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与生活的互融: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基于12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曹胜亮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承载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保障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使命。“制度与生活”作为“国家—社会”二元框架的一个突破性视角,为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提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承载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保障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使命。“制度与生活”作为“国家—社会”二元框架的一个突破性视角,为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动态化、微观化的分析工具。以“制度与生活”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十二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分析,发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实践不仅在制度层面呈现出规范基层政府、村级组织权力以及保障多元主体权利的实际效用,也映射出连接村民实际生活场域的生活融入,并以此构筑了制度与生活一体化的动态互塑关系。在考量乡村社会秩序与村民生活底蕴的基础上,推动法治制度与村民生活秩序的双向调节是各地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建设应注重公权力的法治化与日常生活的法治化“双重维度”,同时应遵循“人民逻辑”实现村民日常生活的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视角下封建社会时期的街区空间演变研究
2
作者 张洪恩 刘紫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厢坊多元空间和街坊复合空间,并归纳总结了传统街区空间变革的技术逻辑、目标导向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今后探索适应本土化需求的街区空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与生活 街区空间 演变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研究评述与视角转换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涛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27,共7页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进行检...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进行检视。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并以民生取向的政治话语、知识信息公平保障的组织场域和公民身份理论来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制度 国家与社会 制度与生活 制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9
4
作者 尤文梦 王永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9-75,共7页
“制度与生活”是立足我国社会的特定研究范式,其建构和运用突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制度和生活之间的接榫点,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用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观照生活、回... “制度与生活”是立足我国社会的特定研究范式,其建构和运用突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制度和生活之间的接榫点,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用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观照生活、回应生活的过程,既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的过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得大众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与生活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尤文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从意识形态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发展的历史。"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揭示了制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关系,是辩证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作为中国共产党... 从意识形态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发展的历史。"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揭示了制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关系,是辩证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百年探索的三种样态,"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争夺和掌握话语权的实践。从历时性角度诠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每一次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以及不同制度与生活互构模式下奠基与争夺、确立与巩固、调试与发展的规律,启示我们把握和应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统筹"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三要素,从中探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之创造力、吸引力、影响力多维提升的情境优化及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制度与生活 建党10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 被引量:29
6
作者 丁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里坊街巷到完整社区:我国社区的模式演变、规划实践及趋势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帅 袁奇峰 +1 位作者 李如如 王彦开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3,共10页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社区历史脉络与现代社区演化路径的纵贯研究较为缺乏,作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建设行动指南的完整社区亦尚未建立适切的理论框架。为了更系统地剖析从古至今中国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基于文献研...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社区历史脉络与现代社区演化路径的纵贯研究较为缺乏,作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建设行动指南的完整社区亦尚未建立适切的理论框架。为了更系统地剖析从古至今中国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基于文献研究与规划实践解读,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社区演进的综合框架:从国家与社会视角分析古今社区的重要模式演变,从制度与生活视角解析建国以来社区的发展转型,从行为与空间视角剖析近年来社区的规划治理实践。鉴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基于“制度—行为—空间”三位一体的完整社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唐宋之际从里坊制到街巷制,表征为传统基层社会从国家中的社会转向社会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从单位制到社区制,意味着现代社区从国家全能管控转向社会有限自组织;现代社区从单位大院、居住小区到完整社区的转变,表明社区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制度支配生活转向生活倒逼制度生活化。最后,指出完整社区应是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生活满意、治理制度良善三个维度高质均衡的城市社会单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的一种理想图景,希冀对未来社区的理论建构与规划实践有所助益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区 国家与社会 制度与生活 行为与空间 完整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基础与路径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建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时代命题和未来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具备深厚的制度与效能基础,包括: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公共文化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时代命题和未来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具备深厚的制度与效能基础,包括: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不断向新拓展、向内发力、向高跃升,在现代化、均衡化、法治化等方面取得了制度建设的立体化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效能得到全方位提升,使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更加充实完善、公共文化生活选择更加丰富便捷。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包容性、精准化、智慧化治理,从而改善结构、优化运行、提升质量应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 制度与生活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