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晶锗脆塑转变纳米划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晓京 刘浩 +1 位作者 赵彪 余证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6,共5页
为控制单晶锗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基于公式对单晶锗脆塑转变时的临界载荷进行了预测,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10)晶面进行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得到单晶锗(110)晶面发生脆塑转变时的临界状态,并借助原子力显... 为控制单晶锗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基于公式对单晶锗脆塑转变时的临界载荷进行了预测,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10)晶面进行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得到单晶锗(110)晶面发生脆塑转变时的临界状态,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表面进行扫描表征。结果表明,单晶锗(110)晶面在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下发生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分别为41.4mN、623nm;单晶锗(110)晶面在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下发生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分别为30~50mN、500~900nm,验证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根据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结果修正了单晶锗(110)晶面在固定实验参数下发生脆塑转变临界深度理论计算公式,为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塑性域切削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脆塑转变 临界深度 临界载荷 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划痕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的KDP晶体断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汪圣飞 安晨辉 +3 位作者 张飞虎 王健 雷向阳 张剑锋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25-2329,2337,共6页
通过变深度纳米划痕实验对KDP的断裂特性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不同方向进行划痕实验时首条裂纹出现的位置。随后建立了该划痕过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了导致KDP晶体沿不同方向发生断裂时的拉应力,并解释了划痕实... 通过变深度纳米划痕实验对KDP的断裂特性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不同方向进行划痕实验时首条裂纹出现的位置。随后建立了该划痕过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了导致KDP晶体沿不同方向发生断裂时的拉应力,并解释了划痕实验中出现微裂纹和崩坑的原因。结果表明,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0°方向加工时材料最容易发生断裂,对应的拉应力为107 MPa;而沿45°方向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可加工性能,此时导致KDP晶体发生断裂的拉应力为16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P晶体 纳米划痕实验 有限元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划痕实验激光重熔Ni基WC金属陶瓷涂层强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运才 张佳茹 林翔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164,共8页
目的进一步提高以45#钢为基体的等离子喷涂Ni基WC金属陶瓷涂层综合性能。方法采用不同激光重熔工艺参数对涂层进行处理,通过划痕实验测定涂层的内聚强度和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前者由划痕实验中的锥形投影面积确定,内聚强度与锥形投影面积... 目的进一步提高以45#钢为基体的等离子喷涂Ni基WC金属陶瓷涂层综合性能。方法采用不同激光重熔工艺参数对涂层进行处理,通过划痕实验测定涂层的内聚强度和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前者由划痕实验中的锥形投影面积确定,内聚强度与锥形投影面积成反比,后者根据划痕仪反馈数据临界载荷L_c确定。结果 300 W激光重熔后,涂层锥形投影面积A为101,小于重熔前的276,即涂层内聚强度提高。激光重熔后的临界载荷L_c为68 N,大于重熔前的45 N,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增大。300、800、1200 W激光功率下,涂层锥形投影面积分别为101.6、56.7、198.0,临界强度分别为68、77、41 N。激光功率达到1500 W时,涂层脱落。即本试验数据中,激光功率为800 W时,涂层的内聚强度和结合强度最佳。结论激光重熔等离子喷涂Ni-WC金属陶瓷涂层后,涂层内聚强度和结合强度都有显著提高。不同的激光参数对涂层的性能有很大差别,适当的参数范围可达到理想效果,若激光功率参数取值过大,涂层产生的残余应力大于内聚力时会导致涂层脱落,反而降低涂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重熔 划痕实验 内聚强度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MT试验机可控环境的划痕实验装置
4
作者 任婧 秦力 王水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79,91,共5页
在UMT微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环境可控的划痕实验装置,可开展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材料压痕响应特性研究,开拓了设备的使用方向和范围。在研制的实验装置上对DLC膜进行可控环境划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以及湿度对DLC... 在UMT微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环境可控的划痕实验装置,可开展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材料压痕响应特性研究,开拓了设备的使用方向和范围。在研制的实验装置上对DLC膜进行可控环境划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以及湿度对DLC膜的结合力研究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且此套划痕装置可以有效地判断临界载荷,提高了划痕实验的准确性,准确地实现在给定环境下划痕实验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痕实验装置 结合力 可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P晶体各向异性对划痕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栋 冯平法 +1 位作者 张承龙 张建富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8-572,共5页
对KDP晶体二倍频晶面样品进行金刚石球形压头纳米划痕实验,划痕方向为0°、45°和90°,划痕长度为420μm,恒斜率载荷变化范围为0~150 mN,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划痕形貌进行观察。通过对划痕深度-距离曲线及划痕形貌进行... 对KDP晶体二倍频晶面样品进行金刚石球形压头纳米划痕实验,划痕方向为0°、45°和90°,划痕长度为420μm,恒斜率载荷变化范围为0~150 mN,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划痕形貌进行观察。通过对划痕深度-距离曲线及划痕形貌进行分析,获取各划痕方向脆塑去除比例和脆塑转换位置。实验结果表明:0°、45°和90°方向脆塑转变位置分别为209.0μm、158.5μm和112.6μm,从而可知沿0°方向划痕的样品脆塑转变最晚,临界载荷最大,划痕脆性去除最少,是样品的最优加工方向。磨削加工验证实验结果显示,0°方向平均切削力及加工后表面粗糙度均最小,进一步证实其为KDP晶体二倍频表面最优加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P晶体 划痕实验 各向异性 脆塑转变 切削力 最优加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晓京 刘浩 +1 位作者 罗良 刘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7-1465,共9页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进行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和不同载荷对单晶锗切削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进行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和不同载荷对单晶锗切削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划痕速度分别为10、20和50μm/s时,单晶锗(100)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10.2、12.1和9.8mN,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规律;单晶锗(110)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9.5、7.7和6.9mN,呈现随着划痕速度的增大而减少的规律;单晶锗(111)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8.3、8.5和8.9mN,划痕速度的改变对于切削力的变化基本没有影响;当载荷分别为10、30和50mN时,单晶锗(110)晶面切削力分别为0.3、4.5和12.5mN。随着划痕速度的增大,单晶锗不同晶面切削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随着载荷的增大,单晶锗切削力也相应增大,切削力的波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本研究为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塑性域切削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微纳米尺度 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切削特性 切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预应力加工的离散元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胜强 谭援强 +3 位作者 聂时君 彭锐涛 杨冬民 李国荣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6-1290,共5页
采用簇单元(Cluster)方法,建立了碳化硅陶瓷材料预应力加工的离散元模型;通过离散元模拟和划痕实验,研究了预应力条件对碳化硅陶瓷材料切削时裂纹的扩展规律的影响,观察了陶瓷材料加工表面/亚表面的裂纹损伤情况.离散元模拟与实验结果... 采用簇单元(Cluster)方法,建立了碳化硅陶瓷材料预应力加工的离散元模型;通过离散元模拟和划痕实验,研究了预应力条件对碳化硅陶瓷材料切削时裂纹的扩展规律的影响,观察了陶瓷材料加工表面/亚表面的裂纹损伤情况.离散元模拟与实验结果均表明:当预应力大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预应力的逐渐增大,径向裂纹的数目逐渐减少,横向裂纹有替代径向裂纹的趋势,并导致材料以较小的碎片的形式被去除;采用预应力加工能有效降低加工损伤,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并且进一步证明应用离散元法模拟硬脆材料的加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预应力加工 裂纹 离散元 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件韧性镀膜微划痕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满洪 唐山 魏悦广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7-442,共6页
对硅基体上之韧性镀膜 (铝膜 )的粘结强度及破坏机理进行微划痕实验及理论研究 ,从实验中观察出该体系的破坏特征 ,进而测量出微划痕水平驱动力、划痕深度随划痕水平位移并伴随有界面脱胶发生时的变化规律。针对微划痕破坏特征 ,建立了... 对硅基体上之韧性镀膜 (铝膜 )的粘结强度及破坏机理进行微划痕实验及理论研究 ,从实验中观察出该体系的破坏特征 ,进而测量出微划痕水平驱动力、划痕深度随划痕水平位移并伴随有界面脱胶发生时的变化规律。针对微划痕破坏特征 ,建立了双粘聚力模型 ,并对由微划痕引起的界面弹塑性脱胶进行了数值模拟 ,给出界面脱胶时能量释放率随其他材料参数变化的理论预测曲线 ,并将预测值与文中的铝 硅实验结果及与文献中关于铂 氧化镍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达到基本符合。通过对韧性薄膜 脆性基体的微划痕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 1)韧性膜的微划痕破坏特征为 ,当划刀尖端接近界面时 ,将突然发生薄膜沿界面的脱胶现象 ,并在界面附近脆性基一侧形成界面裂纹并扩展 ;微划痕的水平驱动力表征了整个薄膜脱胶体系的能量释放率 ;薄膜或涂层材料的塑性变形对微划痕过程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2 )界面的分离强度和材料的剪切强度对微划痕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痕实验 水平驱动力 能量释放率 对粘聚力模型 微电子机械系统 韧性镀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锗同晶面不同取向对脆塑转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一鸣 李珊 +1 位作者 杨晓京 李金乐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4-369,共6页
单晶锗为各向异性材料,为考察同一晶面不同取向对单晶锗材料脆塑转变的影响,本文以(110)晶面单晶锗片为实验样品,进行了微纳米力学仪器化压入和划入的测量实验及分析,并利用超高分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实验后的样品表面微观形貌... 单晶锗为各向异性材料,为考察同一晶面不同取向对单晶锗材料脆塑转变的影响,本文以(110)晶面单晶锗片为实验样品,进行了微纳米力学仪器化压入和划入的测量实验及分析,并利用超高分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实验后的样品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晶锗材料的同一晶面上的不同取向产生裂纹及裂纹的扩展能力不同。在同一晶面上的不同取向进行刻划后的表面质量及脆塑转变效果也不同。以单晶锗片倒角边缘<111>晶向向右为0°正方向,实验涉及165°、45°以及-75°三个取向,在165°方向上最容易产生裂纹且最容易扩展,沿该方向刻划过程脆塑转变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最大;在-75°方向上最不易产生裂纹及扩展,沿该方向刻划过程脆塑转变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压痕实验 划痕实验 脆塑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大鼠小脑神经元划痕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张庆慧 罗红凤 赵炜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SD大鼠小脑神经元划痕模型。方法:用200μl塑料枪头划痕体外培养大鼠小脑神经元,观察相同视野下不同时间点(0,24,48 h)的划痕宽度。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划痕细胞后0 h即形成划痕区,边缘整齐。24 h后,划痕边缘变...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SD大鼠小脑神经元划痕模型。方法:用200μl塑料枪头划痕体外培养大鼠小脑神经元,观察相同视野下不同时间点(0,24,48 h)的划痕宽度。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划痕细胞后0 h即形成划痕区,边缘整齐。24 h后,划痕边缘变模糊同时划痕宽度变窄。48 h后,划痕宽度进一步缩小。结论:本模型简便经济,能较好地模拟脑损伤后神经元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神经元 原代培养 划痕实验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锗纳米尺度二次划痕特性
11
作者 张高赞 杨晓京 +2 位作者 李宗睿 李云龙 崔杰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40,共9页
现有的单一划痕法磨削机理研究不能反映多个磨粒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多次划痕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阐明单晶锗磨削过程中多次划痕相互作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采用Cube压头对单晶锗进行了不同刻划力的多次刻痕实验。结合Cube压头的几何形... 现有的单一划痕法磨削机理研究不能反映多个磨粒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多次划痕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阐明单晶锗磨削过程中多次划痕相互作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采用Cube压头对单晶锗进行了不同刻划力的多次刻痕实验。结合Cube压头的几何形状与刻划表面的弹性回复,建立了划痕硬度模型,并对二次刻划中的划痕深度、应力场、弹性回复率、划痕硬度和摩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次刻划时载荷变化对于后续刻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第一次刻划载荷的增大,二次刻划时单晶锗的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临界深度、弹性回复率和划痕硬度均在减少,幂函数对于切向力、法向力与刻划深度的拟合准确度降低;最大主应力增加,导致裂纹不断扩展,最终造成材料发生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纳米划痕实验 弹性回复 划痕硬度 磨削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叶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滕文龙 吴永娜 +1 位作者 王德富 牛颜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7-296,共10页
【目的】探究连翘叶茶粗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肝癌细胞LM3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水提法提取连翘叶绿茶和红茶,HPLC方法检测连翘绿茶和连翘红茶中有效成分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采用CCK8实... 【目的】探究连翘叶茶粗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肝癌细胞LM3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水提法提取连翘叶绿茶和红茶,HPLC方法检测连翘绿茶和连翘红茶中有效成分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采用CCK8实验,探究两种连翘叶茶粗提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肝癌细胞LM3增殖的影响;利用两种连翘叶茶粗提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培养肝癌细胞LM3,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24、48、72、96 h细胞迁移情况,检测两种连翘叶茶粗提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肝癌细胞LM3迁移的影响;使用RT-PCR技术,检测增殖迁移相关基因Ki-67、Erk、PI3K和mTOR的表达,揭示连翘叶茶粗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影响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功能的分子机制。【结果】连翘叶绿茶和红茶粗提物、连翘苷均显著抑制肝癌细胞LM3的增殖和迁移,连翘酯苷A显著抑制肝癌细胞LM3的迁移。其中,连翘绿茶粗提物在低、中和高浓度,培养时间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连翘红茶粗提物随着浓度升高对LM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效果不断增强,在高浓度72 h抑制效果最佳。RT-PCR结果分析,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Ki-67基因表达量来实现的。【结论】连翘叶绿茶和连翘叶红茶粗提物及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均能够通过降低Ki-67表达抑制肝癌细胞LM3的增殖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叶茶 连翘苷 连翘酯苷A 肝癌细胞 CCK-8 划痕实验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RCL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程煦 陈心严 +3 位作者 陈婷婷 程筱雯 朱华庆 葛圣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94例AS确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94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PARCL...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94例AS确诊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94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PARCL1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评估SPARCL1蛋白在AS斑块区的表达水平及定位,同时检测AS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SPARCL1蛋白表达情况;构建SPARCL1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以小鼠巨噬细胞(J774A.1)为靶细胞,进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SPARCL1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AS患者组的血清SPARCL1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在AS斑块中检测到SPARCL1高表达,且主要表达在泡沫细胞胞浆;AS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SPARCL1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5);SPARCL1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抑制SPARCL1表达的J774A.1细胞中的细胞迁移率降低,过表达SPARCL1的J774A.1细胞中的细胞迁移率增加(P<0.05)。结论SPARCL1在AS病变部位泡沫细胞高表达,这可能来自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代偿性募集,SPARCL1可能作为血管保护因子参与抑制AS斑块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CL1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SPARCL1重组腺病毒 细胞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ski基因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鑫 王兴文 +4 位作者 寇江力 李忠浩 郭永强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5-911,共7页
目的研究ski基因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合成ski基因和阴性对照小干扰片段。设置ski-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ski基因的siRNA和阴性对... 目的研究ski基因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合成ski基因和阴性对照小干扰片段。设置ski-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ski基因的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转入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ski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ki-siRNA转染后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ski-siRNA转染组细胞内ski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132.957,P<0.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ski-siRNA转染组每孔迁移细胞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F>47.197,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转染组细胞1~5 d的划痕愈合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69.187,P<0.01)。结论沉默ski基因能显著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ski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转移过程,进而调控胶质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 RNA干扰 星形胶质细胞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划痕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蚓激酶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丹 杨晓波 +4 位作者 王颖 于丽红 石焱 张英杰 康万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蚓激酶(LBK)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GC7901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4、8 U·mL^(-1) LBK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24、48和72h)各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细胞划... 目的:探讨蚓激酶(LBK)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GC7901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2、4、8 U·mL^(-1) LBK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24、48和72h)各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体外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凋亡率和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中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作用24、48和72h后不同剂量LBK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4和8U·mL^(-1)LBK组SGC7901细胞划痕距离明显增加(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4和8U·mL^(-1) LBK组SGC79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G1期和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8U·mL^(-1) LBK组SGC7901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LBK可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和迁移能力,且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SGC7901细胞 细胞划痕实验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的单晶SiC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淑娟 崔丹 +2 位作者 王小雪 王乐 王肖烨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根据声发射理论,采用金刚石刀具在自动划痕仪上进行SiC单晶塑脆转换的临界条件实验,建立了SiC划痕实验过程中的声发射(AE)信号模型,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SiC单晶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SiC划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声发射Kaiser效应点,... 根据声发射理论,采用金刚石刀具在自动划痕仪上进行SiC单晶塑脆转换的临界条件实验,建立了SiC划痕实验过程中的声发射(AE)信号模型,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SiC单晶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SiC划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声发射Kaiser效应点,表面的划痕和切屑也表明该单晶材料同其它典型硬脆材料如玻璃和硅类似,材料去除存在着塑性到脆性的转换过程,同时分析了划痕过程中的微细粉末状碎屑的产生机理和刀具角度与塑脆转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SiC 划痕实验 硬脆材料加工 塑性域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调控PIK3R3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镓宁 邓菲 潘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c-Myc调控PIK3R3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PIK3R3在正常皮肤组织和黑色素瘤组织的表达;检测慢病毒(LV3-c-Myc和LV3-PIK3R3)对c-Myc和PIK3R3基因的沉默效率;使用Ed U增殖实验检测沉默c-... 目的:探讨c-Myc调控PIK3R3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PIK3R3在正常皮肤组织和黑色素瘤组织的表达;检测慢病毒(LV3-c-Myc和LV3-PIK3R3)对c-Myc和PIK3R3基因的沉默效率;使用Ed U增殖实验检测沉默c-Myc和PIK3R3后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0的增殖情况;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Myc和PIK3R3的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c-Myc和PIK3R3的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迁移能力的影响;q PCR检测沉默c-Myc和PIK3R3后miR-199a的表达;q PCR检测转染miR-199a mimics和miR-199a inhibitor后c-Myc和PIK3R3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99a对c-Myc和PIK3R3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和正常皮肤组织比较,PIK3R3在黑色素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沉默c-Myc和PIK3R3基因后,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0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降低;沉默c-Myc和PIK3R3基因后,miR-199a表达上调;转染miR-199a mimics后,c-Myc和PIK3R3表达降低;转染miR-199a inhibitor后,c-Myc和PIK3R3表达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结果显示,miR-199a可以直接调控c-Myc和PIK3R3的转录活性。结论:c-Myc可以通过miR-199a调控PIK3R3的表达,从而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99a C-MYC 黑色素瘤 WESTERN BLOT TRANSWELL 划痕实验 PIK3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迁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文霞 刘传霞 +3 位作者 高庆红 李小玉 刘豫荣 周红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处理的CAFs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一定浓度的TGF-β1在不同时间作用后对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与NFs组和未处理组CAFs相比,10μg/L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结论:TGF-β1细胞因子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对CAFs的生物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划痕实验 迁移 TGF-β1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迁移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桂淑玉 王银凤 +3 位作者 程英 周青 陈飞虎 汪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肺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TRA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和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程度;观察MLCK抑制剂ML-7是否影响A549细...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肺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TRA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和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程度;观察MLCK抑制剂ML-7是否影响A549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1 mg.L-1 ATRA处理的A549细胞和细胞对照以及溶剂对照细胞相比,细胞的迁移距离无明显变化,而10 mg.L-1ATRA可明显降低细胞的迁移距离(P<0.0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10 mg.L-1 ATRA可明显降低A549细胞ML-CK的表达和MLC磷酸化(P<0.05);ML-7可明显降低A549细胞迁移(P<0.05)。结论 ATRA通过降低MLCK的表达和MLC磷酸化,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人肺腺癌A549细胞 迁移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表达 细胞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4-羟基苯基)维生素甲酰胺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体外迁移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玲 黄道斌 +1 位作者 吕俊 汪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研究N-(4-羟基苯基)维生素甲酰胺(4-HPR)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4-HPR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24 h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A549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 目的研究N-(4-羟基苯基)维生素甲酰胺(4-HPR)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4-HPR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24 h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A549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骨桥蛋白(OPN)、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和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程度;细胞划痕实验观察MLCK抑制剂ML-7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1μmol/L 4-HPR处理的A549细胞与细胞对照以及溶剂对照细胞相比,迁移距离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1μmol/L 4-HPR可明显降低A549细胞MLCK的表达和MLC磷酸化(P<0.05),而对OPN表达无显著影响;ML-7可明显减少A549细胞迁移距离(P<0.05)。结论 4-HPR可能通过减少MLCK的表达和MLC磷酸化,抑制A549细胞的体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HPR 人肺腺癌A549 迁移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细胞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