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工质CO_(2)制冷热泵研究
1
作者 田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5-885,共1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制冷热泵技术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建筑与工业制冷系统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7%,且多数依赖氟利昂等合成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可达数千万倍于C...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制冷热泵技术高能耗、高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建筑与工业制冷系统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7%,且多数依赖氟利昂等合成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可达数千万倍于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热泵 高能耗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水吸收式制冷热泵两用装置的负荷匹配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后雷 杜垲 赵开涛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50-53,共4页
采用序贯模块法对氨水吸收式制冷热泵两用装置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了制冷负荷与热泵负荷的匹配关系,分析了循环外部参数对匹配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吸收 精馏 匹配 氨水 制冷热泵 两用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制冷(热泵)系统中毛细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晶 赵远扬 +2 位作者 李连生 曹锋 王智忠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43,共6页
毛细管应用于CO2跨临界循环时,其内部流动不同于普通CFCs和HCFCs,针对毛细管作为跨临界CO2制冷(热泵)系统节流机构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从CO2毛细管模型、实验研究、临界流以及毛细管对系统的影响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毛细管应用于CO2跨临界循环时,其内部流动不同于普通CFCs和HCFCs,针对毛细管作为跨临界CO2制冷(热泵)系统节流机构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从CO2毛细管模型、实验研究、临界流以及毛细管对系统的影响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探讨了这一领域内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制冷() 毛细管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双效溴化锂制冷-热泵复合循环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少君 卢玫 +1 位作者 朱家贤 李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1,共5页
在热电冷联产系统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制冷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热,这些废热品味低,难以直接回收利用。在此提出了两级双效溴化锂制冷-热泵复合循环,该循环具有冷凝温度较高的特点,便于直接回收冷凝排放热。系统以背压汽轮机的背压... 在热电冷联产系统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制冷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热,这些废热品味低,难以直接回收利用。在此提出了两级双效溴化锂制冷-热泵复合循环,该循环具有冷凝温度较高的特点,便于直接回收冷凝排放热。系统以背压汽轮机的背压蒸汽为热源,制冷的同时利用循环所排出的废热加热锅炉补充水至较高温度。以具有相同功效的双效溴冷机与单效溴化锂热泵联合运行作为对比循环,制冷-热泵复合循环系统省去了一台蒸发器与冷凝器,减少了两个换热温差,并且通过热力计算、能量分析和分析表明,该循环的能量利用率与效率均有很大的提高,效率比对比循环提高了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学 制冷-复合循环 两级双效 溴化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回热器的泵热制冷作用
5
作者 邓晓辉 郭方中 《低温工程》 CAS CSCD 1995年第4期5-11,共7页
讨论了运动回热器的泵热制冷作用,建立了运动回热器控制方程的解析解。根据由热声理论得到的回热器泵热作用判据,指出回热器的泵热制冷作用在流道上有截面分布,这个截面分布受回热器运动的严重影响;讨论了回热器运动的相位及振幅对... 讨论了运动回热器的泵热制冷作用,建立了运动回热器控制方程的解析解。根据由热声理论得到的回热器泵热作用判据,指出回热器的泵热制冷作用在流道上有截面分布,这个截面分布受回热器运动的严重影响;讨论了回热器运动的相位及振幅对其泵热制冷作用的影响,所得结论表明了热声理论对回热式热机工程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回 制冷 声理论 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中的气液分离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恒 李银龙 +3 位作者 晏刚 熊通 张浩 陶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9-1142,共14页
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利用气液相变实现热量转移,如何应用气液分离技术对两相工质进行干度调控与流量分配,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并提高系统性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中气液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系统... 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利用气液相变实现热量转移,如何应用气液分离技术对两相工质进行干度调控与流量分配,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并提高系统性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中气液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系统中气液分离技术的应用方式,讨论了不同应用方式中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与工作机制,并对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发现气液分离技术的主要功能有保障系统运行可靠性、提高换热器性能、对非共沸混合工质进行组分分离以及改进循环流程等,对气液分离器性能提升方面现有的研究尚有不足,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模拟是研究其内部分离机理和对气液分离器进行结构优化的有效方法。气液分离技术应用方式的开发、相分离换热器优化研究与气液分离器的设计优化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气液分离 应用方式 工作机制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卡制冷技术:器件发展现状与高熵铁电材料前瞻
7
作者 杨世豪 钱小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56,共10页
电卡制冷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场调控的固态制冷技术,该技术利用电卡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温度变化来实现制冷效果。该技术因无直接碳排放、高效率等优点,在全球变暖和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自2006年巨电卡效应发现以来,电卡... 电卡制冷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场调控的固态制冷技术,该技术利用电卡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温度变化来实现制冷效果。该技术因无直接碳排放、高效率等优点,在全球变暖和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自2006年巨电卡效应发现以来,电卡制冷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卡材料和器件的改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电卡制冷器件研究、电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和电卡材料高熵优化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介绍了电卡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当前主动回热式电卡制冷器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电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高熵优化策略和界面极化增强策略,展望了电卡制冷技术在工质和系统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卡制冷技术 复合材料 柔性制冷器件 力学循环 零碳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吸附系统中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法
8
作者 刘华祥 张学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324-330,共7页
对固体吸附系统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数学建模 ,对吸附床内的热传导方程和换热管内流体的能量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利用控制容积法进行了模拟数值计算 ,在数学模型中加入了与其他模型不同的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时间变化的边界条件 ,... 对固体吸附系统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数学建模 ,对吸附床内的热传导方程和换热管内流体的能量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利用控制容积法进行了模拟数值计算 ,在数学模型中加入了与其他模型不同的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随时间变化的边界条件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吸附床内吸附剂和换热管内流体的互相耦合的温度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数值计算 边界条件 耦合温度场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阳能的新风双级处理模块化节能墙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忠宝 韦自妍 刘梓宸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0-809,共10页
随着人们对房间舒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升,新风系统逐渐成为空气调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风系统造成的能耗不容忽视。为了降低新风系统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设计了基于太阳能的新风双级处理模块化节能墙。该设计基于太... 随着人们对房间舒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升,新风系统逐渐成为空气调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风系统造成的能耗不容忽视。为了降低新风系统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设计了基于太阳能的新风双级处理模块化节能墙。该设计基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技术,并加入了蓄电池保障其运行持久性,同时对现在普遍采取的排风热交换新风设备进行了改进,加入热电制冷热泵系统对新风实现双级处理。该装置适用风量范围为60~90 m^(3)/h;夏季为新风降温,送风温度在28~31℃,显热交换效率可达86.7%;冬季为新风升温,送风温度在12~20℃,显热交换效率可达79.0%。对比于只采用一级处理送风,该装置显热交换效率提升了26%~28%,实现了对新风的深度热回收,减少了空调设备耗能,达到住宅空调、供暖节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新风双级处理 新风系统 制冷热泵系统 节能减排 模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ring heating performance of gas engine heat pump with heat recovery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付江 刘凤国 +2 位作者 李先庭 尤学一 赵冬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31-1936,共6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heating performance of gas engine heat pump(GEHP) for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a test facility was developed an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ver a wide range of engine speed(1...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heating performance of gas engine heat pump(GEHP) for air-condition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a test facility was developed an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ver a wide range of engine speed(1400-2600 r/min), ambient air temperature(2.4-17.8 ℃) and condenser water inlet temperature(30-5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engine speed increases from 1400 r/min to 2600 r/min, the total heating capac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by about 30% and 89%,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eat pum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 and system primary energy ratio(PER) decrease by 44% and 31%,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from 2.4 ℃ to 17.8 ℃, the heat pump COP and system PER increase by 32% and 19%,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heat pump COP and system PER decrease by 27% and 15%,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ndenser water inlet temperature changes from 30 ℃ to 50 ℃. So, it is obvious that the effect of engine speed on the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effects of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and condenser water inlet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engine heat pum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primary energy ratio heating mode heat reco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