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将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结合,既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也可通过对脑血流、脑血氧代谢等的观察,了解人行为活动时脑的...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将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结合,既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也可通过对脑血流、脑血氧代谢等的观察,了解人行为活动时脑的各种功能活动,尤其是脑的高级活动情况。展开更多
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究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相应脑区之间的激活与功能连接状态,从而验证人体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方法:招募20名800 m跑成绩≤2 min 3 s的男性运动员,对其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遴选出相对最大摄氧量≥55 ml/(kg·min)的11名被试。实验前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区代谢物质的浓度;使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随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试达到疲劳状态后即刻进行与实验前一致的fMRI测试。结果:通过1H-MRS测试发现,运动疲劳发生后被试左侧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的Cho/Cr显著降低(P<0.05);通过BOLD-fMRI发现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小脑(cerebellum)和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s,M1)、小脑和躯体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小脑和海马(hippocampus)/海马旁回(parahippocompalgyrus)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程度减弱(P<0.05)。结论:运动疲劳发生后基底节区的代谢物质下降,以小脑为中心的脑功能默认网络连接降低,基底节区和小脑可能是使人体出现运动疲劳状态的重要脑功能区,也初步验证了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作为2个监视系统来调控人体产生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假说。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scores of 17-item...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scores of 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评分与ReHo值异常脑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4例和健康对照组16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运用ReHo方法分析数据,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eHo值,并对首发抑郁症组HAMD-17评分与差异脑区ReHo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首发抑郁症组患者右前扣带回、右中央后回的ReHo值减低(Alphasim校正,校正后P<0.05);首发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前回ReHo均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566,P=0.035)。结论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右侧前扣带回及右侧中央后回同步一致性活动减低,且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展开更多
文摘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及预防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并得到医者及患者的广泛认可,但其中枢效应机制仍未明确。近几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如何判定针刺治疗IS疗效、证实其作用机制、如何客观量化与标准化其治疗过程是目前此治疗领域研究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一种能客观显示脑部微观形态结构以及其功能变化,并能反映针刺治疗IS与中枢系统之间联系作用的现代影像技术,其为推动针刺治疗IS现代化提供客观详实的依据,为探索针刺治疗IS及其后遗症方法的研究进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总结fMRI用于研究针刺治疗IS中枢机制的技术原理、反映针刺治疗IS以及IS后遗症的中枢机制3个方面,介绍近年fMRI技术诠释针刺治疗IS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探索出基于fMRI技术以提高针刺治疗IS疗效的新方法及新方向,便于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望进一步减轻IS患者及家庭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文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将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结合,既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也可通过对脑血流、脑血氧代谢等的观察,了解人行为活动时脑的各种功能活动,尤其是脑的高级活动情况。
文摘目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主张大脑是运动疲劳的关键调节器,而小脑和基底节为2个主要调定点,该假说为探究运动疲劳的中枢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受限于研究手段一直无法在人体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究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相应脑区之间的激活与功能连接状态,从而验证人体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方法:招募20名800 m跑成绩≤2 min 3 s的男性运动员,对其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遴选出相对最大摄氧量≥55 ml/(kg·min)的11名被试。实验前使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区代谢物质的浓度;使用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测试被试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随后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实验,试达到疲劳状态后即刻进行与实验前一致的fMRI测试。结果:通过1H-MRS测试发现,运动疲劳发生后被试左侧基底节区(basal ganglia,BG)的Cho/Cr显著降低(P<0.05);通过BOLD-fMRI发现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至疲劳后小脑(cerebellum)和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s,M1)、小脑和躯体感觉运动区(sensory motor cortex,SMC)、小脑和海马(hippocampus)/海马旁回(parahippocompalgyrus)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程度减弱(P<0.05)。结论:运动疲劳发生后基底节区的代谢物质下降,以小脑为中心的脑功能默认网络连接降低,基底节区和小脑可能是使人体出现运动疲劳状态的重要脑功能区,也初步验证了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作为2个监视系统来调控人体产生运动疲劳的“中枢控制器模型”理论假说。
文摘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scores of 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评分与ReHo值异常脑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4例和健康对照组16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运用ReHo方法分析数据,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eHo值,并对首发抑郁症组HAMD-17评分与差异脑区ReHo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首发抑郁症组患者右前扣带回、右中央后回的ReHo值减低(Alphasim校正,校正后P<0.05);首发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前回ReHo均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566,P=0.035)。结论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右侧前扣带回及右侧中央后回同步一致性活动减低,且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