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3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主观性对汉语动词否定的制约
1
作者 张汶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文章从大量汉语动词不能够用“不/没(有)”进行句法否定的语言事实出发,提出了“动词否定的主观性限制条件”,即:动词本身的主观性越强,越不容易被否定。讨论了在短语、单句(现实句)层面不能用否定词“不”或“没(有)”进行句法否定的... 文章从大量汉语动词不能够用“不/没(有)”进行句法否定的语言事实出发,提出了“动词否定的主观性限制条件”,即:动词本身的主观性越强,越不容易被否定。讨论了在短语、单句(现实句)层面不能用否定词“不”或“没(有)”进行句法否定的动词类别:包含强主观性成分的动词及“有X”类动词。此外还分析了这些动词的主观性程度差异及其对否定操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动词 否定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动词实现状态数据集构建
2
作者 徐进 辛欣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0,共14页
判断动词是否在现实中真实发生是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问题,其不仅能够为事件抽取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提供支撑,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虽然动词实现状态的辨析在英文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中文领域的相关工作仍比较缺乏。一方面... 判断动词是否在现实中真实发生是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问题,其不仅能够为事件抽取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提供支撑,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虽然动词实现状态的辨析在英文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中文领域的相关工作仍比较缺乏。一方面,中文动词实现状态缺乏标注规范;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中文语料。针对目前中文动词实现状态缺乏标注规范的问题,该文在英文规范的基础上,分析《人民日报》中文语料,结合时间提示词、句式等信息,总结了中文动词实现状态标注规范。针对中文目前缺少动词实现状态相关语料的问题,该文构建了中文动词实现状态数据集,包括5430条语句和21226个中文动词实例。实验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描述客观规律以及缺少时间提示词等情况下的分类时还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动词实现状态 数据集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语动词概念隐喻语义句法探析
3
作者 彭玉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0,共16页
动词概念隐喻是动词语义衍生的重要方法和机制,借助于概念隐喻的认知运作,俄语动词可以衍生出大量新的语义内容,而这些语义关系和相应语义变化会在动词句法行为、句法表征中反映和体现出来,由此形成动词隐喻语义的句法映射以及它同句法... 动词概念隐喻是动词语义衍生的重要方法和机制,借助于概念隐喻的认知运作,俄语动词可以衍生出大量新的语义内容,而这些语义关系和相应语义变化会在动词句法行为、句法表征中反映和体现出来,由此形成动词隐喻语义的句法映射以及它同句法特征的对应关系。本文旨在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集成描写方法,通过广义句法形式特征,着重对物理动词есть、резать的概念隐喻语义衍变展开句法方面的集成分析和描写,藉此深入揭示动词喻义变化中的句法映射和形式机制问题,将形式化的语义分析和微观层次的语义精细化描写引向深入,促进认知语义与语义句法的融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概念隐喻 动词多义性 语义衍生 句法映射 语义句法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与说明探讨
4
作者 邱建卫 田青 黄丽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2,共3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沿用行为动词却未界定说明。基于行为动词系统性观念,以两维层级分析方式形成可能的界定与说明,以期助力体现其预设价值。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行为动词 界定 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重叠的界点呼应功能——从动词重叠和动结动词的有界性谈起
5
作者 王辰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动词重叠与动结动词虽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但不属同一结构,情状内部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从这两类复合动词的句法表现差异入手,提出动词重叠除了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外,结构自身还能指派时间界点,与外部其他成分形成界点呼应,实现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与动结动词虽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但不属同一结构,情状内部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从这两类复合动词的句法表现差异入手,提出动词重叠除了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外,结构自身还能指派时间界点,与外部其他成分形成界点呼应,实现动词重叠的界点呼应功能。动结动词仅表达有界的封闭情状,无法指派时间界点,需要借助体副词“已经”或体标记“了_(1)”等时间指示词定位时间,再与外部其他成分实现界点呼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有界性 时间界点 界点呼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愿义情态动词概念结构的拓展路径
6
作者 谢丝雨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2,共8页
汉语意愿义情态动词可分为原型(愿、愿意)、典型(要、想)与边缘(肯、敢)三级语义范畴,其拓展路径涉及身体经验、言语行为、社会规约等,属于多层级语境互动的动态过程。意愿义情态动词概念结构的拓展,具有动态双向性(原始义与拓展义此消... 汉语意愿义情态动词可分为原型(愿、愿意)、典型(要、想)与边缘(肯、敢)三级语义范畴,其拓展路径涉及身体经验、言语行为、社会规约等,属于多层级语境互动的动态过程。意愿义情态动词概念结构的拓展,具有动态双向性(原始义与拓展义此消彼长)、范畴交互性(跨域语义融合)及语篇阶段性(在线到离线语义固化)。在层级语境作用下,该类动词语义范畴表现出边界模糊与交叉的特征,其概念结构层级与动态拓展路径的隐喻认知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愿义情态动词 概念结构 语义范畴 语境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类制作义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其认知基础
7
作者 张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平面类制作义动词具有[+动作施加于实体表面][+动作结果附着于二维平面]等语义特征,目前基于事件结构与构式语义的句型分类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文章根据平面制作行为所激活的一系列认知要素,揭示了“画”“刻”“绣”一类制作义动词... 平面类制作义动词具有[+动作施加于实体表面][+动作结果附着于二维平面]等语义特征,目前基于事件结构与构式语义的句型分类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文章根据平面制作行为所激活的一系列认知要素,揭示了“画”“刻”“绣”一类制作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基于认知图景理论及其“新句式观”对该类动词所构成的各种句式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指出句式差异及其原因所在。此外,还着眼于认知要素的激活与凸显从语篇层面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度分析,根据汉、英、日跨语言比较结果提出了平面类制作义动词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景 认知要素 平面类制作义动词 句式 跨语言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逻辑与计算互动视角下汉语动词缺空句的MMCCG处理
8
作者 姚从军 陈佳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动词缺空之处虽无语音形式,但隐含语义要素,因此涉及到照应问题。不同于转换生成语法,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是单层结构语法,不承认移位、删除等操作,且其组合运算遵循邻接性原则。在MMCCG中适当增加非组合规则,同时给关键语词指派合... 动词缺空之处虽无语音形式,但隐含语义要素,因此涉及到照应问题。不同于转换生成语法,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是单层结构语法,不承认移位、删除等操作,且其组合运算遵循邻接性原则。在MMCCG中适当增加非组合规则,同时给关键语词指派合适范畴,可实现汉语动词缺空句的句法—语义并行推演,从而揭示各种语义指向关系,刻画“而不是”结构的语义非对称性。这样的处理避免了以往分析方法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从计算语言学视角证明了汉语动词缺空句是原生成的。基于MMCCG,汉语动词缺空句的数量短语宾语没有谓述功能,不含谓语动词的动词缺空句的谓述关系由语境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缺空 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 非直接成分并列 “而不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法和语义线索对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永香 裴斐斐 黄佳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习得 句法促进 汉语儿童 词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特征对抽象动词具身表征的影响:来自fMRI及EMG的证据
10
作者 李想 贾丽娜 +4 位作者 魏士琳 陈俊涛 夏尧远 王芹 金花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8-1733,I0007,共17页
本研究将学习−测试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以及肌电图技术(EMG)相结合,探讨了运动特征与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之间的因果联系,旨在证明词语的运动特征可能是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为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点提供支持证... 本研究将学习−测试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以及肌电图技术(EMG)相结合,探讨了运动特征与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之间的因果联系,旨在证明词语的运动特征可能是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为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点提供支持证据。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1)发现,运动特征增加后,新造词在后测加工中引发的运动相关脑区(如左侧中央前回)的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前测中的;且运动相关脑区(右侧中央前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等)在新造抽象动词加工中的参与度受到词语运动特征值的调节。肌电图研究(实验2)发现,运动特征增加后的新造词加工也引发了手臂指伸肌肌电活动的增强。这表明,词语的运动特征在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中发挥因果性作用,运动特征对中枢运动系统的影响能够延伸至外周肌肉运动系统。结果为具身认知语言理解观提供了新的证据及重要完善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特征 抽象动词 具身认知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合”的动词哲学意蕴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晓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和合”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塑造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及其和平特性,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将“和合”作为动词理解,是“和合”思想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赋予“和合”以浓厚的实践意义,在日常事件中做出和合行为,创... “和合”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塑造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及其和平特性,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将“和合”作为动词理解,是“和合”思想研究的一种新视角,赋予“和合”以浓厚的实践意义,在日常事件中做出和合行为,创造一个“和合起来”的世界。作为动词的“和合”,蕴含着三个层面的哲学意义:第一,溯源和合行为发生的基源问题,发现和合行为的合理性在于对不和合事态的反思批判;第二,揭示和合行为的多主体共在场景,提供“和合共生”的最优选择策略;第三,设立“和合起来”的价值目标,构建“和合生生道体”的价值转换枢纽,注入和合行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动词 基源问题 和合生生道体 和合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位“新”对动词语义类型的选择及其解释力
12
作者 何凡 赵春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文章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状位“新”的分布对象和同现成分为定位方法,按照从句子功能到时间成分再到动词语义的逻辑顺序,逐层精确定位“新”的语义组配规律,据此提取状位“新”的“创现性事件的泛向近时义”。首先,根据语料库调查,... 文章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状位“新”的分布对象和同现成分为定位方法,按照从句子功能到时间成分再到动词语义的逻辑顺序,逐层精确定位“新”的语义组配规律,据此提取状位“新”的“创现性事件的泛向近时义”。首先,根据语料库调查,精确定位“新”在句子中的分布规律。第二,精细描写状位“新”对时间的选择,指出“新”对时向、时距的选择体现为[+泛向性]、[+近时性]。第三,对“新”所组配的四种动词语义类型和动词语义特征[+创现性]进行正反论证。第四,通过动词在状位“新”与定位“新”之间建构语义关联。第五,说明“新+VP+NP”序列的动名同现规律并提出动词等级序列。最后,结合语言动态变化,指出“新”有再语法化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 分布验证 动词语义类型 语义组配 语义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怪”类情感动词叙实性的句法语义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责怪”类情感动词是一类以自身语义蕴涵某种内在事实的叙实动词。[负向价值]和[消极体验]为“责怪”类情感动词的叙实性提供了概念结构基础,叙实性要求其所带宾语小句所述为现实性事态,具体表现在小句的时制、体貌、名词化,以及小句... “责怪”类情感动词是一类以自身语义蕴涵某种内在事实的叙实动词。[负向价值]和[消极体验]为“责怪”类情感动词的叙实性提供了概念结构基础,叙实性要求其所带宾语小句所述为现实性事态,具体表现在小句的时制、体貌、名词化,以及小句对内层语气词的接受等方面,主句中的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对小句的现实性没有影响。“责怪”类情感动词主观性较强,叙实性的主观倾向显著,在非现实性句法环境中,其叙实性会发生漂移,由叙实性变为非叙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怪”类情感动词 叙实性 语义结构 现实性 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标准中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对比分析及实践教学建议——以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例
14
作者 李楚琪 王彩依 +1 位作者 冷莎 陈实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0-23,共4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反映了地理实践教学要求的深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辛普森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模式,构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分析框架;再按照主体性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反映了地理实践教学要求的深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辛普森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模式,构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分析框架;再按照主体性原则、区别化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动作技能领域行为动词进行分类统计与比较分析;最后结合课标要求及其变化内容提出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行为动词 动作技能 教学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轻动词的层级制图看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15
作者 胡皓月 何宏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50,共18页
本文以句法制图理论为框架,从轻动词结构的层级制图角度出发,认为兼语句可以分为致使类兼语句和原因类兼语句两类,均由轻动词的上域和下域组成,每个轻动词域各代表一个事件,上下域的外部轻动词构成了一条语义链。其中,致使类兼语句两个... 本文以句法制图理论为框架,从轻动词结构的层级制图角度出发,认为兼语句可以分为致使类兼语句和原因类兼语句两类,均由轻动词的上域和下域组成,每个轻动词域各代表一个事件,上下域的外部轻动词构成了一条语义链。其中,致使类兼语句两个外部轻动词形成的语义链为CAUSE-BECOME,原因类兼语句两个外部轻动词形成的语义链为DO-FOR,从而证明了兼语句的底层结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实现了对兼语句的统一分析。同时,通过对兼语句微观层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兼语句“身兼两职”的句法成分实质上是第一个事件的受事题元与第二个事件的施事题元在音系层面上同音删略的结果,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制图 动词层级 致使类兼语句 原因类兼语句 同音删略 经济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深度对动词感知运动模拟的影响
16
作者 刘力锴 周成林 王莹莹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究动词理解的加工深度对动词感知运动模拟过程的影响及其自动化特性。方法:研究招募36名普通大学生,依次完成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动词语义判断任务及非语义判断任务,并观察对应手、脚动作输出的行为表现变化。结果:实... 目的:探究动词理解的加工深度对动词感知运动模拟过程的影响及其自动化特性。方法:研究招募36名普通大学生,依次完成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动词语义判断任务及非语义判断任务,并观察对应手、脚动作输出的行为表现变化。结果:实验1中,在语义判断任务条件下,腿部动词腿部执行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手部动词腿部执行的反应时(P=0.001);真假词判断任务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中,未发现动词类型与动作执行的显著交互作用(P=0.199)。结论:动词理解引发感知运动模拟的现象受到了不同加工深度的调节,在高加工深度下,个体更倾向于利用感知运动模拟来理解动词,且该过程是非自动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符号理论 动词加工 感知运动模拟 加工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互副词和对称性动词的共现限制及相互范畴的事件语义分析
17
作者 郝琦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0,共13页
在现代汉语中,相互义可由副词“相互、互相”和对称性动词如“交换、结婚”两类范畴表达。这两类范畴可共现,过去认为二者共现是一种表达上的羡余现象,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二者的共现存在一定限制(相互交换|*相互结婚)。本文基于一... 在现代汉语中,相互义可由副词“相互、互相”和对称性动词如“交换、结婚”两类范畴表达。这两类范畴可共现,过去认为二者共现是一种表达上的羡余现象,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二者的共现存在一定限制(相互交换|*相互结婚)。本文基于一定规模的词例考察,将共现限制归纳为“动态动词的多事件交互情景条件”。这一限制源于两类范畴的相互义性质不同:对称性动词编码单一事件内的对称施受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特征;而副词“相互/互相”的功能是加合多个互逆的单向施受关系/单向视角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算子性语义。作为互逆关系的加合算子,“相互/互相”与对称性动词组合时带来了事件/视角的复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副词 对称性动词 共现限制 复数事件 互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词研究遐想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为章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5期6-9,共4页
关键词 语义特征 动词的“向” 不及物动词 持续动词 再分类 动词性短语 非自主动词 汉语动词 语法研究 双向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源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演变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小军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9,共19页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 基于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关系,时间副词可以分为时间情状与时间框架两类,本文一共讨论了27个时间副词的语义来源及形成机制。时间情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都是综合性的,语义演变的过程就是其他语义要素消失、只剩下情状方式这一个语义要素,同时经历了从描摹自身的动作情状转而描摹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时间情状这一过程,属于单纯的隐喻过程。时间框架副词其源头动词的语义是作为整体进入时间义的。要演变为时间框架副词,首先需要进入事件序列,在语篇中与行为事件构成时间框架关系,进而获得时间功能。这一路径的词基本上都存在重新分析的阶段,语义演变是一个转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时间副词 时间情状 时间框架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动词辨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国光 张国宪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本文根据朱德熙先生关于自指和转指的理论、歧义指数理论对吴为章先生关于单向动词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单向动词的定义。
关键词 单向动词 歧义指数 现代汉语 双向动词 动词的 动词的“向” 配价语法 朱德熙 《中国语文》 转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