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的大菱鲆不同群体形态变异分析
1
作者 刘莹 于超勇 +3 位作者 赵文溪 王英俊 侯富晟 邹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探讨不同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冰岛、丹麦、法国、智利4个大菱鲆引进群体和日照、威海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TPS系列软件... 为探讨不同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冰岛、丹麦、法国、智利4个大菱鲆引进群体和日照、威海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TPS系列软件及Morpho J软件完成了基于30个地标点的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判别分析及结果可视化。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5.59%、16.98%和10.50%,三者累计贡献率为53.07%,不同群体重叠分布。典型变量分析显示,第1、2典型变量分别占总体变异的55.80%和19.20%,累计贡献率为75%,除2个养殖群体出现重叠外,其他群体之间形态均差异显著,此外,2个养殖群体之间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均最短。由不同地标点在相对扭曲中的贡献率可知,Ⅰ型地标点9,Ⅱ型地标点12、8、4、5贡献率较大,合计贡献率达70.52%,结合网格变形图进行分析,发现大菱鲆群体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颌部及鳃峡部。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分析的结果,大菱鲆不同群体的总体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40%和91.70%,几何形态学测量法能有效识别不同大菱鲆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各引进群体之间、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并且养殖群体外部形态存在趋同现象,因此,建议将各引进群体隔离保存,并定期开展大菱鲆引进亲鱼的补充、更新及复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法 形态差异 群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琴形制演变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以文人空间“君乐”器具为例
2
作者 顾永杰 胡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1,共5页
研究旨在量化分析古琴形制的演变规律,以传世仲尼式古琴为研究对象,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测定了通长、隐间、额宽和肩宽等关键维度。通过对552张传世古琴实物资料和17张仲尼式古琴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古琴形制随时代变迁呈现显... 研究旨在量化分析古琴形制的演变规律,以传世仲尼式古琴为研究对象,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测定了通长、隐间、额宽和肩宽等关键维度。通过对552张传世古琴实物资料和17张仲尼式古琴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古琴形制随时代变迁呈现显著差异,宋代和清代古琴在关键形态指标上表现突出。聚类分析成功区分出两种形态亚群,可能与制作时期、流派等因素相关,为古琴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研究提供了量化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几何形态测量学 形制演变 传统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侯雪梅 赵琳超 潘鹏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0期140-145,共6页
基于生物体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是研究生物空间形状差异的有力工具,与统计学方法配合使用,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始样本的几何形态信息,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随着几何形态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其广泛应用于昆虫学领域... 基于生物体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是研究生物空间形状差异的有力工具,与统计学方法配合使用,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始样本的几何形态信息,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随着几何形态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其广泛应用于昆虫学领域的研究。通过归纳总结近15年几何形态测量学在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蜻蜓目、膜翅目昆虫方面的应用,包括昆虫分类与物种鉴定、幼虫龄期划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雌雄性别鉴定、地理种群变异定量解析等,并对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昆虫形态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昆虫学 分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秋刀鱼雌雄个体形态差异分析和鉴定
4
作者 殷兴俊 花传祥 朱清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1,共8页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雌、雄个体间的形态差异并有效区分其性别,根据2022年5-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50尾秋刀鱼样本的鱼体图片和生物学数据,首次采用几何...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雌、雄个体间的形态差异并有效区分其性别,根据2022年5-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50尾秋刀鱼样本的鱼体图片和生物学数据,首次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对雌、雄秋刀鱼进行形态学研究,并通过判别分析构建了性别鉴定模型。其中样本分为2批,第1批107尾用于形态分析和鉴定模型的构建,第2批43尾用于检验模型的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63.43%和11.79%,降维效果和散点图区分效果均较好。其中Ⅰ型和Ⅱ型地标点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57.94%和41.83%,说明在秋刀鱼雌、雄个体的形态区分上,Ⅰ型和Ⅱ型地标点的作用较大,Ⅲ型地标点的作用较小。薄板样条分析结果显示,秋刀鱼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眼部、躯干前部和尾部。第1批107尾秋刀鱼的判别分析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1.6%和88.8%。将该模型用于第2批43尾秋刀鱼的性别鉴定时,判别正确率为88.45%。综上所述,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可以作为秋刀鱼形态学研究和性别鉴定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法 形态差异 性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中华蜜蜂5个地理种群翅形态差异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秀秀 管德龙 +2 位作者 覃凯华 许升全 王文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74,共4页
翅是昆虫飞行的重要器官,其形态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秦岭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5个地理种群前后翅的形态进行量化,运用规范变量分析法(CVA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前后翅形... 翅是昆虫飞行的重要器官,其形态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秦岭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5个地理种群前后翅的形态进行量化,运用规范变量分析法(CVA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前后翅形态存在明显的种群差异。基于CVA分析发现秦岭南部的佛坪种群和旬阳坝种群翅型较为相似,秦岭北部的长安种群和太平森林公园种群翅型较为相似,朱雀种群前后翅形态特殊,划归不同的类群,可能是过渡种群。(2)聚类分析结果与CVA结果一致。长安种群均位于拓扑结构的基部;前后翅聚类结果差别主要表现在朱雀森林公园种群的位置变化,该结果间接支持其为过渡种群。因此,可推测秦岭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已经促使中华蜜蜂形成了明显的种下形态分化。上述结果为研究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及种下进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中华蜜蜂 翅型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分类鉴定中的应用——4种类化石大样本的个案研究(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颖奇 严亚玲 +1 位作者 刘毅弘 魏光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在对大量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往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将不稳定的细微性状变异作为依据建立新种,或者忽视一些肉眼难于察觉的形态学差异而将两个甚至多个类群合并到一起,导致基于形态学的化石分类鉴定随意性增加,失去客观性。此外,对于不具鉴定意义的非关键性单个牙齿,很难凭借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三种类甘肃模鼠Mimomys gansunicus, 郑氏异模鼠Heteromimomys zhengi和繁昌维蓝尼鼠Villanyia fanchangensis的1284件臼齿并以早上新世内蒙古比例克的比例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的163件臼齿作为参考,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各个臼齿咬合面上分别选取了7~14个同源landmark对咬合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针对这4个种的臼齿咬合面形态差异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些landmark所提供的形态差异信息,人字洞的1284件臼齿标本中的确存在3个可以明显区分且形态学性状稳定的类群,先前的分类鉴定得到了验证。与之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比例克模鼠也可以很好区分。因此,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这4种类臼齿咬合面同源形态特征的判别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种类较为稳定的形态特征差异,并用来作为今后对样本较少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的判别依据。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二维的离散landmark数据以及重要形态学特征的轮廓线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扩展至三维空间,所以上述方法对于较为容易获得大样本标本的小哺乳物化石分类鉴定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线性判别分析 小哺乳动物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对鲢仔鱼形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浩 蒲艳 +4 位作者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李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6,共8页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并测量体长,利用万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使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坐标点数据,并通过Morpho J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及结果可视化。除0.05μ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鲢仔鱼的体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TDCIPP对鲢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效应。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共占总体变量的62.15%(分别为47.64%和14.51%);第一典型变量(CV1)和第二典型变量(CV2)共占总体变量的79.48%(分别为54.55%和24.93%),满足用于鲢仔鱼形态分析的要求。网格轮廓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鲢仔鱼平均形态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主要表现为头部、躯干纵轴和尾部发育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Morpho J TDCIPP 生长抑制 鲢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鬣狗类群头骨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及生态形态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曾志杰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和政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鬣狗科 巨鬣狗 生态形态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外来近似物种形态差异与亲疏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粟海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3,共5页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是近年来生物形态学研究的热点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分类存疑的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3处外来的丽松鼠属松鼠(Callosciurus sp.)下颌骨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种群均有显著的异速生长效应,个体间形变主要发...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是近年来生物形态学研究的热点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分类存疑的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3处外来的丽松鼠属松鼠(Callosciurus sp.)下颌骨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种群均有显著的异速生长效应,个体间形变主要发生在冠状突、隅突、咬肌嵴和颏孔位置,而种群间形变主要发生在隅突部分;2)判别函数分析表明,三地种群具明显形态差异,但法国种群较其他两者距离更远,而比利时与意大利种群则亲缘关系较近,由此推断后两者的外来种群可能来自同一来源或同一分类地位物种,而法国外来种群可能来自与比利时和意大利种群属不同分类地位,三者间的下颌形态变化可能与各自地理生态适应相关。研究定量和图形化了各外来种群间的下颌形变差异与分类亲疏程度,有利于进一步弄清外来物种来源与分类学地位,从而为入侵生物形态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松鼠 外来物种 地理隔离种群 下颌形态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四种滨螺形态差异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楠桦 梁仁杰 +1 位作者 白义 王海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65-1374,共10页
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浙江省大陈岛海域常见的4种滨螺间的形态关系。对4种滨螺的壳口、螺体分别进行数字化标点,经叠印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分析,获得4种滨螺在壳口和螺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潮间带... 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浙江省大陈岛海域常见的4种滨螺间的形态关系。对4种滨螺的壳口、螺体分别进行数字化标点,经叠印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分析,获得4种滨螺在壳口和螺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潮间带环境适应性关系。PCA结果表明四种滨螺壳口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无法有效分开,而螺体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能有效分开,说明壳口特征在不同滨螺间不具有规律性差异。螺体的PCA中PC1轴可以将短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区分,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的部位主要在体螺层的宽度和螺体的高度间,PC2轴可以将粒结节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分开,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部位主要是体螺层之上第一层以及体螺层之间。基于螺体特征的4种滨螺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粗糙滨螺与塔结节滨螺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最不相近。运用特征追踪法对螺层和螺肋特征追踪,结果表明螺层6层,螺肋密生是滨螺的祖先特征,后来演化出7层和8层的螺层特征以及颗粒状突起的螺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螺 壳口 螺体 几何形态测量学 主成分分析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长江安徽江段刀鲚群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颖 姜涛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7-1505,共9页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地标点 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 群体 长江安徽江段 刀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学及其在半翅目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荣荣 李生才 张虎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235-241,共7页
几何形态测量学是基于笛卡尔地标点的形状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始样本的几何形态信息,并配合使用复杂的统计学计算对生物形态进行分析。几何形态测量学在生物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昆虫监控... 几何形态测量学是基于笛卡尔地标点的形状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始样本的几何形态信息,并配合使用复杂的统计学计算对生物形态进行分析。几何形态测量学在生物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昆虫监控及昆虫空间结构等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发展、重要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半翅目昆虫中的研究进展做简单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半翅目 分类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天蛾科成虫数字化分类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小娜 苏筱雨 +1 位作者 黄大庄 沈佐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对天蛾科10种成虫的前翅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探讨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实现天蛾科成虫数字化分类的可行性,为逐步实现蛾类昆虫的数字化分类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首先,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以天蛾右前翅为研究对象... 【目的】对天蛾科10种成虫的前翅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探讨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实现天蛾科成虫数字化分类的可行性,为逐步实现蛾类昆虫的数字化分类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首先,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以天蛾右前翅为研究对象,按特定次序选取17个翅脉交点作为标记点,并获得坐标数据;对原始标记点坐标数据进行普氏叠加分析消除标本摆放位置、方向和大小等非形状因素等信息;对普氏叠加后的标记点数据进行相对扭曲分析,得到17个标记点对10种天蛾分类作用的大小。其次,对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所得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17个标记点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再对普氏叠加后的标记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前3个主成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相对扭曲分析表明标记点2、4和5对于10种天蛾成虫的分类作用相对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7个标记点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即标记点在种间是有显著差异的,可以用于本文10种天蛾成虫的分类鉴定;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7.7%,可作为对10种天蛾成虫进行分类鉴定的变量;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回归判别和交叉判别的准确率均为100%,实现对天蛾科10种成虫的分类鉴定。【结论】研究表明几何形态测量学可应用于天蛾成虫的数字化分类鉴定,可为未来进一步实现蛾类成虫的自动识别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蛾 前翅翅脉 几何形态测量学 分类鉴定 森林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纯合体色品系大瓶螺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来益同 沈华 +1 位作者 张奕祥 吴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95,共8页
为了探究大瓶螺(Pomacea canaliculata)体色、性别与贝壳形态之间的关系,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于人工繁育的F5纯合体色品系37只深褐色个体(26♀♀,11♂♂)、34只黄色个体(14♀♀,20♂♂)贝壳的正壳口观、壳口观、壳顶观进行地... 为了探究大瓶螺(Pomacea canaliculata)体色、性别与贝壳形态之间的关系,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于人工繁育的F5纯合体色品系37只深褐色个体(26♀♀,11♂♂)、34只黄色个体(14♀♀,20♂♂)贝壳的正壳口观、壳口观、壳顶观进行地标标点,获得贝壳的形态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检测出不同体色、性别个体间的差异。通过各个标点对于相对扭曲的贡献率,探究其形态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体色个体的贝壳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异,正壳口观较壳口观及壳顶观更能体现贝壳差异;而不同体色的贝壳差异均不及相同体色不同性别个体间贝壳的差异。典型变量分析结果通过普氏距离和马氏距离得以反映,所有组别间的马氏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普氏距离仅在壳顶观的深褐色和黄色雌螺间以及壳顶观的深褐色和黄色雄螺间无显著差异;对正壳口观各标点对相对扭曲的贡献率分析表明,贝壳形态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壳口上半部,支持不同体色和性别的大瓶螺在贝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发掘大瓶螺中所存在的这些差异对探究不同体色个体的适应性差异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表明几何形态测量学可以作为贝壳形态研究的有效方法应用于贝类形态学和种群分析等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瓶螺 体色多态性 纯合品系 性二态性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流水螨背腺毛腺孔位置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
15
作者 蔡福玲 郭建军 古欣瑶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74-83,共10页
为了明确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是否可作为急流水螨分类性状使用,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急流水螨7属59种129个样本的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进行了变异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急流水螨7属间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的变异趋势,即急... 为了明确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是否可作为急流水螨分类性状使用,本研究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急流水螨7属59种129个样本的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进行了变异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急流水螨7属间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的变异趋势,即急流水螨背腺毛腺孔形态的变异主要集中于D_(2)(由靠近螨体外侧向螨体中部移动)、D_(1)(靠近或远离螨体边缘)、D_(4)(由螨体后部向螨体中部前移)的变化;通过典型变量分析、聚类分析明确了急流水螨7属间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差异显著。该研究结果表明,背腺毛腺孔位置形态特征可作为急流水螨属级阶元的分类性状,同时初步表明几何形态测量学可用于急流水螨分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水螨 背腺毛 腺孔位置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深养殖栉孔扇贝的形态测量学研究和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舒予 史令 +2 位作者 赖思琦 田莹 常亚青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39,共8页
为了探究远岸深水海区和近岸浅水海区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形态上的差异,运用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来自近岸浅水海区(15 m水深)和远岸深水海区(30 m水深)底栖养殖的2龄栉孔扇贝进行形态测量学研究和比较... 为了探究远岸深水海区和近岸浅水海区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形态上的差异,运用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来自近岸浅水海区(15 m水深)和远岸深水海区(30 m水深)底栖养殖的2龄栉孔扇贝进行形态测量学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壳高(SH)、壳长(SL)和壳宽(SW)都极显著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P<0.01);通过界标点(Landmarks)和半界标点(Semi-landmarks)的方法,及广义普鲁克分析(GPA)、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整体壳形尺寸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除去尺寸大小因素后两者的壳耳和壳体扇形边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为栉孔扇贝深水养殖的选育和增养殖工作提供基于形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比较分析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为研究生物体形态差异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深水养殖 多变量形态测量学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几何形态测量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超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8,共17页
几何形态测量学是研究生物形态变异的重要分析方法,在渔业科学及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733篇文献,运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发文量趋势、期刊、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 几何形态测量学是研究生物形态变异的重要分析方法,在渔业科学及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733篇文献,运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发文量趋势、期刊、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突变检测,探究了几何形态测量学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渔业领域研究发文量呈现出交替增减但整体上升的趋势,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国家在该领域有较多的研究,澳大利亚、日本及我国研究相对较少。软件应用、鉴别分类、发育和演化、生态形态学仍是目前研究重点,软件开发、立体几何形态学、人工智能形态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几何形态测量学 形态分析 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的剑尖枪乌贼角质颚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超 方舟 陈新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研究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有助于充分认识其个体形态变化规律,从而了解生物体结构的功能性与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角质颚大... 研究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有助于充分认识其个体形态变化规律,从而了解生物体结构的功能性与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角质颚大小和形态的差异,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态含义。结果显示,剑尖枪乌贼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质颚大小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但不同性别角质颚形态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和薄板样条变形网格显示,角质颚形态由未成熟至成熟期呈渐变规律。在发育过程中,上、下颚的头盖和翼部变得更大,脊突更加凸出,颚角夹角逐渐变小;上颚喙部更加尖锐,但下颚喙部逐渐变得迟钝。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上颚在未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在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变化较大,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下颚在未成熟期和亚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大,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趋势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剑尖枪乌贼在发育过程中,角质颚形态随着其个体不断发育呈渐变规律,同时,角质颚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可能与剑尖枪乌贼发育过程中的摄食和环境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尖枪乌贼 角质颚 几何形态测量学 个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四种蛸类不同生长阶段角质颚的形态特征
19
作者 刘佳翔 王超 方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I0002,I0003,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估我国近海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长蛸(Octopus minor)和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等4种主要蛸类的角质颚形态与生长特征,为探索蛸类物种在复杂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系统评估我国近海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长蛸(Octopus minor)和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等4种主要蛸类的角质颚形态与生长特征,为探索蛸类物种在复杂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蛸类物种角质颚形态研究的分组样本50~80对,采用27个地标点,根据性腺成熟度将4个蛸类物种划分为不同发育阶段,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系统分析角质颚形态随个体生长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长蛸与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明显区别于短蛸和卵蛸;长蛸和中华蛸的角质颚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卵蛸则在未成熟阶段角质颚形态变化更大,短蛸角质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则无明显形态变化。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长蛸、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与短蛸、卵蛸有明显区别,尤其在PC1轴上的变异最为突出。形态可视化结果表明,喙部、翼部和侧壁是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结构,不同物种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各自独特的生长轨迹与形态转变方向。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4种蛸类角质颚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特征。卵蛸的上颚和短蛸的下颚在未成熟阶段呈现快速生长趋势,而中华蛸和长蛸的颚部在成熟阶段则趋于减缓,呈现功能结构趋稳趋势。这种异速生长模式与其摄食习性及生态位利用密切相关,说明角质颚不仅是摄食器官,也是体现物种生态适应和进化压力的重要表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蛸类 角质颚 几何形态测量学 个体生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背甲几何形态的产地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静 薛竣仁 +3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陈修报 杨健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的产地差异性,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长江水系湖南大通湖,安徽黄陂湖、沱湖、女山湖、无为长江江段,江苏溱湖、石臼湖7个产地的中华绒螯蟹背甲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选...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的产地差异性,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长江水系湖南大通湖,安徽黄陂湖、沱湖、女山湖、无为长江江段,江苏溱湖、石臼湖7个产地的中华绒螯蟹背甲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选取原则提取背甲的35个特征地标点数据系统,并将其标准化获得此7个产地蟹的平均型,再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形态变异矢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上述标准化数据开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省间和省内各不同产地间蟹的背甲形态均存在差异;与平均形比较,除无为野生蟹无明显变化外,安徽省3个产地蟹背甲额齿和侧齿更尖长,M型花纹变小,背甲后缘缩小;其余3个产地背甲额齿和侧齿变短,M型花纹变大,背甲后缘变宽大。雌、雄蟹个体产地间的判别准确率均可达100%。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背甲几何形态测量学法可为精细尺度产区中华绒螯蟹原产地溯源及保护提供更为便捷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 产地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