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3 位作者 于玲玲 高晓容 梁巧倩 梁伟杰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51,共25页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环流的阻挡,在我国西南—江南—华南上空形成强的低频气旋性环流与正涡度。广东处于来自低纬度季风环流圈与中纬度次级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的汇合区,来自对流层中低层偏南风异常与垂直上升运动及绝对涡度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地面由弱均压场逐渐转为北部湾向北伸展加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南海季风槽北抬并增强,使(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无转为开始并达到鼎盛期。它们可为季风槽暴雨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准双周振荡 (强)西南季风型 低频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
2
作者 薛小宁 王彤 屈艳梅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利用榆林12个国家气象站1979—2019年的5—9月的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榆林汛期极端强降水进行了遴选,分析了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合成了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要素场,并提炼了相关概念模型,利用该... 利用榆林12个国家气象站1979—2019年的5—9月的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榆林汛期极端强降水进行了遴选,分析了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合成了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要素场,并提炼了相关概念模型,利用该概念模型对榆林2019年夏季5次极端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榆林市夏季降水具有显著准双周(10~30 d)振荡特征;(2)整个汛期极端强降水呈现单峰分布,从5月入汛后,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8月达到峰值,高频区位于西部的定边,西北部的榆阳、横山、神木;(3)极端强降水对应的准双周振荡环流特征表现为副高西伸北抬,伴随西风带低值系统的东移,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抬;物理场上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强辐合伸展至500 hPa;500、700 hPa风为气旋式辐合的西南风,850hPa先后表现为西南—东南—东北风的转变;整层水汽场上为西南风水汽输送;(4)利用概念模型诊断已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只有一小部分符合其特征,这可能与模型建立时应用了距平处理和滤波处理对中小系统进行了平滑和过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夏季极端强降水 环流特征 物理量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其可能维持机制 被引量:31
3
作者 占瑞芬 孙国武 +3 位作者 赵兵科 潘静 孔春燕 温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98-108,共11页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 利用1958—2007年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降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SMR)具有显著的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周期,其传播基本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在年际尺度上SMR总量与准双周振荡的强度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利用1958—2007年NCEP I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机制,发现SMR的准双周振荡与西太平洋对流扰动及其激发的低层低频环流场有密切关系,后者在Rossby波和环境流的共同作用下向西北方向移动是SMR准双周振荡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副热带夏季风 降水 准双周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37
4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1 位作者 吴乃庚 谢炯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1-684,共14页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暴雨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中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小平 沈新勇 +2 位作者 王咏青 朱文达 张广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3-619,共17页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路径、转向中日之间路径、转向登陆日本路径、转向日本以东路径和140°E以东路径。利用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10~20d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风场强辐合带与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北侧低频气旋加强和向北传播,继而使得强辐合带、季风槽位置偏北,台风易于在此区域生成且沿着强辐合带位置移动,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向南低频分量则不利于台风转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准双周振荡 台风路径 经向风 低频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7
6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高晓荣 孙广凤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低频振荡特征,并研究了广东暴雨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均以准单周、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南海北部风场指数与广东前汛期降水准双周振荡序列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准单周振荡序列的相关。近48年4—6月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准双周振荡波峰前后3天(个别4天)的广东省前汛期暴雨出现概率为78.2%。最后利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有典型西南风暖区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可为广东暖区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预报方法 准双周振荡 前汛期降水 南海北部风场 暖区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双艳 武炳义 +1 位作者 胡景高 周顺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5-864,共10页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研究进展 特征 机理 影响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流域汛期暴雨与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纪忠萍 吴秀兰 +3 位作者 刘燕 梁健 项颂翔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7-505,共9页
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近48年西江流域汛期(4—9月)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分布,5月开始显著增... 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近48年西江流域汛期(4—9月)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流域4—9月暴雨日数呈单峰分布,5月开始显著增加,6月暴雨日数达到最高;西江流域4—9月暴雨总日数具有准4年与准22年左右的周期振荡。196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及1990年代中期-2000年初期暴雨日数以偏多为主,196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及2005--2008年则以偏少为主。定义西江流域4~9月逐日降水与500hPa高度场上显著的负相关区(22.5~27.5°N,102.5~112.5°E)为影响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500hPa关键区。西江流域汛期降水与500hPa关键区均以准单周、10-3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二者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统计近48年4-9月、6—8月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前后3天(个别4天)西江流域暴雨出现的平均几率分别为72.5%、76.4%,因此500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低频波谷对西江流域暴雨的中期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500 hPa关键区 准双周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强信号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袁东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7-304,共8页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准双周振荡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将滤波后的每个降水周期划分为8个位相,其中第3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正距平最大,而第7位相对应准双周降水负距平最大,在此基础上的诊断结果表明:1)振荡强弱偏差场,在梅雨降水偏多的第3位相,低层大气中类似Rossby波列从南海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阿留申群岛延伸至阿拉斯加地区,其中南海上空的反气旋和日本上空的气旋相互配合,造成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有利于准双周降水正距平的产生。在降水偏少的第7位相,波列位相基本反向,传播路径偏南。2)第3位相时高层环流显示,鄂霍次克海地区高度场正异常明显,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负距平共同作用为梅雨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干冷空气。第7位相分布相反。3)前期3月至同期的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和梅雨的准双周振荡强强度之间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黑潮及其延伸区持续的正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进而增强梅雨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近海海温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陶丽 李双君 +1 位作者 濮梅娟 夏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14,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简称ECMWF)逐日风场(850 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数据,参考Wheeler and Hendon(2004)提出的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通过多元EOF方法定义热带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简称QBW)指数,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QBW不同位相对于TC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TC主要生成在QBW对流湿位相中,集中位置随QBW向西北的传播而向西北移动。在QBW位相phase1中,南海上空盛行QBW反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伸,其西南侧偏东南气流受QBW反气旋性环流东北侧气流抑制,生成在副高南侧的TC首先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移动至近海,在西南季风以及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作用下顺时针北折,因此在140°E以西转折类路径的TC比例最高;而在phase3中,西太副高偏东,南海上空盛行QBW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南侧气流强度受QBW气旋东北侧气流影响增强,季风槽偏东,140°E以东转折类的TC比例最高。本文还对TC个例中的QBW流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当QBW气旋或反气旋环流中心同TC中心一致时,热带气旋路径会发生突然的右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热带气旋 路径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8
11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3 位作者 孙广凤 李茵茵 罗秋红 李晓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117.5°E,20-27.5°N)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指数,同样选取区域(110-120°E,15-22.5°N)平均的850 hPa风场作为"850 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 hPa关键区与850 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 d、准22 d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1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的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准双周振荡 小波分析与合成分析 季风槽暴雨 中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被引量:8
12
作者 纪忠萍 胡丽甜 +2 位作者 谷德军 吴乃庚 梁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4,共10页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致洪暴雨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大气准双周振荡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磊 陈光华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24,共9页
利用JRA逐日风场资料、NOAA/NCEP的逐日OLR场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WNP)上空10-20天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深入分析了QBWO对WNP区域生成TC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JRA逐日风场资料、NOAA/NCEP的逐日OLR场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通过对西北太平洋(WNP)上空10-20天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深入分析了QBWO对WNP区域生成TC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准双周尺度上,对流与纬向风表现出沿热带地区向西偏北传播的特性。不同位相合成的季风槽位置和强度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可见,QBWO是WNP上空季风槽季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当处于位相1、4时,WNP生成TC的概率较低,且登陆我国TC的数量也较少;当处于位相2、3时,WNP发生TC的概率较高,特别是处于位相3时,不仅TC发生概率最高,而且登陆我国的TC数量也最多。沿热带地区西传的天气尺度波动(周期10天以下)在WNP通过季风槽的纬向风辐合作用,易于转变为波数较大、波长较短的热带低压(TD)型扰动,这种扰动在季风槽区通过能量的转换有利于发展成为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准双周振荡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19
14
作者 苗芮 温敏 张人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荡(季节内振荡)为主。重点讨论了准双周尺度上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和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中高纬地区的低频环流可通过Rossby波能量沿着低频遥相关波列的频散影响华南低频环流的变化。波活动通量分析显示,西西伯利亚作为Rossby波源,其波能量沿着横跨欧亚大陆的低频遥相关波列向我国东部地区频散,引起该地扰动加强,从而引起华南低频环流及垂直运动的变化进而造成华南降水的异常。热带东印度洋的准双周振荡是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另一低频来源。当赤道东印度洋对流旺盛(抑制),其上空为强上升(下沉)气流,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而华南上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不利于(有利于)华南降水。来自中高纬和低纬的低频信号的叠加并配合低频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了华南环流异常的低频变化,从而引起华南的低频降水异常,有利于华南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异常 准双周振荡 遥相关波列 热带低频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志聪 王亚非 +1 位作者 袁东敏 谢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反位相分布 准双周振荡 低频振荡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季降水准双周振荡与低频环流演变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郝立生 向亮 周须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6-493,共8页
利用华北地区夏季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Butterworth带通滤波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环流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低频特征,主要以准双周振荡为主。... 利用华北地区夏季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Butterworth带通滤波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环流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低频特征,主要以准双周振荡为主。(2)500 h Pa高度场大气低频环流表现为闭合的高、低压系统;850 h Pa低频流场演变要复杂一些,但它们伴随高层低频系统移动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500 h Pa高度场上,在35°N以北,低频系统向东移动,有时也从鄂霍次克海附近向西的扩展;在35°N以南,低频系统表现为由西北太平洋向西北移动,然后再向西移动。华北夏季降水主要是直接受中高纬度低频系统影响,低纬度低频系统很难直接影响华北地区,但它们可以通过偏南偏北气流的变化影响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或冷空气活动,进而加强或减弱华北地区的降水强度。(3)当500h Pa 40°N-60°N范围内有低频低压从西向东移近华北地区,并诱发850 h Pa气旋或切变线生成,从而在华北地区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当500 h Pa低频低压向东移出而后部低频高压移来时,华北地区低层850 h Pa流场就会转为辐散气流或为一致的偏北气流,降水过程结束。(4)华北地区降水发生时,高、低空低频环流有较好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低频振荡 准双周振荡 夏季降水 延伸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TC生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小霞 何金海 +1 位作者 占瑞芬 温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相等,这表明QBWO对TS(TY)生成的调节作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可能相同。从A位相到C位相,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生成频数均逐渐增多,D位相时期,TC生成最少,多数TC发生在QBWO的对流活动湿位相,少数TC发生在干位相。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TC的生成受到QBWO的明显调制。从位相A到位相C,低频对流和低频风场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低频对流强度持续加强,低频风场逐渐由异常西风-东风-西风转为异常东风-西风-东风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槽加强,使得TC生成频数逐渐增多。此外,在QBWO活跃位相,非绝热加热增强和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弱也有利于T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QBWO) 热带气旋 季风槽 位相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双周振荡对2010年10月海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简茂球 张春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2010年10月海南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暴雨灾害。对该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天气特征以及大气准双周振荡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海南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都与热带辐合带的低压系统有关。10月上旬海南暴雨... 2010年10月海南发生了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持续性暴雨灾害。对该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天气特征以及大气准双周振荡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海南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都与热带辐合带的低压系统有关。10月上旬海南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而10月中的暴雨过程的水汽除了来源于台湾-菲律宾东面的热带西太平洋外,还有源于印度洋经中南半岛南部再转向北上的水汽输送。海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与热带大气的准双周振荡有关。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南部附近地区的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及其西北向传播对海南岛的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2010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La Ni a现象使得9、10月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异常活跃,有利于大气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持续性暴雨 诊断分析 准双周振荡 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准双周振荡传播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思 简茂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37,共8页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5-6月华南降水准双周振荡(10~25 d振荡)异常与热带和中纬度准双周振荡传播的联系。结果表明与华南5-6月低频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的大气准双周振荡的传播过程是有显著差别的。5月华南准双周低频振荡的强降水过... 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5-6月华南降水准双周振荡(10~25 d振荡)异常与热带和中纬度准双周振荡传播的联系。结果表明与华南5-6月低频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的大气准双周振荡的传播过程是有显著差别的。5月华南准双周低频振荡的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孟加拉湾热带低频对流活动的北传、东传和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南下的低频信号影响而造成的;而弱年则只有热带低频信号的北传及东传的影响。华南6月强的低频降水过程主要是受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准双周振荡北传和东传的影响;而华南6月弱的低频降水过程主要受源于中纬度的准双周振荡南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前汛期 降水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1983年季风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地理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彭茹 武炳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6-212,共7页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4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盂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准双周振荡 地理特征 位相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