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在精细运动执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神经通路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围绕M1区神经元构筑、突触投射及多巴胺受体分布及帕金森病(Parkinson...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在精细运动执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神经通路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围绕M1区神经元构筑、突触投射及多巴胺受体分布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神经元电生理学变化等方面阐述M1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展开更多
目的围绕经颅电刺激(tES)技术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和小脑(cerebellum)对上肢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不同脑区刺激范式下上肢运动的神经增能研究证据,探讨小脑和M1区经颅电刺激应用对提升上肢多环节运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为康...目的围绕经颅电刺激(tES)技术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和小脑(cerebellum)对上肢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不同脑区刺激范式下上肢运动的神经增能研究证据,探讨小脑和M1区经颅电刺激应用对提升上肢多环节运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为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的前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展开更多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察t DCS干预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的变化,为该技术改善运动表现的机制问题提供生理学证据。方法16名上海体育大学健康男性参与了测试。采用双盲交叉设计,刺激方案:2 m A,20 min的阳极、阴极、假刺激,间隔48 h。统计方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大脑皮层兴奋性:阳极刺激后动作诱发电位较基线振幅显著增大(P<0.05),阴极刺激则相反(P<0.05);阳极刺激后SICI抑制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且较阴极显著提高(P<0.05);(2)脊髓通路兴奋性:阳极刺激后,Hmax/Mmax值显著降低(P<0.05),H反射潜伏期较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突触前抑制阳极刺激较基线有显著差异性(P<0.05)。运动传导速度的增加值,阳极较阴极显著提升(P<0.05)。结论(1)t DCS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动作诱发电位、降低皮层内抑制,阴极干预效果相反。(2)t DCS刺激可通过影响H反射振幅、H反射潜伏期、突触前抑制、神经传导速度,进而调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展开更多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在精细运动执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神经通路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围绕M1区神经元构筑、突触投射及多巴胺受体分布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神经元电生理学变化等方面阐述M1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文摘目的围绕经颅电刺激(tES)技术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和小脑(cerebellum)对上肢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不同脑区刺激范式下上肢运动的神经增能研究证据,探讨小脑和M1区经颅电刺激应用对提升上肢多环节运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为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的前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
文摘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察t DCS干预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的变化,为该技术改善运动表现的机制问题提供生理学证据。方法16名上海体育大学健康男性参与了测试。采用双盲交叉设计,刺激方案:2 m A,20 min的阳极、阴极、假刺激,间隔48 h。统计方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大脑皮层兴奋性:阳极刺激后动作诱发电位较基线振幅显著增大(P<0.05),阴极刺激则相反(P<0.05);阳极刺激后SICI抑制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且较阴极显著提高(P<0.05);(2)脊髓通路兴奋性:阳极刺激后,Hmax/Mmax值显著降低(P<0.05),H反射潜伏期较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突触前抑制阳极刺激较基线有显著差异性(P<0.05)。运动传导速度的增加值,阳极较阴极显著提升(P<0.05)。结论(1)t DCS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动作诱发电位、降低皮层内抑制,阴极干预效果相反。(2)t DCS刺激可通过影响H反射振幅、H反射潜伏期、突触前抑制、神经传导速度,进而调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
文摘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