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1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 气候系统动力 古气候 大气动力 全球变暖 动力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Ⅵ混合动力汽车排放特性分析
2
作者 杨楠 王计广 +2 位作者 李加强 陈彦林 何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了研究国Ⅵ标准下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道路中的排放特性,作用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3辆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1辆汽油车进行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RDE)。结果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增强式混合动力汽车REEV、插电式混合动... 为了研究国Ⅵ标准下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道路中的排放特性,作用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3辆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1辆汽油车进行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测试(RDE)。结果发现:混合动力汽车(增强式混合动力汽车RE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在各类道路上的CO_(2)排放均低于轻型汽油车(LDGV)。其中,相较于混合动力汽车,LDGV的CO_(2)排放因子高出1.01~2.09倍。此外,测试还揭示了汽车CO_(2)排放速率与车速、加速度间存在显著的多项式关系。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工况下,REEV和PHEV的CO和NO_(x)排放量均低于LDGV和HEV,特别是在电力驱动模式下,它们几乎不产生NO_(x)排放,充分展现了其在减少排放方面的显著优势。研究结果对于推动绿色出行、优化交通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 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的档案学动力机制分析
3
作者 陈勇 刘越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本文以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的创作为切入点,对其档案学动力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阐释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含义,以及依据档案背景辅助创作、依据档案人物展开创作、依据档案事件改编创作的特征;其次,从文化动力、旅游动力、宣教动力三个方... 本文以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的创作为切入点,对其档案学动力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阐释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含义,以及依据档案背景辅助创作、依据档案人物展开创作、依据档案事件改编创作的特征;其次,从文化动力、旅游动力、宣教动力三个方面,分析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最后,探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即档案“实”化、档案“优”化、档案“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影视作品 档案学 动力机制 文化动力 经济动力 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电结构动力屈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2,409,410,共11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析,并确定动力屈曲的考察部位;其次,选择14条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结合增量动力分析,通过B-R准则考察选定节点的相对位移最大值,并绘制节点的相平面图,对塔筒结构的动力屈曲进行评价;最后,分类讨论了影响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发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判别动力屈曲;在地震动作用下风力发电塔筒门洞下部出现局部的塑性动力屈曲现象;地震下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的发生与地震激起的塔筒模态和地震频谱的集中程度有关,且主要受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筒 动力屈曲 增量动力分析 B-R准则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劳动力有效配置与就业质量提升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早 高昕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8,共16页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将劳动力配置纳入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框架后发现,劳动力空间配置以及劳动力与岗位匹配是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智能化并不会以“涓流”的形式平等提升所有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质量,按劳动力个体特征划分,智能化对于非认知能力更强、专用型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个体就业质量提升效果更明显;按劳动力所处地区划分,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对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劳动力更明显。据此提出,政府在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切实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就业质量 动力空间配置 动力与岗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管理的十大动力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价宝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27,共2页
揭示了企业管理有十大驱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制度动力、权力 动力、培训动力、危机动力、责任动力、目标与愿景动力以及文化动力。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物质动力 精神动力 信息动力 制度动力 权力动力 培训动力 危机动力 责任动力 愿景动力 文化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焊接区激扰下400 km/h高铁有砟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付琪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2,49,共8页
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将引起车辆通过钢轨焊接接头时产生更强烈的冲击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分析高速列车过焊接区时不平顺动力响应特征,对高速铁路的设计和运维至关重要。建立含柔性轮对的三维车辆-有砟轨道-基础耦合动力学模型,选取... 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将引起车辆通过钢轨焊接接头时产生更强烈的冲击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分析高速列车过焊接区时不平顺动力响应特征,对高速铁路的设计和运维至关重要。建立含柔性轮对的三维车辆-有砟轨道-基础耦合动力学模型,选取较不利情况模拟焊接不平顺,研究焊接区不平顺激扰下400 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对比动力学结果与规范限值的差异,分析扣件刚度、道床支撑刚度、基础类型的变化对轮轨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以400 km/h通过焊接接头不平顺时,各评价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相关指标要求,尤其是脱轨系数、钢轨横向位移指标远小于规范容许限值;扣件支承刚度显著影响钢轨位移及道床加速度,钢轨位移可减少0.8 mm,道床加速度可增大0.8倍;道床支承刚度主要影响钢轨位移及道床加速度,道床加速度可增大8.9%;基础类型对车辆、轨道动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会使道床振动加速度增至2.57倍;相比350 km/h、400 km/h过焊缝时显著增加车辆、轨道动力学相互作用,轮轨力增加46 kN。高速列车运行条件下,轮重减载率、轮轨垂向力表现为不超限但接近限值的特点。因此,项目运营管理应重点核查轮重减载率和轮轨垂向力,针对焊接不平顺应严格监控、重点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有砟轨道 钢轨 焊接区 动力学模型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对劳动力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陶欣欣 郝闻汉 马丽伟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在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优质劳动力对我国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企业劳动力结构升级;提高... 在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优质劳动力对我国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企业劳动力结构升级;提高企业声誉和缓解融资约束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劳动力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二者的正向关系更显著。因此,企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维持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声誉;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实现企业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动力结构升级 优质劳动力 声誉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转型、就业结构调整与地区间劳动力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洪志 王滨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8,共13页
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该政策对企业就业结构及地区间劳动力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同时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不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 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该政策对企业就业结构及地区间劳动力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同时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不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更有助于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地区以及低代理成本企业的劳动力技能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环境治理投资,特别是前端预防,成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推动企业劳动力技能提升的潜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同时也使得低技能劳动力向经济欠发达城市迁移,进而可能对城市间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为中国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劳动要素优化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动力技能 环境治理投资 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就业——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解构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艳芳 冯楚蕙 +1 位作者 李宵旭 王枫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0,共15页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对共享共富内涵的实现带来负面冲击。数字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有赖于国有企业发展、政府法治化建设和工会力量等多元路径的协同,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外部屏障。据此提出强化就业优先理念,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导经济包容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动力商品 高质量就业 劳动生产率 动力市场效应 共享共富 社会主义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充填开采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
11
作者 张伟 王森 +2 位作者 邹绍辉 许建 杨晴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5,共11页
为探究充填开采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构建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科研机构为参与方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建立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博弈方策略选择,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雅克比矩阵分析三方动态博弈均衡稳定性,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关键参... 为探究充填开采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构建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科研机构为参与方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建立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博弈方策略选择,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雅克比矩阵分析三方动态博弈均衡稳定性,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关键参数对三方博弈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政策条件下,三方演化博弈收敛于非理想解;以支付型激励为主导的政策工具,将增加地方政府激励成本,并在长期内会抑制政府激励意愿,无法取得长期政策效果;更多地使用非支付型激励政策,有利于维护政府持续激励的积极性;加大煤炭企业生态成本内部化力度,有利于博弈结果向理想结果演化;激励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从而降低充填开采成本,对博弈收敛于理想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技术需求不足时,为促使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政府激励必须能够全部弥补其研发费用;单一政策难以使三方博弈向理想结果演化,必须通过多元政策工具的有机组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煤炭充填开采技术扩散相关政策的作用机理及效应,对促进该技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技术扩散 动力机制 三方演化博弈 复制动态方程 系统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12
作者 孙鸿飞 葛文博 +1 位作者 武慧娟 赵普光阳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4,共11页
[目的/意义]当前,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中,智库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建设水平充分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研究高校智库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为尽快实现中国智... [目的/意义]当前,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中,智库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其建设水平充分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研究高校智库建设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为尽快实现中国智库建设现代化做出贡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智库建设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到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7个维度、30个动力因子;其次,根据各个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高校智库建设的4个作用力,深入剖析高校智库建设的动力机制;最后,通过实例数据分析,挖掘最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动力因子。[结果/结论]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实例数据,得到最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动力因子是专家数量和高校成果数量。据此,根据相应的动力机制提出加强智库人才管理、优化智库成果质量管理、完善智库成果转化管理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新型 高校智库 动力机制 系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热循环利用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动力电池预热研究
13
作者 丁鹏 张美娟 +2 位作者 顾骁勇 张鹏博 高粱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性能差、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力电池和发动机冷却余热耦合利用方法。利用发动机废热通过相变材料组成的中间换热器加热电池冷却液,动力电池冷却液流入发动机水套直接预热发动机。探讨了电池...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性能差、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力电池和发动机冷却余热耦合利用方法。利用发动机废热通过相变材料组成的中间换热器加热电池冷却液,动力电池冷却液流入发动机水套直接预热发动机。探讨了电池和发动机冷却液传热规律,构建了余热回收模型,搭建了基于废热循环利用的双向预热模型,利用ANSYS进行了模拟仿真;设计了基于多级串联换热器的双向预热装置,实现了余热双向自动预热功能。开展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低温预热试验,结果表明:经电池废热预热后的发动机缸体温度保持在40℃,发动机冷却余热则可将电池内部温度保持在30℃,有效改善了其工作环境;同时发动机低温起动过程中,HC和CO排放量减少了40%以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发动机 动力电池 预热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
14
作者 刘诗福 赵家福 +1 位作者 侯天新 凌建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8-207,共10页
跑道不平整是飞机滑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对跑道服役寿命、飞机地面运行安全影响显著。为揭示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建立了考虑飞机空间振动的三维整机模型以及考虑半刚性基层的跑道结构双层板模型,通过实... 跑道不平整是飞机滑跑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对跑道服役寿命、飞机地面运行安全影响显著。为揭示不平整激励对飞机-跑道系统动力响应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建立了考虑飞机空间振动的三维整机模型以及考虑半刚性基层的跑道结构双层板模型,通过实测和模拟重构了跑道三维及二维不平整,引入新型快速显式积分法对多参数、高自由度的飞机-跑道耦合系统时域求解与分析。结果表明:实测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飞机前端的振动响应显著大于重心附近,不平整激励的横向效应引发了左右主起落架动载的差异,除了竖向振动外,俯仰、侧倾运动对飞机动力响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于二维不平整,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飞机动载系数是二维工况的1.20倍~1.52倍,三维不平整激励下面层底部纵向动应变是二维工况的1.20倍~1.49倍,实际跑道平整度分析评价应从二维转向三维;以目前规范中跑道平整度指标为对象,当平整度恶化到次等级时,飞机振动响应指数级陡增,建议跑道平整度等级应始终保持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道面不平整程度对道面纵向应变和竖向位移均有较大影响,在道面结构分析设计中应考虑不平整带来的动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跑道系统 不平整激励 动力相互作用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量动力吸振器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15
作者 高强 李筱筱 +1 位作者 孙吉超 段晨东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0,411,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动力吸振器有效频带过窄的缺陷,提高其减振效果,针对一种新型自适应动力吸振器-变质量动力吸振器,研究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变质量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振动信号的相位差判断吸振器固有频率与主系统激振... 为了克服传统动力吸振器有效频带过窄的缺陷,提高其减振效果,针对一种新型自适应动力吸振器-变质量动力吸振器,研究了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变质量动力吸振器与主系统振动信号的相位差判断吸振器固有频率与主系统激振频率是否相等,在吸振器失谐时采用模糊控制规则改变吸振器质量,使吸振器固有频率能够及时跟踪主系统激振频率的变化。通过数字仿真和台架实验对该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模糊逻辑的变质量动力吸振器控制策略能够根据主系统激振频率的变化调整吸振器质量,使吸振器总是处于调谐状态,可在一个较宽的频带内明显提高吸振器减振效果,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动力吸振器 自适应动力吸振器 吸振器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拟
16
作者 张雯 石添鑫 +3 位作者 陈师尧 程云章 吕楠 张明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1-748,共8页
目的 使用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PINN)的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解决传统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耗时长、计算成本高的问题。方法 仅使用临床患者CFD数据中的计... 目的 使用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PINN)的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解决传统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耗时长、计算成本高的问题。方法 仅使用临床患者CFD数据中的计算域坐标和稀疏速度测量点训练PINN模型,并比较PINN模型预测的血流速度、压力和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与CFD仿真结果的差异。结果 利用该方法在4个不同患者数据上进行测试与验证,模型在速度预测中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MR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分别为4.60%、6.61%、0.229%。对于WSS预测,平均MAE、MRE、MSE分别为5.54%、8.58%、0.510%。PINN模型在不同动脉瘤模型上有较好的泛化性,且能将血流动力学的计算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数秒。结论 PINN模型能够在边界条件未知且测量数据稀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约束有效地补偿不完整的测量信息,快速并准确模拟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本文建立的方法有望在颅内动脉瘤临床风险预测中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计算流体动力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推动:政策试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例
17
作者 贺芒 闫博文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1,M0004,共14页
政策试点虽然频繁被运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但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构建以制度成果产出为结果导向的多动力维度综合性分析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对政策试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探析。通过对国家新型城... 政策试点虽然频繁被运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但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构建以制度成果产出为结果导向的多动力维度综合性分析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对政策试点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探析。通过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案例的透视分析发现,其6个动力源维度分别融合形成两股力量:试点方案、推广动力和退出压力融合形成牵引力对政策试点推动过程发挥引导和规制作用;资源配套、试点单元基础和工具设计融合形成推动力为政策试点推动过程提供基础和支持,最终呈现出“牵引—推动”动力机制模型,以此阐释政策试点如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试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 动力机制 牵引力 动力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不均匀冻胀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唐先习 渠敬晔 +1 位作者 吕闻起 李小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51-2961,共11页
路基不均匀冻胀会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威胁列车高质量运营。因此采用建立的车辆-无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路基冻胀变形下,不同波长、幅值和行车速度下影响下的轨道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路基不均匀冻胀会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威胁列车高质量运营。因此采用建立的车辆-无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路基冻胀变形下,不同波长、幅值和行车速度下影响下的轨道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路基冻胀幅值不变时时,随着冻胀波长的增大,车体振动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轮轨垂向力随路基冻胀波长的增大而减小,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随路基冻胀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路基冻胀波长不变时,随着冻胀幅值的增加,车体振动加速度的峰值逐渐增大,且当路基冻胀幅值为40 mm时,车体轮轨垂向力已经为198.642 kN,并在1.384 s变为0,车体发生了短暂的脱空;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随路基冻胀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幅值35 mm时,轮重减载率已经超过限值0.80,对行车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行驶速度增加会导致车轨系统动力学指标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分析与工程病害处置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路基冻胀变形 耦合动力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鸿沟与劳动力再配置——动态效应与效率提升分析
19
作者 刘伟江 郝一哲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数字鸿沟与人口红利消退下的劳动力再配置优化并存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在数字鸿沟中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更具实际意义。为此,实证检验数字接入鸿沟、数字应用鸿沟对劳动力再配置的动态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 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数字鸿沟与人口红利消退下的劳动力再配置优化并存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在数字鸿沟中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更具实际意义。为此,实证检验数字接入鸿沟、数字应用鸿沟对劳动力再配置的动态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数字鸿沟中的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研究表明,数字接入鸿沟、数字应用鸿沟均对劳动力再配置存在扭曲效应;数字鸿沟可通过劳动力技能溢价、技能结构影响劳动力再配置;数字接入鸿沟对劳动力再配置的扭曲效应具有短期且逐步减小的特征,数字应用鸿沟对劳动力再配置的扭曲效应具有长期且逐步增加的特征;中国现阶段劳动力配置扭曲效应主要来源于数字接入鸿沟;政策性补贴、落户门槛、环境规制可作为未来在数字鸿沟中优化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手段。据此提出应弥合数字接入鸿沟,预防数字应用鸿沟,以检测劳动技能溢价优化劳动技能结构,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障企业、个人层面的数字红利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动力再配置 劳动技能 数字经济 动力错配指数 数字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关节间隙的可调矢量喷管动力学特性
20
作者 罗忠 赵江 +1 位作者 许春阳 曹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75,共8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可调矢量喷管机构运动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展了间隙对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首先,采用第一类Lagrange方程建立可调矢量喷管单链机构动力学模型,得到单链机构驱动力变化曲线.然后采用Lankarani-Nikravesh接触力模型和修正... 针对航空发动机可调矢量喷管机构运动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展了间隙对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首先,采用第一类Lagrange方程建立可调矢量喷管单链机构动力学模型,得到单链机构驱动力变化曲线.然后采用Lankarani-Nikravesh接触力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模型建立运动副间隙模型,并利用函数在动力学仿真软件中构建间隙模型.最后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含关节间隙的单链机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间隙位置、间隙尺寸对可调矢量喷管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与气动力的力臂越大,系统动力学特性波动越显著,小间隙范围内关节间隙尺寸增大时,可调矢量喷管机构动力学特性的波动幅值先减小后增大,当三角拉杆与转向控制环之间的间隙为0.3 mm时,系统动力学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可调矢量喷管 动力学建模 关节间隙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