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被引量:49
1
作者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6-564,共9页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1991年 夏季 西太副高脊线 南亚高压脊线 冷空气 暴雨 1998年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冷空气过程对西北太平洋海况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庆 马卫民 王力群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NCEP FNL、ECMWF的预报资料、NMWW3(Multi-grid WAVEWATCHⅢ)模式的后报海浪资料和JMH气象传真,对2010年1月东亚的两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分析了天气形势和对西北太平洋海况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程度差异的本质。对比分析表... 利用NCEP FNL、ECMWF的预报资料、NMWW3(Multi-grid WAVEWATCHⅢ)模式的后报海浪资料和JMH气象传真,对2010年1月东亚的两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分析了天气形势和对西北太平洋海况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程度差异的本质。对比分析表明:长波槽在东亚大槽气候位置的维持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发生恶劣海况;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的增强,下游半个波长处副高脊增强,进一步加强我国东部地区500 hPa上的西南气流,造成冷空气南侵减弱;EC-MWF对两次冷空气过程高低空96 h和168 h形势预报准确,240 h的海平面形势预报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海况 副高 南支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ITCZ和副高异常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江吉喜 范梅珠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2-48,共7页
运用GMS的红外亮温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8年6~8月ITCZ和副高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指出:ITCZ显著偏弱,副高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并且是造成台风活动异常偏少和长江流域大水的十分重要原因:ITCZ和副高... 运用GMS的红外亮温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8年6~8月ITCZ和副高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指出:ITCZ显著偏弱,副高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并且是造成台风活动异常偏少和长江流域大水的十分重要原因:ITCZ和副高这些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CZ 副高 副热带高压异常 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高北抬过程中的“7.19”河套区域暴雨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慧敏 李瑞青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5期24-28,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8—19日副高北抬降水过程中多个MCS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可预报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副高北抬过程中,河套地区受850 hPa切变...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8—19日副高北抬降水过程中多个MCS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可预报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副高北抬过程中,河套地区受850 hPa切变线和地面冷锋东移南下影响,锋面两侧湿度差异明显,锋前高温高湿高能,降水多以对流性降水为主,雨量分布不均。19日17:00,系统主体已过,巴彦淖尔市南部一带有850 hPa切变线南段滞留、θse密集,边界层具有明显偏东急流与辐合区,雷达回波在巴彦淖尔市东南部地区停留较长时间,并向包头缓慢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北抬 冷空气 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向文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黄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8-1362,共15页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或澳洲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的环流形势,同期西太平洋副高通常偏东或偏北;弱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西太平洋副高的偏西或偏南,或者是西太平洋副高-辐合带共同演进过程的多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澳高 澳洲冷空气活动 辐合带 西太平洋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变化机理的模拟和未来变化的预估:成绩和问题、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37
6
作者 周天军 吴波 +13 位作者 郭准 何超 邹立维 陈晓龙 张丽霞 满文敏 李普曦 李东欢 姚隽琛 黄昕 张文霞 左萌 陆静文 孙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2-934,共33页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不足,这使得其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既制约了我们对过去和当前季风变化机理的准确理解,又降低了未来预测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关于造成季风模拟偏差的原因,既涉及模式本身的性能问题,又与模拟系统的构建、强迫资料的误差、乃至我们当前对季风变化规律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本文以时间尺度为序,从气候态、日变化、年际变率、年代际变率、长期气候变化和未来预估等季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角度,本着总结成绩、归纳问题、寻找机遇、面对挑战的目的,从七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水平,归纳了其主要偏差特征,讨论了影响模式性能的可能因素。内容涉及模式分辨率和地形效应、对流和云辐射效应的作用、与季风相关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内部变率(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自然变率(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气溶胶强迫)和人为辐射强迫(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季风变化的不同影响、热力和动力过程及气候敏感度对季风环流(副高)和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影响等。最后从优化参数、实现场地观测和过程模拟的协同、发展高分辨和对流解析模式等角度,讨论了提升东亚夏季风模拟能力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数值模拟 副高 降水 日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气候预估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海气相互作用 高分辨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8”辽宁地区暴雨过程成因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健 寿绍文 +1 位作者 陈力强 何玉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2,F003,共6页
对2 0 0 3年8月5~6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华北气旋在渤海西岸生成后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 对2 0 0 3年8月5~6日辽宁地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中尺度MM5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华北气旋在渤海西岸生成后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结果表明,中纬度短波槽的充分发展引导贝加尔湖冷空气的南下、副高的稳定与加强和低空急流的建立输送大量暖湿气流是华北气旋生成的重要条件。而“干侵入”则是造成此次华北气旋迅速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诊断分析 辽宁地区 2003年8月 成因 MM5模式 雷达回波 环流形势 模拟结果 影响系统 贝加尔湖 充分发展 暖湿气流 低空急流 中尺度 气旋 华北 冷空气 中纬度 原因 西岸 渤海 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34
8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1 位作者 周兵 王黎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特征 NCEP/NCAR 机制 西太平洋副高 南海季风 大尺度环流 1998年 气旋性环流 夏季风爆发 爆发过程 资料分析 中南半岛 南亚高压 相互作用 低纬地区 数值实验 加热作用 印度半岛 印缅槽 特征和 40年 试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2次极端降水过程的对比诊断分析
9
作者 钱倩霞 王宗敏 +1 位作者 杨苑 孟旭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170-174,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6 h 1°×1°北半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和2012年7月26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2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降水过程均由副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6 h 1°×1°北半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和2012年7月26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2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降水过程均由副高与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发生在低槽受副高阻挡、典型的"东高西低"的形势之下,台风"维森特"通过维持副高强度和低层水汽输送对极端降水产生间接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涡度场配置,有利于对流和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2次极端降水都具有深厚的湿层、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水汽通量辐合条件,并具备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副高与冷空气相互作用 散度 涡度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梅花”影响山东的降水落区及路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晓梅 闫凤君 +4 位作者 王令军 王文波 韩晓 徐桂华 苏莉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343-348,共6页
本文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等资料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影响山东的降水落区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降水分布与水汽通量... 本文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等资料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影响山东的降水落区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降水分布与水汽通量辐合区、相对湿度大值区、上升运动对应较好。在台风北上过程的中后期,暴雨落区与台风当时的位置和干冷空气的强度有关。台风的对称性对降水的影响较大。此次台风"梅花"生命史长,路径不确定性大。高空引导气流和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与某些台风影响山东形成远距离暴雨的预报相比,台风"梅花"降水的预报难度更大,要更多的依赖卫星云图、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的综合运用,发挥短时临近预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降水落区 路径 冷空气 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暴雨频繁 初台风强度弱形成晚
11
作者 徐夏囡 《气象》 1983年第9期45-47,共3页
概况 华北晴热少雨,江南、华南气温高,光照足,东北、西北温度低,阴雨多,长江中下游等地暴雨频繁,初台风形成晚是本月天气的主要特点。 常言道:“有钱难买五月旱”。本月北方冬麦区多晴热少雨天气,对小麦的成熟和收获较为有利,大部地区降... 概况 华北晴热少雨,江南、华南气温高,光照足,东北、西北温度低,阴雨多,长江中下游等地暴雨频繁,初台风形成晚是本月天气的主要特点。 常言道:“有钱难买五月旱”。本月北方冬麦区多晴热少雨天气,对小麦的成熟和收获较为有利,大部地区降雨15—80毫米,较常年偏少二至八成,山东旱情仍持续。与此相反,陕西和陇东月降水量明显偏多,达80—110毫米,中、下旬又多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降雨 高纬地区 高原槽 切变线 西北气流 江淮气旋 副高脊线 阻塞高压 切断高压 冷涡 低涡 高压脊 高压楔 冷空气 贝加尔湖 静止锋 降水过程 锋区 东移 西南气流 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东兴市第一场暴雨前期特征分析
12
作者 韦玉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3期290-291,294,共3页
对2010年1月21日东兴市暴雨过程的前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地面冷空气、副高边缘及南支槽、低空急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暴雨 冷空气 副高边缘 低空急流 广西东兴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东兴市汛期第1场暴雨成因分析
13
作者 韦玉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4期321-322,325,共3页
通过对2010年4月26日东兴市暴雨过程的前期特征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地面冷空气、副高边缘及低空急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暴雨 冷空气 副高边缘 低空急流 成因 广西东兴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年8月4—12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恩国 谭同量 李云林 《气象学报》 CAS 1964年第2期162-173,共12页
本文对1958年8月4—12日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作了分析。结果指出:它的减退是从200—400毫巴层次中开始,然后向上向下传递,最大变化发生在200毫巴层上,500毫巴以下高度场的变化是很小的,这是由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因... 本文对1958年8月4—12日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退过程作了分析。结果指出:它的减退是从200—400毫巴层次中开始,然后向上向下传递,最大变化发生在200毫巴层上,500毫巴以下高度场的变化是很小的,这是由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因子所决定的。文中还指出,大型环流发展所引起的经圈环流和东风急流显著的变动,是造成高压减退很主要的因素。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东风急流减退的物理机制和高压本身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这种变化对高压减退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风急流 南移 副高 毫巴 正涡度 气旋性涡度 东风急流 冷空气 低槽 垂直剖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