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1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矩形水墙对爆炸冲击波削减效果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波涛 岳亚军 姜林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为探究开放空间中水对爆炸冲击波的削减效果,基于水平激波管搭建了冲击波与悬挂式矩形水墙相互作用的实验平台,在水墙近场位置开展了8组实验。利用高速纹影测试系统记录冲击波与水墙的相互作用过程,并研究水墙厚度对水墙破碎效果以及运... 为探究开放空间中水对爆炸冲击波的削减效果,基于水平激波管搭建了冲击波与悬挂式矩形水墙相互作用的实验平台,在水墙近场位置开展了8组实验。利用高速纹影测试系统记录冲击波与水墙的相互作用过程,并研究水墙厚度对水墙破碎效果以及运动速度的影响。利用压力测试系统记录水墙后方的压力变化,并结合高速纹影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墙后方的压力变化与冲击波的反射、透射以及绕射现象无关,主要取决于水墙产生的冲击作用;动量提取为悬挂式矩形水墙的主要减爆机制;水墙对冲击波峰值压力具有明显的削减效果,且随着水墙厚度的减小,对峰值压力的削减效果逐渐增加;水墙对峰值冲量的削减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矩形水墙 爆炸冲击波 水墙厚度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重污染应急措施对北京市PM_(2.5)的削减效果评估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凌慧 曾凡刚 +2 位作者 向伟玲 王自发 杨文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46-2553,共8页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13年1月10~14日一次典型的大气严重污染过程,并利用同期气象和污染物浓度的小时观测数据验证了NAQPMS的模拟结果.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期间,当仅实施《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13年1月10~14日一次典型的大气严重污染过程,并利用同期气象和污染物浓度的小时观测数据验证了NAQPMS的模拟结果.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期间,当仅实施《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一级预警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时,可削减北京PM2.5小时平均浓度4%~10%;当仅实施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北京PM2.5小时平均浓度1%~6%;当同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和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北京平均PM2.5小时平均浓度6%~12%,并且PM2.5小时浓度与削减率的变化趋势呈反相关,即该措施对污染较轻时段PM2.5浓度削减率高于污染峰值时段;若京津冀地区两市一省同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和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重污染期间北京小时平均PM2.5浓度20%~35%,且污染严重的区域和时段削减效果更加显著,空气质量可提升一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当北京发生重污染时,仅靠北京本地限排限产并不能有效减轻PM2.5浓度,若要有效控制北京重污染,应根据污染物区域输送特征,京津冀地区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重污染 PM2.5 应急预案 削减效果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的削减效果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阎丽凤 石险峰 +3 位作者 于立忠 苗永刚 姚立平 李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3-408,共6页
为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沈阳市两条典型河流——浑河与蒲河为对象,研究其滨水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在6种河岸植被带中,人工林草地对氮的削减... 为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沈阳市两条典型河流——浑河与蒲河为对象,研究其滨水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在6种河岸植被带中,人工林草地对氮的削减效果最好,对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7%、36%和31%;人工林地对磷的削减效果较好,平均削减率为74%;而人工林地对氮以及人工草地对磷的削减效果较差。随长度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基本呈增强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削减各有优点。在对遭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时,应考虑环境污染特点和地表特征,以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植被类型 氮磷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凹式绿地对模拟道路径流中磷削减效果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闪 张立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122,共4页
该文根据下凹式绿地的原理设计构建了实验室小试装置,以人工配水模拟道路径流,研究下凹式绿地对径流雨水中总磷(TP)、溶解性磷(DP)和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削减效果,探讨了设计暴雨重现期、雨水管超高、进水污染物负荷对下凹式绿地削减道... 该文根据下凹式绿地的原理设计构建了实验室小试装置,以人工配水模拟道路径流,研究下凹式绿地对径流雨水中总磷(TP)、溶解性磷(DP)和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削减效果,探讨了设计暴雨重现期、雨水管超高、进水污染物负荷对下凹式绿地削减道路径流中各形态磷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对磷具有明显的削减效果,总磷(TP)、溶解态磷(DP)、溶解态无机磷(DIP)的总量削减率平均为86.28%、77.02%、78.17%。设计暴雨重现期和雨水管超高对下凹式绿地削减磷的效果有一定影响,重现期越小,雨水管超高越大,磷的削减效果越好。经下凹式绿地处理后的径流中TP的去除率在两种进水污染物负荷条件下基本相等,DP、DIP的去除率受进水污染物负荷的影响,高负荷进水的去除率大于低负荷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凹式绿地 道路径流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氮入湖污染特征及南岸调蓄系统削减效果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孔燕 白晓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5,共6页
为明确星云湖主要入湖河流向湖体的氮素营养盐输送特征,研究以星云湖南岸4条主要入湖河流单元雨季与旱季不同形态氮素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单元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时空变化及不同形态氮对入湖TN的贡献,... 为明确星云湖主要入湖河流向湖体的氮素营养盐输送特征,研究以星云湖南岸4条主要入湖河流单元雨季与旱季不同形态氮素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单元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时空变化及不同形态氮对入湖TN的贡献,并探讨了已建南岸带状调蓄系统入湖污染削减效果。结果表明:①星云湖南岸主要入湖河流单元TN浓度为1.1~18.69 mg/L,DTN浓度为1.88~8.61 mg/L,且农田径流污染导致雨季TN浓度均高于旱季。②南岸大多数入湖河流单元样点中氮素以NO_3-N为主,占TN 39.49%;PN和NH3-N含量相近,分别占TN的28.50%与24.75%;DON含量相对较少,占TN的9.97%。雨季NH3-N、NO_3-N及PN对入湖TN的贡献显著增加。③星云湖南岸四条入湖河流在经过调蓄系统调蓄后,TN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TN平均削减率达到32.35%。不同形态氮素削减效果以NO_3-N最佳,平均削减率达到58.22%;NH_3-N及PN削减效果相对不显著。④星云湖南岸带状调蓄系统应考虑不同形态氮污染季节性差异,并进一步与湖滨湿地串联,提升调蓄系统对NH_3-N与PN的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湖 河流 氮污染 调蓄系统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农田退水污染生态化治理技术及削减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全胜蓝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展开,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农田退水污染治理技术逐渐发展完善,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采取了各类生态化治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以氮磷削减效...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展开,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农田退水污染治理技术逐渐发展完善,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采取了各类生态化治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以氮磷削减效果作为技术性能指标,梳理归纳了长三角区域内应用相对成熟的治理技术,结果显示:以生态拦截技术为主的中端治理和以塘堰湿地为主的末端治理应用广泛、效果良好。为保障优势技术实用可靠稳定,提出了建议:对技术进行跟踪探究整个生命周期参数,推动技术优化熟化,同时考虑经济成本,应保证技术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退水 水产养殖 面源污染 生态化治理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对沉积物-水界面不同形态砷的削减 被引量:2
8
作者 燕文明 蒋超 +4 位作者 陈红 陈翔 王小林 吴斌 宋勇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1,98,共8页
以富营养化底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微界面的角度出发,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常见沉水植物苦草对沉积物间隙水中As(Ⅲ)和As(Ⅴ)的迁移转化影响及环境微界面行为,并评估了苦草对沉积物-水界面中As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草增加了沉... 以富营养化底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微界面的角度出发,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常见沉水植物苦草对沉积物间隙水中As(Ⅲ)和As(Ⅴ)的迁移转化影响及环境微界面行为,并评估了苦草对沉积物-水界面中As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草增加了沉积物中溶解氧的渗透深度,降低了pH值、有机质(UV 254)以及溶解态As、As(Ⅴ)、As(Ⅲ)、溶解态Fe(Ⅱ)和溶解态Mn的质量浓度;3种形态的As(溶解态As、As(Ⅴ)、As(Ⅲ))与溶解态Mn和UV 254显著相关,与溶解态Fe(Ⅱ)相关性较差;苦草对As(Ⅲ)的去除效果(69.5%)优于其对As(Ⅴ)的去除效果(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溶解态砷 迁移转化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河岸缓冲带净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素平 张宽义 王雄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7期263-264,284,共3页
[目的]充分了解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的方法,选取冀北山地5种不同植被类型河岸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对地表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 [目的]充分了解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的方法,选取冀北山地5种不同植被类型河岸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对地表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在5种不同植被类型河岸植被带中,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各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COD、TN、TP的去除率基本呈增加趋势,但对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各异,华北落叶松林能在较窄的距离内较迅速去除径流中COD、TN、TP。[结论]各标准地对地表径流中不同污染物的削减各有优点,在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生态植被修复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河流水质污染特点选择植被类型。冀北山地在建设较窄河岸缓冲带时,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华北落叶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植被类型 削减效果 径流污染物 冀北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山地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去污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惠勤 陈敬宣 +2 位作者 李洁 李宏伟 王雄宾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3,共6页
选用3种浓度铵态氮和总磷溶液,分别以0.67L/s、1.82L/s两种流量对河北省围场县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进行灌水试验,分析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浓度、不同流量地表径流中铵态氮、总磷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随缓冲距离增加,河岸缓冲带对地表径流... 选用3种浓度铵态氮和总磷溶液,分别以0.67L/s、1.82L/s两种流量对河北省围场县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进行灌水试验,分析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浓度、不同流量地表径流中铵态氮、总磷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随缓冲距离增加,河岸缓冲带对地表径流铵态氮和总磷削减效果呈增强趋势。在相同缓冲距离处,较小地表径流量下对铵态氮和总磷削减率普遍大于较大流量下的削减率。随着缓冲距离增大,较小径流量下铵态氮削减率和较大流量下铵态氮削减率的差值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经20m的落叶松林河岸缓冲带后,地表径流量对各污染条件下铵态氮和总磷削减率的影响逐渐变小。在两种径流量下,落叶松河岸缓冲带对铵态氮和总磷的削减率都呈现出重度污染削减率>中度污染削减率>轻度污染削减率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氮磷污染 地表径流量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的某市政道路降雨径流和水质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曦 熊鸿斌 +2 位作者 杜浩强 谢进 刘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67-973,共7页
文章以陕西咸阳某市政道路为例,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对研究区域进行模拟,分析该道路区域与保持原状相比,采用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和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设计降雨重现期分别为1/2、1、... 文章以陕西咸阳某市政道路为例,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对研究区域进行模拟,分析该道路区域与保持原状相比,采用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和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设计降雨重现期分别为1/2、1、2、3、5 a时,布置下凹式绿地的土地利用情景能有效推迟地表径流形成时间、缩短径流时长、延缓峰值时间;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加,下凹式绿地对于地表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的削减率逐渐减小,对于小强度的降雨事件,下凹式绿地能发挥较好的效果;布置下凹式绿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悬浮物(suspended substance,SS)、NH_(3)-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这4种污染物指标排放量的削减率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说明在降雨强度过大的条件下,削减效果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凹式绿地 降雨径流污染物 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 设计降雨强度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