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8.7”突发性特大暴雨中尺度切变线低涡发展的涡源诊断 被引量:86
1
作者 冯伍虎 程麟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7-456,共10页
1998年 7月 2 0~ 2 3日 (简称“98.7”)发生在武汉周边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与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MαCS及MβCS直接关联。利用MM5模拟提供的高空间分辨 (2 0km)输出资料 ,对这次突发性特大暴雨中尺度切变线低涡发展的动力... 1998年 7月 2 0~ 2 3日 (简称“98.7”)发生在武汉周边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与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MαCS及MβCS直接关联。利用MM5模拟提供的高空间分辨 (2 0km)输出资料 ,对这次突发性特大暴雨中尺度切变线低涡发展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诊断。涡度分析指出 ,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武汉周边地区上空的叠加和耦合是该低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之一。总涡源的诊断揭示 ,在突发性暴雨强烈发生发展期 ,武汉周边地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有一近乎垂直的涡源高值区生成和维持 ,其垂直结构的发展演变与涡度场垂直结构的发展演变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 ,大气总涡源对该中尺度低涡切变线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也是该暴雨中尺度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机制。对贡献于总涡源的诸分量计算表明 ,在 6 5 0hPa以下 ,散度项对大气总涡源的正贡献最大 ,但在此层以上至 2 0 0hPa之间 ,垂直涡度平流项的贡献要比散度项大 ,同时水平平流项也为正贡献 ;在整个对流层 ,扭转项对总涡源为负贡献 ,散度项只在 4 5 0~ 2 5 0hPa之间为负贡献。在近地层 ,垂直涡度平流项和水平平流项基本对总涡源不作任何贡献。时间平均涡源和纯扰动涡源对低涡切变线的生成很重要 ;在强烈发展期 ,相互作用涡源作用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低涡 论断 1998年 7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6”梅雨锋暴雨低涡切变线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2-356,共15页
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和四维资料同化逼进方法及双向三重嵌套网格技术 ,对 1 999年 6月 2 3~ 2 5日 (简称“99·6”)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 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和四维资料同化逼进方法及双向三重嵌套网格技术 ,对 1 999年 6月 2 3~ 2 5日 (简称“99·6”)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的比较指出 ,高分辨数值模式MM5可以成功地模拟梅雨锋中尺度低涡切变线的发生和发展 ;模拟结果显示 ,在α中尺度低涡切变线发展过程中 ,低层强的西南急流和东北气流增强了低层的辐合 ;而高空的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则增强了高空的辐散 ;正是由于这种从高空到低空环流的配置 ,才促进了α中尺度低涡不断发展 ;模拟低涡切变线不同部位的垂直环流和物理量场表明 ,“99·6”梅雨锋低涡切变线的结构非常复杂 :在梅雨锋的发展期 ,暖锋附近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 ,低涡中心次之 ,冷锋附近最弱。模拟结果也表明 ,由于下垫面特征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梅雨锋暖锋附近环流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模拟结果显示 ,在α中尺度低涡发展过程中 ,不断有扰动在低涡前部发展 ,激发并分裂出一系列的 β中尺度系统 ,β中尺度系统运动剧烈 ,但由于其低层辐合强于中空辐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切变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暴雨期一次低涡切变线过程的降水特征分析
3
作者 彭新东 程麟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1-114,共4页
本文通过对1991年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的一次低涡切变线过程进行热源和水汽汇的诊断,揭示了造成这次大范围洪灾的降水是大面积存在的强对流降水。加热区位于对流层中上部,而主要减湿区则位于对流层中下部。表现在视热源Q1和视水... 本文通过对1991年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的一次低涡切变线过程进行热源和水汽汇的诊断,揭示了造成这次大范围洪灾的降水是大面积存在的强对流降水。加热区位于对流层中上部,而主要减湿区则位于对流层中下部。表现在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分布上出现了Q1和Q2的垂直积分形势非常相似,极值中心重合且大小近似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收支 降水 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14
4
作者 程麟生 冯伍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478,共14页
1998年7月20~23日(简称“987”),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该过程与 500 hPa短波槽和 700 hPa低涡切变线以及沿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 1998年7月20~23日(简称“987”),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该过程与 500 hPa短波槽和 700 hPa低涡切变线以及沿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对该过程采用非静力MM5的二重网格双向嵌套进行了全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其中,可分辨尺度降水采用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式方案,次网格尺度降水采用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双向嵌套的细网格模拟结果揭示,武汉周边地区的特大暴雨与 700 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该低涡具有明显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特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互耦,超强散度柱与强涡柱耦合发展,湿静力不稳定与湿对称不稳定共存,深对流湿气柱内云团发展的微物理场结构比较典型。细网格域内前 36 h的降水分布和雨强与观测的大体相应,扩展域细网格的降水模拟明显改进了原细网格的模拟,特别是雨带。这一结果还表明,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暴雨,大尺度过程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切变线 β中尺度结构 非静力模式 数值模拟 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年7月2~6日皖南赣北致洪暴雨过程分析
5
作者 杨金锡 冯志娴 +1 位作者 顾和英 郭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55-559,共5页
用T_BB资料及物理量诊断分析1993年7月2~6日皖南赣北致洪暴雨成因,揭示一种致洪暴雨常见天气系统的若干结构特点和T_BB场特征。
关键词 致洪暴雨 反环流圈 切变线低涡 降水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13”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和触发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苏爱芳 张宁 黄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05-919,共15页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及边界层扩散南下弱冷空气是主要影响系统;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持续发展的水汽条件是主要环境特征。不同区域云团的形成机制有差别,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促使MβCS旺盛发展。随着低涡发展,MβCS发展合并形成圆形MαCS,强暖湿气流强迫、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辐合线是圆形MαCS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γ或β中尺度气旋及辐合线在对流初生阶段起动力触发作用,辐合加强及辐合区的向后延伸导致对流云团的自身发展和后向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单体后部的强出流促使对流单体分裂,气旋式环流外围西南和偏南气流合并造成对流单体合并。MαCS成熟和衰亡期雷达上出现的线状对流系统具有明显强降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对流单体合并 切变线 对流触发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9月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段海霞 毕宝贵 陆维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9,共6页
采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4年9月3—6日形成川渝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场进行分析后认为:(1)低涡切变线上不断发生发展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 采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4年9月3—6日形成川渝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场进行分析后认为:(1)低涡切变线上不断发生发展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可能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3)水汽通量的强辐合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市一次区域性暴雨分析
8
作者 孙晓霞 《农业与技术》 2012年第2期114-115,共2页
2008年8月9~10日,张家口市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本文利用Micaps所提供的常规资料对高空和地面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从散度、能量、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低槽冷锋类暴雨:副热带高压与西来冷空气在... 2008年8月9~10日,张家口市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本文利用Micaps所提供的常规资料对高空和地面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从散度、能量、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低槽冷锋类暴雨:副热带高压与西来冷空气在我市交汇,同时强热带风暴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偏南气流是充足的水汽来源;渤海一带高空和地面的高压形成稳定的阻挡形势;低空700hpa的暖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触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阻挡形势“人”字形切变线低涡 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 被引量:233
9
作者 孙军 谌芸 +4 位作者 杨舒楠 代刊 陈涛 姚蓉 徐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7-1277,共11页
本文是"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观测分析及思考"对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水汽特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是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本文进... 本文是"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观测分析及思考"对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水汽特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是一次极端降水过程。本文进一步从影响降水的因子:降水效率、水汽、上升运动、持续时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极端性降水的成因,所用资料为业务中常用的模式分析和各种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典型华北暴雨环流形势,其中高层气流辐散区与低层低涡切变线的耦合是直接诱因;较高的环境相对湿度和湿层较厚,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以及热带降水性质提高了本次过程的降水效率;异常大的水汽含量(可降水量达60~80 mm)及与其相关的物理量异常,可作为判断极端降水的重要因子;环境大气具有中下层条件性不稳定,上层湿中性层结特性,CAPE值中等,同时上层干侵入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低涡切变线及华北地形共同触发了MCS的在暖区生成发展;低涡北跳、MCS后向传播特性使暖区MCS东移速度慢,形成"列车效应",造成降雨持续时间长。本文最后探讨了极端降水的预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雨强 降水持续时间 整层可降水量 MCSS 后向传播 列车效应 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5月19-20日华南地区不同性质暴雨成因和预报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孔期 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2-803,共12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和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和卫星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年5月19—20日华南暴雨过程中不同性质暴雨对应的天气背景、垂直结构特征及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尺度对流...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和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和卫星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年5月19—20日华南暴雨过程中不同性质暴雨对应的天气背景、垂直结构特征及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华南暴雨过程3个强降水中心分别与3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相关。(1)广西北部在850 hPa低涡切变线及a中尺度锋面气旋影响下,暴雨区斜压锋生结构明显,整层大气强烈上升。地面冷锋后中尺度线状对流活跃,排列紧密,持续时间较长,降雨量大。大尺度模式有较高的可参考性。(2)广东中北部暴雨区受边界层弱冷空气触发,线状对流系统在其南侧高温高湿环境中新生并传播,排列松散,移动速度较快,总降雨量不及广西北部,但局部雨强突出。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及γ中尺度气旋对强降水起重要作用。中尺度模式有一定的反映,预报难度较大。(3)广东东南部暴雨由暖区边界层风速辐合及地形海岸线作用产生,其降水质心低,降水效率高。模式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针对不同特点的暴雨预报,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不同,而预报员在对天气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数值模式的结果,有望得到更准确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暖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对昆仑山北坡一次罕见暴雨过程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俊兰 杨霞 施俊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2-1011,共10页
利用南疆塔里木盆地加密自动站数据、常规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模式预报初始场资料(空间分辨率0.125°×0.125°),针对2019年6月24-26日发生在昆仑山北坡罕见的暴... 利用南疆塔里木盆地加密自动站数据、常规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模式预报初始场资料(空间分辨率0.125°×0.125°),针对2019年6月24-26日发生在昆仑山北坡罕见的暴雨过程,分析了南亚高压、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等高原天气系统对昆仑山北坡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100 hPa南亚高压双体型转为青藏高压单体型的大尺度环流下,500 hPa中低纬呈“两高夹一低”经向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不断西伸,外围偏南风盛行,伊朗高压东进加强,两高之间的高原切变线和低涡维持。500 hPa偏西和偏南两条水汽输送路径中,偏南水汽输送持续更长,偏南气流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至青藏高原和昆仑山脉,水汽辐合明显,暴雨出现在中层水汽输送和辐合的叠加区,水汽源地来源于孟加拉湾、里海和咸海,孟加拉湾水汽贡献更大。高空偏南暖湿气流沿低层“冷垫”爬升,有利于动力抬升并加剧垂直方向的冷暖交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压 昆仑山北坡暴雨 高原切变线 层“冷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清霞 李刚 张艳梅 《农技服务》 2019年第12期72-75,共4页
2013年5月24日14时至26日08时贵州省中西部出现一次暴雨天气,为类似天气的预测预报及其对外服务提供参考,对此次暴雨的形势、条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受高原槽、南支槽、高低空切变及地面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为... 2013年5月24日14时至26日08时贵州省中西部出现一次暴雨天气,为类似天气的预测预报及其对外服务提供参考,对此次暴雨的形势、条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受高原槽、南支槽、高低空切变及地面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触发条件。暴雨开始前,贵州西北部处于高能值区,气团指数(K)也逐渐增大,随着高空低槽的增强东移,大的不稳定区也随之东移南下,对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非常有利。同时配合上相当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也可以解释这次过程降水强度大、由贵州省西北至东南移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空槽 切变线 不稳定能量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分析
13
作者 师乾坤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5期52-53,共2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这次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同时地面冷锋的...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这次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同时地面冷锋的作用,加上有利的动力条件支撑此次降水过程;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切变线 空急流 地面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一次春季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
14
作者 陈华凯 胡雪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7期248-249,252,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 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4月24—25日发生在德州市的一次春季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西风槽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低涡切变线...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 3.2数值模式产品剖面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4月24—25日发生在德州市的一次春季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西风槽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低涡切变线是强降水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和850 hPa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地面倒槽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探空图、水汽通量、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切变线 物理量分析 春季 山东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8月20日商丘市暴雨成因及模式误差分析
15
作者 宋倩倩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4期77-81,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21年8月20日商丘市暴雨过程的特点、成因及模式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降水总量大、强度强、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受低涡切变线影响,高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21年8月20日商丘市暴雨过程的特点、成因及模式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降水总量大、强度强、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受低涡切变线影响,高湿区冷暖空气交汇产生不稳定,地面辐合线是其抬升触发机制。雷达回波表现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风速辐合、大风区、中气旋等中尺度系统。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云团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产生,列车效应明显。针对此次过程,上海模式预报参考价值最大;EC细网格预报降水量级明显偏小,在落区上虽然可以体现商丘地区西部大、东部小的降水分布特征,但预报暴雨区与实况偏差较大,主要是预报低涡位置有所偏差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中尺度特征 模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川东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16
作者 矫梅燕 李川 李延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9-704,共6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产生的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9月3~5日出现在川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分析表明:中纬度低压槽的东移与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产生的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9月3~5日出现在川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主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分析表明:中纬度低压槽的东移与西伸加强的副热带高压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了有利于高原切变线和西南低涡生成发展的环流条件;西南低涡东侧的暖式切变线是对流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暖式切变线上;西南低涡是一个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低层的涡旋系统,与大暴雨区相对应的整层强上升运动是低涡切变线南北两侧的正反向垂直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西南 切变线 大暴雨过程 川东地区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切变线 中尺度天气系统 非静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