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不同天气系统强降水过程中分钟雨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盛杰 张小雯 +3 位作者 孙军 毛冬艳 谌芸 朱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61-1169,共9页
通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分钟级雨量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飑线、梅雨锋和热带系统影响下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并通过降水率、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变率的统计,探讨三次强降水过程的特征,最后给出强降水时段对应所有站点最初1... 通过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分钟级雨量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对比分析了近年来飑线、梅雨锋和热带系统影响下的三次强降水过程,并通过降水率、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变率的统计,探讨三次强降水过程的特征,最后给出强降水时段对应所有站点最初1小时降水的平均状态。结果表明:用分钟雨量资料辨识出的强降水时段降水序列,结合雷达回波和小波分析发现其可以很好地表现γ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弥补了小时雨量时间分辨率低的缺陷。分析三个过程中强降水时段的样本发现华北飑线的强降水过程单站只有一次强降水时段,累计雨量基本在50 mm以下,具有降水率大,持续时间短,突变性强的特点,预报难度较大;在热带对流系统的影响下,单站降水由多次强降水时段构成,且强降水时段样本累计雨量可达100 mm以上,降水率较其他系统偏小,但持续时间最长,降水均匀稳定;梅雨锋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以1~2 h为主,但降水率高于热带系统,强降水时段样本累计雨量基本在100 mm以下,降水性质的特点是介于飑线和热带强降水系统之间,预报最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过程 分钟雨量 小波变换方法 端须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21·7”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亚妮 刘鑫华 +3 位作者 蓝渝 张小雯 郑永光 华珊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 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9日郑州以西地区和21日河北西南部地区小时雨量较小。14 mm以上的5 min雨量也主要位于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5 min雨量频数分布显示,当小时雨量增强时,5 min雨量总体上存在增强趋势。对于超过20 mm的强5 min雨量,随着小时雨量的增大,强5 min雨量未出现增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 h内超过20 mm的5 min雨量次数的增多。进一步对7年夏季中国区强小时降水事件(小时雨量大于等于50 mm)分钟雨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5 min和1 min降水强度为异常事件,但不是极端异常事件,而强分钟降水在1 h内的累计时间达极端异常,表明郑州极端小时雨量主要是强分钟降水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分钟降水强度的影响次之。雷达回波演变表明,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多单体风暴影响郑州站后向北移动停滞,进而转向并向东偏南方向缓慢移动,转向后风暴强度增强并发展为弓状。在风暴强度增强、移向改变、移动缓慢的共同影响下,导致强分钟降水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强分钟降水的长时间作用可能与多单体对流风暴在郑州向北移动停滞、转向和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雨量 小时雨量 极端小时雨量 强小时降水事件 分钟降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金大暴雨过程分钟级雨量特征分析
3
作者 谢万芬 陈颖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308-310,共3页
采用自动站分钟级雨量资料对江西省瑞金市典型的几次大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方法、大气对流参数和欧洲细网格0.25°×0.25°再分析资料,研究这几次大暴雨过程的特征。结果显示:6月是瑞金全市大暴雨... 采用自动站分钟级雨量资料对江西省瑞金市典型的几次大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方法、大气对流参数和欧洲细网格0.25°×0.25°再分析资料,研究这几次大暴雨过程的特征。结果显示:6月是瑞金全市大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云石山乡出现大暴雨日数最多,日东水库、沙洲坝镇、叶坪乡出现强降水频次最高;瑞金全市强降水逐20 min平均雨量峰值(15.9 mm)出现在第21~40 min,逐5 min平均雨量峰值(4.4 mm)出现在第30~35 min,逐分钟平均雨量峰值(0.9 mm)出现在第31 min;辐合线或地面锋和西南急流的位置配合决定强降水和大暴雨的主要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雨量 暴雨过程 短时强降水 西南急流 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汛期分钟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肖柳斯 张华龙 +3 位作者 吴乃庚 侯灵 冯璐 刘文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8-1742,共15页
为提高华南季风区高频尺度极端降水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2013~2021年自动气象站逐5分钟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广东汛期5分钟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水事件持续性特征,并与小时尺度极端降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分钟极端降水阈值(E5min)呈... 为提高华南季风区高频尺度极端降水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2013~2021年自动气象站逐5分钟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广东汛期5分钟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水事件持续性特征,并与小时尺度极端降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分钟极端降水阈值(E5min)呈显著的经向差异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高值中心,受地形山脉的固有影响小,而1 h极端降水阈值(E1h)自沿海向陆地减小,高值区主要位于偏南风的地形迎风坡。前汛期E5min自西南向东北减小,后汛期分布相对均匀。与小时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前汛期各地E5min均有双峰结构(主峰在下午,次峰在早晨),后汛期仅毗邻珠江口的3个区具双峰分布,其余地区为单峰型。基于固定站点极端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阳江以东的南部沿海、龙门暴雨中心附近平均持续时间最长,阳江以西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群地区次之,西北部和东北部最短。进一步归纳具有时空关联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现,白天极端事件较夜间的频数更高、移速更快、范围更广,而夜间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对比而言,内陆地区降水系统的移速较沿海地区快,尤以广东西北部最快,导致该区5分钟降水效率高,但小时阈值较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沿海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最长(夜间可达2.3~3.77小时),可能与该地区受城市群、海陆效应等综合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5分钟雨量 K-means方法 日变化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N系统的降水临近预报算法改进和应用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韩丰 唐文苑 +2 位作者 周楚炫 盛杰 张小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4-315,共12页
为提升现有业务系统的降水临近预报(0—2 h)能力,以业务应用为目标,基于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ing)开展降水临近预报算法改进和应用评估研究。首先使用分钟雨量数据,采用分雨团... 为提升现有业务系统的降水临近预报(0—2 h)能力,以业务应用为目标,基于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ing)开展降水临近预报算法改进和应用评估研究。首先使用分钟雨量数据,采用分雨团的雷达-雨量站降水订正技术,提高降水的实况订正频率,提升定量降水估计格点场的准确率;再通过基于光流法的回波运动矢量反演技术优化改进回波运动矢量;最终将改进后的定量降水估计格点场和外推矢量相结合进行降水临近预报。通过对2021年7月全国1 km分辨率回波和降水临近预报检验评估和个例分析发现:(1)改进的基于光流法的回波运动矢量反演技术可以捕捉不同天气尺度下的回波运动规律,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平滑性,可以提高外推的准确率。(2)新的降水临近预报子系统和现有SWAN系统相比,在0—1 h预报中,TS评分相对提高50%以上,Bias更趋近于1。在1—2 h预报中,除了20 mm/h的强降水以外,TS评分相对提升约20%,Bias下降1—3。新的降水临近预报子系统基于SWAN算法标准开发接口实现,运行效率满足业务需求,预报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具备业务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临近预报 分钟雨量 分雨团降水订正 光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极端强降水过程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曹艳察 郑永光 +3 位作者 盛杰 林隐静 朱文剑 张小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5-897,共13页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遭遇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该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强强等特点。针对小时降水量阶段性减弱的特征,对该过程不同阶段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日凌晨副热带... 2018年7月15—17日,北京遭遇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该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强强等特点。针对小时降水量阶段性减弱的特征,对该过程不同阶段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日凌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强降水主要由低质心型对流风暴造成,该时段暖湿层结深厚,垂直风切变较弱;对流系统具有类似热带强降水型风暴特征,加之“列车效应”影响,导致北京密云出现极端强降水;高质心型对流风暴出现在16日至17日凌晨,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中层有干空气侵入,整层垂直风切变较强;对流系统存在悬垂结构特征,但局地性强、移速快,其造成的最大降水量要弱于低质心型对流风暴;混合型对流风暴对应17日高空槽过境的强降水,该时段能量和水汽条件较前期明显减弱;对流风暴的强度和降水量级在三类风暴中最弱。不同类型对流风暴对应的环境条件、结构特征及其移动传播特点决定了该过程不同阶段的降水强度和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低质心型对流风暴 高质心型对流风暴 混合型对流风暴 分钟雨量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