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学素养对刘桢生平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1
作者 袁亚铮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16-120,共5页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修养深厚的经学家。刘桢出生于经学繁盛之地,其家族奉行经学践行节义,这些皆对刘桢的性格和学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世风格上,经学修养决定了其重节义的处事风格;在诗歌创作上...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修养深厚的经学家。刘桢出生于经学繁盛之地,其家族奉行经学践行节义,这些皆对刘桢的性格和学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世风格上,经学修养决定了其重节义的处事风格;在诗歌创作上,其对意象的选择,文学手法的选择,以及其富有"风骨"的诗风皆源自其经学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桢 经学素养 意象 风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之歧见 被引量:4
2
作者 池世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共4页
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评未为允当。刘桢现存诗二十首,主要有味事、咏怀、咏物三种表现类型。其中咏怀表现带有浓重诗趣;咏事表现“简而确”,所以容易缺乏雕饰。但三种表现类型在一首诗里适当的安排,... 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评未为允当。刘桢现存诗二十首,主要有味事、咏怀、咏物三种表现类型。其中咏怀表现带有浓重诗趣;咏事表现“简而确”,所以容易缺乏雕饰。但三种表现类型在一首诗里适当的安排,则显得彩色斑斓,颇有诗趣。由此可见,钟嵘的评论,失之偏颇。刘桢诗既有气格豪峻之阳刚美,也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之高逸诗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桢 气格豪峻 高逸诗趣 雕饰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嵘《诗品》的曹操、刘桢品第
3
作者 张亚新 《中州学刊》 1987年第5期80-84,共2页
在建安诗人中,曹操、刘桢的诗风有极相似处:(一)刘诗以风骨见长,曹诗历来也是以“气韵沉雄”、“骨力难侔”著称的。(二)刘诗不尚雕琢,曹诗古朴质直,语言风格也颇相类。但二人在钟嵘《诗品》中的品第却高下悬殊:刘诗被列入上品,评语云:... 在建安诗人中,曹操、刘桢的诗风有极相似处:(一)刘诗以风骨见长,曹诗历来也是以“气韵沉雄”、“骨力难侔”著称的。(二)刘诗不尚雕琢,曹诗古朴质直,语言风格也颇相类。但二人在钟嵘《诗品》中的品第却高下悬殊:刘诗被列入上品,评语云:“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序》并云“曹(植)、刘殆文章之圣”。而曹诗被列入下品,评语只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寥寥十字。此事粗看颇觉蹊跷,而细加思量,也觉事出有因。《诗品序》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第 刘桢 钟嵘《诗品》 曹操 建安风力 曹诗 建安诗人 爱奇 气韵沉雄 下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嵘对建安文学品评的得失
4
作者 王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钟嵘对建安文学的品评是颇有创见的。他不仅提出了“建安风力”的论断,对建安诗的渊源进行深入探讨,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的分析,揭示出他们的品第与风格。
关键词 建安文学 建安风力 《诗品》 曹植诗歌 《国风》 王粲 建安诗人 刘桢 曹丕诗歌 词采华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明玉珍生平几个重要时间的订正
5
作者 刘孔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9-92,共4页
元末农民红巾大起义中,南方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曾据重庆为都,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据史料记载,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玉珍病故后葬于重庆江北。去年五月初,出人意外地在江北上横街发现了明玉珍的衣冠墓,并从墓中掘出了一块《... 元末农民红巾大起义中,南方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曾据重庆为都,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据史料记载,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玉珍病故后葬于重庆江北。去年五月初,出人意外地在江北上横街发现了明玉珍的衣冠墓,并从墓中掘出了一块《玄宫之碑》(下简称碑文)。碑文长达一千余字(详见一九八二年五月三十日《重庆日报》),详细地记载了明玉珍一生的重要活动,为研究元末农民红巾大起义提供了新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玉珍 徐寿辉 碑文 大夏 刘桢 起义 重庆 元末 入蜀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气”说
6
作者 马成生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3期9-9,共1页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为什么“文如其人”?曹水在《典论·论文》中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力。原因就在于:“文”主要由各人的“气”决定。他还以“建安七子”为例加以说明。如孔融则“体气高妙”,徐...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为什么“文如其人”?曹水在《典论·论文》中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力。原因就在于:“文”主要由各人的“气”决定。他还以“建安七子”为例加以说明。如孔融则“体气高妙”,徐干则“时有齐气”,至于应场呢,却“和而不壮”,而刘桢又“壮而不密”,等等。总之,人不同,“气”不同,文章风格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说 “文如其人” “建安七子” 文章风格 “气” “文” 孔融 刘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融文气
7
作者 何人斯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2期13-18,共6页
先秦时代,论诗言志;自建安曹丕起,以气论文。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在评价当时的文人时,他广泛这用了文气的理论。如说“徐平时有齐气”,“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公干(即刘桢)有逸气”,... 先秦时代,论诗言志;自建安曹丕起,以气论文。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在评价当时的文人时,他广泛这用了文气的理论。如说“徐平时有齐气”,“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公干(即刘桢)有逸气”,“孔璋章表殊健”,王粲“体弱,不足起其文”。至评价孔融时,则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曹丕的文气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融 曹操 文气说 盛孝章 王朗 曹丕 刘桢 章表 逸气 《典论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