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片成瘾的细胞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晓岚 刘景根 池志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1-904,共4页
成瘾正由于逐渐成为导致死亡、病态、生育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受到重视。临床和社会对解决成瘾性问题的迫切需求,促进了成瘾研究的发展。阿片是引起成瘾的主要滥用药物,本文回顾了近30年来阿片成瘾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从细胞分子水平,明... 成瘾正由于逐渐成为导致死亡、病态、生育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受到重视。临床和社会对解决成瘾性问题的迫切需求,促进了成瘾研究的发展。阿片是引起成瘾的主要滥用药物,本文回顾了近30年来阿片成瘾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从细胞分子水平,明确了各种主要成瘾药物作用的最初靶点,阐述了cAMP通路在阿片耐受依赖中的作用及VTANAc这一主要的奖赏环路在成瘾过程中发生的分子细胞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 成瘾 分子细胞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 被引量:39
2
作者 高霖 唐朝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38,共4页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途径产生的含硫氨基酸,其代谢紊乱可以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已被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Hcy通过激活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及丝裂素活化...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途径产生的含硫氨基酸,其代谢紊乱可以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已被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Hcy通过激活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钙化,启动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从而损伤心血管系统。金属硫蛋白、牛磺酸、L-精氨酸作为内源性小分子物质,成为继维生素B6、B12之后控制和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垂直传播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健 孙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9.57%和41.30%,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6.52%和21.74%。其中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6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 CBMC中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8%,32%。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3.3%,19.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9.0%,9.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和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循环致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单核细胞 妊娠 新生儿 孕妇 细胞分子机制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耐药性及依赖性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近况 被引量:1
4
作者 舒海华 景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吗啡耐药性 依赖性 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 神经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突胶质细胞电离辐射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应柱 田野 包仕尧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8,34,共6页
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细胞。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的辐射损伤机制,对增强CNS对辐射耐受性、防护和治疗CNS的辐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电离辐射对少突胶质细胞膜的直接损伤、凋亡、氧化应激、诱导一系列... 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细胞。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的辐射损伤机制,对增强CNS对辐射耐受性、防护和治疗CNS的辐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电离辐射对少突胶质细胞膜的直接损伤、凋亡、氧化应激、诱导一系列基因表达、兴奋毒性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胶质细胞产物的作用等细胞机制,以及辐射诱导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及基因表达等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 电离辐射 细胞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细胞肥大的信号转导通路 被引量:14
6
作者 符民桂 唐朝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4,共6页
心肌肥厚是肥大刺激诱导核内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是肥大刺激与核内基因转录活化的偶联环节。然而,不同刺激诱导的心肌肥大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表型”,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心肌肥大信号转导通路... 心肌肥厚是肥大刺激诱导核内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是肥大刺激与核内基因转录活化的偶联环节。然而,不同刺激诱导的心肌肥大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表型”,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心肌肥大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阐明心肌肥厚的细胞分子机制,而且可为药物干预防治心肌肥厚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信号转导通路 基因表达 细胞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董海 聂鑫 刘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面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损伤,其再生机制对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已了解面神经修复机制涉及极为复杂的细胞及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有关神经损伤后轴突、神经元以及非神经细胞的变化、信号传导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再生 细胞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姜珊 关一夫 李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细胞焦亡(pyroptosis)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不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细胞焦亡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焦亡信... 细胞焦亡(pyroptosis)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不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细胞焦亡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焦亡信号通路分子及细胞焦亡过程中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细胞焦亡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研究细胞焦亡在不同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药理学角度,寻求促进生成炎症小体或激活焦亡通路的分子底物,为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提供更多思路。细胞焦亡在一定程度上也解答了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副作用产生的原因。细胞焦亡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是“双刃剑”,如何调节药物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免疫微环境中诱导细胞焦亡的方式和程度,对于提高肿瘤的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细胞焦亡的类型及分子机制,细胞焦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在肿瘤化疗、放射治疗、中药治疗和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肿瘤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Gasdermin蛋白家族 胱天蛋白酶家族 细胞焦亡分子机制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与阿尔采末病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康 张均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49,共3页
内质网是调节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细胞应激反应和胞内钙水平的细胞器 ,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disease ,AD)等神经疾病与内质网功能受损有关。内质网是生成 β 淀粉样肽(Aβ1 4 2 / 43)的主要场所 ,早老素也位于内质网上 ,突变早老素影... 内质网是调节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细胞应激反应和胞内钙水平的细胞器 ,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disease ,AD)等神经疾病与内质网功能受损有关。内质网是生成 β 淀粉样肽(Aβ1 4 2 / 43)的主要场所 ,早老素也位于内质网上 ,突变早老素影响了 β 淀粉样肽前体蛋白 (APP)加工并导致Aβ1 4 2 / 43生成增加 ,此过程与钙稳态失调有关。Aβ毒性与内质网上半胱天冬酶 12介导的内质网特异性凋亡途径有关。进一步研究内质网对阐明AD的发病机制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 阿尔采末 早老素 神经元 细胞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
10
《中国畜牧业》 2020年第23期16-17,共2页
饲料所揭示缓解蛋鸡脂肪肝的细胞分子机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在蛋鸡饲料中添加一种氧化还原酶辅酶“吡咯喹啉醌”,能够缓解高脂日粮诱导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细胞分子机制,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饲料所揭示缓解蛋鸡脂肪肝的细胞分子机制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在蛋鸡饲料中添加一种氧化还原酶辅酶“吡咯喹啉醌”,能够缓解高脂日粮诱导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细胞分子机制,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结果同时也有助于人代谢紊乱型脂肪肝疾病预防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胃动物 蛋鸡饲料 吡咯喹啉醌 脂肪肝 细胞分子机制 高脂日粮 氧化还原酶 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