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温还原的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呈色的影响
1
作者 江财水 吴军明 +4 位作者 江枫 罗婷 杨晨 刘昆 郑乃章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以高岭土、滑石、方解石和氧化铁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色差计、XRD、SEM-EDS、TEM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在高温还原工艺条件下不同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的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以高岭土、滑石、方解石和氧化铁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色差计、XRD、SEM-EDS、TEM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在高温还原工艺条件下不同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的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aO/MgO摩尔比由4.0逐渐降低至1.22,釉面由乳蓝色向乳白色转变,并逐渐析出普通辉石晶体,釉色向黄绿色转变,晶体随摩尔比降低而增大增多,最终覆盖釉面而呈无光。CaO/MgO摩尔比增大,分相尺寸减小,瑞利散射效应增强,乳蓝色加深;CaO/MgO摩尔比减小,分相尺寸增大,米氏散射效应增强,乳白色增强。高温还原促进了氧化铁的分解和气泡的迁移,使得釉层断面组分分布不均匀,在釉表面形成卵状斑纹,釉上层的钙、镁、铁元素高于下层,釉上层分相结构(200~300 nm)产生米氏散射而呈乳白色,釉下层分相结构(50~100 nm)产生瑞利散射而呈乳蓝色。随着CaO/MgO摩尔比减小,乳白色分相区域向釉底层延伸,分相尺寸随之增大,呈色加深,分相富集的钙、镁、铁等元素促进辉石晶体析出,析晶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相 CaO/MgO摩尔比 普通辉石 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铁红分相花釉的制备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小涛 章婷 +4 位作者 鲁子涵 孙千 吴建青 范学运 方豪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8-953,共6页
基于传统铁红花釉的釉式,通过调整SiO_(2)/Al_(2)O_(3)比成功制备了传统铁红分相花釉,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对样品典型局部区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铝比对釉面外观的影响明显,且当SiO_(2)/Al_(2)O_... 基于传统铁红花釉的釉式,通过调整SiO_(2)/Al_(2)O_(3)比成功制备了传统铁红分相花釉,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对样品典型局部区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铝比对釉面外观的影响明显,且当SiO_(2)/Al_(2)O_(3)摩尔量比值为8.6时,釉面最易呈现"红斑"效果。釉面"红斑"主要是在1120℃~920℃范围的降温阶段由"无斑点"向"小斑点"及成片"大斑点"逐渐变化形成的;釉面析出赤铁矿晶体,不同颜色斑点区域的铁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由内到外的铁元素含量分别是6.86 wt.%、27.68 wt.%和17.95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红花釉 分相析晶 显微结构 釉料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圆 江财水 +6 位作者 李豪 包启富 刘昆 陈涛升 程智鹏 徐轶男 周健儿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121,共8页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蓝底黄毫的兔毫釉。通过XRD、Raman、SEM、EDS等测试方法,探究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兔毫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在较低温度1270~129... 以建阳当地原料红土、建瓯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蓝底黄毫的兔毫釉。通过XRD、Raman、SEM、EDS等测试方法,探究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兔毫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在较低温度1270~1290℃下,釉中主要是分相-析晶,毫纹处ε-Fe_(2)O_(3)晶体尺寸为150 nm,釉中由于高温液相黏度较大晶体无法迁移形成釉面斑点;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至1310℃,釉面出现毫纹,釉浆黏度逐渐减小,釉中结构完成分相向析晶的转变,毫纹中的ε-Fe_(2)O_(3)晶粒数量增加,尺寸为300 nm,底釉中的晶核逐渐向毫纹中迁移,导致1350℃以上釉面逐渐呈现密集的黄色毫纹。在1330℃的兔毫釉釉浆黏度适中,底釉略微泛蓝,毫纹形态为细长的拉丝状,清晰分明,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黄兔毫 烧成温度 毫纹形态 黏度 ε-Fe_(2)O_(3) 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兔毫花釉的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光甫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6,共4页
选择具有较大分相区域的K2O-RO(CaO,MgO,ZnO)-Al2O3-SiO2-CaF2-P2O5系统,以工业纯钾长石、白云石、高岭土、方解石、烧滑石、氧化锌、石英、氧化铁、磷灰石及氟化钙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法调整系统的组成范围并控制其工艺过程,在1280℃... 选择具有较大分相区域的K2O-RO(CaO,MgO,ZnO)-Al2O3-SiO2-CaF2-P2O5系统,以工业纯钾长石、白云石、高岭土、方解石、烧滑石、氧化锌、石英、氧化铁、磷灰石及氟化钙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法调整系统的组成范围并控制其工艺过程,在1280℃的氧化气氛下制备出了黄色兔毫釉;借助XRD、XRF、TEM和SEM等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形成兔毫釉的显微结构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兔毫釉形成机理为釉面下液相分离,釉面上氧化铁析晶;釉中存在分相与析晶并存现象,分相促进氧化铁的析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毫釉 氧化铁 分相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配方对仿汝瓷青釉呈色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丁银忠 罗婷 +1 位作者 任玲 黎金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3-618,共6页
以宋代汝官窑青瓷标本化学组成为基础,分别探讨了Si/Al摩尔比、Fe2O3含量、CaO与MgO的比例,及玛瑙替代石英对仿汝瓷青釉外观呈色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和色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Al摩尔比的增大,釉面呈现从光亮→半无光→无光的变化趋... 以宋代汝官窑青瓷标本化学组成为基础,分别探讨了Si/Al摩尔比、Fe2O3含量、CaO与MgO的比例,及玛瑙替代石英对仿汝瓷青釉外观呈色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和色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Al摩尔比的增大,釉面呈现从光亮→半无光→无光的变化趋势,其中Si/Al摩尔比为5.7、釉式中CaO含量为0.70、MgO含量为0.15、Fe2O3含量为0.025时的样品外观呈色与宋代汝官窑青釉最为接近。此外,对比分析玛瑙和石英在仿汝瓷青釉中的作用发现,采用石英配制的釉中分相现象非常普遍、但析晶相对较少,而采用玛瑙配制的釉中则存有大量的晶体,但分相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汝青釉 原料配方 玛瑙 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MgO对黄兔毫釉毫纹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李豪 包启富 +5 位作者 方圆 董伟霞 刘昆 董文婕 陈飘飘 杨晶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9-1145,共7页
兔毫釉属高温钙釉,实验以红土、草木灰、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电窑在氧化气氛中烧制,研究了不同CaO和MgO的相对含量对釉面毫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aO和MgO的摩尔比为(0.40∶0.38)~(0.45∶0.33)时,釉中显微结构析出枝状ε-Fe_(2)... 兔毫釉属高温钙釉,实验以红土、草木灰、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电窑在氧化气氛中烧制,研究了不同CaO和MgO的相对含量对釉面毫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aO和MgO的摩尔比为(0.40∶0.38)~(0.45∶0.33)时,釉中显微结构析出枝状ε-Fe_(2)O_(3)晶体较少,尺寸约150nm~250nm,釉面呈颜色较浅的毫纹;当CaO和MgO的摩尔比增至(0.50∶0.28)~(0.55∶0.23),釉中所析出的ε-Fe_(2)O_(3)晶体呈短柱状,尺寸约70 nm~150 nm,釉面毫纹数量增加;当CaO和MgO的摩尔比增至(0.60∶0.18)~(0.65∶0.13),釉中所析出形态为枝状晶花ε-Fe_(2)O_(3)晶体数量较多,釉面呈现数量多、形态粗的黄色毫纹;当CaO和MgO的摩尔比增至0.70∶0.08,釉中析出了钙长石晶簇和黄色ε-Fe_(2)O_(3)枝状晶花,钙长石周围易形成富Ca、Fe的分相结构,促进了ε-Fe_(2)O_(3)枝状晶花的析出,导致釉面形成形态较粗的橘黄色兔毫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兔毫 CaO/MgO 显微结构 ε-Fe_(2)O_(3) 分相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氧化双层花釉的制备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瑞强 汪永清 +3 位作者 周健儿 包启富 刘昆 董伟霞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0-57,共8页
以分相/析晶乳浊釉为面釉、以透明釉及其外加6 wt% Fe2O3为底釉在中温氧化烧成条件下制备得到系列双层花釉。通过体视显微镜和SEM/EDS对铁着色底釉双层花釉釉样表面及断面进行观测和微观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其釉面效果的影响。... 以分相/析晶乳浊釉为面釉、以透明釉及其外加6 wt% Fe2O3为底釉在中温氧化烧成条件下制备得到系列双层花釉。通过体视显微镜和SEM/EDS对铁着色底釉双层花釉釉样表面及断面进行观测和微观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工艺因素对其釉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着色釉作为双层花釉的底釉制备得到的釉面效果较透明釉更加稳定,釉面均为白色与褐色相间的蜘蛛网格式图纹,釉料酸碱性差异主要体现为铁在底釉中的不同呈色效果;釉面白色区域主要分布有大尺寸长晶和分相液滴,P元素含量较高、Fe元素含量较低,褐色区域Fe元素含量较高、P元素含量较低;釉面网格状花纹是Fe2O3熔融反应产生的气泡在釉层中搅动和排出釉面时将底釉成分迁移扩散至釉面形成。当升温速率在5~10℃/min、底釉与面釉施釉重量比值D/M在3.5~5.84时可获得稳定的白色/褐色相间网格状图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相/乳浊釉 双层花釉 扩散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