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黄雪莹 詹茸婷 +7 位作者 孙胜玉 和鸿 赵建国 马辉 张涛 王晓东 郭玉林 夏鹤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07-3209,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附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术前对30例近中央前回区的肿瘤患者术前行DTI检查,观察并分析肿瘤与运动功能区及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DTT图像显示了皮...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附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术前对30例近中央前回区的肿瘤患者术前行DTI检查,观察并分析肿瘤与运动功能区及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DTT图像显示了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表现为单纯受压、移位者20例,发生浸润、破坏者10例。结论:DTT能够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分布、走行及与病变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对白质纤维束的保护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皮质脊髓束 初级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大鼠初级运动皮层解码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凡 李悦 +2 位作者 蒋凯 叶树明 郑筱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1-905,共5页
为了准确解析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发放模式并预测相应的肢体动作,实验同时记录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峰电位发放和大鼠前肢压力,利用K均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神经元进行分类,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活动与前肢运... 为了准确解析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发放模式并预测相应的肢体动作,实验同时记录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峰电位发放和大鼠前肢压力,利用K均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神经元进行分类,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大鼠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活动与前肢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对该解码结果与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解码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元的发放活动在压杆前0.6s开始有增加的趋势,提示大鼠的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分布式活动可用于大鼠前肢运动的解析和预测,且偏最小二乘解码得到的预测值与真实压杆值的相关系数在0.85以上,均高于维纳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的解码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初级运动皮层 神经解码 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一侧初级运动皮层后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青 胡瑞萍 +6 位作者 吴军发 杜小霞 朱玉连 汤昕未 范顺娟 田闪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4-1398,1404,共6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以右侧M1区受抑制最明显的区域作为种子点,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后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与大脑广泛区域存在较强的功能连接,在cTBS干预后功能连接范围缩小、连接强度减弱,以右侧扣带回中部和左侧中央后回减弱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单个体素P<0.001, GRF校正P<0.05)。结论:健康被试者一侧运动皮层受到抑制后,与全脑灰质功能连接普遍减弱,尤以与同侧扣带回中部及对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减弱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功能连接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皓月 袁昌艳 +2 位作者 王树琼 彭秋怡 舒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假刺激组、对照组,分别进行4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M1区磁刺激;假刺激组方法同... 目的:探讨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假刺激组、对照组,分别进行4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M1区磁刺激;假刺激组方法同试验组,但无磁刺激输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Qualiveen量表评分。结果: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值(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Qualiveen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刺激 初级运动皮层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运动皮层与帕金森病
5
作者 贾青妹 李敏 +1 位作者 何峰 王敏 《生理科学进展》 2022年第1期68-72,共5页
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在精细运动执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神经通路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围绕M1区神经元构筑、突触投射及多巴胺受体分布及帕金森病(Parkinson&#... 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在精细运动执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神经通路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围绕M1区神经元构筑、突触投射及多巴胺受体分布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后神经元电生理学变化等方面阐述M1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帕金森病 神经元构筑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前、后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对比观察脑瘤累及初级皮层运动区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万军 张云亭 +2 位作者 张敬 张权 李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 目的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建立脑瘤、M1区、CST三者融合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按照肿瘤级别将脑瘤分为2组。结果术前脑瘤使M1区及CST受压、移位,部分CST出现中断和缺损。高级别脑瘤对CST的影响程度高于低级别脑瘤。术后M1区及CST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高级别脑瘤与低级别脑瘤术后恢复程度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术前可直观地观察脑瘤、M1区、CST三者间的关系,了解M1区和CST的受累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后可观察M1区和CST变化情况,并同术前进行比较,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初级运动皮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皮层和小脑的经颅电刺激对提升上肢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熙 陈楠 +1 位作者 傅维杰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82-382,共1页
目的围绕经颅电刺激(tES)技术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和小脑(cerebellum)对上肢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不同脑区刺激范式下上肢运动的神经增能研究证据,探讨小脑和M1区经颅电刺激应用对提升上肢多环节运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为康... 目的围绕经颅电刺激(tES)技术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和小脑(cerebellum)对上肢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不同脑区刺激范式下上肢运动的神经增能研究证据,探讨小脑和M1区经颅电刺激应用对提升上肢多环节运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为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的前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上肢运动 前沿发展 小脑 提供参考 康复训练 不同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通过“脑-心”轴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心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薄文艳 蔡梦昕 田振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0,共11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心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心肌梗死运动组(ME),每组12只;光遗传激活组(ChR2)、光遗传抑制组(eNpHR3.0),每组6只;心肌梗死对照组(MI+Dio)、心肌梗...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心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心肌梗死运动组(ME),每组12只;光遗传激活组(ChR2)、光遗传抑制组(eNpHR3.0),每组6只;心肌梗死对照组(MI+Dio)、心肌梗死+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神经元消融组(MI+taCasp3),每组6只。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周对ME组进行6周有氧运动干预。心脏注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逆行跨多突触标记,以解析中枢与心脏的神经通路。通过光遗传激活或抑制初级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Glutamate,Glu)能神经元,以及神经元消融技术沉默初级运动皮层M1区Glu能神经元,探究初级运动皮层M1区Glu能神经元对心脏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采用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心脏结构病理变化,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心动超声评定心功能,试剂盒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含量。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心脏的交感神经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神经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GF)、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以及M1区神经元裂解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蛋白表达。采用尼氏染色和微管关联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利用电镜观察初级运动皮层M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左心室注射PRV 5.5天后在正常小鼠初级运动皮层M1区第五层(L5)观察到大量被标记的神经元。光遗传激活或抑制初级运动皮层M1区Glu能神经元,显著升高或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低频和高频功率比值(LF/HF)。与MI+Dio组比较,MI+taCsap3组血清NE含量、LF/HF功率比值以及心肌梗死边缘区TH、GAP43和NGF表达显著降低。与Sham组比较,MI组初级运动皮层M1区神经元MAP-2表达降低,Nissl小体密度降低,线粒体出现肿胀、分裂,嵴溶解等超微结构病理改变,c-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TNF-α和IL-6表达增加,而有氧运动干预显著逆转该变化。与Sham组比较,MI组LF/HF功率比值显著升高,心肌NGF和TH分布面积、密度以及心肌胶原纤维显著增加,心功能降低,有氧运动干预显著逆转该变化。结论:由于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元链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Glu能神经元存在投射,抑制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Glu能神经元活动,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心脏恶性重构。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神经元损伤,抑制心交感神经恶性重构,改善心功能。提示,聚焦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神经调控与心脏保护,可能为未来研究无创治疗或预防心肌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脑-心”轴 心肌梗死 初级运动皮层M1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运动系统兴奋性的影响——基于TMS和H反射的证据
9
作者 卞秀玲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9-529,共1页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察t DCS干预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的变化,为该技术改善运动表现的机制问题提供生理学证据。方法16名上海体育大学健康男性参与了测试。采用双盲交叉设计,刺激方案:2 m A,20 min的阳极、阴极、假刺激,间隔48 h。统计方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大脑皮层兴奋性:阳极刺激后动作诱发电位较基线振幅显著增大(P<0.05),阴极刺激则相反(P<0.05);阳极刺激后SICI抑制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且较阴极显著提高(P<0.05);(2)脊髓通路兴奋性:阳极刺激后,Hmax/Mmax值显著降低(P<0.05),H反射潜伏期较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突触前抑制阳极刺激较基线有显著差异性(P<0.05)。运动传导速度的增加值,阳极较阴极显著提升(P<0.05)。结论(1)t DCS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动作诱发电位、降低皮层内抑制,阴极干预效果相反。(2)t DCS刺激可通过影响H反射振幅、H反射潜伏期、突触前抑制、神经传导速度,进而调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前抑制 初级运动皮层 H反射 诱发电位 交叉设计 人体运动能力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脑功能网络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润泽 姚尧 +5 位作者 冯珂珂 杨硕 李佳丽 程轶峰 尹绍雅 徐桂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4,共9页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实现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特别在抑郁症、强迫症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辅助、康复治疗,以期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运动功能...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实现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特别在抑郁症、强迫症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辅助、康复治疗,以期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运动功能。目前临床中多以PD统一量表、运动任务评估rTMS对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效果,缺乏对高频rTMS刺激调控作用机制的探究。方法本研究采用10 Hz rTMS刺激肢体症状始发侧对侧初级运动皮层(M1),对比分析刺激前后各脑区神经元活动及其连接性的变化,研究高频r TMS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对PD患者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作用。结果运动皮层beta振荡增加、gamma振荡降低(P<0.05),额、顶叶脑区间连接性减弱(P<0.05)。结论10 Hz rTMS主要改变了PD患者beta、gamma振荡,其中运动皮层beta、gamma神经振荡的变化可能与磁刺激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有关,而前额叶gamma振荡的变化可能是磁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活动调节患者运动控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帕金森病 初级运动皮层 脑电图 脑功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娜 孟海江 +4 位作者 王艳秋 邱方晖 谭晓缨 吴殷 张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7-608,共12页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方法,探讨左侧DLPFC到M1的联通性在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差异。实验1采用两连发TMS探测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点;实验2,被试分为2组,分别进行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在学习前、后采集行为学数据,以及M1的运动诱发电位和DLPFC-M1联通性的电生理学数据。行为学结果发现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佳;电生理学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学习前、后M1的运动诱发电位均未发生改变;在最佳时间投射点、适当刺激强度下,序列学习组DLPFC-M1联通性发生改变,且与学习成绩相关,而随机学习组没有改变。结果说明DLPFC到M1的联通性增强可能是序列学习成绩更佳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从电生理角度为DLPFC在运动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层 经颅磁刺激 程序性运动学习 序列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维维 闵令霞 +2 位作者 冯州 侯景明 刘宏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观察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SCI组(8只),光刺激组(8只)和假刺激组(8只)。应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单纯SCI组仅行SCI造模,不作任何干... 目的:观察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SCI组(8只),光刺激组(8只)和假刺激组(8只)。应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单纯SCI组仅行SCI造模,不作任何干预;光刺激组利用光遗传学技术精确激活SCI大鼠双侧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假刺激组植入的病毒中不含光敏感蛋白,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无法激活谷氨酸能神经元。光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3—14天进行470nm蓝光刺激,每日2次,共刺激2周。采用BBB评分和斜坡实验在造模后1—8周时每周评价SCI大鼠的运动功能。在SCI造模后第4周时每组取2只大鼠的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损伤区域脊髓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期间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刺激SCI大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总体是安全的。BBB评分和斜坡实验显示,光刺激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从SCI后第2周开始明显要优于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P<0.01),其中第4周时光刺激组的BBB评分与其余2组差异最明显(P<0.001)。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在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和斜坡实验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SCI造模后第4周时HE染色显示光刺激组脊髓组织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结论:M1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SCI大鼠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干预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光遗传学 初级运动皮层 谷氨酸能神经元 运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启动技术的急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运动员体能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喆啸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44,共7页
为深入探讨经颅直流电技术对运动员动态平衡、灵敏反应等方面的急性影响及效果延续。招募24名国家健将或一级水平的男性运动员,随机抽签决定电刺激干预类型(真刺激或假刺激)与体能表现测试指标(动态平衡等),大脑皮层M1区安排电流强度2mA... 为深入探讨经颅直流电技术对运动员动态平衡、灵敏反应等方面的急性影响及效果延续。招募24名国家健将或一级水平的男性运动员,随机抽签决定电刺激干预类型(真刺激或假刺激)与体能表现测试指标(动态平衡等),大脑皮层M1区安排电流强度2mA、20min电刺激;采集基准值和0、10、20、30、40min共5个时间点的数据,每两次电刺激之间的洗脱期为48~72h。通过SPSS软件,对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电刺激类型×测试时间点)。结果显示:所有体能表现指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真刺激组在干预后5个时间点的测试数据均显著优于基准值及假刺激组(P<0.05),且干预效果可延续至刺激后40min,假刺激组较干预前未发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运动员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动态平衡、灵敏反应等体能表现水平显著增强,具有见效快、时效长等特点,可考虑将其应用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或竞赛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能表现 经颅直流电刺激 初级运动皮层 大学生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短时和持续性疼痛: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义 常香玉 涂毅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3-1327,I0001-I0003,共18页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双靶点tDCS 镇痛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脑电-行为同步记录及分析系统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韶岷 陈卫东 +6 位作者 孙超 于毅 章怀坚 江君 代建华 张恒义 郑筱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28-2033,共6页
设计并构建一套动物脑电-行为同步记录及分析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动物行为实验装置、脑电信号与行为图像的同步记录子系统、脑电信号分析和处理子系统.当动物在实验装置中进行特定行为时,同步记录子系统同时记录动物的脑电信号和行为图像... 设计并构建一套动物脑电-行为同步记录及分析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动物行为实验装置、脑电信号与行为图像的同步记录子系统、脑电信号分析和处理子系统.当动物在实验装置中进行特定行为时,同步记录子系统同时记录动物的脑电信号和行为图像,通过分析和处理子系统,提取脑电信号的特征值,为大脑神经活动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平台.记录并分析大鼠在进行前肢的"伸-缩"运动时运动皮层的神经元集群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的初级运动皮层中神经元分布式活动与前肢的动作模式密切相关,通过解读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集群电信号,可以获得大鼠前肢的运动信息,准确判断和区分前肢不同的动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集群活动 运动行为 初级运动皮层 神经编码 脑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下肢抗疲劳能力及力量输出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春月 高扬 +2 位作者 黄金 吕娇娇 黄灵燕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26-426,共1页
目的比较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刺激前后受试者连续纵跳的抗疲劳能力和力量输出变化,探究其累积效应对于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接受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阳极tDCS(电流2 mA,持续20 min,刺激2次,连续5 d;阳极:双... 目的比较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刺激前后受试者连续纵跳的抗疲劳能力和力量输出变化,探究其累积效应对于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接受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阳极tDCS(电流2 mA,持续20 min,刺激2次,连续5 d;阳极:双侧初级运动皮层,阴极:同侧肩膀)和假刺激两种实验条件。分别在干预前后及干预后1个月完成60 s连续纵跳的生物力学测试和主观疲劳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疲劳能力 生物力学测试 初级运动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累积效应 干预前后 对照设计 男性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的肌电特征影响
17
作者 付田莉 黄金 +2 位作者 高扬 黄灵燕 吕娇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54-354,共1页
目的探究连续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30名健康男性[年龄(21.67±1.82)岁]随机分成阳极刺激组或假刺激组。阳极电极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阴极电极在同侧肩膀。阳极刺激组进行连续5 d、每天两次间隔20 ... 目的探究连续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原地连续纵跳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30名健康男性[年龄(21.67±1.82)岁]随机分成阳极刺激组或假刺激组。阳极电极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阴极电极在同侧肩膀。阳极刺激组进行连续5 d、每天两次间隔20 min的tDCS刺激。干预前后采集纵跳总高度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选取最大腾空高度(h_(1))和最小腾空高度(h_(5))命名J1和J5,[h_(1)-25%(h_(1)-h_(5))]、[h_(1)-50%(h_(1)-h_(5))]、[h_(1)-75%(h_(1)-h_(5))],命名为J2、J3、J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纵跳 初级运动皮层 腾空高度 下肢肌肉 时域指标 频域指标 肌电特征 刺激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电刺激对下肢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江勇 梁志强 +1 位作者 教富佳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40-340,共1页
目的初级运动皮层(M1)和皮质脊髓束在控制人类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不同类型电刺激刺激M1是否可以提升下肢Y平衡能力。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双盲、假对照。27名右利腿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接受20 Hz tACS,tDCS或假刺... 目的初级运动皮层(M1)和皮质脊髓束在控制人类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不同类型电刺激刺激M1是否可以提升下肢Y平衡能力。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双盲、假对照。27名右利腿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接受20 Hz tACS,tDCS或假刺激中的一种,受试者在干预前后进行Y平衡测试。电流大小为2 mA,电极片大小为5 cm×7 cm。阳极放置在左侧M1,阴极放置在右眼上眶,刺激时间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皮质脊髓束 电刺激 电极片 下肢平衡能力 电流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深部脑刺激对静息态神经功能网络的影响
19
作者 朱志强 陈云 +2 位作者 熊艺妩 江勇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49-149,共1页
目的采用相位干涉电场(TI)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层,探究静息态神经功能网络的影响。方法共40名被试完成实验,每位被试分别进行20 min的TI、HD-tDCS和假刺激3种刺激。在前测、刺激中和后测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像扫描和结构像扫描。数据进行... 目的采用相位干涉电场(TI)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层,探究静息态神经功能网络的影响。方法共40名被试完成实验,每位被试分别进行20 min的TI、HD-tDCS和假刺激3种刺激。在前测、刺激中和后测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像扫描和结构像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计算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结果 (1)在刺激中条件下HD-tDCS减去Sham结果显示:在左侧:枕上回,枕下回,顶上回;右侧:梭状回,枕下回,舌回,顶下回等区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 静息态 神经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梭状回 相位干涉 种子点 脑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balance任务探究阳极高精度直流电刺激对下肢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于常晓 王宝峰 +1 位作者 肖松林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79-379,共1页
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层腿区对健康成年男性下肢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共招募12名健康成年男性,分别进行真刺激和假刺激(s-tDCS)两种干预,间隔3~7 d。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系统同步获... 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层腿区对健康成年男性下肢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共招募12名健康成年男性,分别进行真刺激和假刺激(s-tDCS)两种干预,间隔3~7 d。利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系统同步获取在执行Y-balance任务过程中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刺激方式(a-tDCS和s-tDCS)×时间(刺激前后)在支撑侧下肢关节冠状面上的角度极值、活动范围、角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层 测力系统 刺激方式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双因素 下肢关节 运动捕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