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植物分支系统学 植物形状 分子系统发育树 气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鳞木属及其相关属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祺 郝守刚 王德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8-870,共13页
亚鳞木属被视为中国晚泥盆世的标志性植物大化石之一。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 ,亚鳞木属不宜归入传统所认为的原始鳞木目 ,因为它与系统发育上进化的封印木科、鳞木科和奇木科中成员的近共裔性状相似。作者提出该属的新分类系统 :亚鳞木属... 亚鳞木属被视为中国晚泥盆世的标志性植物大化石之一。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 ,亚鳞木属不宜归入传统所认为的原始鳞木目 ,因为它与系统发育上进化的封印木科、鳞木科和奇木科中成员的近共裔性状相似。作者提出该属的新分类系统 :亚鳞木属隶属于亚鳞木科 ,归入广义的水韭目。在当前的分支图中 ,亚鳞木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处于封印木科和薄皮木科之间 ,这种分支式样表明系统发育上比较进化的木本石松植物并不是在石炭纪突然出现的 ,而是在晚泥盆世 (法门期 )就已经演化。亚鳞木属可能代表了系统发育上比较高级的木本石松的成员或鳞木科 (或奇木科 )的祖先类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鳞木属 分支系统学 水韭目 木本石松植物 维管植物 晚泥盆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属的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卢龙斗 邓传良 +4 位作者 常生辉 高武军 秦瑞云 季春峰 向其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基于22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木犀属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利用PAUP*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和距离树(NJ、UPGMA),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基本上支持P.S.Green的经典分类,圆锥花序组聚为一类,管花木犀组、离瓣木犀组和... 基于22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木犀属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利用PAUP*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和距离树(NJ、UPGMA),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基本上支持P.S.Green的经典分类,圆锥花序组聚为一类,管花木犀组、离瓣木犀组和木犀组聚为一类.木犀组又可以分为2个分支:蒙自桂花、毛木犀、齿叶木犀、岛屿木犀、柊树、坛花木犀、毛柄木犀、狭叶木犀、宁波木犀聚为一个分支;野桂花、桂花、网脉木犀、短丝木犀、显脉木犀、细脉木犀、石山桂、高氏锐叶木犀、红柄木犀和锐叶木犀聚为另外一个分支.除了红柄木犀和无脉木犀外,其结果与经典分类完全相同.不过,管花木犀组、离瓣木犀组和木犀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本研究中无法确定,需要分子手段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属 分支系统学 形态学性状 系统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草属植物的表型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沙莉娜 凡星 +2 位作者 杨瑞武 王晓丽 周永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3,共8页
基于21个形态性状,对34个赖草属类群进行了表型分支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了70颗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①赖草属在形态上为高水平的分化,在组间及种间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不支持现有的赖草属分组;②北美的赖草属植物与... 基于21个形态性状,对34个赖草属类群进行了表型分支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了70颗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①赖草属在形态上为高水平的分化,在组间及种间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不支持现有的赖草属分组;②北美的赖草属植物与欧亚大陆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远;③L.duthiei、L.duthieivar.longearistatus和L.coreanus与其他赖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其从猬草组合到赖草属中。鉴于性状状态间存在着较多的平行和逆转进化,同时性状状态间的演化可能平行的、多次的或者是特化的,这样复杂的演化关系很难通过简约化的分支分析来重建,结合细胞学和DNA序列分析很可能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草属 形态学性状 分支系统学 系统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盆纪枝蕨纲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薛进庄 郝守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9-307,共9页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弯和具瘤指蕨型的植物体组构为近裔共性。中国中上泥盆统的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比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进化程度要高,可能代表枝蕨纲内的一个新的高级分类单元,以具片化的末级附枝及次生生长为特征。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以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为代表的进化类型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从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到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侧生分枝系统显示了从三维的枝系统向似羽片状系统逐渐演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枝蕨纲 伊瑞蕨目 瘤指蕨目 分支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飞蛾藤属(旋花科)的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林斌 赵南先 葛学军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308-315,共8页
基于33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广义飞蛾藤属Poranas.l.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经过简约性分析,得到了10个同等简约的分支树。10个同等简约树的严格一致化树表明,广义飞蛾藤属是一较为自然的分类群。与广义飞蛾藤属的孢粉学、种皮微形态... 基于33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广义飞蛾藤属Poranas.l.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经过简约性分析,得到了10个同等简约的分支树。10个同等简约树的严格一致化树表明,广义飞蛾藤属是一较为自然的分类群。与广义飞蛾藤属的孢粉学、种皮微形态学研究结果一致,分支分析的结果不支持将广义飞蛾藤属拆分为4个或5个独立的属,应在属内划分分类等级。在整个形态分支树中广义飞蛾藤属4个亚属呈并列2个分支,其中飞蛾藤亚属(subg.Porana)和白花叶亚属(subg.Poranopsis)形成姐妹群构成一分支,三翅藤亚属(subg.Tridynamia)和棒状亚属(subg.Dinetus)以姐妹群的关系构成另一支。鉴于分支分析的Bootstrap支持率不高,广义飞蛾藤属范畴的最后界定和属内等级的划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飞蛾藤属 分支系统学 形态学性状 系统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的地图衣属地衣分支系统学研究
7
作者 古力娜·哈纳特 李作森 艾尼瓦尔·吐米尔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4,共6页
通过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分析为地图衣属地衣种间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性状进行编码,以地图衣科的表衣属(Epilichen)与瘤衣属(Catolechia)代表种袖珍瘤衣(Catolechia wahlenbergii... 通过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分析为地图衣属地衣种间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性状进行编码,以地图衣科的表衣属(Epilichen)与瘤衣属(Catolechia)代表种袖珍瘤衣(Catolechia wahlenbergii)和粗糙表衣(Epilichen scabrosos)作为外类群,利用PAUP对形态学特征矩阵进行最大简约法(MP)分析,同时与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地图衣属地衣根据子囊孢子的类型明显分为两支,分别由子囊孢子双胞型与子囊孢子砖壁型或亚砖壁型地图衣组成,其中,小地图衣与微地图衣,地图衣、淡黄色地图衣与大孢地图衣,蜥羽地图衣和绿孢地图衣分别聚在一个分支,研究结果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是对一些物种的位置,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和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存在差异,从分支系统学结果可知,子囊孢子的类型是地图衣属重要的分类特征,可为地图衣属系统进化位置提供形态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衣属 形态学特征 分支系统学 系统发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生物系统学中的分支分析方法
8
作者 王红 曹诚一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分支系统学已成为国际生物系统学界三大学派之一。本文简介了分支系统学的历史、理论和分支分析在生物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根据这个学派的观点,在严格的"系统发育"分类中,全部类群均应是单系的,姐妹群应给予相同的分类等级... 分支系统学已成为国际生物系统学界三大学派之一。本文简介了分支系统学的历史、理论和分支分析在生物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根据这个学派的观点,在严格的"系统发育"分类中,全部类群均应是单系的,姐妹群应给予相同的分类等级。生物系统学中分支系统学方法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笔者认为分支分析法作为生物系统学中的归类手段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系统学 分支分析 生物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观草属的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蔡联炳 王玉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4-560,共7页
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禾本科鹅观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鹅观草属传统分类上的 1 8个系被确定为终端类群 ,来自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和孢粉学的 2 3个性状被选作建立矩阵的依据 ;雀麦族中的短柄草属作为外类群被用于外部... 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禾本科鹅观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鹅观草属传统分类上的 1 8个系被确定为终端类群 ,来自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和孢粉学的 2 3个性状被选作建立矩阵的依据 ;雀麦族中的短柄草属作为外类群被用于外部性状的极性识别 ,过去分析过的性状资料被用于微观特征的极性判断 ;采用PAUP程序对矩阵进行运算 ,共获得 6个同等简约的谱系分支图 ,其中具最低f-比值的图被选作分支分析的基础。结果表明 ,分支图上显示的组、系划分与传统分类的基本一致 ,各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与过去凭借单一证据所作的零散推断也基本吻合。所不同的是半颖组各支类群不是共祖起源 ,可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组成 ;在个别系间 ,分支图展现的类群位置与宏观分析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观草属 分支系统学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礼草属系统发育的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联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707-714,共8页
基于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禾本科以礼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以礼草属是个单系类群,它的32个外部性状被选作极性分析。鹅观草属中的肃草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程序对矩阵进行运算,获得了1个最简约的谱系分支图。在分支图上,... 基于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禾本科以礼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以礼草属是个单系类群,它的32个外部性状被选作极性分析。鹅观草属中的肃草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程序对矩阵进行运算,获得了1个最简约的谱系分支图。在分支图上,以礼草属26个种可以归为3个组,但不适合于划分系。3个组中各组包含的种数分别与传统分类的3个组基本吻合,从而支持了传统分类的结果。同时,分支图还展示了各个类群间的亲缘演化关系,其中狭穗组最原始,短穗组最进化,阔穗组与短穗组互为姐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草属 分支系统学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生和化石蛇蛉科的支序分类(昆虫纲:蛇蛉目)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东 洪友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4年第29期103-117,共15页
本文在对中生代和现代共7个蛇蛉科(Baissopteridae,Mesoraphidii dae,Huaxiaraphidiidae,Alloraphidiidae,Jilinoraphldiidae,Raphidiidae,Inocelliidae)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W.Hennig的分支系统学理论为根据,利用Hennig、F... 本文在对中生代和现代共7个蛇蛉科(Baissopteridae,Mesoraphidii dae,Huaxiaraphidiidae,Alloraphidiidae,Jilinoraphldiidae,Raphidiidae,Inocelliidae)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W.Hennig的分支系统学理论为根据,利用Hennig、Farris-Wagner简化Nelsoa-Platnick和Klage-Farris等4种支序分析法,分别探讨7个科的亲缘关系,4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Baissopteridae是较原始的类群,并与其余6个科形成一个单系类群;Raphidiidae和Inocelliidae关系最为密切,组成一对姐妹群,I=(A+B);其与Jilinoraphidiidae构成另一对姐妹群;Ⅱ=<I+C);Ⅲ与Alloraphidiidae也形成一对姐妹群:Ⅲ=(Ⅱ+D);Mesoraphidiidae和Huaxiaraphidiidae是另一对关系密切的姐妹群;Ⅳ=(F+E);并与Ⅲ构成一对姐妹群;V=(Ⅲ+Ⅳ)。这一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蛇蛉目的演化美系提供了可靠的数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纲 分支系统学 支序分析 化石 类群 亲缘关系 演化 中生代 形成 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