升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云峰 朱丹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27,共8页
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其展现的属人性即劳动幸福的属性。劳动属人性的提升即劳动幸福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的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劳动二重性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资... 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其展现的属人性即劳动幸福的属性。劳动属人性的提升即劳动幸福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的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劳动二重性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密匙,因而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批判中隐藏着劳动二重性思想的出场路径,异化劳动批判理论则构成其主体内容。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就是劳动对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生命情感、社会价值的肯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属人性;劳动消极性则是劳动对人的生命情感、自由幸福的否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非属人性。从类别上看,劳动消极性包括人的主体感受的消极性、社会分工的消极性、劳动过程的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在劳动过程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历时性维度看,整个人类历史表现为劳动积极性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的进步过程。从共时性维度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引导和限制资本逻辑,发挥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在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中最大化地保障劳动幸福,进而彰显劳动的属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属人性 劳动积极性 劳动消极性 劳动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光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6,共7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 劳动价值论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的总和——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的劳动二重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3,共7页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 主客体关系 主体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真义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贺汉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的,一切"善"超过"恶"的劳动便是有用劳动,反之,便是有害劳动。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的两大方面是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从对立性看,劳动的有害性决定了劳动对人的"不解放",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的有用性,促进劳动解放人。从统一性看,劳动的有用性决定了解放人的劳动要以劳动能够解放人为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对劳动解放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劳动解放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振羽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20,共5页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市思 唯物史观 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 表现和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与需求二重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陶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劳动二重性与需求二重性陶江劳动二重性学说无疑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在这一学说问世近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只谈论劳动二重性,而不知道与它对称的需求二重性,就会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笔者试图在与劳... 劳动二重性与需求二重性陶江劳动二重性学说无疑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在这一学说问世近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只谈论劳动二重性,而不知道与它对称的需求二重性,就会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笔者试图在与劳动二重性对称的结构中阐述需求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需求二重性 使用价 有用性 商品体 劳动的矛盾 《资本论》 效用 个别劳动 价值的本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产品的商品二因素与脑力劳动二重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文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7-50,共4页
价值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说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及正义性。揭示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统一... 价值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说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及正义性。揭示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通过服务劳动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有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与此相一致,脑力劳动有二重性,即具体脑力劳动和抽象脑力劳动。科技人员是脑力劳动力,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可使科技价值转移给众多的人,从而使其价值翻许多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市场化才可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产品 商品二因素 脑力劳动二重性 劳动价值论 科学技术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决定企业“分享制”
9
作者 刘萌芽 朱开悉 《学术论坛》 2001年第4期61-63,共3页
长期劳动具有价值转移与实现的长期性及价值量的贬值风险性 ,因而应参与企业剩余分配 ,故分享制应当成为企业的基本分配模式。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企业 分享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把非物质生产劳动排除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之外——试从劳动二重性观点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
10
作者 雎国余 《经济科学》 1983年第4期53-58,52,共7页
在有关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争论中,不少同志坚持认为,不仅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都不应当把非物质生产劳动包括在内。原因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既不生产使用价值,又不创造价值,用于这方面的劳动耗费是对社会财... 在有关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争论中,不少同志坚持认为,不仅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都不应当把非物质生产劳动包括在内。原因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既不生产使用价值,又不创造价值,用于这方面的劳动耗费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扣除,并且断定这种见解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方面考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上述见解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许多论述,而且在理论上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非物质生产领域 非物质生产劳动 劳动二重性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劳动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形成时期新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乃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32,共4页
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能够产生重大的经济学意义。然而关于这一学说何时形成以及形成的具体文本线索等问题,学界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有必要从马克思关于这一学说初创前后的手稿中... 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能够产生重大的经济学意义。然而关于这一学说何时形成以及形成的具体文本线索等问题,学界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有必要从马克思关于这一学说初创前后的手稿中寻求新的理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二重性学说 经济层面 哲学层面 形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与徐禾等同志商榷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振羽 《理论探讨》 1987年第6期48-53,共6页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它有着许多不妥当的认识,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一个重大误解...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它有着许多不妥当的认识,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不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一个重大误解,是认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也分解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把劳动二重性一般和劳动二重性特殊混同起来。有些同志认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抽象劳动 物质产品 人类劳动 经济学界 私人劳动 重大误解 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13
作者 刘金垣 林木西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2期65-72,共8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它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的宝贵文献。本文仅就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商...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它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的宝贵文献。本文仅就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商品的二因素和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作的阐述,谈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 交换价值 政治经济学批判 商品二重性 私人劳动 手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亚当·斯密对劳动二重性的认识
14
作者 隆江 《社会科学家》 1986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但是,亚当·斯密,甚至整个古典经济学派,是否对劳动二重性问题有一定认识,并对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所启迪呢?对此,经济学界几乎是持完全否认...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但是,亚当·斯密,甚至整个古典经济学派,是否对劳动二重性问题有一定认识,并对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所启迪呢?对此,经济学界几乎是持完全否认态度的。这种看法是否与事实相符呢?本文拟就此作点探讨。 一、亚当·斯密对劳动二重性的认识 早在亚当·斯密以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就研究过创造价值的劳动问题。他认为,只有创造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创造商品的劳动要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必须与创造金银的劳动进行交换。这种看法虽然包含着严重的错误,但是,他所处的时代,金银早已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取得了表现价值的独占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劳动二重性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创造价值的劳动 社会劳动 简单劳动 马克思 同一劳动 人类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作用
15
作者 郭桂芝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5期72-74,共3页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早已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也看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非常混乱。这除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以外,在理论...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早已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也看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非常混乱。这除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以外,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的批判,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资本论》第2卷序言,第22页)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掩盖在商品、货币物的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商品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抽象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人与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劳动创造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劳动二重性看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的商品性质
16
作者 张赞洞 樊锦淳 吴健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13-17,共5页
近年来,对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实质上是商品,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关系的问题,经济学界经过反复讨论,认识已趋于统一。但对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充分地论述。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质... 近年来,对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实质上是商品,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关系的问题,经济学界经过反复讨论,认识已趋于统一。但对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充分地论述。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质,对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的商品性质进行一些探讨。马克思曾经预言,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中,由于个人劳动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出现,人类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将消失。不过马克思又认为:“以集体生产前提,时间规定当然照旧保有其本质意义。”“时间经济以及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仍然是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还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二重性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劳动 个人劳动 内部交换 社会劳动 劳动 国营企业 商品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7
作者 李成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15-18,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理论结构。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就必须按照它的内在联系、抓住关键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 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恩全集》第23卷,第5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和理论结构。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就必须按照它的内在联系、抓住关键问题,步步深入地去理解。 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恩全集》第23卷,第55页)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需要首先弄清这个枢纽点,弄清它本身的含义以及它为什么成为理解上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二重性 科学体系 理论结构 内在联系 抓住关键 生产商品的劳动 纽点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生产产品的劳动的三种二重性
18
作者 蹇光伦 黄志凌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2期30-31,共2页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抽象劳动”是永恒范畴还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争论不休,看法不一。我们认为,要求得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一致或接近,有必要搞清楚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相互关系。在...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抽象劳动”是永恒范畴还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争论不休,看法不一。我们认为,要求得对这个问题看法的一致或接近,有必要搞清楚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相互关系。在我们看来,从事产品生产的劳动客观上具有二重性,即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产品,都是在一定特别形式下进行的具有一定有用性质的劳动的产物,正是生产产品劳动的这种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 社会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 特殊劳动 具体劳动 个人劳动 有用性 商品经济 历史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的逻辑检视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原锟 张树青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41,共7页
依据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逻辑检视,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阐述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真正... 依据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逻辑检视,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阐述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真正具有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辩证关系的不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而是作为个别而存在的具体有用劳动与作为一般而存在的有用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而是相同的、无差别的具体有用劳动。有鉴于此,在初步分析了为什么货币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具体有用劳动是标准具体有用劳动这一问题后,尝试性地提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真正具有的二重属性:一是具体劳动与标准劳动的二重性;二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三是第二种含义的个别劳动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有用劳动 标准劳动 劳动二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兼对劳动幸福理论若干争议的回应 被引量:15
20
作者 何云峰 王绍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4,F0003,共10页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存在论看,劳动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劳动既有肯定人的本质的积极面,也有否定人、压迫人的消极面。这种劳动二重性就构成人类历史的矛盾运动。人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消解这种消极性,发挥它的积极性,提升它的肯定性、享受性和属人性,使劳动更加符合人的本质需求。“劳动幸福”概念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保障劳动幸福权就是要使劳动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地去确认人的本质,把劳动属人的属性还给人。唯有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高度,才能准确领会劳动幸福与劳动幸福权的哲学意蕴,同时也才能彻底地破除那种以现实劳动的不幸福来否定“劳动幸福”的资本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幸福 劳动创造人 劳动人权 劳动二重性 感性对象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