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评价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桂枝茯苓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京 王一名 +3 位作者 赵爽 刘子萌 张明雪 刘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I0001-I0006,共11页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对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患者的疗效进一步确认,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考察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桂枝茯苓丸治...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对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患者的疗效进一步确认,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考察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5—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桂枝茯苓丸治疗胸痹心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经过纳入、排除及筛选标准,最终纳入9篇RCT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及Review Manager 5.1软件分析,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桂枝茯苓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心电图疗效Meta分析结果提示:Z=2.66(P<0.05),OR及95%CI为0.17(0.05,0.30),说明观察组的心电图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Meta分析结果提示:Z=5.71(P<0.00001),OR及95%CI为4.70(2.76,7.99),说明观察组的心绞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Meta分析结果提示:Z=4.39(P=0.0001),OR及95%CI为5.31(2.52,11.19),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桂枝茯苓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发现,FOS、IKBKB、MAPK8和RELA是核心靶点,作用通路包括流体剪切应力、TNF、凋亡或脂质通路。结论Meta分析证实桂枝茯苓丸可以提高胸痹心痛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疗效及临床总有效率,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未提及具体分组方式、是否盲法及不良反应,确切结论仍需要高质量文献支持;桂枝茯苓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发现,FOS、IKBKB、MAPK8和RELA是核心靶点,作用通路包括流体剪切应力、TNF、凋亡或脂质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丸 胸痹心痛 系统评价 网络药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孙静 刘静 +2 位作者 王鑫 岳凤莲 刘影哲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对近五年活血化瘀中药(水蛭)、方剂(血府逐瘀汤、新血府逐瘀汤)、中成药(芎芍胶囊、通心络胶囊、参红通络颗粒、鳖甲煎丸、复方丹参滴丸、活络效灵丹、通心痹合剂、复方三七颗粒)、复方注射液及其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丹参酮、人参皂苷... 对近五年活血化瘀中药(水蛭)、方剂(血府逐瘀汤、新血府逐瘀汤)、中成药(芎芍胶囊、通心络胶囊、参红通络颗粒、鳖甲煎丸、复方丹参滴丸、活络效灵丹、通心痹合剂、复方三七颗粒)、复方注射液及其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丹参酮、人参皂苷、谷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进行分析。从调节血脂代谢、稳定斑块、抗炎作用、细胞自噬、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论述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化瘀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活性成分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啸 谭绍坤 宋红莉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2期372-380,共9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参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人参活性成分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器1/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下调环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参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人参活性成分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器1/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下调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肌缺血引起的炎性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激活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p53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心肌缺血引起的氧化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粘着斑激酶信号通路,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心肌缺血引起的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促进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信号通路表达,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沉默信息调节器1信号通路,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人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通,调节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平衡,调节心肌舒缩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下调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蛋白的表达,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的表达,减轻心律失常,降低心肌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下调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损伤。人参活性成分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反应,降低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活性成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药理作用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凋亡 舒缩功能 线粒体自噬 心律失常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作用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鞠衍松 赵新玲 张大卫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作用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作用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hs-CRP、IMT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hs-CRP、IMT及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TC(4.42±0.08)mmol/L、TG(1.25±0.30)mmol/L、HDL-C(1.48±0.24)mmol/L及LDL-C(2.22±0.50)mmo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的(5.18±0.12)、(1.45±0.27)、(1.35±0.30)、(3.24±0.5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调脂、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瑞舒伐他汀调脂作用 非调脂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逆转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脉康调控PPARγ/LXRα/ABCA1通路介导脂质代谢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家瑞 丁春晓 +4 位作者 管仲莹 刘晶 陈巍 高静 庞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目的基于PPARγ/LXRα/ABCA1通路探讨心脑脉康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心脑脉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 目的基于PPARγ/LXRα/ABCA1通路探讨心脑脉康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心脑脉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0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予常规饲料喂养。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钙混悬液灌胃,心脑脉康高、中、低剂量组予56、28、14 g/kg心脑脉康水煎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检测小鼠肝脏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HE染色观察主动脉内膜及肝组织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肝X受体α(LXRα)、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A1、ABCG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TC、TG含量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管壁增厚、内皮下泡沫细胞增多,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脂肪空泡,肝组织PPARγ、LXRα、ABCA1、ABCG1、SR-BⅠ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脑脉康高、中、低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TC、TG、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TC、TG含量显著降低(P<0.05),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内皮下泡沫细胞减少,肝细胞排列较整齐,脂肪变性不同程度减轻,心脑脉康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组织PPARγ、LXRα、ABCA1、ABCG1、SR-BⅠ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心脑脉康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和肝组织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PARγ/LXRα/ABCA1通路,调节脂质代谢,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脉康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逆转 PPARγ/LXRα/ABCA1通路 ApoE^(-/-)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文鑫 左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907-1911,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红花活性成分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信息通路激活,以及调节磷脂酰肌醇三羟基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息通路来抑制炎症。红花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 动脉粥样硬化是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红花活性成分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信息通路激活,以及调节磷脂酰肌醇三羟基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息通路来抑制炎症。红花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红花活性成分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红花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邝彤东 周乐 +1 位作者 李慧娟 吕运成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有效成分、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酸枣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及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AS疾病相关...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有效成分、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酸枣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及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AS疾病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获取关键靶点后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酸枣仁有效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利用分子对接对酸枣仁核心有效成分与靶点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酸枣仁有效成分9个,核心靶点268个,GO功能分析得到生物途径2180条,KEGG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59条,其中与AS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MAPK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酸枣仁皂苷A、齐墩果碱、酸枣仁环肽等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MAPK1、MAPK3、PIK3CA、PIK3CB、AKT1存在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酸枣仁可能通过酸枣仁皂苷A、齐墩果碱、酸枣仁环肽等有效成分,作用于MAPK1、MAPK3、PIK3CA、PIK3CB、AKT1等分子靶点,进而调控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等作用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阿妮 于妍 +2 位作者 杨宝平 吴荣 罗向霞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9期140-142,共3页
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理入手,对何首乌的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及评价,指出何首乌能通过多途径抗动脉粥样硬化,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何首乌 动脉粥样硬化 药理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于瑞杰 汪俊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0-973,共4页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近来,miRNA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证实miRNA在调节As病变进程相关的血管壁炎性反应、免疫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近来,miRNA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证实miRNA在调节As病变进程相关的血管壁炎性反应、免疫细胞分化和胆固醇代谢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miR-155和miR-146a参与调控血管壁的炎性反应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的分化;miR-29参与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以及相关炎性反应;miR-33参与对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此外,miR-365、miR-222等分别通过调控内皮细胞的凋亡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参与As的发生、发展。文中就上述miRNA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揭示As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动脉粥样硬化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炎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钒 杨永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58-860,共3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期阶段,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随后引发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的临床事件。对于血小板功能机制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凝血和血栓形成方面。近年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期阶段,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随后引发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的临床事件。对于血小板功能机制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凝血和血栓形成方面。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活化了的血小板作为一种“炎症细胞”,参与多种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期阶段,血小板就已经参与其中发挥致炎作用。血管炎症反应的特征之一就是血小板、单核细胞与血管壁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单核细胞进一步聚集,向血管内膜下移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而血小板作为唯一的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又参与粥样血栓形成的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它在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三者之间起到一定的网络连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血小板活化 致炎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血栓形成 炎症细胞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欣 李旭豪 +1 位作者 薛玺情 杨继国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7期147-151,共5页
从艾灸对血脂的调节作用、艾灸促进胆固醇的逆转录、艾灸的抗炎调控作用、艾灸对基质蛋白酶的影响、艾灸对内皮素和NO的影响5方面入手论述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指出近年来针对防治AS的实验... 从艾灸对血脂的调节作用、艾灸促进胆固醇的逆转录、艾灸的抗炎调控作用、艾灸对基质蛋白酶的影响、艾灸对内皮素和NO的影响5方面入手论述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指出近年来针对防治AS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研究表明灸法通过调脂、抗炎、改善血管壁结构等多种途径可延缓或抑制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灸法 作用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异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谢宇光 石雪颖 于晓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6期478-480,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协同作用 血脂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脂蛋白脂肪酶 中间密度脂蛋白 独立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水补镁对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璇 龚孝淑 +2 位作者 岳立萍 张华 葛云云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饮水补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为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镁组,喂养8周后采集制备血清及组织匀浆,测定炎性因子及血脂,并进行病理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及... 目的探讨饮水补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为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高镁组,喂养8周后采集制备血清及组织匀浆,测定炎性因子及血脂,并进行病理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及主动脉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高于高镁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未测及,模型组血清IL-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高镁组、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高镁组中三者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内膜斑块评分高镁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适当饮水补镁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镁 对照组 大鼠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预防作用 评分 结论 可能机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及其配体相互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湘萍 姜志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469-471,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炎症与AS的每个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揭示AS发病机制中炎症机制的触发因素和具体作用环节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P-选择素(P—selectin,PS)是介导炎症细...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炎症与AS的每个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揭示AS发病机制中炎症机制的触发因素和具体作用环节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P-选择素(P—selectin,PS)是介导炎症细胞在内皮表面滚动黏附的重要黏附分子,是炎症早期介导白细胞黏附等级联反应的重要前提和初始基础。PS与其配体(PS/PSGL—1)相互作用,活化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参与内皮损伤、介导炎症细胞黏附而使脂质沉着,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PS/PSGL-1为靶点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现将其在AS中的作用与意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P-选择素 相互作用 配体 心脑血管疾病 PSGL-1 白细胞黏附 活化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氟中毒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晓玲 张贵锋 +1 位作者 刘其礼 保泽庆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9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对氟中毒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苯乙烯苷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二苯乙烯苷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二苯乙烯苷高剂量组(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对氟中毒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苯乙烯苷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二苯乙烯苷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二苯乙烯苷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家兔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普罗布考250mg/(kg·d),低剂量组给予30mg/(kg·d),中剂量组给予60mg/(kg·d),高剂量组给予120mg/(kg·d)。观察各组家兔病理组织变化,检测各组血脂指标水平及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TC、TG、LDL-C、HDL-C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TC、TG、LDL-C、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低剂量和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TC、TG、LDL-C、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明显上升(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明显上升(P<0.05);与低剂量和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明显上升(P<0.05)。结论二苯乙烯苷对氟中毒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脂,以及提高血浆apo A1/apo B100比值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氟中毒 动脉粥样硬化 保护作用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HDL还是HDL-C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闻捷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39,共2页
关键词 HDL HDL-C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永慧 刘忠志 +1 位作者 韩冰 汪翼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4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通心络 干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 痛症 脏器损害 冠心病心绞痛 心脑血管疾病 可能机制 相关研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胜珠 《国医论坛》 2002年第6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中药 动脉粥样硬化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药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非降脂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水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5年第2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 非降脂作用 胆固醇水平 心血管事件 还原酶抑制剂 低密度脂蛋白 抑制细胞增殖 高危人群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朋 《天津药学》 2009年第3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普罗布考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实验 胆固醇酯 丙丁酚 化学名 二甲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