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戴东方 陈德玉 +3 位作者 李小琴 顾汉刚 陶清 王德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84-1588,共5页
目的:检测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ERCC1、微管蛋白β3、... 目的:检测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等常见耐药相关蛋白在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ERCC1、微管蛋白β3、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DNA拓扑异构酶2(topoisomerase 2-alpha,TOP2A)及P糖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有和无神经侵犯者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108例(44.6%)有神经侵犯,其肿瘤最大径≥5 cm、低分化、伴肿瘤脉管侵犯及TNM分期Ⅲ~Ⅳ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者(P <0.05)。伴神经侵犯者的ERCC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者(63.9%vs. 46.5%,P <0.05),而其他耐药相关蛋白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神经侵犯者之间ERCC1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男性(64.8%vs. 43.1%,P=0.026)和肿瘤低分化的患者中(76.3%vs.42.9%,P=0.006)。结论:伴神经侵犯胃癌患者的ERCC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提示了神经侵犯影响化疗疗效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神经侵犯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吴颖 宋勇 刘红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50-153,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在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9例Ⅰ~Ⅲ期手术切除、术后铂类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采用χ2检验,Kapl...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在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对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9例Ⅰ~Ⅲ期手术切除、术后铂类辅助化疗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比较ERCC1表达对Ⅰ~Ⅲ期NSCLC手术并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结果:59例患者中,ERCC1表达阳性组31例(52.5%),手术后辅助化疗的总体生存期为20.4个月;ERCC1表达阴性组28例,生存期为36.7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RCC1阴性组在阳性组之上;Log-Rank检验,两者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COX多因素回归示TNM分期和ERCC1表达是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Ⅰ~Ⅲ期NSCLC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从铂类辅助化疗中获益,ERCC1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错配切除交叉互补修复1 辅助化疗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酸还原M1亚基 β-微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强 刘小霞 +6 位作者 杨杰 刘春莲 李元杰 闫有圣 徐仙 景万红 焦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17-3820,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来此院体检的生育史正常的男性368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两组的rs17655基因型。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CD)实验检测病例组患者精子DNA损伤程度。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亚组(无精子症组、少弱精症组、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与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症组精子DNA碎片率〔(50.0±22.1)%〕高于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37.8±20.7)%,P<0.05〕,并且均高于对照组〔(21.4±9.2)%,P<0.05〕。携带rs17655 3种不同基因型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655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ERCC5基因rs17655的基因型可能与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无关,不会影响ERCC5修复精子DNA损伤的能力;其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精子DNA碎片率增加可能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雄)性 基因型 DNA修复 吸烟 饮酒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着色性干皮病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小杰 许崇安 +2 位作者 张晔 李琳 刘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Asn312Asp、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化疗2个周期后,130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8%(44/130),其中部分缓解(PR)44例(33.8%),疾病稳定(SD)54例(41.6%),疾病进展(PD)32例(24.6%)。ERCC1 118C/T+T/T基因型化疗ORR(52.4%)是C/C基因型(41.8%)的3.300倍[95%CI(1.104,9.864),P=0.003]。XPD Asp312Asn、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62.5%)是其他基因型的(29.2%)的3.922倍[95%CI(1.320,11.649),P=0.010]。ERCC1 118C/T(或T/T)、XPD Asp312Asn与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58.0%)是ERCC1 118C/C、XPD Asp312Asp与Lys751Lys基因型的(31.8%)的3.571倍[95%CI(1.082,11.793),P=0.032]。应用SHEsis分析软件发现以其他单体型组为参照,A-C单体型化疗ORR显著提高(P=0.039)。结论 ERCC1 118C/T和XPD Asp312Asn、Lys751Gln多态性与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
6
作者 方道奎 何云 +3 位作者 张建清 胡大林 沙焱 庄志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索氢醌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并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RNA干扰敲除XRCC1基因,通过转染重组质粒pEGFP-C1-pU6-dsRNA建立XRCC1缺陷细胞;正常人... 目的探索氢醌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并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RNA干扰敲除XRCC1基因,通过转染重组质粒pEGFP-C1-pU6-dsRNA建立XRCC1缺陷细胞;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转染空载体pEGFP-C1的细胞分别作为正常对照组和载体对照组;3种细胞用不同浓度(10 ~100 μmol.L-1)的氢醌作用4 h,分别进行MTT实验和彗星实验来检测氢醌的毒性。结果 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10 ~100μmol.L-1)氢醌作用的XRCC1缺陷细胞,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细胞,提示缺陷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比正常细胞低;彗星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氢醌对XRCC1缺陷细胞DNA损伤比对照组细胞更严重,而2个对照组细胞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XRCC1基因在氢醌导致的细胞损伤的修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毒性/氢醌 上皮细胞 支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AP内切酶1的克隆和蛋白质纯化
7
作者 顾永清 KAMIYA Kenji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713-716,共4页
碱基切除修复途径是去除氧化和甲基化碱基的最主要途径。在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多个蛋白质,诸如DNA糖基酶、APE1内切酶、DNA聚合酶beta和DNA连接酶在体内的精密调节下高度协调地作用,从而切除受损碱基,使DNA恢复正常序列。碱基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途径是去除氧化和甲基化碱基的最主要途径。在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多个蛋白质,诸如DNA糖基酶、APE1内切酶、DNA聚合酶beta和DNA连接酶在体内的精密调节下高度协调地作用,从而切除受损碱基,使DNA恢复正常序列。碱基切除修复对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及抑制肿瘤发生等生理过程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明APE1的作用机制,我们从HeLa细胞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APE1基因,使APE1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并用蛋白质纯化的快速液相层析法经过一系列层析柱纯化了重组APE1蛋白质,APE1的生物化学功能研究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 AP内切1 蛋白质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缺陷模型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源 杨永生 +1 位作者 张天 张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0-738,共9页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的缺陷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失常,使细胞损伤不断累积,最终诱导衰老发生。本综述总结了Ercc1在DNA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Ercc1缺陷小鼠模型的表型,并讨论了Ercc1在衰老和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不同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影响,为开发针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动物模型、药物研制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DNA损伤 DNA修复 Ercc1缺陷小鼠模型 衰老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在MMS致人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道奎 张建清 +2 位作者 胡大林 袁建辉 庄志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47-51,共5页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细胞遗传毒性。【结果】X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使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杀细胞效应敏感度增加、微核形成增加、DNA单链损伤修复能力降低以及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结果提示XRCC1基因在DNA单链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甲基磺酸甲酯 DNA单链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11
作者 陈秉朴 龙喜带 傅国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88-1591,1602,共5页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国内外合格文献7篇(HCC患者1 342例,对照2 207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XRCC1 codon 399 Gln/Gln基因型可使HCC的发病风险增加(OR=1.41,95%CI 1.07~1.84),而Lys/Gln基因型与HCC的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HCC高发区人群中,Lys/Gln和Gln/Gln基因型均与HCC发病存在关联性(OR=1.46,95%CI 1.07~2.00;OR=1.45,95%CI 1.09~1.93)。结论 XRCC1基因codon 399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 META分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表达与Ⅰ-ⅢA NSCLC患者术后生存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慧敏 张伟 +9 位作者 韩宝惠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陈玉蓉 金波 张雪艳 何卫中 沙慧芳 冯久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l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景I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l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t.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1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ERCC1表达对Ⅰ-ⅢA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曹轶林 邱小芬 +3 位作者 刘陶文 徐李容 屈元姣 陈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期NPC患者,接受顺铂+5-FU的基础化疗加放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PC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及其中的34例患者癌旁上皮组织(对照组)中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显著高于NPC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3.4%(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T分期、N分期、M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表达阳性的N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在中晚期NPC癌组织中低表达,ERCC1表达与顺铂+5-FU方案的疗效呈负相关,检测ERCC1表达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顺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晓权 毕鑑红 +4 位作者 马志刚 蒋占鑫 席俊峰 刘鹏 张志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09-812,共4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以及凋亡基因、增殖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化疗敏感组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的蛋白含量以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化疗耐药组,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ERCC1、GSTP1阳性表达食管癌组织中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结论: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的ERCC1和GSTP1能够降低癌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铂类药物化疗过程中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ERCC1 RNA干扰对人肺腺癌细胞顺铂耐药的逆转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莹 胡成平 +3 位作者 张梅春 杨红忠 杨华平 周东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gene 1,ERCC1)逆转耐顺铂(cisplatin,CDDP)人肺腺癌细胞A549/CDDP的耐药性。方法:(1)常规体外培养A549/CDDP细胞,以脂质体包裹的ERCC1-siRNA转染细胞...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gene 1,ERCC1)逆转耐顺铂(cisplatin,CDDP)人肺腺癌细胞A549/CDDP的耐药性。方法:(1)常规体外培养A549/CDDP细胞,以脂质体包裹的ERCC1-siRNA转染细胞,转染浓度分别为100、200、300 nmol/L,并设空白转染、Lip转染对照组,观察转染效果。(2)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肿瘤细胞转染siRNA后ERC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3)MTT法检测肿瘤细胞耐药指数,观察ERCC1靶向siRNA逆转A549/CDDP细胞顺铂耐药的效果。结果:(1)Lip组、siRNA-neg组转染效率分别为(56.38±9.82)%、(63.54±4.87)%,SiRNA-ERCC1①组、siRNA-ERCC1②组、siRNA-ERCC1③组转染效率分别为(43.62±6.08)%、(65.85±9.61)%和(78.93±4.86)%。(2)针对ERCC1的siRNA转染A549/CDDP后,细胞ERCC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siRNA-ERCC1(300 nmol/L)组效应最强,分别下降至(11.19±6.82)%和(20.88±6.57)%(P<0.01)。(3)A549/CDDP细胞转染后耐药倍数减为6.05、4.64、2.94,空载体对照组细胞的耐药倍数为9.6。结论:RNA干扰技术封闭ERCC1基因可较大程度逆转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的耐药性,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ERCC1基因可作为逆转肺癌耐药治疗的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细胞 顺铂耐药 逆转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BB3,TS,ERCC1mRNA表达对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进 胡华斌 +3 位作者 谢阳春 唐友红 刘巍 钟美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9,共8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T/CDDP/FU,DCF)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组48例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CF方案姑息化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胃癌组织中TUBB3,TS,ERCC1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化疗缓解率要显著高于高表达患者(P=0.011),而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缓解率无显著性相关。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S)均优于高表达患者(P=0.002;P<0.001),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TP和OS无明显相关。TUBB3,TS,ERCC1中有0或1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在化疗缓解率、TTP和OS方面均要优于有2或3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均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HR=2.42,P=0.009)和TUBB3高表达(HR=2.34,P=0.03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TUBB3 mRNA高表达可能与DCF方案耐药相关,TUBB3可作为接受以TXT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预测指标。TUBB3,TS和ERCC1 mRNA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3型β微管蛋白 胸苷酸合成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BRCA1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培 王沂峰 +2 位作者 张晓薇 陈礼全 陈国勤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BRCA1的表达,并分析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耐药者ERCC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者BRCA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58%,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结论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关;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耐药 肿瘤 卵巢 乳腺癌易感基因1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蛋白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7 位作者 沈策 金先桥 董竞成 万欢英 唐洁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3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从2006年8月-2009年7月,共入组222例晚期(Ⅲb-Ⅳ期)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蛋白在患者肺癌组织的表达。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147)及标准治疗组(n-75)。标准治疗组采用含铂化疗方案健择川顷铂或诺维本/顺铂。个体化治疗组中ERCC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采用非铂化疗方案健择/诺维本,ERCC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采用健择朋顷铂或诺维本/顺铂化疗方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两组问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ifetable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随访数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标准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6.6%,个体化治疗组为2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标准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40.0%,个体化治疗组为4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9,P=0.24)。标准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95%CI:8.67-11.7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为13.3月(95%CI:12.46-14.1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标准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95%CI:4.12-5.48个月),个体化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7个月(95%CI:3.88-5.5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准治疗组有所延长,但ERCC1蛋白的检测指导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并未体现出有效率、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方面的优势,分子指标的检测能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有待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蛋白表达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ERCC1 C118T多态性与EGFR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何 王阁 +2 位作者 杨镇洲 张旭 赵保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激活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inggene1,ERCCl)C118T多态性相关性。方法分别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激活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inggene1,ERCCl)C118T多态性相关性。方法分别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直接测序法分析EGFR激活突变和ERCClC118T密码子多态性,分析ERCCl118C/C基因型在EGFR野生型和突变型群体中比例差异。结果收集大坪医院肿瘤中心6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ERCCl118C/C基因型在EGFR突变组中比率略高于野生型组(61.5% vs 51.8%,P=0.525)。EGFR突变组中ERCCl118C/C比率高于野生型组(OR=1.490,95%CI:0.434—5.118,P=0.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EGFR突变与ERCClCI18T密码子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表达与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风华 郭荣荣 +2 位作者 李欣 龙丽艳 张桂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1991.1-2009.12)、Pubmed、CBMDisc等数据库,对回顾性病例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1991.1-2009.12)、Pubmed、CBMDisc等数据库,对回顾性病例研究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9篇回顾性病例研究和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9篇回顾性病例研究资料中,7篇结果表明ERCC1表达阴性患者对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反应率高于阳性患者(2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另2篇ERCC1表达阴性患者对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反应率低于阳性患者;1篇文献报道化疗后肿瘤进展时间ERCC1阴性组患者显著长于ERCC1阳性组患者(P<0.05);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具有统计学差异的2篇报道均为ERCC1阴性组高于ER-CC1阳性组(P<0.05)。RCT研究结果表明辅助化疗可以明显延长ERCC1阴性患者的生存期,但不能延长ERCC1阳性患者的生存期。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低表达者可以从铂类化疗方案中受益,高表达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差,需要更好的辅助治疗方案。ER-CC1作为预测NSCLC对铂类药物化疗方案敏感性的指标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化疗敏感性 铂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